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由中美貿易戰掀起的全球供應鏈風暴,正透過錯綜複雜的產業鏈傳導至澳大利亞千家萬戶的購物車。
從布里斯班到珀斯,從 Kmart 的貨架到 Bunnings 的倉庫,
玩具、服飾、汽車等商品價格正經歷 “過山車式” 上漲,

部分產品甚至面臨斷貨風險。這場看似發生在澳洲本地的消費危機,
其實背後是全球貿易格局正在經歷大變動的體現。
澳洲賣平價商品的大超市現在快沒東西賣了!

像 Kmart、Bunnings 這些店,超過60%的商品靠從中國和東南亞進貨。

美國對零件加稅後,東西成本蹭蹭漲 ,以割草機為例,這類由 500 多個零部件組成的複雜機械,
因美國對越南產發動機、中國產刀片等元件加徵 10% 關稅,現在價格直接漲了 15%。

格里菲斯大學經濟學家 Alberto Posso 指出,零售商的成本壓力不僅來自關稅,更源於全球物流網路的紊亂。
“過去從深圳港到悉尼港只需 14 天,現在因船舶繞行、港口擁堵,運輸時間延長至 28 天,倉儲成本激增 30%。”

他強調,像 Big W 這樣的企業,為維持利潤不得不縮減庫存,導致部分商品 “從貨架消失”。

在布里斯班的玩具店,芭比娃娃的價格已悄然上漲。
這個由 20 多個國家協作生產的娃娃,其塑膠身體來自馬來西亞,頭髮纖維產自日本,服裝縫製於中國。
美國對中間產品的關稅政策,使每個娃娃的生產成本增加 0.8 美元,價格直接漲了 8%。

Posso 教授拿芭比娃娃舉例,說明貿易戰的連鎖反應有多厲害:
“比如越南的零件被加稅漲價了,中國工廠組裝時只能換更貴的韓國零件,這些多出來的成本繞了一圈,
最終所有成本都會轉到消費者身上。”

全球生產鏈條牽一環動全身,這就會讓澳洲人在為萬里之外的關稅政策掏錢。
墨爾本的汽車經銷商正面臨車價標著但沒現車的尷尬。
美國對進口汽車加徵 25% 關稅後,日本豐田、德國大眾等車企被迫調整供應鏈,
導致澳洲市場熱門車型交付週期延長至 6 個月以上。

以豐田 RAV4 為例,因為發動機從日本進口,關稅讓成本多了 3000 澳元,最後車價跟著漲了 4.2%。
更嚴峻的是,汽車零部件的 “斷供潮” 正在蔓延。
澳大利亞汽車工業協會資料顯示,2025 年第一季度,變速箱、感測器等關鍵部件進口量同比下降 18%,
迫使車企採用成本更高的替代方案。
“一輛汽車的生產涉及 2 萬多個零部件,任何一個環節受阻都會導致整車停產。” 該協會負責人稱。
澳大利亞統計局資料顯示,2025 年 3 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 5.1%,創 20 年新高。
貿易戰越打越兇,澳洲的物價還會繼續往上漲!
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測算,如果中美關稅持續,澳洲每個家庭每年要多花 1200 澳元,
其中汽車、電子產品和玩具這三類商品漲價最狠,佔了總漲幅的60%。

專家說,這場危機的根源在於全球供應鏈想 “離開中國”。
美國這幾年一直推動把產業鏈轉移到 “盟友國家”,
以前追求 “怎麼便宜怎麼來”,現在變成 “怎麼安全怎麼來”,但代價就是東西越來越貴。
再加上中國對美國反制,限制了稀土出口,更讓依賴高科技零部件的澳洲企業雪上加霜。
面對漲價壓力,澳洲的零售商們正加速尋找替代方案。
Kmart 打算把 30% 的訂單從中國轉向印度尼西亞,Bunnings 則與泰國工廠合作開發電動工具生產線。

但這些調整需要時間 ,印尼的新工廠得花至少6個月才能穩定供貨,而泰國供應商的認證流程也得耗時3個月。
Posso 教授認為,短期內的漲價潮難以避免,但長期來看,供應鏈的多元化或許能增強韌性。
“這是一場全球產業鏈的‘大洗牌’,誰能更快適應規則變化,誰就能生存。”
他建議消費者關注本土品牌,或選擇庫存充足的商品,以應對可能到來的 “斷貨潮”。
當悉尼的家長為孩子購買漲價的芭比娃娃時,他們或許不會想到,這背後是中美貿易戰引發的全球供應鏈風暴。
這場危機不僅讓企業忙著找對策,也揭示了全球化時代的脆弱性。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沒有贏家,只有共同承擔代價的消費者。
中美緊張升級,澳洲紐西蘭等國聯合回應!
在全球貿易體系面臨動盪之際,世界貿易組織(WTO)總幹事恩戈齊·奧孔喬-伊韋阿拉(Ngozi Okonjo-Iweala)近日發出嚴厲警告:中美之間持續升溫的貿易緊張局勢,可能對全球經濟造成長遠而深刻的衝擊。
據她表示,若當前的對抗趨勢持續發展,中美之間的商品貿易額可能從當前的約6800億美元大幅萎縮至僅1300億美元,跌幅高達80%。與此同時,過去幾輪關稅升級已使雙方的實際關稅水平突破100%,遠遠偏離自由貿易的基本原則。
"我們面臨的是一種碎片化的風險——世界經濟可能裂解為兩個以美國和中國為中心的集團," 她指出。"這不僅將破壞全球貿易規則的基礎,也可能令全球GDP在長期內下降接近7%。"
澳洲與紐西蘭:小國的集體智慧
面對可能捲入大國博弈的風險,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表現出了高度警覺與外交技巧。近日,兩國外交與貿易高層均明確表示,正與多國磋商可能的聯合應對措施。

其中一個策略是尋求與歐盟、《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成員國以及印太經濟框架(IPEF)國家組成合作陣線,以共同應對美國關稅政策帶來的外部壓力。
澳洲外交部長黃英賢(Penny Wong)公開表示,澳方已就此議題與東南亞各國、日本、韓國、印度以及歐盟展開深入討論。紐西蘭政府也表示,正在就維護自由貿易框架與包括東亞經濟體在內的主要夥伴協商一致行動方案。

市場短期反應積極,長期走向待觀望
在一系列外交訊號釋放後,澳元匯率與澳洲股市雙雙上漲,反映出市場對區域國家團結應對的信心。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提出的對英、澳、新等國10%的統一關稅,及鋼鋁關稅政策,並未包含在其宣佈的“對等關稅”90天暫停執行範圍之內。

儘管如此,澳洲與紐西蘭目前都表示不會採取報復性措施,而是將繼續強調透過協商、聯盟合作與制度性平臺,推動貿易自由化和區域經濟整合。
在這個動盪多變的時代,貿易政策不再只是經濟議題,更深層地巢狀著地緣政治的博弈邏輯。

澳洲與紐西蘭的應對策略展現出中小經濟體在夾縫中尋求“集體安全”的智慧。面向未來,真正能夠守護全球市場穩定與繁榮的,不是壁壘,而是信任;不是對抗,而是共識。
這一切,離不開制度平臺的有效運轉,也離不開所有成員國對自由貿易理念的珍惜與堅守。
中澳之間最新新聞熱點,
👇 第一時間內容請點下方關注獲取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