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槓”和批判性思維

今天這篇文章是想跟小朋友聊聊一個最近幾年流行的教育概念。聽上去很高大上,但也容易讓人誤解的:批判性思維
起因是在年前,因為在考慮推薦一個和批判性思維有關的產品,所以特別去了一趟深圳,見了產品的負責人,聊了一上午和批判性思維有關的話題。
原本這次會面只是想確認產品本身的水平是否能達到推薦的要求。但卻意外多了一個收穫:經過這次的聊天,讓我開始下決心重新做起來和小朋友用音訊聊這個世界的欄目。

在聊天中,談到了很多我們社會目前面臨很多問題(謠言、欺詐、撕裂……),這些問題愈演愈烈的原因之一,是這個時代,我們每天都接受無比龐雜的資訊,但又缺乏判斷這些資訊真偽的能力—— 

批判性思維。

因為缺少獨立思考去辨別真偽的能力,人們往往陷入各種極端:或是篤定地相信某類資訊;或是篤定地牴觸某類資訊,或者因為這種挫折感乾脆認為沒有善惡對錯之分。而無論是哪種,都會逐漸地讓人更偏信、極端和容易被騙。

而想破解這個死迴圈,除了要行萬里路和讀萬卷書外,更基礎的,就是要掌握如何去梳理、如何判別,如何吸收資訊的方法,也其實就是批判性思維。

不過相比這個詞,我個人更熟悉的一個詞是:“抬槓”。 
在我們熟悉的社交溝通風格中,反駁、爭論似乎都不是什麼好習慣,我這種喜歡較真的性格,從小習慣被說抬槓。即便到現在,熟悉的同學聚會時,也會尊稱我為“槓精本槓”。
不過對我來說,我喜歡的並不是抬槓,而僅僅是思辨或者說批判性思維,這兩者的區別就在於:爭論的目的,是為了贏,還是為了更貼近真實。
在中國傳統教育模式中,孩子的反駁和爭論總會被認為是不尊重師長的抬槓行為,但實際上,這是小朋友去建立自己的思維邏輯,學習“批判性思維”的過程。而在如今這個紛繁複雜充斥著各種虛假資訊的短影片時代,這種思維模式的重要性會越來越顯著。
所以在深圳那次討論之後,我在春節前做了恢復音訊欄目的第一次嘗試,和小朋友聊了一下流感。而之後不僅僅會跟小朋友聊這個世界上正發生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希望和小朋友們一起思考,這些事情為什麼會發生,以及我們要如何理性看待,而不是僅僅陷入各種情緒之中。
而新年的第一期的主題,就是想和小朋友們聊聊“抬槓的技巧”,或者說,批判性思維。

下面是音訊和對應的文字稿。

小朋友們,我們今天聊的主題,是“抬槓”。
我小時候就經常被同學說愛抬槓,哪怕到了現在,身邊的朋友和同學還總會這麼說。不知道你有沒有被別人這麼說過呢?
當別人說完一件事情或一個觀點之後,我們不認同,有疑惑,提出自己的意見或疑問,和對方討論甚至爭論。這往往就會被說成是愛抬槓,似乎是一個不好的習慣。

可抬槓的意思,是沒意義的爭論。但很多時候,提出自己的疑問或者意見,是一件非常有意義,非常重要的事情。它還有一個很高大上的名字,叫做“批判性思維”。
當然,很多人在聽到批判性思維時,還是會有誤解,覺得這就是在找茬,想找到對方的漏洞,進行批評和攻擊。
這是因為在字典中,批判這個詞是有兩種解釋的。第一個含義,是對錯誤的思想、言論或者行為來分析和否定。這種含義比較常用。不過在批判性思維這個詞中,實際是用第二個詞義,也就是分析判別,評論好壞
批判性思維這個詞是翻譯而來的,在英文中叫做critical thinking。Critical最早是一個希臘語的單詞,本意是判斷的能力。critical thinking是描述一種質疑、分析和判明事物是非對錯的能力。
在這個詞傳入日本的時候,被日本的學者翻譯成了漢字“批判的思考”,而之後再傳入中國,也延用了日語中的翻譯,就叫做批判性思維了。
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這個翻譯太容易聯想起來否定、找錯這種負面含義,因此希望能換個名字,比如“審辯性思維”,或者“明辨性思維”等等。但目前,應用最廣的,依舊是“批判性思維”這種叫法。
那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呢?
比如有一天,有人跟你說“棉花糖是世界上最甜的食物”。那我們可能有幾種反應:一種是覺得他說的對,接受棉花糖就是世界上最甜的食物。一種是覺得他肯定是在騙人,直接否定。這兩種反應都是很常見的。但我們還可以有另外一種反應。就像大偵探一樣,透過提問和思考來尋找真相:
  • 世界上有那麼多食物,你有什麼證據證明棉花糖是最甜的食物呢?
  • 你是怎麼跟其他食物進行對比誰更甜的呢?
  • 或者有沒有反面的案例,找到其他比棉花糖更甜的食物?
這種透過提問、思考和討論,判斷一個事情真偽的方法,就是批判性思維。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大量的資訊,其中有真實的,也有虛假和錯誤的,甚至很多是將真實和虛假混雜在一起。
這就像玩具工廠的流水線,不斷生產出玩具,有些是合格的,有些有殘缺,甚至有些有風險。我們既不能認為玩具都是好的,都放過出廠,那樣就會有小朋友玩到有風險的玩具。也不能認為玩具都有問題,全都扔掉,那樣小朋友就沒玩具玩了。
我們的批判性思維就像工廠的質檢員,需要透過仔細地觀察和研究,來判斷每個玩具是不是合格,好的就放過,有問題的就攔住。
前面提到批判性思維這個詞最早是來自希臘語,據說古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在描述自己的老師,另一位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思想時,就提到了這個說法。
蘇格拉底認為,人必須有勇氣去質疑,而不是別人說什麼就信什麼,哪怕這句話是權威說的也不成。
這是批判性思維最重要的兩個組成部分之一,而另一部分則是在提出問題之後,要透過尋找證據和合理的理由,來進行邏輯分析,從而判定真偽。
當然,批判性思維不僅僅能幫我們判定一個事情的真偽。還能讓我們透過這種思考,獲得更多知識。就比如當我們懷疑和討論“棉花糖是不是世界上最甜的食物”時,收穫的不僅僅是這句話的真偽,也可以讓我們瞭解什麼是甜、如何測量甜度、哪些食物的甜度高,包括吃糖對身體的好處和害處等等。
當然,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用批判性思維去思考的問題,要複雜得多,甚至沒有絕對的真偽、正確或錯誤。
比如我們在讀《悲慘世界》這本小說時,書中的主人公冉阿讓,因為姐姐的孩子捱餓,從麵包店搶了一塊麵包。雖然搶麵包本身是違法的,但這種情況下冉阿讓的理由,卻讓很多人同情。
那能不能因為捱餓,就去搶食物的呢?如果這種行為是可以被諒解的,那被搶的麵包店主是否也很無辜,也要被同情呢?

關於這種複雜的社會問題,每個人都可能會有不同的觀點,這些觀點中也往往不存在絕對的正確和錯誤。但我們用批判性思維去討論和分析這些事情時,所獲得的收穫,其實要遠遠大於得到一個簡單的正確結論。

而我們在學習批判性思維的時候,還有幾個事情需要注意。
首先,批判性思維的重點是為了讓自己找到相對更正確、更真實的答案,更瞭解這個世界。而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或者就是為了給別人挑錯。否則就真的變成為了抬槓而抬槓了。
甚至有很多時候,我們最開始不同意別人的觀點和意見,但經過批判性思維的分析,卻發現別人才是正確的,自己原先是錯誤的。這時候你可能會覺得有點懊惱,但這其實沒什麼丟人的,更不需要掩飾或爭辯。因為這讓我們有機會糾正了原先的錯誤,讓自己變得更好,是值得開心的一件事。
第二點就是,別人的個人喜好和選擇,是不需要評判和抬槓的。比如有人喜歡皮卡丘,有人則喜歡米老鼠。有人喜歡去海邊度假,有人則喜歡去爬山。有人喜歡吃義大利披薩,有人則喜歡吃印度咖哩。這些都是個人的喜好。可能別人非常喜歡的東西,我們可能不喜歡甚至討厭。但不代表我們要證明自己的喜好才是更好,更正確的。
關於批判性思維,我們今天就介紹到這裡。而最後,我舉幾個例子,小朋友可以嘗試用批判性思維的方式去分析一下,也可以跟爸爸媽媽一起討論討論。要記得,重點並不是下一個對錯的判斷,而是我們如何去分析,以及從分析的過程中可以得到什麼收穫。
01
上次期末考試你沒有考好,而同班的小明考得不錯。
今天小明悄悄告訴你,有一種吃了就可以提升考試成績的聰明藥,他就是靠這種聰明藥提升好幾名。因為你們是朋友,所以他把這個秘密告訴你,也推薦你吃。
你覺得小明的建議如何呢?
02
老師在課上放了一個動畫片,裡面有獵人打獵的內容。
小東說:這些獵人都是壞人,他們打獵是殺害野生動物,是錯的,應該被禁止;但小南說:那漁民出海打魚也是殺害野生動物,也應該被禁止嗎?
你要怎麼回答小南的問題呢?
03
學校的午餐中經常會有西蘭花,但小蘭覺得西蘭花很難吃,所以每次都會扔掉。小雅有一天跟你說:小蘭總這樣扔掉西蘭花,是浪費糧食,她是壞孩子,所以我們都不要跟她玩了。
你要怎麼回應小雅呢?
其實你在未來的現實生活中,可能會遇到很多這樣的事情,甚至還要更復雜。但我相信如果你學會用批判性思維的方式來分析問題,一定可以更輕鬆和順利的解決這些事情帶來的困擾。
特別說明:因為微信又……“改版”,現在如果沒星號的話,基本就很難看到我們的文章推送了,所以勞煩大家將我們公眾號設成“星標”。多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