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沛的資金儲備,給了鍋圈充足的底氣去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新的戰略調整。


作者 | 青翎
編輯 | 杜仲
來源 | 觀潮新消費(ID:TideSight)
在餐飲行業普遍受損的當下,鍋圈交出了一份還算亮眼的半年報。
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的六個月,鍋圈實現收入26.7億元;毛利6.09億元,同比增長5.3%;毛利率為22.8%,2023年同期為20.9%。毛利率不斷最佳化的同時,鍋圈的經營利潤也有顯著提高,核心經營利潤為1.25億元,同比增長4.9%。
鍋圈的抗風險能力也在提高,現金儲備由2023年12月31日的19.36億元增長6.1%至20.53億元,資產負債率由2023年底的3.3%降至3.0%。同時,鍋圈在上市時募集的4.49億港元資金,截至目前只使用了4.4%。
充沛的資金儲備,給了鍋圈充足的底氣去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新的戰略調整。
在此基礎上,鍋圈接下來的想象空間在於新業態的拓展。
今年鍋圈的新店型——“餚餚領鮮”農貿店開始小範圍試水;在產品端,鍋圈推出了“99元毛肚自由火鍋套餐”,在抖音平臺取得不錯的表現。
更重要的是,透過投資孵化等多種整合形式,鍋圈正在向全行業開放供應鏈,向食品產業平臺型企業持續邁進。
對於未來,鍋圈在財報中表示,將繼續擴大線下門店的渠道,透過提升已覆蓋地區的市場滲透率及將門店擴充套件到新地區,並透過農貿店等更豐富的店型,覆蓋中國更多城市;創新多樣化的新銷售渠道,進一步推動線上及線下門店銷售增加,觸達更多消費場景;加強產品研發能力及上游供應鏈建設,以拓展業務覆蓋面,鞏固產品的核心競爭優勢;提升數字化水平,增強整體運營效率;持續提升品牌形象及加大營銷力度,以擴大消費者觸達面及增強粘性。

新業態,多點開花
20
24年上半年,消費者對於日常消費變得更加理智和謹慎,在購買決策時更加註重產品的質量與價格的平衡。
消費端的變化給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鍋圈董事長楊明超此前曾提到,“價性比”是消費者完整的訴求,價格是第一位的,而消費升級的趨勢一直都在,價格要低,品質還要做得好。在8月29日下午的鍋圈中期業績釋出會上,楊明超提到,為了進一步促進消費者到店,鍋圈在上半年主動向消費者讓利了2個百分點。
在他看來,低價不是戰略,低成本的低價才是。
這也是鍋圈在今年上半年依然實現經營資料穩步增長的原因所在。鍋圈在半年報中指出,上半年經營利潤的最佳化主要是由於規模優勢帶來更好的成本控制能力、自產比例提升以及新產品開發和原有產品升級所帶來的額外毛利。
極致的成本壓縮、降本增效,在不降品質甚至提高品質的前提下,最大範圍內“做低價”,成為鍋圈對抗下行週期的關鍵。
對餐飲行業而言,降本增效必然要深入上游,向整個產業鏈要“低成本的低價”。
今年出圈的爆品——“11葷+3素+1主食”共99元的“毛肚自由系列套餐”便是以卓越供應鏈成就高“價性比”產品的標杆案例。

首先,鍋圈產品的採購透過到國內優質黃牛的產區源頭採購毛肚原材料,去掉了賺差價的中間商。同時,鍋圈在全國擁有萬家門店,數千萬註冊會員,規模化的銷量進一步提高了鍋圈在採購價上的話語權。
在工廠端,鍋圈會選擇產地附近的優質工廠進行合作,降低原材料轉運費用和損耗,也讓原材料更新鮮。上游規模化的採購量也足以讓工廠端單獨為鍋圈開闢產線,提高生產效率。
在中間環節,透過數字化的冷鏈物流體系,以及分佈在全國各地的17箇中心大倉,鍋圈不僅實現了門店產品的次日達,還將產品從工廠到門店的轉運費用降到最低。
上游有產地和工廠,中間有冷鏈物流體系和數字化平臺,下游有上萬可以直接觸達消費者的門店。在這套“三位一體”的商業體系支援下,鍋圈實現了超高質價比的毛肚自由套餐。
財報顯示,該套餐僅6月在抖音的銷售額已超1.3億元,是2023年上半年抖音渠道所有產品售賣總額的1.25倍。另據此前媒體報道,該套餐上線以來連續兩月成抖音餐飲單品銷售冠軍,
截至8月24日,全網累計銷售單量已經突破400萬單,銷售額超過4億元。
“毛肚自由”套餐在抖音端的出圈也與鍋圈在線上渠道的深耕不無關聯,在線上端,鍋圈持續開發多種線上銷售網路,包括鍋圈APP、微信小程式、第三方外賣平臺以及抖音等新媒體社交平臺。
透過線上渠道拓展,鍋圈與消費者建立了更頻繁的互動。截至2024年6月30日,鍋圈的註冊總會員數達3090萬,儲蓄卡預存金額達4.3億元,同比上升57.8%。
線下端,鍋圈持續嘗試新店型的開拓和原有店型的最佳化。
據此前媒體報道,鍋圈正在測試專注於農貿市場場景、以速烹菜為主打產品的“鍋圈餚餚領鮮”農貿店。

鎖定農貿市場,餚餚領鮮售賣免洗、切、調、醃的預製化食材和熱出炸貨等預加工食材,為農貿市場的消費人群提供更便捷的家庭餐桌解決方案,而不僅是簡單的生鮮食材。
此外,餚餚領鮮店內銷售的所有食材,均由中央廚房全程冷鏈配送,實現了從源頭到倉庫層層把關;而當食材抵達門店後,店員的所有操作,都必須符合全國統一的流程標準。
在鍋圈強大供應鏈組織能力的加持下,餚餚領鮮在傳統的農貿市場率先實現了食材的品質化和製作的標準化,為農貿市場的業態升級提供標杆案例。
截至目前,鍋圈已在鄭州、深圳等地開設了10家農貿店,今年預計將開設200家新農貿店。資料顯示,全國農貿市場在冊存量約為3萬個,可以預見,1個萬店品牌的雛形正在孕育之中。
此外,鍋圈也在對原有的鄉村店進行最佳化,調整門店的產品結構和門店陳列,以更好的滿足鄉鎮地區消費者需求。

立足“社群央廚”
打造“開放鍋圈”
2024年4月,鍋圈釋出了“社群中央廚房”的全新戰略定位。
從最初的火鍋、燒烤品類切入,發展至今,鍋圈在售的產品已覆蓋火鍋、燒烤食材、飲料、一人食、即烹套餐、生鮮食品、西餐和零食八個類別。
鍋圈的商業模式,是將複雜的食材品類,透過有限的篩選和製作,再組合出無限的餐食解決方案,解決消費者餐飲的效率問題。
楊明超曾概括鍋圈“社群央廚”的邏輯:
“我們根據消費者需求,做出更好的解決方案,再用工廠組合成一個大廚房,生產出食材,然後透過社群連鎖門店作為‘分散式的中央廚房’,做出產品,最後有效地利用了家庭的餐廳作為營業面積,把家裡的餐桌當餐桌,家庭成員當廚師。我們把這些費用省下來,用於降低售價,為消費者在家吃飯提供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讓上萬家門店深入社群承擔“央廚”的使命並不容易,傳統社會餐飲規模難以做大、很難跨省區發展、人效和坪效都比較低、運營比較重、難以下沉。想突破這些沉痾痼疾,核心在於全產業鏈的整合能力,而這也是鍋圈一直以來深耕的領域。
依託於一套覆蓋採購、生產、運輸、倉儲、銷售的全鏈路供應體系,鍋圈模式去掉了多餘的中間環節,改變了行業原本複雜的經銷商銷售網路,提高了供應鏈效率。

財報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鍋圈旗下共擁有四家食材生產廠,專注於牛肉、肉丸、火鍋底料和水產品的生產及加工。楊明超在業績釋出會上還提到,今年下半年,鍋圈還會有新的工廠建設以及投資動作。
在中下游,涵蓋生產、採購、倉儲、物流的數字化供應鏈助力鍋圈及時把控採購端到門店端的供需動態,實現整體供應鏈的高效管理。在物流環節,鍋圈透過遍佈全國的17座數字化中央倉庫,實現了全國絕大部分門店報貨的次日送達。
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鍋圈共推出248個火鍋及燒烤類產品的新SKU。此外,據媒體報道,為促進社群央廚戰略的落地,鍋圈於今年上半年推出了包括西餐、冰品、精釀啤酒等在內的一系列新品,並與伊利冰品達成了戰略合作。
同時,鍋圈的“單品工廠”模式既保證了後端穩定的產品供應,又能依託規模優勢提高採購上的話語權,在提高效率的同時降低成本。
鍋圈對於上游供應商的價值不止是採購,而是扶持,甚至是孵化。以鍋圈合作的品牌“逮蝦記”為例,鍋圈不止為逮蝦記貢獻30%的銷量來源,甚至深入研發端幫助逮蝦記攻克新的生產工藝,而鍋圈也能從深度扶持中,深化對核心品類的產業佈局。

更重要的是,隨著全產業鏈一體化管理模式的日漸成熟,鍋圈開始向整個餐飲行業釋放勢能。今年7月份,鍋圈宣佈開放供應鏈能力,並投資孵化包括“伍學長”在內的四家餐飲品牌,向食品產業平臺型企業持續邁進。
楊明超此前曾提到,今天的餐飲創業和連鎖已經變成了非常高科技、高智商的,需要無比複雜的資源配置和N多種資料模型進行計算的高科技行業。
對中小餐飲零售品牌而言,要在不被“卷死”前建立上述能力難度頗高,鍋圈“開放產業鏈”的舉措無疑抬高了中小品牌的連鎖化能力。
鍋圈對全產業鏈的掌控力,讓它既能在產品側敏捷地響應客戶的定製化需求,也能在履約側透過整套冷鏈物流解決方案提供端到端一站式服務,持續提升行業效率。

結語
中國烹飪協會指出,當前餐飲行業正面臨增收不增利的困境。這種現象背後的主要因素包括價格戰、同質化競爭及持續上升的成本壓力。
當下的餐飲行業正面臨結構化調整,“大開大合”的粗放型發展基本告終,從實際經營來說,今天的餐飲業正在進入一個精細化時代。
精細化需要全方位的能力提升,從上游的農業,到中游的製造業再到終端零售,這其中涉及種養殖、研發、採購、生產加工、倉儲、物流運輸等多個環節,餐飲企業要從零起步難如登天。
而如今,鍋圈正以開放的姿態,調整自己的戰略方向,並探索出了走出週期的路徑。
楊明超在業績釋出會中提到,今年6月份,鍋圈的營收同比增長了46%,門店新增了200家。
在一系列調整落地之後,鍋圈重新走上了增長軌道。
往期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