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幾代人記憶的“詠春”,正在被重新書寫

全文共4216字,閱讀大約需要7分鐘
  • 當手與樁之間的博弈,武與舞的交融,功夫招式與武術內蘊的碰撞交織成一幕幕舞臺剪影,一幀幀定格畫面,跨越幾代人的記憶,關於詠春,關於英雄,關於武林的想象,正在被重新書寫。
文 | 林欣
圖 受訪者提供
每一箇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武俠夢。
尚武之風,吹過南嶺,在水網密集、舟楫當步的嶺南風貌裡生長出的,是一片以“拳”開啟天下的武術熱土。
“短橋窄手,近身搏擊”,以手上功夫享譽世界的詠春拳法,是南派拳法的代表之一。位於廣東佛山的葉問紀念館牆上這樣寫著:“詠春拳衍於梁贊,盛於葉問”。20世紀50年代,詠春拳代表人物葉問,在香港為詠春開出一扇門,打破門第之見,廣收學徒。開一扇門,傳千萬燈,光影流傳間,李小龍系列、《詠春》、《葉問》以及《一代宗師》等功夫電影,更讓詠春在世界範圍內開枝散葉,走入大眾視野。
葉師父播下了那顆詠春的種子,在時代新風中,不斷激發出創作者的靈感。“2022最美的夜”B站跨年晚會上,一段被濃縮為13分鐘的舞蹈片段,行雲流水地展現了葉問與四大派掌門“對陣”的場面,迅速出圈,當晚播放量超過2.3億人次。這段宗師對決的名場面,正是出自2023年的現象級舞劇——《詠春》。
作為“舞壇雙子星”韓真與周莉亞合作的最新作品,這部以詠春為線索,致敬英雄的舞劇,除了場場爆滿,在社交平臺引發熱烈討論,不斷掀起武術與舞蹈融合的東方美學熱潮之外,亦在不斷成為新的藝術作品的創作起點。
在2024年新春之際,運動生活方式品牌lululemon攜手國際影后楊紫瓊,以及舞劇《詠春》8位舞者,再度以充滿東方美學的肢體語言詩意呈現《新春,詠春》主題短片,一同歌詠春天,擁抱永遠的春天。

《新春,詠春》幕後特輯

當手與樁之間的博弈,武與舞的交融,功夫招式與武術內蘊的碰撞交織成一幕幕舞臺剪影,一幀幀定格畫面,跨越幾代人的記憶,關於詠春,關於英雄,關於武林的想象,正在被重新書寫。
1

“爆款”何來

過去的一年,韓真與周莉亞很忙。
新年伊始,舞劇《詠春》首次登陸香港,一連五場演出,為在“武打電影”浸潤下成長的香江觀眾,帶去一個和詠春有關的,全新故事。對於二人而言,經過此輪巡演,故事核心、歷史過往和編創初心,似乎剛好形成了一個地理空間和時代情懷的閉環。
“提到葉問,提到詠春,人們最先想到的就是電影”,這是創作之初出現在韓真腦海中的第一塊靈感拼圖,1990年代港片中的詠春元素,既是文化傳播的碎片影像,亦是一代人心中的武俠情懷。
於是,做一部關於拍攝詠春電影的舞劇,便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在《詠春》中,風起雲湧的香港武館和急急忙忙的電影片場,呈現兩條並行的故事線,無縫切換,透過兩個時空的情感共振、命運同頻,共同呈現一場時代交錯下的追夢故事。

▲周莉亞正在排練舞劇

“詠春很能‘打’”,在一眾社交平臺,都能看到觀眾寫下的這種一語雙關的留言,佳作頻出的雙子星,這一次也沒有失手。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團隊的每一場演出,都有響徹整個場館的鼓掌和歡呼,究其根本,除了“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創作方法以外,韓真和周莉亞再一次準確地“號”準時代文藝的脈搏,為觀眾構建起一個全新的武俠世界。
從2019年年底立項以來,雙人組便確定了要從嶺南文化中汲取靈感,從取材、採風、查證,到確定創作思路,每一步都狠下功夫,過程中,翻閱了大量史料和作品,遍訪嶺南紅土地。
“我們不是為了拼湊非遺題材而創作,而是採風時一些不起眼的小細節,觸發了內心深處的共鳴,才能發掘出根植於此的內涵”,在已有千年歷史的香雲紗,及傳承數百年的詠春拳的隱喻下,韓真和周莉亞對嶺南美學和嶺南武學精神進行了舞蹈詮釋,喚起觀眾關於故人故事,同根同源的、鮮活的、情感的、血脈相連的,神聖的歷史共鳴。
“詠春”題材的文藝作品在國內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其所體現的中華武術精神鼓勵著幾代人的成長,珠玉在前,尋找全新的角度進行立場表達,是舞臺劇創作應有的態度。
在前期觀看資料時,一段葉問晚年拍攝的詠春拳影像,給二人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段一代宗師在去世前三天攝製的木人樁法的演習錄影,為後世學習拳法提供了珍貴的影像資料,以無私的情懷打破傳武的界限。葉問的大半生,都在踐行“以武輔仁”的詠春祖訓,這也成為韓真和周莉亞在舞劇中一以貫之強調的精神核心。

▲“舞壇雙子星”韓真和周莉亞從嶺南文化中汲取舞劇《詠春》靈感

“舞劇中,葉問從希望‘開詠春一扇門’到‘心中無門’,打破門戶之見將詠春傳揚四海,我們希望將這種武學精神傳達給觀眾”,也正因為如此,二人組並沒有選擇“葉問”或者“一代宗師”作為編創原點,而是藉由一臺演出、兩個故事,賦予《詠春》更為頑強的生命力表達。它既是英雄的故事,也是平凡人的故事,舞臺上的每一個角色都有人物小傳,他們有名有姓,也有自己的性格和來去。
戲中,“葉師父”遠赴他鄉,以“扶弱小以武輔仁”的鏗鏘祖訓,為詠春開第一扇門,弘揚源遠流長的中華武學精神;戲外,電影攝製組一眾平凡人,以推拉搖移的運鏡,橫跨半個世紀,只為追尋心中一束光。
在二人組的重新詮釋下,“詠春”代表著兩個時代的人,對美好理想的嚮往。這是詠春的意義所在,也是在詠春拳之外,更廣泛深厚的精神內涵。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武林,少數人成為英雄,大多數人成為了照亮英雄的光。當無數個微弱的光點亮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些光是由無數個平凡人塑造的”,舞劇《詠春》,致敬英雄,亦致敬這個時代裡每一個平凡的人。

▲時代中,平凡的人們追尋心中的一束光

2

他們的“舞”林

儘管在古代,“舞”和“武”二字互為通假字,但經過歷史的演變,時至今日,二者已有相當大的差別。

在《詠春》之前,國內不乏作品將“武”與“舞”進行元素相融,但是大多是“以相似同源的動作加以延展創作”,但是講究速度快、幅度小、少有大開大合的動作的詠春,和廣義上講究“有起有落,有開有合”的舞蹈在表現形式上,非常不同。
這不僅是韓真和周莉亞在設計舞蹈動作時需要解決的問題,亦是深圳歌舞劇院的這批年輕演員們,需要克服的難題。
舞蹈演員的呼吸和發力方式,與武者完全不同,要讓武打動作與舞蹈節奏相合,就尤為困難。在舞臺上,所有微小的失誤都會被放大,要想呈現好的表演,只能紮紮實實學真功夫,沒有捷徑,從零開始。
既然是講詠春故事,那自然也要遵循詠春精神。“小念頭”打開了創排舞劇《詠春》的一扇門,全體演員進行了一年多的武術學習,在長達6個月的排練期裡,每天完成近12小時高強度的排練,即便是巡演週期裡,演出之餘,也做到了“拳不離手”。
直至舞劇在國家大劇院的演出結束,得到許多武術界老師的讚許和肯定,韓真和周莉亞懸浮的心,才終於落到實處。武術和舞蹈的成功結合,最終也成為舞劇《詠春》的一大亮點。一方舞臺,五大門派,龍爭虎鬥,英雄盡顯風流。螳螂拳、八卦掌、八極拳、太極拳先後登場,葉問則以詠春拳逐一相會,這段長達18分鐘的“巔峰對決”堪稱《詠春》中的華彩段落,真材實料的武打場面,凸顯出演員的真功力。
劇中,葉問的扮演者常宏基,從邁上舞臺那一刻起,便褪掉二十出頭的青澀,在經典的對決場景中,更是已經將舞蹈技巧內化為肌肉記憶,全程無停歇地完成了成百上千套動作,特寫鏡頭下,一招一式,都將葉問身上的宗師氣派,表現得恰如其分。
舞劇首席女舞者張婭姝在《詠春》中的表演,也堪稱驚豔。一人分飾兩角,除了需要極強的信念感的“導演”外,她亦完美展現出八卦掌掌門的身韻與颯爽。一段八卦掌群舞,在快節奏中,張婭姝的掌力翻飛,將武術裡的規矩、利落、規整盡數還原,招招式式令人敬畏。

▲《詠春》舞者

如今,《詠春》已走過35城,演出137場,舞臺上所有的武術套路都需要舞蹈演員一氣呵成,繁忙的演出行程,對於演員們的體力與精力來說均是不小的考驗。不僅如此,巡演途中的各種突發情況,對年輕的演員們來說亦是一種歷練。
高原缺氧,帶傷堅持,高強度訓練,全封閉管理……這樣一群充滿生命力的演員,秉承著對美好作品和夢想的追求和渴望,為了每一次珍貴的登臺機會,都在努力適應環境、調整自己的狀態。
在舞劇《詠春》節目冊裡,有這麼一段話:“每一片綠葉都在用生命歌詠春天”,或許,這批年輕演員,也正在經歷著他們“舞林”中的春天。

▲年輕的舞蹈演員正在經歷春天

3

探尋當下的“詠春”

《論語·先進》中有個故事,孔子讓弟子們“言志”,暢談理想,在眾多弟子中,孔子唯獨讚賞曾皙的志向。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儒家的中心思想莫過以“仁”之道,博愛天下,在此道法之下,人們所能感受的狀態,應該如沐春風。雖處亂世,自幼受嚴謹的詩禮傳家式儒家教育所薰陶的葉問,在詠春的“攤膀伏”之間,打出的是一派儒家精神。
徜徉古今,照見眾生,沉潛於文化長河,韓真和周莉亞一直試圖透過求變、求新來詮釋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詠春八手的幻化,照見中國人的來處,亦能照亮中國人的去處,在舞劇《詠春》中,二人組讓今天的觀眾,找到了自己和歷史的聯結,在lululemon最新呈現的以詠春為載體的新春短片《新春,詠春》中,兩人作為藝術指導,又一次將對詠春的思考,與當下的世界,同奏共跫。

▲國際影后楊紫瓊與舞劇《詠春》主創團隊以“武”會“舞”

該片由國際影后楊紫瓊與舞劇《詠春》的主創團隊共同演繹這種“如沐春風”的好狀態。短片中,他們同為慕春者,楊紫瓊代表身體,舞者們代表內心。武術、舞蹈成為雙方的表達形式。對於永恆的春天般的好狀態的追求,是兩者的共同精神連線。
詠春,對於楊紫瓊個人而言,也有著特殊的意義。1994年,楊紫瓊領銜主演的功夫電影《詠春》在中國香港上映。電影中,她飾演詠春拳創始人嚴詠春,矯健的身姿博得滿堂喝彩。2024年,電影上映30週年之際,再度與詠春產生連線,已歷經傳奇的楊紫瓊對《新春,詠春》的概念,也作出獨到的解讀。
“我很喜歡‘新春’這個概念,在漫長的冬天過後,春天來了。這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新的希望。我認為,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的,正是我們最需要的春天。”

▲曾飾演詠春拳創始人的楊紫瓊展示詠春拳

作為一家倡導身心平衡、與人聯結的運動生活方式品牌, “好狀態”(Wellbeing)一直是lululemon的關鍵詞。《新春,詠春》則是品牌探索東方底蘊中的好狀態的一種嘗試。
“中國功夫講究修身養性、內外兼修,詠春更是凝聚‘精氣神’的動態練習,代表對身心合一的追求,這與我們對好狀態的理解不謀而合。”lululemon中國區品牌營銷副總裁謝淑玲表示。
以舞會武,武術的勁道與舞蹈的流動相輔相成,透出獨一無二的文化自信與魅力,不論是舞劇《詠春》還是短片《新春,詠春》,核心都是借用詠春作為載體,傳遞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氣神。
正如小說家徐浩峰所言:“武俠的魅力之一,是裡頭有中國人的樣子。”時至今日,人們依舊愛著詠春,是因為裡頭傳承的是中國文化的樣子。
詠春,既是“歌詠春天”,也是永春,擁抱內心“永遠的春天”。這也正是lululemon在甲辰龍年到來之際的願景,在這個春天裡,邀請更多人尋找身心相遇的美好之春。

▲在春天裡,尋找身心相遇的“好狀態”

(專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