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自拍》第465個口述故事
95後小夥譚曉帆在廣東東莞長大,留著一頭髒辮、酷愛跑酷的他從小叛逆,喜歡爬樹鑽牆,不走尋常路。他愛看村裡慶典時鑼鼓喧天的醒獅表演、外國動作片裡出神入化的特技武打,直到一位武術恩師為他開啟一扇跑酷的大門,從此開啟飛簷走壁的肆意人生。跑酷界有句話叫“九十度是牆,八十九度是坡”,對他而言,多陡的坡都想試一試。
他或許不曾想到,童年時觀看醒獅表演、學習武術的經歷,會與如今從事的跑酷事業產生交集。在跑酷遇到瓶頸時,他在自己腳上綁風火輪,一個後空翻將非遺打鐵花與跑酷美學融合到極致。跨界非遺的旅途才剛剛開始,他學習醒獅、詠春、英歌舞,不斷結識朋友,尋找突破,也追尋著自己童年的根。
在抖音賬號@跑酷拉麵 上,譚曉帆記錄了自己的探索之旅。在他的跑酷江湖中,有一身膽量和敬畏之心,就能走遍天下。
以下是他的講述。
“對於跑酷人來說,90度是牆,89度是坡”
我是譚曉帆,網名“跑酷拉麵”。我98年出生在廣東東莞,在那裡度過了我的童年。我的母親來自湖南,是家庭主婦,父親是東莞本地人,做一些小生意。他們對我最大的期待就是循規蹈矩一些,最好能學一份修車或者理髮的手藝,長大後好養活自己。
但我從小是個不安分的小孩。我經常爬樹、翻牆、鑽洞,尋找新鮮刺激。

兩三歲的時候,我和父母的合照。
那時我並不懂跑酷,只覺得“走尋常路”太無趣。小學三四年級時,我曾經爬上一堵兩米多的高牆,然後直愣愣地跳下,結果當然是摔了個屁股墩。等到我後來學了跑酷,才知道當時的落地方式很有問題。或許我早一些接受訓練,那次就不會摔得那麼慘了。
小時候我還特別喜歡熱鬧。我們住在廣東老家的鎮上,那裡經常會舉辦一些活動,每當有慶典,都會請醒獅隊伍來熱鬧一場。只要一有鑼鼓鞭炮的聲音,我們很多小孩就會跑去鎮上看。那些獅子裝飾得特別華麗,很有廣東傳統特色,有黃的、藍的,眼睛還能隨著敲鑼的節奏眨動。舞獅人在梅花樁上左右跳躍,做出高難度動作,底下的觀眾一陣陣喝彩。

我小時候愛看的醒獅表演,成為我長大後拍影片的靈感源泉。
其實不僅是喜歡看錶演,在醒獅表演的外圍還有很多小販叫賣吃的玩的,還有賣醒獅公仔的,我總求著我媽給我買一隻。後來,那隻小獅子就擺在我床頭很多年,看著特別的帥,特別威武。或許是緣分使然,那時候的我,還不知道這些童年經歷會與我的未來產生什麼樣的交集。

我從小愛鬧騰,我媽媽一直寵著我。
初中時,我特別喜歡一部法國動作電影叫《暴力街區13》。裡面的主人公大衛會飛簷走壁,酷炫無比,讓我特別崇拜。
當時我個子不算高,看上去瘦瘦的,在學校還時常被欺負。我常常就想,如果學一些防身術,不說能保護自己,至少能讓我長高點吧。於是,父母給我報了一個武術班,我就從此開始跟著一位武術教練,拜師學藝。或許是從小跑跑跳跳的經驗積累,我學武術動作特別快。一套動作打下來,我的教練覺得我還是挺有天賦的。
我的武術教練自己是一名狂熱的跑酷愛好者,也是後來改變我人生方向的恩師。武術中的前空翻、後空翻,以及很多套路動作,拆解後就是跑酷技巧。他經常自己研究一些上牆下牆、free running等跑酷技能,看我感興趣,就把武術裡的翻騰動作和跑酷技巧結合起來教我,比如,如何從高處安全落地,如何用最短路徑穿越障礙。對於那時候的我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因為學會了這些技巧之後,我就可以不走尋常路,特別滿足小孩子耍酷的心理。

我和武館的朋友在一起。
玩跑酷的都說,“九十度是牆,八十九度是坡”。但凡是能夠用技巧越過去的障礙,我就要試一試,絕不繞路。隨著練跑酷的動作融入我的身體,形成肌肉記憶,我漸漸愛上了這項很酷的運動。在跑酷時,我才覺得自己是自由的。比如你遇到一道欄杆,如果按部就班地行走,很多人會選擇繞過去;但是跑酷卻可以讓我一個空翻快速躍過去。這種打破常規,無拘無束的感覺,讓我特別痴迷。

2017年的時候,我經常和朋友一起去東莞理工學院練跑酷。
學了跑酷之後,我才逐漸瞭解,原來我童年那些“瞎折騰”,背後也可以有一門系統的學問。玩跑酷並不是沒有技巧的橫練,也要有敬畏之心。很多動作不是一朝一夕練出來的,而需要反覆地練習和調整。有時候,光是設計線路就需要耗費很長時間,做好萬全準備,才能實現最好的效果。
向生活低頭前,我想先闖出一片自由
因為籍貫的原因,我不能在廣東參加高考,所以後來回到了湖南讀高中。然而我高考沒考好,落榜了。
高中畢業後的那個夏天,我沒有再考大學,而是去我武術教練那邊打暑假工。我一邊上班,一邊和他學跑酷技巧。我至今還與我的教練保持著很密切的聯絡,很多不會的動作都去請教他。可以說,他是我走上職業跑酷道路的引路人。
雖然有從小習武的基礎,我的跑酷夢並不算特別順利。因為當你把它當作愛好時很容易,真正靠跑酷謀生卻非常難。高中畢業後,我當過跆拳道教練、武術教練,也弄過蹦床,一邊打工掙錢,一邊練跑酷。大概有七八年時間都是這樣過來的。

2019年的時候,我在深圳教小朋友們玩蹦床。
或許是受我的教練影響,我也特別招我的學生們喜歡。我那時候燙過一個捲髮,卷卷的像拉麵一樣,小朋友們就叫我拉麵老師。跑酷是特別年輕的文化,很多時候是00後甚至10後在玩。看到他們起跑、跳躍,玩一些簡單的跑酷動作,我也會很樂意指導他們。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兒時的自己,也是從基礎的跑、跳開始一點點入門。

跆拳道學生送給我的生日禮物。

學生手繪的“拉麵老師”。
後來在逐漸混入圈子後,發現很多玩跑酷的都在做自媒體,我就給自己註冊了一個抖音號試試。在抖音上,我漲粉挺快,很多人看到我的跑酷影片想來認識我,跟我學跑酷。這份自媒體工作特別好的一點是,我的時間比較自由,可以有大量的空餘時間去琢磨自己的技術,然後拍新的影片給粉絲看。

2019年我從深圳去了福建,很快與當地的跑酷團隊打成一片。
其實我們玩跑酷的也會經常遇到“社死”場景。有時候在路人面前想耍一次帥,結果失誤腳滑摔了一跤,還被很多人圍觀,真的會想腳趾摳地。這種片段放在生活裡,肯定很多人不願意去經歷,但卻是跑酷人的日常。有時候我們也會把這些失誤素材放到自媒體號上,這種系列還蠻多人喜歡看的。

2019年我在深圳參加跑酷大賽,認識了不少一起玩跑酷的朋友。
我們特別喜歡拍的一類影片是極限挑戰。有一次,我想挑戰前空翻飛躍一條小河,然後跳到河對岸的臺階上。我心理壓力特別大,因為飛躍過程中看不到前方的著地點。一開始,我反覆嘗試了幾次,都沒有成功。但那個地形和角度太適合做跑酷動作了,我一直不想放棄。最後拍影片的時候,很多兄弟姐妹來現場,氛圍特別熱烈,給我很大的信心。在他們的協助下,我一下子就成功了。那條影片的效果也特別好。

挑戰空翻過小河,我在拍影片前失敗了很多次。
大約是2020年的時候,我遇到了@滑腳怪。他是湛江人,運營著一個極限運動相關的自媒體。他在抖音上看到我的跑酷作品很感興趣,而且我當時就在湛江,於是邀請我去聊一聊。

我和滑腳怪一起拍的第一條影片。
滑腳怪一開始是做舞蹈起家,遇到瓶頸後,開始拓展別的運動。他招募的運動員中有滑板、小輪車、輪滑這些,卻沒有玩跑酷的。他看我技術不錯,形象也挺好,有值得培養的潛質,於是邀請我加入,一起拓展新的板塊。我當時也正好希望能加入一個團隊,因為一個人拍影片的話,需要經常藉助三腳架拍,遇到很多困難只能自己一個人扛。但如果我能有個團隊和很多朋友在背後,就能互相搭把手,成長會快很多。於是從那時起,我就加入了滑腳怪團隊。

我和滑腳怪的團隊在一起。
一條跑酷影片的誕生,有時候是集思廣益的過程。我們拍的很多影片都是一起商量,還會去參考評論區粉絲的建議,尋找靈感。
當時有款很火的遊戲叫“地鐵跑酷”,玩家要去吃盡可能多的金幣。我們當時就想了一個逆轉思維,做不吃金幣的挑戰。因為這樣的難度就會大大提高,把電腦遊戲做成真人版也會更有看點。同一個題材下,為了畫面更豐富,我們跑遍佛山、廣州、深圳,還有惠州、肇慶,去物色了很多地鐵造型場景。結果那個系列出來後在網上特別火爆,平均每個影片都是萬贊起步,最火的影片有13萬贊。

玩自媒體需要不斷追趕潮流,我們去拍了“地鐵跑酷”遊戲的真人版。
之後我們還嘗試了跑酷融合“蛋仔派對”“第五人格”遊戲的嘗試。現在網際網路更迭太快了,我們做自媒體的要一直追趕潮流,不斷有新的想法,粉絲流量才會越做越好。如果我們的想法還停留在過去止步不前的話,可能就會被慢慢淘汰了。
腳踩風火輪跑酷,我的童年圓夢了
1200萬點讚的爆款打鐵花跑酷影片誕生,是我們自己都沒有預料到的。
2023年,一次很偶然的機會,一位電視臺導演刷到了我跑酷的影片。當時我們做了一個小試驗,把小煙花綁在腳上跑酷。他看到後問我能不能把跑酷和山西晉城的非遺打鐵花結合一下,邀請我拍一期影片。
能夠有機會做一些傳承非遺的嘗試,我當時特別激動。作為在廣東長大的小孩,對於非遺是很有認同感的。我們廣東的電視上經常轉播醒獅、英歌舞,對於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一直很崇敬。之前我們就想去拍打鐵花,但是奈何一直沒有資源能夠幫助我們這個小團隊,所以耽擱下來。這次邀請讓我覺得機會來了,我們一定要好好把握。
我們當時的設計是,在腳上綁一個類似“風火輪”的裝置,當我們做動作的時候,鐵花飛舞出圈狀,效果很不錯。為了最佳效果,我們專門為打鐵花設計了一系列跑酷動作。因為鐵花的出現需要速度,我們跑酷時腿要甩得特別快,通過後空翻三連踢結合甩腿,將鐵花最絢爛的樣子甩出來。

我們的打鐵花影片火了,突破了1200萬贊。
那段時間,我們一直在向老師傅請教技藝,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學習怎麼做好安全措施。比如,我們會穿好幾層的衣服,這樣鐵花就不會傷到皮膚。還有一種辦法是要讓身體出汗,這樣高溫的鐵花碰到溼的皮膚就馬上冷卻了,不會讓你燙傷。這些很有用的經驗都是老一輩人自己一次次摸索出來的,如今才可以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說傳承真的很重要。
雖然過程曲折,但是當我們跑酷跨界山西晉城打鐵花的影片上線後,火得超乎我們想象。評論區很多網友在刷對家人朋友的祈福,覺得這是我們中國人的極致浪漫。“願我們的人生都如此絢爛”“好美好,是抖音給我的浪漫”“上岸”“願我的寶貝女兒平安健康”,看得我都有些淚目。這個影片目前已經超過1200萬贊,對於我們來說是里程碑意義的,對於我自己,更是這條路上走那麼久一直到今天最好的肯定。

在這條影片的評論區,網友們紛紛許願與祈福。
影片火了之後,抖音平臺也給了我們很多支援,如果我們想學非遺,需要資源都可以幫我們去聯絡。於是我想到廣東的醒獅,因為那些我從小看的上樁、下樁動作,還有在梅花樁上輾轉騰挪的舞步,和跑酷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於是我們設計了跑酷與醒獅的同框,比如從樁子上飛躍下來做幾個炫酷的跑酷動作,給人一種很震撼的視覺效果。

我們在設計一套醒獅結合跑酷的動作。
當我的醒獅影片被全網觀看的時候,我覺得我的童年圓夢了。那像是我給小時候的自己表演了一場醒獅,而且是以我自己的跑酷style。社交媒體真的很神奇,它就像一箇中間人,讓特別精彩的技藝走出大山,打破地域的侷限,能夠傳播到千家萬戶,讓廣東省外的人們也看到這一絢爛的非遺。
在學醒獅的過程中,我也慢慢結識了一群同樣在做非遺的年輕朋友。比如和我一起合拍醒獅影片的@龍灣獅兄,他也是95後,現在是遂溪醒獅和獅頭彩扎傳承人。他在自己的抖音號上拍舞獅影片,分享獅頭彩扎製作,內容做的特別好。有很多醒獅相關的知識,都是他分享給我的。

我和@龍灣獅兄 合拍的跑酷跨界醒獅作品。
現在非遺傳承要面對的一大困境,是年輕血液的流失。年輕的時候大家都喜歡往外面跑,去大城市打拼,所以有些偏遠一點地區的手工藝和民俗就傳承不下來。慢慢地,我們就會淡忘一些古老的傳承。隨著老一輩的手藝人離去,很多文化可能就面臨失傳了。
但很現實的一個問題是,非遺傳承很多時候是為愛發電的,因為很多小眾非遺本身不掙錢。如果賺不到錢的話,不會有那麼多人去做這個又苦又累的行當。
我認識一位在深圳表演打鐵花的年輕人,他說學這一行是非常艱辛的,裡面的困難超乎想象。深圳那邊的打鐵花非常特別,它是全形度立體的,非常漂亮,和山西晉城的又不一樣。我覺得他能把這種地域特色的打法學下來,真的不容易。我也在打算著把那些特色技巧融入到我跑酷動作中。非遺自己也需要作出創新,比如讓非遺與現代人的潮流文化結合,變得火起來,這樣才能走出它自身的困境。

我畫上了華麗的臉譜妝容,準備學習潮汕英歌舞。
更何況,一些傳統技藝的傳承方式也面臨守舊的規矩,比如傳男不傳女,傳親不傳疏。這些老一輩陳腐的規矩讓它固步自封,很需要一些年輕的思想去和它碰撞,產生不一樣的火花。
除了打鐵花、醒獅,我現在又在學習詠春拳和潮汕的英歌舞。非遺的社交圈非常大,可以學的內容有很多,我的“頻道”也越來越豐富起來。有時候我們會構思傳統文化和跑酷之間比較好玩的碰撞。比如拍詠春的那部分,我們構思的是一個“踢館子”的情境。一群玩跑酷的年輕小夥上門挑戰,結果被打詠春的老師傅三下五除二拿下,輸得心服口服。這種有趣的影片是大家喜歡看的,有點出糗,但既傳播了詠春文化,也吸引了年輕人的關注。

我們向葉問詠春拳傳人董崇華老師(左三中山裝)拜師學藝。
我學跑酷到今天,已經八年了。這八年裡,跑酷改變了我很多。從身高上,我初一開始練跑酷,到初三長高了20多釐米,應該是和我不停鍛鍊有關。跑酷是一項自由的運動,我從最開始的不走尋常路,到嘗試各種非遺跨界,這種膽量的磨鍊和思路的突破,與這麼多年玩跑酷是分不開的。
從叛逆到堅持,從跑酷到傳承,每一次嘗試都讓我看到,腳下的路不止一種。雖然玩跑酷的經常能做到人們做不到的事,但我們也不是古裝劇裡飛簷走壁的大俠,不過普通人而已。只是對於自由運動的敬畏,和千百次的練習,讓我們在做好一切準備後,敢於邁出那一步。
*本文由譚曉帆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註明外均由本人授權提供。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譚曉帆 | 口述
葉 凡 | 撰文
貓 基 | 編輯
-THE END-
這是我們講述的第465個口述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