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河南跑出一個“火鍋”獨角獸,166億!

作者/馮曉亭 編輯/吾人
來源/融中財經
11 月 2 日,鍋圈(02517.HK)順利登陸港股,發行價為 5.98 港元/股。截止發稿,股價漲 1.84%,報 6.09 港元,總市值 166.79 億港元。
不惑創投、IDG 資本、招銀國際、物美投資、天圖投資、茅臺基金……一批頭部的投資機構年度成績單上又添了一筆IPO。
值得注意的是,鍋圈本次 IPO 並未設定發行價區間,而是直接確定發售價為 5.98 港元,擬全球發售 6880.28 萬股股份。
期間,鍋圈還引進了恆順集團、錦鼎資本、COFCO Captial Fund 這三位基石投資人,認購額度佔總發行額的 53.8%。其中,恆順集團為恆順醋業母公司,主營為調味品;錦鼎資本母公司為牧原集團,主營為生豬養殖;COFCO Capital 則由中糧資本管理投資。不難發現,鍋圈的基石投資人陣容以產業資本為主。
從 2017 年在鄭州開出第一家門店算起,用 7 年時間做到萬家門店、開闢出一條“火鍋燒烤食材連鎖”新賽道並做到業內第一。無論從何種角度看,鍋圈的成功都難以被複制,特別是在消費投資系統性遇冷的當下。
眾所周知,消費投資自 2022 年以來進入“去泡沫”時期,投資熱度下降,二級市場的艱難程度也不遑多讓。
2023 年初,隨著“紅黃燈”(其中“紅燈行業”包括食品、防疫、白酒等)行業限制政策的流傳,消費型企業 IPO 闖關的難度越來越大。近期,大洋世家、紫林醋業、老鄉雞、德州扒雞、沃隆食品等多家消費企業紛紛主動撤單、終止 IPO。
鍋圈的成功上市,無形中也為消費產業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從“糧倉”跑出來的獨角獸

即便鍋圈總部位於上海,公司名叫“鍋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但鍋圈的故事,卻要從“糧倉”河南說起。
鍋圈的創始人楊明超,來自河南鹿邑,上世紀 90 年代畢業於鄭州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的楊明超端了幾年“鐵飯碗”,便毅然決定“下海從商”。
或是基於早期在青島啤酒做銷售的經歷,在商業摸爬滾打幾年的楊明超,開始瞄準餐飲行業,他賣過烤魚做過燒烤,多年下來,在鄭州當地也算小有名氣,但前景一片大好的露天燒烤,卻因環境汙染問題而折戟。
楊明超並不氣餒,憑藉“小板凳火鍋”在餐飲界捲土重來。在經營火鍋店期間,敏銳的楊明超又發現火鍋行業存在諸多痛點亟待完善,也是那時,楊明超萌發了做上游供應鏈的想法。
2015 年,楊明超等人創立河南鍋圈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專門從事火鍋食材配送。2017 年,楊明超將面向 B 端的供應鏈企業改造為了一家面向 C 端的“食材超市”,為消費者提供從食材到用具的一站式火鍋超市。也是這時,第一家鍋圈零售店開在了鄭州。
目前,鍋圈的產品組合包括八大類別,涵蓋火鍋產品、燒烤產品、飲品、一人食、即烹餐包、生鮮、西餐及零食,合共 710 個 SKU,其中超過 95%為鍋圈自有品牌產品。加盟門店過萬家,覆蓋了全國 29 個省級行政區、200 多個地級市、1000 多個縣城。
有“糧倉”之稱的河南,不僅是全國重要的農業大省、糧食主產區,同時也是食品工業大省。這片肥沃土壤上,生產了全國市場上二分之一的火腿腸、三分之一的泡麵、四分之一的饅頭、五分之三的湯圓、十分之七的水餃。
產業發展的背後少不了政策的支撐引領作用。早在 2021 年,《河南省先進製造業叢集培育行動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萬億級現代食品叢集。2023年,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明確,“建設萬億級現代食品產業”。
發家於河南的鍋圈,也在全力衝刺著這個萬億級“考驗”。
值得注意的,從鍋圈門店的區域分佈情況來看,河南是鍋圈真正意義上的“大本營”。紅餐大資料截止 2023 年 8 月資料顯示,鍋圈門店在河南地區的數量遙遙領先於其他省市。
圖/鍋圈門店全國分佈情況 來源/紅餐大資料 融中財經截圖
此外,即便鍋圈在 2019 年為了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鍋圈將總部遷於上海,但鍋圈仍堅持“鄭州+上海”雙中心發展模式。其核心的研發中心、產品中心、品控總部、雲資訊中心等部門,也還一直保留在河南。
河南不止孵化了鍋圈
大眾對於鍋圈最深的印象,離不開代言人岳雲鵬那句“在家吃火鍋,就找鍋圈”廣告語。
而鍋圈得以進一步被廣大消費者所接受,則離不開其自身極致的價效比。因為“便宜”,鍋圈被稱為火鍋屆的“蜜雪冰城”,在零售界以黑馬之姿脫穎而出。
有意思的是,鍋圈和蜜雪冰城一樣,成長在河南這片土地上。資料顯示,2003 年,楊明超租了鄭州市金水區政府西邊的一個工廠車間的東頭,巧的是,西頭也有一家創業企業,名為“蜜雪冰城”。
鍋圈和蜜雪冰城有很多共通點,除了都源自河南、都做著“加盟生意”、都有萬店規模外,鍋圈和蜜雪冰城最大的共同點,在於二者背後都有專門的原料供應鏈公司充當“彈藥庫”。
作為一家“奶茶品牌”,蜜雪冰城營收的大頭卻由賣給加盟商的食材和包材所貢獻。為了明星產品檸檬水的穩定供應,蜜雪冰城自行建造了檸檬種植基地,以降低檸檬的收購價格。
鍋圈也如出一轍。如鍋圈所言,“隨著我們的品牌知名度提高及不斷擴大的門店網路帶來的採購量增加,我們與供應商的議價能力有所增強,並獲得更優惠的條款。為進一步鞏固我們對供應鏈的控制及管理存貨銷售成本,我們收購三家生產工廠,即和一工廠、丸來丸去工廠及澄明工廠,用於加工牛肉、生產肉丸及火鍋湯底。”
值得注意的是,位於上游的生產工廠是鍋圈產業生態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些工廠大部分都建於河南。
除了鍋圈和蜜雪冰城外,河南這塊這片土地還孵化出眾多食品加工大廠。
以雙匯等為代表的肉製品產業、以白象等為代表的面及面製品產業、以三全等為代表的速凍食品產業、以衛龍等為代表的休閒食品產業、以中沃等為代表的飲料產業、以十三香等為代表的調味品產業,均已形成規模發展態勢。
此外,還有諸如鍋圈和蜜雪冰城之類的消費行業新星,在河南的培育下茁壯成長。像巴奴毛肚火鍋、食族人酸辣粉、姐弟倆土豆粉、爐小哥烤肉等業內新秀,也漸漸從河南冒頭。
面向未來,河南有意孵化出更多消費獨角獸。
今年 2 月,河南整合世界銀行河南高質量綠色農業發展基金、現代農業基金等,透過母基金直投或與相關地方合作設立子基金方式,設立總規模 30 億元的省食品產業叢集培育基金,首期規模 10 億元,根據產業發展等情況再逐年擴大規模。支援省農投集團透過參股、控股、直接投資等方式,發展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培育一批農產品加工上市企業。
換言之,未來,河南這片土地,將走出更多消費獨角獸和 IPO。
在上海實現 3 年 5 輪融資
狂飆上市
如果說,“糧倉”河南奠定了鍋圈的食品基因,並對鍋圈進行了培育,那麼“資本寵兒”這層身份,則很大程度上由“魔都”上海賦予。
正如鍋圈在招股書中所言,“於 2019 年至 2022 年,我們從首次公開發售前投資者獲得多輪股權融資,以支援我們不斷擴大的業務運營。我們的首次公開發售前投資者包括經驗豐富的投資者,彼等可分享在品牌建立及市場拓展方面的經驗,以及在商業戰略及運作方面的見解及關於本集團企業治理及內部控制的專業意見。”
2019 年,是鍋圈從走出河南落地上海的時間,同樣也是鍋圈開啟 3 年斬獲 5 輪融資的起始年份。
鍋圈招股書資料顯示,2019 年 10 月,鍋圈開始進行股權轉讓和 Pre-A 輪融資,2020 年 4 月,鍋圈完成了這筆 7000 萬元的 A 輪前融資,並在同年的 8 月和 12 月,分別完成了 2.53 億元的 A 輪融資和 3.88 億元的 B 輪融資。
其中,在 A 輪融資與 B 輪融資中,IDG 旗下的 Famous Wealthy Limited 成為最大的認購方,其認購總額達到約 2.06 億元;御基金創始合夥人兼董事長、前阿里巴巴總裁衛哲旗下的 Generation One 則成為第二大認購方,兩輪融資總認購金額約為 1.4 億元。
隨後的 2021 年與 2022 年,鍋圈又相繼完成 18.57 億 C-1 輪融資以及 2.62 億元 C-2 輪融資。
3 年累計募資金額接近 30 億元的鍋圈,背後林立著一眾頭部機構。除了不惑創投、IDG 資本、嘉御資本、啟承資本、天圖投資、光源資本、瑞橡資本等市場化投資機構外,鍋圈的背後還出現了分眾傳媒、三全食品旗下成都全益以及茅臺基金這類產業 CVC。
在資本力量助推下,鍋圈成長速度之快,也讓眾人始料未及。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按在家吃飯餐食解決方案的零售額計,鍋圈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在家火鍋和燒烤食品提供商。
鍋圈公開資料顯示,鍋圈目前經營有 6 家直營店,其餘全部為加盟店。加盟店總數從 2020 年年初的 1441 家增至 2022 年年底的 9216 家,而截至 2023 年 9 月 26 日,鍋圈的門店數進一步增至 9978 家,最新資料是門店數量已過萬家。
從業績上看,鍋圈在過去三年,保持整體營收連續增長。招股書顯示,2020-2022 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 29.18 億元、38.8 億元、70.59 億元;2020 年和 2021 年分別為虧損 4329.2 萬元、4.61 億元,2022 年實現扭虧為盈,錄得淨利潤 2.41 億元。
資本寵兒、萬店規模、扭虧為盈……鍋圈身上的這些標籤,讓其在消費寒冬背景下也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發展之路。在資本市場,也有很多消費企業想“成為”鍋圈。
鍋圈打樣,
下一個赴港上市會是誰?
回顧 2022 年的消費投資市場,可以說是“慘淡”“凜冬”。
烯牛資料對 2022 年消費投融資事件進行的分析結果顯示,2022 年的消費行業投融資數量大幅下降,全年只有 982 起,同比下滑 43%。幾乎所有賽道的融資件數都不同程度下滑,其中食品領域減少 240 筆,餐飲領域減少 102 筆;連去年大火的美妝個護也未能繼續獲得青睞,同比下滑 58.82%。
進入到 2023 年,隨著經濟執行呈現回升向好態勢,零售市場也漸漸走出上揚曲線,消費復甦推動品牌釋放被抑制需求,資本的目光也在密切注視著零售市場的表現,但消費投資的熱度恢復依舊處在爬坡期。
換言之,消費投資還處於過冬時期。仲量聯行資料顯示,2023 年上半年,新消費領域共發生 218 起投融資事件,同比減少 32.1%。融資總額較去年同期仍有差距,市場觀望情緒濃郁。
據仲量聯行統計,2023 年上半年發生在天使輪和 A 輪的融資交易佔比達 77%,且過半數交易的投資金額在 3000 萬元以內,顯示出新消費品牌融資輪次與金額分佈的高集中度。仲量聯行認為,投資金額越來越小,反映了資本對於新消費投資更加理性。不過,新消費領域仍有 35 筆過億元的融資交易,主要集中在食品、美妝個護、餐飲賽道的頭部專案中。
在投資熱度傾向投早投小的同時,隨著線上獲客成本的提高以及線下消費的迴歸,消費品牌加速向線下滲透。從上半年獲投品牌的渠道分佈資料來看,70 餘家品牌已開設線下門店,佔總獲投品牌數量的 33%,融資金額達 69.5 億。預計另有 11%的獲投品牌未來亦將佈局線下門店,涉及融資金額 22.3 億元,意味著零售市場將迎來這些品牌的選址拓店需求。
仲量聯行認為,當下領域融資金額和數量的減少並非行業的寒潮,更多的是理性的迴歸。
長期來看,消費市場的潛力依舊巨大,在資本加持下,還將有更多消費品牌如鍋圈一樣成功“出圈”。但短期來看,消費企業仍處於苦融資久矣的困局中。
一級市場投資遇冷,二級市場則受“證監會對核准制下的主機板申報進行行業限制,明確‘紅燈行業’不能申報、‘黃燈行業’頭部企業才可申報”的傳聞影響,消費企業上市變得難上加難。
近日,大洋世家、紫林醋業、老鄉雞、德州扒雞、沃隆食品、八馬茶業等多家“吃穿住”企業 IPO 終止,目前主機板 IPO 排隊企業中,尚有 20 多家“衣食住”企業,其中包括想念食品、阿寬食品、中喬體育等知名企業。但從進度來看,相當緩慢。
在消費投資一片寂靜之時,鍋圈赴港上市,也為消費企業的資本化之路的探索多了個參照。近期市面上,便頻頻傳來老鄉雞、鄉村基、楊國福、撈王、七欣天等餐飲企業,赴港尋求上市的訊息,但到目前為止,均沒有公佈後續程序,甚至老鄉雞還出面“闢謠”。
但尚未蓋棺定論之前,一切尚有發生的可能。稽核週期較短、上市標準明確且門檻較低、程式相對簡單、且更趨於國際化的香港資本市場,在未來,或許能成為了多數消費企業的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