

因為胖東來,帶旺了許昌。
在許昌的高鐵站,最常見的場景是人們提著大大小小的購物袋,這是到胖東來超市購物的戰利品。
全國人民把一座超市擠成了景區。
胖東來的老闆於東來初中都沒有畢業,他開超市的秘訣就是對人真誠,不賣假貨。
我有一個研究生同學是許昌人,他說於東來就是他的鄰居,這人穿著樸素生活簡單,經常到小區裡陪老年人跳廣場舞。
他說,於東來就是一個正常的許昌人,不裝。
在胖東來,試吃的食品可以把人吃飽;你拿來一條褲子要鎖邊,沒有人找你要發票核對;要是不小心撞碎一瓶紅酒,不用賠;他們的自營品牌商品,更是搶手貨。

於東來說,許昌在若干年以後,會是一個商業的聖地或者是文化的聖地。就像耶路撒冷、像麥加一樣。
他說:你種的是這個種子,用的是這個心血,一定會開出同樣的結果。這就是靠真誠,靠喜歡,靠品質,靠美,靠高貴的心靈,靠一顆純淨的心靈,靠著這種善良和愛去創造的結果。
胖東來把人作為人來尊重,就收穫瞭如收入過百億的商業奇蹟。在這家土生土長的河南民營企業身上,我們看到了尊重人格帶來的美好複利。
但許昌,並不只有胖東來。
許昌地處豫東平原的最西端,是座古韻悠遠的小城。禹鑄九鼎的鈞臺遺址,將城市記憶延伸至夏啟時期。
周武王分封許國,使許字成為這片土地最早的姓氏。漢魏故城的斷壁殘垣,至今仍在訴說建安風骨的傳奇。神垕(hòu)古鎮的鈞窯窯火,自唐宋延續至今,以“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玄妙,詮釋著東方美學的至高境界。
這,就是古遠又充滿現代魅力的許昌。


許昌最早叫許地。
在遠古時期,有一個遊牧部落的首領叫許由,他沿著伏牛山和嵩山一路走來,在山下尋找到一塊水土豐美的地方,率部居住下來,這裡被稱為許地。
到夏禹時期,夏王朝的一個早期國都就在許昌境內的禹州,這裡成了中華早期文明的發祥之地之一。
在禹州西部的伏牛山餘脈深處,神垕古鎮是一處神奇的所在。這裡,爐火至今已經燃燒了千年。近代考古發現,鈞窯獨有雙火膛窯爐結構,印證了古代匠人對火候的精妙掌控:講究前膛添柴控溫,後膛回火養釉,這種獨創的燒製技藝,讓鈞瓷在1250℃的烈焰中蛻變出海棠紅、葡萄紫等奇幻的釉色。
這瑰麗多姿的鈞窯陶瓷,成為中國瓷器出口的珍品。在宋代和元代,鈞窯曾隨著大船出海,在元代,鈞瓷沿絲綢之路遠銷波斯,大英博物館珍藏的玫瑰紫釉葵花盆,亦是這段貿易史的見證。


秦漢之際,許國舊址被封為許縣,屬潁川郡。潁川郡的轄區範圍在不同歷史時期有所變化,大致包括了現在河南省的登封市、寶豐以東,尉氏、郾(yǎn)城以西,新密市以南,葉縣、舞陽以北的區域。
許昌博物館裡,有一隻巨大的石辟邪,被尊為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經多年考證,專家認為應是東漢王霸墓前的。在東漢,潁川郡不僅是一個面積廣闊、人口眾多的大郡,而且地處中原腹地,屬天子直接管轄的地區,不允許其他諸侯染指。

東漢末年,軍閥董卓破壞了洛陽,曹操迎漢獻帝於都許,在此“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此經營25年,竟成天下之實力最強的梟雄。中國歷史上精彩的三國故事,其發源地就來自都許。
自東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於許昌,至建安25年(公元220年)曹丕取代漢獻帝遷都洛陽,許昌作為一代帝都歷時25年。魏文帝曹丕遷都洛陽後,仍以許昌為陪都。
三國謀士半潁川。曹操在定都於許之後,就將目光盯向了潁川三大世家:荀氏、陳氏和鍾氏。
荀氏中的傑出人物有荀彧、荀攸以及“荀氏八龍”,荀彧當時被曹操稱讚為“吾之子房”。他的侄子荀攸擅長軍務和謀略,被稱為曹操的“謀主”。
陳氏中影響力最大的要數陳群,曹丕正是在他的建議下推行九品中正制,成為魏晉南北朝的人才選拔制度,影響深遠。
潁川鍾氏中最著名的是鍾繇、鍾會父子,在三國後期,鍾會平定了諸葛誕叛亂,和鄧艾合兵滅蜀。
潁川文人集團殫精竭慮、屢出奇謀,為曹操統一北方立下了赫赫功勞。潁川集團中還有郭嘉,他提出“十勝十敗論”,得到曹操的器重,坊間曾流傳“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如今,曹操手下的潁川智謀團人物畫像均陳列於許昌博物館的展廳之中。
曹操死後,曹丕代漢。曹丕遂以民間流行的讖語“漢以許昌失天下”為由,將許縣命名為許昌,為曹魏的五都之一。
西晉時期,許昌的陪都地位被取消。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政權控制著許昌,北魏派兵久攻不克。半年後,北魏以火攻城,斬殺了守將,將這座堅固的城池燒了個精光。
火燒過後,偌大的漢魏許昌城就變成了一片灰燼,只剩下一塊漢獻帝祭天的毓秀臺。
我去的時候,測量這毓秀臺高15米,底座有6米。放眼望去,這不過是一塊兀自矗立在田野中的土原,其上蓋著幾間歪歪扭扭的簡易房子,逼仄的庭院中還放著一隻長條形的香爐。這廟應是當地人新蓋的,這土原就是漢魏許昌城的唯一遺物了。
今天的曹魏古城,是許昌對城區的一次升級和改造。青磚黛瓦,飛簷斗拱,在古城的南城門門額上刻有“曹魏故都”四個大字。這裡的文廟建築群裡的核心建築“春秋樓”,有一尊關羽夜讀《春秋》的塑像。
在三國演義裡,曹操愛才想籠絡關羽之心,便將他和劉備的兩位夫人困於一個小院內居住。關羽為了避嫌,在此樓夜讀《春秋》,由此留下了千古佳話。

在我的兒時記憶中,有一種叫“許昌”牌的煙,是我們80年代的鄉村裡常見的煙。許昌牌的煙盒,是一種普通的軟紙包裝,盒子上印著一座大橋,上面的煙標是許昌的拼音。

到了2000年前後,老家開始流行一種來自許昌捲菸廠的硬盒煙叫帝豪,那金黃色的煙盒是小孩們的好玩具。
許昌種植菸葉歷史已久。菸草原產中南美洲,大約16世紀才傳入中國。烤煙傳入美國後,1612年英國移民約翰·羅爾夫發現在弗吉尼亞州非常適合種植菸草,所以烤煙又被稱為“弗吉尼亞菸草”。
英美菸草公司為了增加在中國的銷量,決定在中國的同一緯度帶上種植菸葉,在幾個地方試種之後,屬許昌襄城縣種植的菸葉質量最好,因此,許昌又被譽為“東方的弗吉尼亞”。
英美煙公司在許昌開始幫助和指導農民種菸葉,種植面積不斷擴大。1906年,京漢鐵路通車。自北京到漢口,有了一條高效的運輸通道,這一運輸大動脈也在許昌設站,自此許昌成為全國重要的菸葉運輸樞紐。
1926年之前,英美煙公司在河南全省平均每年可收購價值2000多萬元的菸葉,許昌成了著名的菸葉王國。
1947年,許昌全城大小煙行已發展到150家左右。菸葉貿易的繁榮,帶動了許昌城市的商業活動。
菸葉撐起了許昌的經濟格局。當地人說,中華煙的選料大多是選許昌的菸葉。到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許昌地區每年菸葉種植面積逾百萬畝,產量佔全省的近90%。
1980年底,全許昌煙區一共有7個大小烤煙廠,年復烤能力3億斤,其中,許昌烤煙廠的規模最大,年復烤能力在1.5億斤以上。“十三五”期間,許昌捲菸廠一家累計上繳稅金超過300億元。
如果你是一位菸草愛好者,那麼,到許昌找幾根本地煙抽抽,應是不錯的選擇。

收頭髮嘍……
隨著一聲悠長的吆喝聲,一下把我的記憶拽回到80年代。記得母親有兩支黑油油的大辮子,為了補貼家用,她竟狠下心,咔嚓一聲用剪刀剪斷,賣給了走街串巷的生意人。
那些收來的頭髮辮去哪裡了?小時候的我不得而知,現在才知道,它們去了許昌。
許昌人做頭髮的生意,說來已經有五六百年。《許昌縣誌》裡說,早在明朝嘉靖年間,許昌人就走街串巷,收集真人頭髮,用來製作戲臺上喜劇演員的假髮。
外出收頭髮是辛苦的,一副尺、一杆秤,一把剪刀、一面鏡子,他們挑著擔子,在風裡來雨裡去,飢一頓飽一頓,生活非常艱辛。
清朝末年,許昌有位村民和外國來華的商人合夥開辦了一家發莊,把國內收購的頭髮,加工成假髮銷往海外,由此開啟了一門獨特的生意。許昌人對搞經濟非常有興趣,聽說做假髮掙錢,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進來。
經過100多年的發展,許昌的假髮產業從最初的挑著貨擔兒走四方,發展成了今天遍佈全球的貿易網路。
20世紀90年代,許昌就成了全國最大的假髮原材料集散地,聰明又勤快的許昌人,硬是把小小的假髮做成了產業。
1990年,許昌人鄭有全創辦起許昌縣發製品總廠,1993年,許昌縣發製品總廠與美國一家企業合資,組建了股份公司,產品直銷美國,實現了向國際化公司的跨越。
2003年,這家改名叫瑞貝卡的假髮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中國發製品第一股。
多年以後,我坐在瑞貝卡的辦公室裡,參觀此地的假髮生產,瑞貝卡已經實現了自動化的辦公,整個生產廠區靜悄悄的。
此時,許昌已經被人們稱為“假髮之都”,這裡聚集著4000多家發製品企業,全球每10頂假髮,就有6頂產自許昌。
/// END ///
No.6240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曹楨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影片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