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掃碼,開啟蕭邦5.20浪漫之旅)

(立即掃碼,尊享體驗賓利全新歐陸GT Speed)
本文參考來源:abc/網路
注:本文綜合整理媒體資訊,無任何立場!
“找到更低價,我們再打九折”——這是澳大利亞家喻戶曉的Bunnings廣告語。
然而,當你走進門店,看到琳琅滿目的Citeco梯子、Jumbuck烤爐或Trojan工具,真的能享受到廣告中承諾的實惠嗎?

一項由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四角方圓》(Four Corners)節目發起的深度調查發現:Bunnings所謂的價格保證,其實對多達9000種商品並不適用,因為這些產品——根本沒有“競爭對手”。

🏷 隱藏的“自家品牌”
Citeco梯子是一個例子。廣告上說會比競爭對手的價格低10%,但這個品牌其實是Bunnings自己註冊並擁有的商標,其他零售商根本不銷售同款產品。
這類“家居品牌”在Bunnings貨架上並不少見,從Trojan耙子、Bastion通風口,到Estilo馬桶、Happy Tails寵物用品,以及Bunnings自有水桶…

你在別處根本找不到這些品牌,也就無從比較價格,更別提享受“九折承諾”。
前Woolworths董事長、現任建材公司董事會主席約翰·達爾森(John Dahlsen)指出:“這是對消費者的誤導。”

📦 看不見的標籤,辨不出的品牌
Citeco的所有權不會在產品包裝、廣告或官網中明確標註。
除非你主動查閱澳大利亞商標註冊資訊或母公司Wesfarmers的財報,才會知道它是Bunnings的“自己人”。

這種模糊不清讓很多消費者誤以為他們購買的是“第三方品牌”。
而根據澳大利亞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ACCC)的說法,如果自家品牌被誤導性地作為獨立品牌銷售,可能涉嫌欺騙。

🧾 承諾和現實之間的差距
Bunnings在回應中表示,它授權員工“根據常識”進行價格匹配,並“在必要時”下調類似商品的售價。
但這項承諾並未出現在其官方“價格政策”中,也沒有公開標準化執行方式。

消費者權益組織Choice的馬特·斯蒂恩(Matt Steen)建議:應當在產品上明確標示家居品牌屬性,提升透明度。
品牌專家卡米·奧基夫(Camey O'Keefe)指出,所謂的“低價保證”,更多是在“塑造一種信任感”:“它讓顧客潛意識裡覺得,Bunnings就是最便宜的。”

💰 真便宜嗎?一項價格對比實驗告訴你答案
《四角方圓》對95種基本五金商品進行抽樣比價,結果顯示:
-
與Mitre 10重合的43種商品中,Bunnings僅便宜2.3%
-
與Total Tools重合的22種商品中,Bunnings僅便宜1.7%
-
與亞馬遜重合的26種商品中,Bunnings便宜2.4%

這意味著,即使在可以比較的商品中,Bunnings的價格優勢也非常有限。

悉尼大學教授克林頓·弗裡(Clinton Free)分析道:“這種差距無法彌補Bunnings在供應鏈和議價上的巨大優勢。‘最低價格只是開始’更像是營銷話術。”

🧱 Bunnings真的只是“眾多競爭者之一”?
Bunnings聲稱其市場份額僅為17%,因為它將亞馬遜、Kmart、Myer,甚至是Spotlight(一個主營布料和窗簾的品牌)都列為競爭對手。
但業內人士並不認同。

市場調研機構IBISWorld估算其母公司Wesfarmers在五金零售領域的市場佔有率為33%,前Woolworths高管達爾森則表示:實際可能接近70%。
相比之下,Coles和Woolworths這兩個受到最多輿論壓力的超市,其市場份額總和也才與之持平。

📈 賺錢的不是超市,是五金
雖然Coles和Woolworths被稱為全球最賺錢的超市之一,但它們的利潤率卻遠低於Bunnings:
-
Bunnings稅前利潤率:16.8%
-
Woolworths:9.9%
-
Coles:8.9%

25年來,Bunnings從一個僅有43家門店的小品牌,迅速成長為擁有310家店、年營收近190億澳元的五金帝國。
其成功,部分正是建立在“低價保證”的營銷承諾之上。

🧭 未來的監管焦點?
面對公眾的質疑,財政部長吉姆·查莫斯(Jim Chalmers)承認:“我們知道人們對Bunnings有所擔憂。”但政府目前仍將關注重點放在超市行業。
不過,ACCC已獲得相關資源,可以在必要時擴大調查範圍。

專家們呼籲,Bunnings的定價策略、市場支配力以及品牌透明度應當受到同樣級別的審視。
在這場關於“最低價格”的輿論與調查中,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一個五金零售巨頭如何講故事,更是一家企業如何在市場秩序與品牌承諾之間尋求平衡。

Bunnings回應稱將繼續提供低價,並“理性對待供應商的價格波動”,但消費者真正關心的,或許不只是價格本身,而是:
“我買到的,是不是一個真實、透明、可對比的選擇?”

劃重點:
-
“低價保證”不適用於Bunnings自家品牌,佔比超過9000種商品
-
家居品牌身份不透明,消費者難以比價
-
調查顯示Bunnings價格並不總是最低
-
實際市場控制力遠超公開說法,接近準壟斷水平
在信任品牌的同時,或許我們也需要更多問一個問題:“這真的比別處便宜嗎?”

📌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關於澳洲零售、消費者權益的深度解讀。
今日話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