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得太潮了被親戚罵了咋辦?如何穿出“完全不好嫁風”?家人提及“隔壁家的小孩”又該咋辦?

春節期間,BIE別的 會限時變成為你答疑的線上聊天室,如果你有問題,任何問題,請儘管發到公眾號後臺,我們將不定時地用推送進行不知道有沒有參考價值的糊逼答疑。希望我們的個人經驗可以為你帶來靈機一動和會心一笑的閱讀時刻。
如何在家人面前喝可樂?
燒雞:我有個朋友的家庭是父母絕對禁止喝可樂的家庭,每當她放假從家裡回來時總會先灌一瓶可樂、體驗自由的味道。蠻可憐的。
對於這種情況,建議將可樂倒入杯中偽裝成某種止疼藥來糊弄嚴格的父母。如果險些被發現,就立刻一口灌下去,說是自己在醫院開的處方止痛藥劑。本質上來說可樂就是止痛藥沒錯,沒撒謊。
菜寶:如果這真的是一個問題,對你表示深切的同情。如果覺得沒必要也沒心情跟他們溝通這些,也不必強迫自己鬥智鬥勇,喝可樂是人正當的權利,但人的精力有限,也許不應該浪費在太基礎的爭論裡。反正就這幾天,我建議你偷著喝。
三文:訣竅是得先擰開瓶蓋。
Idril:  可以灌入保溫咖啡杯,但我在家是理直氣壯直接喝。
如何讓討人厭的親戚小孩對你聞風喪膽?
燒雞:實踐經驗表明,上揚的、誇張的眼線非常有用,非常具有震懾效果,能夠讓頑皮的小孩在距離我10米外停下腳步。建議大家都臨時畫起黑粗上揚大眼線,都成為熊孩子心中那個恐怖的、看起來不好惹的眼線 queen 眼線 king~
小技巧是使用筆頭粗的眼線筆,最好還是易暈染的。畫完以後,用棉棒沾取一點卸妝液,將邊沿暈開,製造一種像 charli xcx 那樣幾天沒睡的疲憊效果。
如圖所示
三文:可能是天生麗質吧,我還是小孩姐的時候好像就是有點讓小小孩不敢靠近。眼神震懾,再佐以對一切都不為所動的氛圍感…可能重點是連他們爸媽我也不怵?
如何穿出“完全不好嫁風”,讓親戚不會慫恿你相親?
燒雞:對於“如何穿才不會被親戚拉去相親”這個問題,網路上有兩派回答:一派是穿得夠土夠接地氣,大紅大紫,土得你祖宗十八代都想從土裡蹦出來給你衣服脫掉。
但有人說這一派其實會讓親戚更覺得你是個完美的相親物件,所以,慎重。
另一派是穿得夠怪夠先鋒,巴黎世家全套走起,讓你親戚大呼到底是什麼陰鬼怪胎降臨,這廝絕對不能進家!
三文:中心思想是穿出不一樣的風采?只要一個問號從你親戚那小腦袋瓜裡螺旋上升,他看不懂,你就成功了一大半。人對未知的東西會帶點敬畏或者猶疑。猶豫就會敗北,猶豫就是阻礙他行動的關鍵!春節就是太容易觸發絲滑連招的一個時期,對付親戚就是得打斷他絲滑施法,萬變不離其宗吧?
穿得太潮了被親戚罵了,咋辦?
燒雞:忍不住會想起背 freitag 回卻被親媽問“你花了個一千五就買了這個蛇皮袋哇?”的經歷。據觀察,穿太潮了 = 在親戚眼中穿得吊兒郎當像乞丐一樣。參考穿一身山本耀司的路人被當作乞丐的那個 meme。
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順應親戚的心思走下去,說,哎呀,是的,您眼裡真銳利,我是因為沒錢才這樣穿,真的過得蠻慘的。
指不定這樣對方心一軟給你紅包裡多塞個幾張粉紅小紙了。既討得親戚歡心,又為自己討到了錢,全勝。下一件巴黎世家安排起來。
三文:沒有被罵的經歷,只有被打的經歷(不是)。之前穿的某件衣服顏色是那種五彩斑斕的灰,然後我喜提親戚們的數個巴掌給我拍灰。
如何躲避親戚“你啥時候找男女朋友、啥時候戀愛、啥時候結婚”的詢問?
燒雞:充分發揮自己的虛構創作能力,為自己編撰一個戀人。要注意把控各種細節,包括不限於年齡、職業、位置、相識情境等。
另外要訓練好自己的演技,學會坦然自若地聊起不存在的這位戀人:“啊,他過年和老婆孩子回去了,所以我沒能帶回來。誒,大家還有什麼想問的嗎?”
三文:雖然近幾年發瘋文學盛行,但這事兒對我而言太需要信念感,會整段垮掉啦~劍一般都販給朋友了,我只有舒適的時候才販劍,面對親戚會容易被摩擦到神經,然後走一個正襟危坐辯論風。如果有人問這種問題,我應該會直面。實話實說才是最省事的,這樣的話每年也不用想新招了。
然後,我還會根據對方的態度調整回話的軟硬程度。可以打個哈哈,“什麼時候?是時候的時候唄”;也可以易立競上身,用問題回應問題,“為什麼突然問這個問題?你的目的是什麼?這件事和你有什麼關係?你可以再解釋一下‘關心我’是什麼意思嗎?”
對方問一個問題,而我有千百個問題,他也算是一句頂一萬句吧?
透過這種反問,可以獲得一定的主動權,同時還能敗一下對方的興致。對方問這句話多半是輕鬆無負擔的,但我可以把對方從春節喜氣洋洋的紅色遮光布里拉出來,邀請他思考,邀請他消耗。
但是!一波連問之後,不論對方是沉默還是怒了,都切莫戀戰!!請善用代詞,“我知道你沒內意思,我也沒內意思呀!”
還有春節的固定搭配,“大過年的,咱都不說這些啦!”
最後來一個大火收汁:“大家吃菜吃菜!”
核心策略的是,啥話我都說了,你就別說了。
Idril: 如果提問的度確實越過了舒適紅線,那麼就適時搬出太極大法,“什麼時候有機會就找物件”;也可以演技爆發利用弱者的武器,“沒空也沒錢談戀愛,在外面啥都忙”;或者邀請對方隨機回答一個死亡問題,“孩子啥時候升學/買房了沒/…”
菜寶:對於這種問題,社交媒體已經給人提供了太多好像很解氣的機靈話答案,但如果放到真實的生活中,人和人之間的交流並不總是攻與守,不可否認有些中式家庭團聚的場合,大家確實只是在扮演角色,問出預設的問題,套用交流的模版,而非真的在表達自己,但把一切對話都先驗式地歸入“出招”和“化解”的情景下,那麼可能是划向了另一種應激的模板。
以我個人為例:我的想法是一切以我的感受為準,如果真的覺得很煩,那就胡說八道,但我也會時刻分辨,這種煩的情緒是真的來自對方的即時提問,還是來自我對於這種場合的預設?
當家人提及“隔壁家的小孩”事業有成,該如何應對?
燒雞:還是那招:順著臺階下。親愛的父老鄉親悶,事業無成我沒錢,給我點唄😭
三文:雖然想抖個機靈,但想了想自己真實的情景,真的會有點生氣。本來按照平時的社交習慣,說某句話我的反應會取決於多種因素。但在家裡,活得容易像刺蝟,生氣、冷臉、封鎖好像是最大的可能。我的狀態應該也能代表一部分人?要說應對方式的話,和另一個問題一樣,或許還是直面和外耗吧,我是冷峻點火派,拒絕進入對方輕快喜慶的氛圍:她很厲害,但她的成功和你沒有關係,也和我沒有關係,我的生活和你也沒有關係。
菜寶:這種事在我家不怎麼發生,但也不是沒有發生過。我記得有一次我表示了羨慕,但同時也很真誠地說,我做不到像某某某那樣,因為我吃不了苦。對於女孩而言,這種問題可能還有另外一個變體,就是誰誰誰嫁了一個很好的老公。對於這樣的問題,我也同樣表示了羨慕,但也很真誠地說,我做不到,因為你們都喜歡的那種老公,跟我處於兩個世界,有生殖隔離,他們看不上我。
有時候我的父母很想要說服我的,是我對於生活好壞與否判斷的觀點,當他們發現,我的判斷標準跟他們一致,但就是個人素質不行,他們就只有同情的緘默了。所以,我的方法就是,告訴他們我不是一個從頭到腳特立獨行的人,大家所想要的成功或者富有,我也想要,我達不到不是因為叛逆,而是因為“侷限”。
這種說法不全是假的,也不全是真的,我稱之為“有所保留的真誠”。
當親戚說道“以前的你多可愛啊,現在……唉”時,該如何不失優雅地回答?
燒雞:“未來你也會懷念現在的我喔。珍惜現在吧~”
Idril: 幼稚的人才活在過去。
三文:你說這話之前比較可愛。
菜寶:對不起,沒有活在你的審美里。
先交代故事背景,廣東人的餐桌上必定會有一道菜是帶葉子的蔬菜。我家在一個小農村,家裡好幾口人加上爸爸家的親戚前後一共有二十幾口人。雖然不是每天都會在一起吃飯,但人數眾多令作為女主人的媽媽感到焦慮,所以她每年在臨近過春節之前都會在菜地裡種下大片的蔬菜。親戚不但只在家做客吃飯,臨走時還會帶上一大堆媽媽辛勞種的蔬菜,爸爸每次都會覺得親戚拿的還不夠多,還得往人家車的後備箱硬塞,除此之外他還會自作主張拿蔬菜去送給他所謂必須要走動的人情世故。爸爸這種做派令媽媽非常不開心,她表現不開心的方式就是擺臭臉加慪氣。媽媽覺得爸爸不尊重她,一是沒有事先告知,為什麼不經過我的同意就拿我的勞動成果去借花獻佛,二是沒必要總是拿這麼多,意思意思就夠了,自家人都不夠吃,最後居然要去菜市場買蔬菜才有得吃。這只是過年雞飛狗跳的其中一件事,現在我和我的姐妹們對於在家過春節都產生了一種應激反應以及心理準備。
三文:哇!看得人蠻氣的一段,很有代入感。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嘗試過和父母溝通,想來這不單單是理性溝通能解決的矛盾,要突破可能得下點功夫,但在這突圍的過程中或許也能讓你和姐妹們重拾一些力量。根據我二十年的女兒從業經驗,調解員這個位置很難做。在你的這個案例裡,或許不能期待溝通了就萬事大吉,需要調理的是他們二人的立場問題,因而需要加入一些更強力的操作。媽媽的不滿是累積的,而爹的想法是根深蒂固的,要怎麼才能讓媽媽獲得更多尊重呢?或許,可以提前規劃好“可送菜”的數量,幫助媽媽一起制定規則?或許,你們可以主動提出要替爸爸去送菜,多少能控制一點數量?又或者,你們購置一些別的禮物,等爸爸覺得“親戚還拿得不夠多”的時刻,這些禮物就可以閃亮登場。我對爹的理解是,“適量”就是不夠,“硬塞”才是人情世故中的合適。那…給爹一點發揮空間?跟爹的溝通方式也可以由此有了新思路:春節送禮是我們全家的心意,不是你一個人的,我們也要加入!連臺詞都想好了,爹站在人家滿滿當當的後備箱面前硬塞,但這次他說:“這是我家孩子的一點心意…”
燒雞:可以和爸媽約個時間大家一起認真聊聊這事、禁止敷衍了事。雖然感覺不一定有用,但可以試試看 —— 說不定就有用了呢?
我今年21,大學還沒畢業,但是在實習了。
在辦公室裡有一個油嘴滑舌愛拍馬屁的同事,有一個刻薄,直言不諱並被認可這個同事的經理。雖然這個經理說的話可能的確是為了讓我更好地融入這個企業,但是我對這種行為,對這個職場的環境厭惡至極。
比如在第一天上班她就對我的形象提出意見,說我太像個小孩了,說下次再看見我戴帽子會給我扔了,甚至連我佩戴多年的眼鏡也提出要換的要求。這些規矩我從來沒聽過,難道這是我步入社會必須要接受的不成文的規矩嗎?
我很想告訴她不管你喜不喜歡,在你眼前的就是代表年輕的我自己,但是我同樣也不否認一個企業的文化,不一味地追求標新立異,並承認我不能要求“他們”適應“我”。
所以我十分苦惱,是應該遵循內心做自己,還是和他們“同流合汙”?
三文:你好呀!雖然這是個提問,但感覺你已經模模糊糊有了自己的決定。你才21歲,這只是一份實習,你完全可以把它當做一個觀察的視窗,而你的厭惡又是這麼鮮明。這些條件都有利於你遵循內心而不必付出很大的代價,很難想象你會在此刻選擇“同流合汙”。
但即使你不是那麼年輕,這也不止是一份可以輕輕揭過的實習呢?說得抽象和廣泛一點,我認為個體需要或深或淺地進入集體,但又同時應該保持自身的真實。在你的來信裡,我看到了一些珍貴的情緒:厭惡和疑惑。這些情緒指向並揭露了你的自我。職場文化只是約定俗成的一套遊戲規則,’習得‘和’加入‘從操作上來說其實並不難。如果不玩他們的遊戲,那就需要建立自己的。難的是在這種環境下錨定自我,做出自己的選擇。
雖然我說得言之鑿鑿的,但也知道這些事看似困難,實則一點也不簡單。
首要的事或許是設定邊界:明確自己的內心,以及參與這份工作的目的。也就是說,找到你的彈性和底線。明確你最需要保護的核心、最不能接受的事以及為了達成目的可以調整的部分。這些事變得清晰有一個好處是,我們可以在“奮起反抗”和“同流合汙”之間找到一個活動範圍。聽上去還蠻老中官場智慧的,哈哈?打一個比方來說,工作就像一扇一扇的門,我們希望透過這些門抵達新的空間。但總有很多窄門,我們並不需要削掉自己的肩膀,只需側身透過。如果門過窄了,就去找下一扇。請保持勇氣與本真,總有下一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