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好久不團科普了?唉,感覺白花錢

有媽媽問,為什麼感覺你好久沒有團科普書了?
唉,我前一陣並沒閒著,一直在走訪各大出版社,想給大家找好的科普書,但是不選不知道,真有“閱盡千帆皆不是”的感覺:現在選一本好的科普書好難!大家有沒有同感呢?科普書買回來孩子沒有太多收益。
選出好的科普書難,那我先說說,市面上太多的科普書不好在哪裡?
先說第一個不好——
現在市面上很多孩子的科普書,只描述事實。這種書佔據了科普書市場的80%。
怎麼說呢?也不能說這種書不好,只能說不夠優秀。
因為讀這種科普書,我總有一種感覺,好像作者不停在說:“孩子們,我告訴你知識就完事兒了,別對這個世界太好奇,太刨根問底”!
舉個例子。前一陣A出版社來找我們團科普書,我隨手一翻,翻到一篇“為什麼不能喝生水”。
看完這篇文章,孩子知道了“為什麼不能喝生水”,但也僅此而已。
孩子並不會引發思考,進一步去探討水中為什麼會有微生物?喝進去之後會對身體有什麼影響?

死記硬背有啥意思啊?

同理,還有這本B出版社寄過來的科普樣書:駱駝為什麼流口水?
孩子看完知道,駱駝是反芻動物,會不停咀嚼吃過的乾草等食物,所以會有很多的口水。
嗯,的確能豐富孩子的知識面。但是孩子在看書的過程中仍然是缺乏思考的。
所以這類“止於告訴孩子知識的”科普書只適合低齡的孩子,比如《十萬個為什麼》很多孩子在幼兒園就開始看了,也不覺得有難度。
孩子到3、4年級再看這類書,相比於孩子花的時間精力,價效比就太低了。
毛豆很少看這類科普,因為小時候看過了這類知識傳授的,現在發現這些科普書也是大同小異,沒有什麼吸引力。
再說第二個“不好”——
寫的太難了。作者是理工科老師/教授,知識點都是準確的,但根本沒考慮到孩子的接受水平。
比如我前幾天收到C出版社寄來的網紅科普書,把艱深的理工知識,用漫畫的形式表現出來。
有的人說:“聽起來不錯呀!不是好書嗎?”
沒錯,是好書,但內容難度太高了,孩子根本理解不了,孩子就看了個熱鬧!
我隨手拍一下電磁感應的部分,我實在不知道,這跟高中物理書的描述語言有啥區別?所以我花科普書的錢買了一本高中物理課本?
作者你確定小學生能理解?
還有有關黑洞的介紹,小學生能看懂嗎?恐怕能看懂的孩子已經坐在中科大少年班裡了吧。
但可能家長看到這種書就會很自豪:“看我孩子都掌握黑洞的知識了。”
但孩子看到這種書只有滿頭黑線的感覺!
這就是“感動家長,並難為孩子”的典型科普書吧!

再比如,有的科普書講“折射”知識。雖然折射知識難度不高,但對小孩子來說,不好理解。很多科普書寫的太難,典型的“說了等於沒說系列”。孩子反正也看不懂,翻一頁就過去了。
所以,市面上這兩種科普書太多了——
一是隻關注於知識點本身,滿足於讓孩子記住就完事了。
二是滿足家長的虛榮心,內容寫的過難,且不能給孩子循序漸進講明白,孩子就當看了個熱鬧。
真不知道家長花這樣的錢有啥意義。唉,選書選的選的我意興闌珊。
正好,前一段時間我帶著毛豆去書店,他在“新書推薦區域”發現了一套特別喜歡的書。
當我湊近看,發現竟是一套科普書,叫《小牛頓科學博物館》。
而且,是一套知識內容比較深的科普書。
看他讀得那麼認真,我也拿了一本在邊上看,不看不知道,一看我才發現這套書確實寫得非常有意思,我也看的津津有味。
前面舉了反例,說折射知識講的太難。那麼,同樣是講水的折射,我們先看看這套書是怎麼把初高中的物理知識,讓一個小學生看明白的吧!
先讓孩子看生活種常見的現象——透明玻璃杯中水和空氣交界的地方,筷子會產生視覺“折斷”效果。
還有被碗邊擋住的硬幣,慢慢加水後硬幣竟然能看見了,而且就像浮在碗底,看似神奇,這也是光的折射原理。
如果孩子抽象思維不夠,這足夠直觀的介紹,也能讓孩子瞭解光的折射了。
而且小牛頓的編輯在實驗舉例方面非常用心,儘量的用孩子身邊常見的物品和現象舉例。孩子完全可以拿出杯子、碗去自己驗證一番。
這樣的閱讀效果是什麼樣的?對比下來高下立判了吧。
所以,這套書是不折不扣的“看重知識點,更看重孩子思考”的一套科普書。
談到孩子的課外閱讀,我經常跟大家聊到“讀書興趣”。
因為孩子的自驅力還不夠,給孩子的書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枯燥的、難懂的都是阻礙孩子看書的障礙。
就像我前面說的,那些枯燥難懂的科普書,真的就是作者的自我感動

至於孩子麼則是看不懂的。

《小牛頓科學博物館》這套書就不一樣了,
無論是簡單的知識還是深奧的原理,都有非常好的趣味性,孩子讀的時候,能一直保持著一顆好奇心。
比如《物質科學》板塊中,介紹能和能源的部分。
在介紹熱量傳遞的時候,小牛頓編輯團隊的老師,就考慮到熱能看不見摸不著,直接講對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太難理解了。於是就引入了煮火鍋的例子。
熱騰騰的火鍋,孩子們一定都吃過,它在加熱的爐子上,鍋裡的湯咕嘟咕嘟的翻滾著,圍著火鍋感覺暖烘烘的。
在這裡,鍋裡的湯無論是鍋底還是上層,都是滾燙的—湯的翻滾讓熱均勻的傳播到蒸鍋湯。
這就對應了熱的第一種傳導方式:對流
然後又講到,火是加熱的鍋,為什麼隔著鍋的水也熱了?鍋裡放上勺子,一會兒勺子也變燙了?
這就是熱的第二種傳遞方式:熱傳導。
此外,就算我們不挨著火,也不挨著被加熱的鍋和湯,在火爐邊也會感覺到熱,這正是熱量傳遞的第三種方式,叫做“輻射”。
透過孩子常見的煮火鍋,一下把熱量傳遞的三種方式給講得清楚明白,而且簡單易懂妙趣橫生。
不但如此,在後續講到地球熱能來源的時候,它又給我們類比了一下,地球就像一個大火鍋,太陽給這個大火鍋加熱。
這個比喻真的是形象又貼切,讓孩子更好理解地球和太陽之間的關係,而且前後呼應,相互聯絡,真的是一種很妙的知識講解方式。
比如,書中講大氣壓的這部分。大氣壓雖然就在我們身邊,但其實它看不見摸不著,還是比較抽象的,如果直接給孩子灌輸大氣壓的知識,別說孩子了,大人都看不下去。
可是《小牛頓科學博物館》就是能用身邊的常見事物,勾起孩子的好奇心。
泡麵時,碗裡的溫度慢慢下降,碗蓋下面的水蒸氣凝結變成水,裡面空氣少了,氣壓比碗蓋外面小了,碗蓋就被吸住了。
很多孩子都有過泡麵的經歷,或者類似的經歷,碗蓋被吸住了、鍋蓋被吸住了、吸盤貼牆上拔不下來等等。
這就讓孩子很直觀的感受到了大氣壓的存在,這個例子就一下子點透孩子,讓孩子小腦瓜裡的疑問一下子明白了。
還有真空包裝放氣。我們平時吃的真空包裝的食物,它就是裡面沒空氣,外面有空氣,這種包裝就是被空氣“壓扁的” 。如果我們用針扎破包裝,就會“嘶”得一聲,空氣跑進包裝袋。
還有瓶口用肥皂水封住後,熱脹冷縮和大氣壓力雙重作用下,竟然自己吹泡泡;
瓶子裡空氣冷卻,大氣壓還能把雞蛋推進瓶子裡。
這些孩子身邊能遇到的小現象,光講給孩子聽,就能勾起他們的好奇心。
如果孩子不服,這些小實驗我們都可以帶著孩子去復刻出來,讓孩子對這部分物理現象印象更深刻,理解更透徹。
真的是把有深度有難度的科普知識,做成了有趣的童書,讓孩子帶著好奇心去探索,帶著求知的慾望去思考。

再抽象,也能給你講明白

《小牛頓科學博物館》不但把一些自然科普知識寫得生動有趣,而且把一些抽象深奧的理化知識,講得淺顯易懂有滋有味兒。
這就不得不誇小牛頓團隊的編輯老師與眾不同的知識展示方式啦!
首先,乘孩子的好奇心強、求知慾高的時候,才給孩子講解原理,引發孩子的深度思考和推理。
其次,採用簡單易懂的實驗驗證,讓這個知識原理,在孩子的大腦深處紮根,強化。
舉個例子——
溶液密度和滲透的知識,要到初二物理才有接觸,真正講透原理要到高一了。
在《小牛頓科學博物館:物質世界的秘密》這本書裡,就用一種有趣的方式給孩子講到了這部分內容。
它先給孩子們介紹了一個有趣的實驗:脫水蛋和膨風蛋
在清水裡浸泡的脫殼蛋會膨脹,變得鼓鼓的;在玉米糖漿中浸泡的脫殼蛋卻脫水,會變得抽抽巴巴,像一顆蜜餞。
再把膨風蛋和脫水蛋交換位置,脫水蛋放進清水裡,膨風蛋放進玉米糖漿裡。脫水蛋就會變回來,鼓鼓的;膨風蛋又會脫水,縮成“皮包骨”的樣子。
小牛頓不但勾起孩子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它還會解答孩子們的好奇心。
原來會形成“膨風蛋”和“脫水蛋”,是因為滲透作用。
小牛頓的這種寫書方式,就是在孩子興趣高的時候,趁機把其中的原理講出來,孩子會有種“哇!原來如此”的透徹感,一下子明白了。
最後,小牛頓的編輯老師,帶著孩子做了一個更有趣的彩色“膨風蛋”的實驗,在清水中加入幾滴不同顏色的食用色素,再放入做好的脫殼蛋,過一段時間,蛋膜外面的水和顏料滲透進了蛋裡面,就形成了帶有顏色的膨風蛋,戳破蛋膜,就會噴出不同顏色的蛋液小噴泉。
這個小實驗又強力的證明了:內外小分子溶液可以穿透半透膜。
本來滲透壓和滲透膜的原理是一個比較抽象難懂的知識點,但是小牛頓的編輯老師,透過三步閉環:先用“膨風蛋”和“脫水蛋”引發孩子思考,用現象舉例,然後講解其中奧秘,讓孩子get到這種現象背後的物理原理,最後,透過彩色“膨風蛋”強化孩子的認識。
讓孩子對知識的認識、瞭解、原理的掌握更加全面透徹。
再比如在《生命科學》板塊,《人類的食物》這本里,
在有關水果成熟的生物學知識部分,書中講到了“乙烯催熟水果”的作用。
主人公小凱問班裡“最聰明的小孩兒”活百科,怎麼讓綠香蕉變熟。活百科告訴小凱,香蕉放進袋子裡能很快催熟,但經過小凱親自驗證,桌子上的香蕉已經黃了,塑膠袋裡的還是綠色的,和理論上完全相反呀?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有沒有同樣的疑惑?
然後,小凱繼續驗證,兩把香蕉的區別只有一個,袋子裡的是密封的,缺少空氣,桌子上的空氣很足。那是不是香蕉催熟需要空氣呢?
然後小凱就把綠香蕉分成了五部分,放塑膠袋裡密封、放塑膠袋裡開著口、放紙袋裡、一點空氣都不接觸的纏上保鮮膜和什麼都不做放在桌子上。
結果幾天後,能接觸空氣的紙袋、塑膠袋和桌面上的香蕉都成熟了;而不能接觸空氣的密封塑膠袋和保鮮膜纏著的香蕉都還是綠色的。
看來實驗再次證明,香蕉要成熟,的確需要空氣。
同樣的,小牛頓編輯又在孩子好奇心重的時候,馬上解釋這是為什麼。
原來,香蕉要成熟的時候,需要大量的氧氣進行呼吸作用,如果把香蕉密封起來,隔絕空氣,那香蕉的成熟過程就會受到抑制。
那香蕉催熟的作用是假的嗎?
小凱這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真的讓人佩服。
小凱又做了對比實驗。
把綠香蕉和熟了的黃香蕉放到一個密封袋裡;另一個綠香蕉單獨的放在一個密封袋裡。
結果,和熟香蕉在一起的綠香蕉真的被催熟了。
看來用乙烯催熟是真的,但當香蕉還綠的時候,還沒有催熟的作用,要用大量的空氣來促進它們的成熟。
這還沒有結束,小牛頓的老師們還給孩子留下了一個新的思考問題,香蕉可以催熟香蕉,那它能催熟其它水果嗎?
這也正好驗證了小牛頓編輯老師的苦心,不但要讓孩子學到知識,還要讓孩子學會思考,學到一些科學的求證方法。
在一整套書中,這樣類似的實驗有96個!每一個都是啟發性、引導性的帶著孩子去思考和求證。
下圖就是實驗的提綱

在不同主題板塊中,小牛頓的編輯老師反覆使用這幾項思考步驟,去引導孩子對自然知識、科學原理形成深度思考和探究的思維習慣。
以後遇到新知識,也會有比其他孩子跟深入的思考和鑽研,這正是理工學習所必需的思維能力。
真,太精美了!!
《小牛頓科學博物館》這套書知識量很大,內容也很豐富。它將龐雜的知識點分門別類編排進四個板塊,對應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四個主學科。
根據校內教材教學要求編寫,依託於教材更高於教材。動植物、海洋、宇宙、高鐵、AI等,小學“科學”課要求的內容都在其中,初高中的一些重點難點也有不少,孩子感興趣的、該學的知識都有。
無論是在小學階段,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科學素養,還是為初中理科的學習打基礎,都是一套非常優秀的課外閱讀書籍。
此外,小牛頓科學博物館這套書的製作用心程度也非常高,它的圖片超級準確,畫的比課本甚至更齊全。
比如講到食蟲植物豬籠草的捕蟲囊袋時,配的圖就精美之甚!讓我們不禁感嘆大自然的神奇。
講到花的構造和授粉的過程,小牛頓的編輯老師,給孩子們配上了清晰的解剖圖。一眼看過去,就知道花的結構。跟課本上的比一下,真的更勝一籌。
我們的生物課本上,有黑白版本的解剖圖
“看不看得清,純看造化”的鬼畫符
好不容易有一版清楚、好看的,子房內部結構還畫丟了

下圖是小牛頓這套書中,一朵花的詳細構造,真的是詳細、明瞭。
它的書裡面,所有都是超級高畫質的大圖,照片和繪製的圖片都非常精美。

很多的原理、技術裝置的構造,都是用文字很難描述清楚的。這時候精細的構造圖,動植物內部的解剖圖,就能夠大大的提升孩子的理解能力。
比如隧道挖掘鑽頭的構造,這個複雜性更高,它是怎麼挖開山石的?怎麼把碎沙石運出去的?一般的講解還真的很難明白,但是加上圖示和解剖圖解釋,一下就看明白了。
《小牛頓科學博物館》包含24大本書,涉及到了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宇宙科學和技術工程四大板塊。

在滿足小學階段主要學習的四大領域外,還分別對應了初高中的物理、生物、化學、地理四大學科。
自帶背書的小牛頓金字招牌
說到小牛頓,可能很多媽媽都對它很熟悉了。小牛頓是中國臺灣省一個非常出名的科普教育出版公司,成立30年以來,獲得了29次金鼎獎,這可是出版業的最高榮譽,小牛頓竟拿了29次!可看出他們對童書的認真程度。
咱們之前團過無數小牛頓書籍,比如小牛頓名人傳記、成語故事等,都是他家的,孩子都手不釋卷那種。都是“二三手”也拿得出的書

同樣的,咱們這次團的《小牛頓科學博物館》這套科普書,也是精品中的精品!
不但延續了小牛犢做童書一項嚴謹認真的風格,還邀請了各個主題相應的專家來坐鎮主編。大家看看這樣的專家,我們的孩子能有他們的教導,真的是一件幸運的事兒。
小牛頓科學博物館編纂團隊,各科學領域的專家保證知識的準確
v   人工智慧——馬少平 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監事長清華大學計算             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國內人工智慧方向的領軍人物
v   化學——馮擁軍 北京化工大學教授
v   聲學——楊軍 中國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教授
v   材料學——鄭明勝 北京科技大學特聘副教授
v   物理——段寶維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物理特級教師
v   數學——楊瑩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昌平悅府小學校長
v   科學——曹雷 教育部科學教學指導專委會委員  小學科學課課標組的成員,常年在全國各小學就“科學”這門課開展指導工作。
最後是價格,這套書乍一聽價格有點貴,但它的內容和稀缺性絕對配得上它的價格
它對深奧知識的展示方式,講解的巧妙程度,是小牛頓團隊老師心血的體現,可以說市面上90%以上的書,都難望其項背。
其次它包含的知識量很豐富,且大開本,每一本都很厚實,且紙質高檔,用料紮實,印刷精美。
加上小牛頓搭配的96個直觀有趣的實驗,36個實驗影片,知識量大、密度高、有深度。是一套難得的科普、文理兼備的書。看下我的開箱影片吧,量真的很大哦:
這套書一共24本,帶包裝盒有10公斤啦,這個精美程度可不是一般童書能比的。
所以,綜合書的內容品質,知識量、印刷質量等等,這個價格也不算貴啦。
購買老規矩:
7天無理由,非質量問題退換貨您需要承擔來回的運費;質量問題退換我們承擔來回運費。店鋪二維碼如下,點選文後的“閱讀原文”也行。

有任何問題的話,您可以:
文章下面留言、
有贊店鋪諮詢、
企業微信客服;
如果以上都不會,您又是新人,麻煩加下微信maodouma12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