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稀土”這個詞頻繁出現在新聞報道、產業分析和國家戰略中。很多人可能聽說過它的重要性,卻對它的本質知之甚少。它到底是礦產?金屬?化學元素?還是某種特殊材料?今天,小編將帶你走進稀土的世界,揭開它神秘的面紗,瞭解它的組成、特性、用途以及為什麼它被譽為“工業維生素”。

🔺稀土氧化物(圖片來源:[3])
稀土的英文是“Rare Earth”,字面意思是“稀有的土”。這個名稱容易讓人誤解,以為它非常罕見,產量極低,屬於珍稀資源。事實上,從地殼丰度來看,稀土並不比銅、鉛、鋅稀少,有些稀土元素甚至比銀還要常見。例如,釹的地殼丰度比金高出上千倍。

🔺地殼中元素的相對丰度(圖片來源:zh.wikipedia.org)
那為什麼稱之為“稀土”呢?這要從歷史說起。19世紀初,科學家們在瑞典發現一種礦石,經過複雜的化學反應後分離出一些性質相近、難以提純的金屬氧化物。由於它們難以獲得純淨形態,且彼此性質過於接近,提取和分離極其複雜,便被冠以“稀有”的稱呼。加之這些元素通常以氧化物形式存在於“土”狀礦物中,便有了“稀土”的名字。
所以,稀土“稀”的不是它的儲量,而是它的提取難度和純度控制。
從化學角度看,稀土是指元素週期表中的鑭系元素(從原子序數57的鑭La到71的鎦Lu)以及與它們性質相似的鈧(Sc)和釔(Y),共計17種元素。儘管它們的名字並不常見,卻各有“專長”:

🔺稀土家族成員包括紅框圈出的17個元素(圖片來源:[1])
釹(Nd):製造強力磁鐵的核心材料,廣泛用於風力發電機和電動汽車電機中;
鋱(Tb)和鏑(Dy):提高磁鐵耐熱性的“助攻”元素;
銪(Eu):能發出鮮豔的紅光,是彩色電視和熒光燈的重要發光材料;
釓(Gd):具有優異的中子吸收能力,用於核反應堆;
鈧(Sc):與鋁合金配合,提高強度且減輕重量,適用於航空器材;
鈰(Ce):用作拋光粉,也在汽車尾氣淨化器中發揮催化作用。
這些“冷門明星”,雖然不為大眾熟知,卻在現代工業中幾乎無所不在。
稀土的神奇之處,在於它們雖然單一用途微小,卻在高新技術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們像是“工業維生素”,用量少,但缺了它就不行。
手機、電腦、液晶顯示器、攝像頭、耳機……幾乎所有電子產品的顯示、發聲、儲存等核心部件中都有稀土材料的身影。例如,釹鐵硼磁鐵廣泛應用於手機喇叭與振動馬達;釔和銪則用於液晶屏的背光系統。

🔺稀土是智慧手機裡的“魔法粉末”(圖片來源:[2])
風力發電的渦輪中需要高效能稀土永磁材料才能高效運轉;電動車電機同樣依賴釹、鏑等稀土元素來提升能效比與穩定性。

🔺稀土是新能源的“超強助力器”(圖片來源:[2])
稀土合金具備高溫穩定性和高強度,適合用於戰鬥機、導彈、航天器等部件製造。此外,它們還用於雷射武器、紅外夜視儀、衛星通訊系統等關鍵裝備。

🔺稀土材料常常位於高科技武器的核心部位(圖片來源:[4])
稀土材料在磁共振成像(MRI)造影劑、癌症治療藥物、汽車尾氣催化劑和汙水處理催化劑中均發揮重要作用,幫助實現綠色發展與健康保障。

🔺稀土材料在腦領域的應用(圖片來源:[5])
雖然稀土廣泛應用,但其開採與提取過程並不“環保”。稀土礦大多分散於礦石中,提煉過程涉及大量化學試劑,易產生酸性廢水、放射性殘渣和有毒氣體,給環境帶來巨大壓力。
在過去,由於缺乏有效監管,部分地區的稀土產業發展犧牲了環境健康,出現“稀土汙染村”等負面案例。這也促使全球逐漸重視稀土產業的綠色轉型和迴圈利用。

🔺溶劑萃取法示意圖(圖片來源:[6])
目前,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正加強稀土冶煉分離技術的研發,推動“綠色稀土”發展,例如採用離子交換、膜分離、微生物輔助提取等新技術,以及提高廢舊電子產品中的稀土回收率。
稀土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科技層面,更關係到國家安全和產業鏈控制權。
全球稀土儲量分佈較廣,但提取與分離技術高度集中,其中中國在稀土生產、精煉與出口方面長期處於主導地位,尤其是在高純度稀土氧化物和磁性材料製造領域,技術優勢明顯。

🔺中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產國(圖片來源:[7])
這也讓稀土成為中美貿易摩擦、全球供應鏈重構中的焦點資源。為了減少依賴,多個國家開始推動稀土“本土化”戰略,如美國重啟稀土礦山、歐盟設立關鍵原材料法案、日本發展稀土回收系統等。與此同時,中國也在推動稀土產業的整合、環保升級和高附加值化,意在從“稀土大國”邁向“稀土強國”。

🔺最後,看一下17個稀土元素,你讀對了幾個?(圖片來源:[8])
瞭解稀土,正是認識我們這個高科技時代的開始。掌握稀土的使用與發展,就像掌握了一枚通往未來科技的鑰匙。未來的發展,或許會越來越依賴這些“工業維生素”的力量。
[1]https://mp.weixin.qq.com/s/445WoCHHKuhzuWvsawhETw
[2]https://mp.weixin.qq.com/s/ENmWJivE1A6fhiKvSO5j1g
[3]https://mp.weixin.qq.com/s/dc0rxahx-o1fAVEWVwqkjw
[4]https://mp.weixin.qq.com/s/xqI1l2yJpMNm9bx2QbWc8A
[5]https://mp.weixin.qq.com/s/EfR2BfEJoD8b1PnEsYGB-A
[6]https://mp.weixin.qq.com/s/GgVRNkqxt2gtF93XfGiagA
[7]https://mp.weixin.qq.com/s/Tk9yKCiJRXTh3V6Ayx6DSg
[8]https://mp.weixin.qq.com/s/fNkZLB1vhSHDuDepI-ZG3w


圖片源自於網路和AI創作,僅供科普參考
來源丨力學科普(ID:lxkp_cstam)
中國力學學會旗下科普公眾號,致力於讓公眾走近科學,瞭解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