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姐妹們知道現在孩子們的流行語都是什麼嗎?
前幾天我正好刷到陸毅鮑蕾夫妻倆談女兒青春期話少的事兒,特別好笑。
鮑蕾說女兒每天都掛著臉,好像誰都欠她的一樣,每天問她什麼,女兒就回答:“挺的”、“包的”、“特的”。

她跟女兒表示:“媽媽想聽你說個完整的話”,女兒卻還是惜字如金。
我也聽身邊孩子說過“包的”,後來才明白是“保證或者肯定”的意思,跟咱們知道的“包您滿意”“包管好吃”之類的差不多。
現在孩子圈子裡,特別流行的口頭禪還有:
那咋了:主要用來回懟家長的一些批評和質疑,主打一個不在乎、不內耗,我身邊好多媽媽都曾經被氣得不輕。我真的會謝:不是孩子在謝謝你,而是在表達鬱悶、無奈、不高興。你個老6:在遊戲裡是指不跟著大部隊走、不聽指揮也不幫助隊友、只喜歡一個人躲在角落裡陰人的人。現在孩子們一般用來形容一個人做事很拉胯。芭比Q了:一般用來形容考砸了、搞砸了、完蛋了……水靈靈:形容一種年輕有活力的狀態,現在已經隨便用了,萬物皆可“水靈靈”。孩子們會說“水靈靈地說出來了”、“水靈靈地換了個新頭像”。硬控:強行控制。網路上一般用“××硬控我×秒”“××硬控我×分鐘”,表達的就是某種事物非常吸引人,讓人短期內完全淪陷,身不由己的意思。

我是覺得孩子都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原住民,偶爾說幾句很正常。
但是如果經常把網路用語掛在嘴邊,還挺值得警惕的。
語言是思維外殼和邊界,當孩子習慣了這些扁平的、標籤化的表達模式,必然會帶來語言的匱乏和思維的侷限。

網路語言是社交貨幣
卻正在磨損孩子的思考力
前陣子我在網上看到過這麼一個熱搜,說一位杭州爸爸聽到女兒唱《大香蕉》,焦慮壞了。

《大香蕉》是現在幼兒園小學最流行的歌,熱度不亞於當年的《孤勇者》,據說小到3歲多還在上託班的孩子,大到五六年級的學生,都會被這首歌洗腦。
這首歌的歌詞是:
“大香蕉,一條大香蕉
你的感覺真的很奇妙
飄呀飄搖呀搖
你的感覺神魂顛倒……”

這位爸爸家的孩子才小學一年級,平時也不上網,但是同桌小男孩喜歡唱,他女兒覺得有趣,就跟著學,還誇同桌是幽默男孩。
但是這位爸爸聽著歌詞覺得不對勁兒,首先香蕉不能用“條”來形容,而且香蕉跟搖啊搖、神魂顛倒這樣的詞語聯絡起來,總覺得像是在“開黃腔”。


這首歌到底有沒有“擦邊”,爭議還挺大的,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網路流行起來的東西,已經不是不讓孩子上網,就能阻隔的了。
這些熱梗和歌曲,對於孩子們來說是一種社交貨幣。
它們本身自帶易於傳播的屬性,趣味性強,只要有幾個有影響力的孩子開始說,就可能出現人傳人的現象。




孩子們會透過這些語言和歌曲來拉近彼此的距離,顯得自己幽默有梗,能跟上大家的步伐。
但是如果生活中充斥著這些熱門詞語,就會大大壓縮孩子的日常詞彙量。
當他們想要表達自己內心感受的時候,就會力不從心。具體表現是這麼3個:
01
表達單調,缺乏細節。
比如面對美好的景色或可口的食物,原本孩子們可以有千百種不同的描述,現在可能會脫口而出:“yyds”、“絕絕子”、“誰懂這一口的含金量”、“簡直了”、“這誰頂得住啊”……
這些表達能夠傳遞情緒,對孩子來說門檻很低,但是細節是缺失的,沒有準確的描述。
02
觀點膚淺,缺乏邏輯。
無論是跟人溝通還是演講辯論,都離不開表達自己的觀點。
但是太多碎片化的網路語言,正在讓很多孩子的表達缺乏連貫性和條理性。

我也很想吐槽一句,網路上槓精真的很多。
哪怕你說句“櫻花很美”,也會有人槓:“櫻花是日本的國花,你是不是不愛國”、“你真沒見過世面,玫瑰才美”、“你以前還說牡丹美呢,現在就變臉了?”……
我們要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一方面是要讓孩子有能力回擊各種沒有邏輯的攻擊,另一方面也是防止孩子成為強詞奪理、非黑即白的人。
03
寫作困難、缺乏深度思考。
我一位做語文老師的朋友跟我說,現在很多孩子在寫週記、寫作文,已經無法脫離網路詞語了,她每次看到都特別頭疼。

其實寫作最重要的就是思考和表達,如果孩子語料庫本身就是匱乏的,自然,會詞彙枯竭、喪失靈氣。

不瞞大家說,我女兒也曾經因為在作文裡使用“給力”這樣的網路詞語,被老師批評過,還扣了不少分。
我也想過不少辦法,應對網路語言對孩子的衝擊。
曾經看過一位博主的經歷,給我啟發挺大的。
她說在讀研究生的時候,導師很委婉的提醒她:平時講話用太多代詞了,這會影響博主學術寫作的精準性。
比如博主平時會習慣性的說“我覺得這種文化構建是我們……”,這時導師會打斷她,要求她用最精準的詞語來表達,追問她所說的“這種文化構建”到底是哪種。
導師告訴她,如果你找不到合適的詞,就說明你的語言沒有跟上你的思維,這是非常危險的,說明你沒有語言作為載體,深入地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思想,平時不要過多用代詞,要把你想表達的東西,闡述得清清楚楚。
我們平時跟孩子聊天,其實也可以用“精準表達”的思路。
少用網路化、模糊化的網路用語,多用豐富的、精準的語言來把事情和觀點說明白。
如果實在找不到替代網路用語的詞彙,還可以一起查查詞典,一起想想怎麼把觀點說到無懈可擊。
我覺得減少網路語言衝擊另一個特別重要的方法,就是培養孩子深度閱讀的習慣。

這個有點老生常談,反反覆覆跟大家嘮叨了快10年,但確實是真心話。
網路時代,流量為王,各大平臺為了流量,都會選擇推送那些“短平快”“有爆點、爽點”的內容,恨不得讓你3分鐘看完一部電影,5分鐘讀懂一部名著。

可有些東西是一定要沉澱下來,慢慢看、慢慢品才有滋味的。
我家買書和雜誌的費用從來不設上限而且各類書籍都有。就像培根說的: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孩子哪怕每天讀10分鐘的書,長期堅持下來,語言的精準度、準確性和思維的深度廣度,都會有不小的提升。
最後,姐妹們聽過孩子說網路用語嗎?是怎麼看待的呢?可以留言區說說,咱們一起聊聊。

姐妹們別忘了關注咱們的影片號
喜歡一定要點個小愛心


往期精選
01
02
03
04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

往期精選
01
|
02
|
03
|
04
|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