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收官!9年了,安利不下10遍!國產應該多拍這種片…

最近有一個男人,持續出圈。
有時候,他的內容硬核到讓人擔心會不會被抬下架…
採訪林小英,點出應試教育的弊病,引發全網熱議,讓人感慨:也得虧是他,才有這採訪…
但有時候,他也會有各種哭笑不得的名場面…
被拳擊手“強制愛”,練瑜伽真·裂開,滑冰瘋狂摔倒,抽象跳芭蕾…
這一頭捲髮的男人就是:許知遠。
最近,《十三邀》第八季收官。
2016年到2025年,近九年,八季,超100期。
誰能想到,這個當初看似平平無奇,沒有鋪天蓋地營銷和明星嘉賓的訪談節目,竟然做到了100期以上…
誰又能想到,我們現在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它…
這一季採訪的十三位嘉賓,每一位都觸人心絃。
當九十多歲的歷史學家許倬雲,噙著淚說人生最後的遺憾:但悲不見九州同…
再也沒有人經歷過那樣風起雲湧跌宕起伏的九十多年,歷史塵埃,藏於一身…
最後發出的卻是那一句,飽含悲憫,赤子之心的呼喊…
在陳年喜的詩中,礦工漆黑的一生,從未如此壯烈地呈現在所有人面前…
一條人命,僅僅13萬。
風陵渡口黃河月,支離破碎歸鄉人,原來很多礦工是以屍體,骨灰的方式回家的…
如果不是《十三邀》,這樣的對話就不會發生,這樣帶淚帶血的口述史,就不會被記錄…
為時代做註腳,為變遷做紀錄,始終是這檔節目不變的底色,也是這檔節目如此稀缺的原因…
不僅如此,它還敢於刺破,社會最疼痛的議題。
關於教育公平,關於人口政策需要怎樣具體的支援?
關於養老,該何去何從?
這些急切的問題,我們很渴求聽到有良知的學者是如何看待的。
《十三邀》正是承擔起了取火者的角色,穿針引線,始終傳遞著稀缺的智識的溫度…
也正是因為許知遠本人的強烈特質,在回答這些問題時,始終堅守著理想主義的氣質,始終追求公平,正義,包容,開放,互助…
這種堅守,無論在什麼時代,都顯得尤為珍貴…
有人說,這一季《十三邀》拍得像電影一樣。
陳年喜這一集,像是賈樟柯的《山河故人》,鉅變之下人心飄蕩無所依…
林小英感慨“這水面是我一輩子都跨不過去的”,霧氣朦朧的水面,讓人一下感受到縣中孩子們的迷茫,無助…
還有什麼比這一刻的沉默,更有力量,影像的力量,破幕而出…
如此高質量的訪談和呈現,絕對是國內獨一份的孤品…
怪不得網友說:《十三邀》是一檔“我可以不看,它不能不錄”的節目!
在這個分眾的時代,《十三邀》卻致力於打破資訊繭房。
採訪的人物極具多元化。
植物科學畫家,歷史學家,礦工詩人,說書人,人口學家,政府系教授,演員,導演,生物學家…
正是在一個個立體多面的人物採訪中,被忽略的人群,得以被看見…
比如應試教育中處於劣勢的縣中孩子,比如深埋礦下的爆破工人…
而在這些被忽略的人群中,隱藏著對日常問題的縱深思考。
比如看似公平的優績主義,是正確的嗎?
不,桑德爾指出,“英雄不問出處,只要憑藉自己的努力,就可以獲得獎賞”,其實是一種精英暴政,是一種偷懶…
它把結構化的問題個人化,認為你沒有贏就是不夠卷,你就是活該…
但實際上,有沒有可能,是這個社會結構出現了問題…
一切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這麼理所當然,《十三邀》始終點亮一根蠟燭,讓我們窺見房間裡那頭大象…
看見大象,怎麼辦?
我們渴望智慧。
所謂智慧,不是聰明,也不是智力,而是每個人在面對鉅變的世界,安頓自我的方式。
在《十三邀》裡,我們總會被一些觀點觸動,啟發。
歷史學家許倬雲,無論是疫情期間火遍全網的那句“往裡走,安頓自己”。
還是最新一季啟發無數觀眾的寄語:驚濤駭浪中,第一不要驚慌,第二不要放棄,第三紮實自己。
我們依然有可為的空間,有前進的勇氣和動力…
更為難得的是,面對觀點,《十三邀》從來不是一個居高臨下的佈道者。
它對於觀點的傳遞始終是慎重的,中性的,不評判的,立體的。
比如第八季中,進軍養老院的企業家陳東昇…
如果說前幾季,不同觀點的辯駁是透過許知遠與採訪物件語言上的機鋒來呈現,那麼這一季更多是透過鏡頭語言,把思考的權力交給觀眾…
在這個單向的時代,依然不懼爭議,堅持傳達多義與複雜,是尤為難得的…
它甚至真實到,連主持人都可以是狼狽的。
你能看到許知遠被桑德爾追問到沉默,坐立不安,戰術性喝水…
採訪大咖導演伍迪·艾倫時,肉眼可見的緊張…
面對植物科學畫家曾孝濂的太太張贊英落淚時的無措…
曾有人批評許知遠的訪談,是“尬聊”。
但相反,尷尬正是一種開放性。
許知遠與政府系教授桑德爾,關於AI與真實的辯駁。
如果AI可以買陪伴服務,你會給在養老院的父母買嗎?
如果父母去世了,可以用AI父母來陪伴,你願意嗎?
如果你願意,有AI父母的陪伴,你還會感到悲傷嗎?
真實與虛擬的界限,到底在哪裡?
正是在這一個個許知遠被問到啞口無言的“尬聊”之中,問題得以前所未有的深入,不只是許知遠沉默了,螢幕外的所有人也被拷問得無地自容…
《十三邀》從來不是流水線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採訪,它始終帶著疼痛感的刺破,讓你為難,讓你尷尬,讓你思考…
它從來不是嘉賓和主持人高高在上輸出的節目,它從來允許對立與反駁,沉默與思考,你可以支援或者不支援任何觀點…
這正是《十三邀》到第八季依然堅持的價值觀:不是去尋找唯一的答案,而是鼓勵你去尋找自己的答案…
《十三邀》不只對談,更加入了紀錄片式的呈現。
許知遠直接坐進縣中的教室,和孩子們一塊上課…
只有真正進入學生群體之中,才能捕捉到如此生動的細節。
才能知道這些孩子,並沒有比其他人更懈怠…
他們也有自己珍貴的思考,也有自己在評價體系之外的擅長與驕傲…
以至於當他們恍然大悟地說出“原來我們是縣中的孩子啊”,更讓人心疼…
林小英這一期,振聾發聵,引發了無數人強烈的共鳴與共情…
這就是《十三邀》的初心。
真實立體地呈現並討論社會痛點,並呈現不同角度的追問與思索:
也許,教育有另一番模樣,它不該是適者生存的模式,經濟越落後的地方,教育越應該給人以希望…
正是這份勇氣與堅持,始終堅持有溫度的智識性與真實性,讓我們在第八季的《十三邀》,看見了每一個樣本的獨特力量,併為之深深觸動…
當林小英發出驚天吶喊:誰說人必須按照規定路線成長,人應該按照自己的心性成長,灌木也可以長成喬木!
當桑德爾發出時代疾呼:我們應該關注收入與財富的不平等,重塑勞動的價值!
當礦工的一生,壯烈地呈現在所有人面前,地面上的正義,比地底下的空氣還稀薄…
當原生家庭的傷痕時時復現,如何做一匹野馬,衝出燃燒的秋天?
當89歲的伍迪·艾倫坦然談及對死亡的看法…
當路過紐約哈德遜湖畔,曾經在這裡採訪的坂本龍一溘然辭世,大師已去…
當珍·古道爾一語刺穿政客的虛偽…
當為了呼籲環境保護,九旬高齡,竟然站在椅子上,演講了40分鐘…
當已經九十多歲的許倬雲,肌肉萎縮的他,依然在受限的條件下不斷創造新自我,依然竭盡全力,傳播知識…
十三期節目,十三個嘉賓,集集孤品,一個時代…
十三個嘉賓,用身體力行的方式,竭盡全力地傳達:
請不要驚慌,請不要放棄…
可能性是可以被創造的,行動永遠是最有力的,我們始終可以輾轉騰挪,創造自己的空間…
在喧囂的時代,追求自己的熱愛,找到自己的節奏…

許知遠本人,又何嘗不是如此,誰能想到第一季那個帶著“偏見和不滿”的人,現在竟然說出“保持不可救藥的樂觀,是一種責任”…
是不斷地出走與碰撞,生長與打破,最終過萬境,見心境…
如果說第七季讓人感受到了49歲的許知遠身上的勇氣…
那麼這一季就讓人感受到了記錄的分量,記住歷史,記住時代,記住每一個活生生的人…
因為一切的希望與可能性的火把,正是透過一個又一個個體,薪火相傳的…
這正是《十三邀》近九年,八季,穿針引線的力量…
在這個孤獨的不確定的時代,我們前所未有地需要這樣一個,彼此取暖的精神共同體…
這也是《十三邀》這樣稀缺的珍貴節目,永遠需要存在的價值…
點選下方卡片關注我
點亮

多拍愛看,《十三邀》再來100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