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天生的惡犬,只有病態的產業鏈

*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有人說,你的治療方法太複雜、太昂貴,需要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不如暴力來得簡單方便。我知道我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我只是想讓一些還在搖擺的人知道,這個世界上不只有暴力這種方法,還有另一種方法,你可以選擇站到另一邊來。”

記者|夏傑藝
實習記者|楊純希
馴服一隻惡犬,已經成為短影片平臺的流量密碼,相關影片帶動了一批訓犬師走紅網路,其中不乏以暴力方式展示其專業性的流量明星。戴更基是中國臺灣知名的動物行為學家、動物行為治療師,曾在中興大學、悉尼大學進行獸醫專業的學習,又前往紐約動物行為中心進修,出版過《狗狗的異想世界》等多本寵物行為學暢銷科普書。從業20多年來,他診治過許多咬人的“惡犬”。
他告訴本刊,暴力訓犬的理論依據早已被動物行為學研究推翻,對於有著嚴重焦慮和創傷的寵物,暴力只會起到反作用,進一步固化它對人類的恐懼和敵意,也會給寵物主人帶來致命的危險。
以下是本刊與戴更基的對談:
過時的學說,依舊影響著我們今天的訓犬方式
三聯生活週刊:當狗出現護食、咬人的問題時,很多狗主人會選擇用暴力的方式管教,這種方式的效果如何?是否有科學研究說明了這一點?
戴更基:當狗出現低吼、兇人的狀態時,很可能是因為它正處在一種極度害怕、焦慮的狀態中,而人的出現觸發了它的焦慮。當它耳朵後翻、露出牙齒,其實是在說你不要過來,我會咬你哦,如果這時候人強行過去,並且兇狗、虐打狗,狗反而會證實自己的假設,認為人果然是有惡意的,以後人一齣現,我就要咬他
有的人會說,為什麼我打狗之後,它就變得乖巧聽話了。同樣是被打,每隻狗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情緒反應也不同。有些狗被打後學會了反擊,因為它意識到我不反擊會更慘,但是有的狗比較膽小,會陷入習得性無助的狀態。
諸多動物行為學的文獻證明,使用懲罰的頻率越高,動物越容易出現焦慮狀態和問題行為。舉個例子,英國布里斯托大學人類動物學研究所調研了364位寵物狗主人的訓狗方法,研究發現當主人使用獎勵訓練狗時,狗的服從性更高;而使用懲罰(如大聲呵斥、扇打等)時,狗的問題行為發生率更高,更容易出現狂吠、啃咬人類等行為,訓練效果較差。
深圳的兩位訓犬師正透過正向訓練法,耐心引導狗狗完成指令(視覺中國 供圖)
三聯生活週刊:一些訓犬師聲稱,狗出現問題行為的原因是分不清等級次序,要透過暴力管教的方式,讓狗知道誰才是家裡的老大。這種說法有科學依據嗎?
戴更基:這其實是一套已經過時的理論。當代訓犬史要追溯到20世紀初,1910年德國普魯士警察上校康拉德·莫斯特撰寫了《訓犬手冊》,強調使用糾正和懲罰措施(如打罵、勒頸鍊等)訓練狗的服從性。兩次世界大戰時期,納粹士兵們隨意捕獲犬隻,沿用了懲罰性訓練法,訓練不成便遺棄它們。戰爭結束後,退役的訓犬軍人紛紛開設訓犬學校、訓犬班,德國成為世界各地訓犬師取經的地方,使得懲罰性訓練法影響了世界半個世紀。
懲罰性訓練法的理論依據是阿爾法地位學說,認為動物群體中存在等級秩序,處於較高地位的成員被稱為“阿爾法”,這名成員可以支配並控制其他成員。這一學說最早由動物學家魯道夫·申克爾(Rudolph Schenkel)於1947年提出,是他長期觀察圈養狼群得出的結論。
這一學說被後來的研究推翻,而且被證明並不適用於犬類。20世紀90年代,學者戴維·梅奇(David Mech)透過對野生狼群的觀察結果,證明狼群的天然社會結構不基於等級秩序,阿爾法狼只是父母,而非競爭勝利的主導者,從而推翻了阿爾法狼學說。此後,梅奇多次在公開場合澄清阿爾法狼學說的錯誤,並強調這一學說不適用於家犬。
不同的動物對於世界的認知差異極大,而阿爾法狼學說的錯誤傳播,讓國際動物福利至少倒退了15年以上,使大量的狗遭受了不必要的痛苦。多年來,國際上動物行為學家經過長期研究,已經逐漸揭開了犬類行為模式及精神心理的面紗。科學界和動物福利組織同步跟進,逐漸糾正了傳統訓犬法的錯誤。
中國臺灣知名的動物行為學家、動物行為治療師戴更基(受訪者供圖)
三聯生活週刊:我們注意到,暴力訓犬的內容在短影片平臺非常流行,你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戴更基:這意味著我們骨子裡老舊的訓狗觀念還沒有移除,還不瞭解科學的訓狗法,依然把狗當成畜生去養。如果你瞭解了科學的訓犬法,你就會知道暴力訓犬的荒謬,這就好像小孩突然生病發瘋,你卻帶他去廟裡唸經、燒符紙給他兌水喝一樣。
三聯生活週刊:那麼科學的訓犬法應該是什麼樣的?
戴更基:在國際上,訓狗是一門早已被解開的學問,即要透過激勵的方式,幫助狗形成正常的行為反應鏈條,這也被稱為正向訓練法。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弗雷德里克·斯金納(Frederic Skinner)是正向訓練法原理的奠基人,他於20世紀30年代提出操作性條件反射,即當動物的某種行為能滿足某種需求時,它會增加這種行為出現的頻率。響片訓練創始人凱倫·布萊爾(Karen Pryor)在此基礎上,逐漸糾正傳統訓犬法的錯誤,使用響片的聲音來標記一個正確的行為,隨後給予獎勵,從而建立起一個積極的反饋迴圈。
改變行為的原理並不複雜,狗和人都適用。假設你原本不黏你的朋友,但只要見到他,他就給你塞紅包,今天給880元,明天給520元,兩個禮拜之後,你就會經常去找他,因為你的潛意識被改寫成只要去見這個朋友就會獲得好處。用同樣的方式去訓練寵物,寵物會不知道為什麼就每天都黏著主人。
當然,正向行為矯正法的原理聽上去很簡單,但需要大量基礎知識和練習才能有效,所以好的訓犬師很少。有一句話形容訓狗很合適,“It’s simple but not easy.”。

《我會好好的》劇照

三聯生活週刊: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這聽上去不如暴力容易實踐。如果堅持暴力訓犬,會有什麼後果?
戴更基:不要輕視狗,暴力訓犬實際上是非常危險的。雖然犬類在進化過程中,已經演變出順從的特質,它的本性並不想咬死人,但是當狗真的憤怒時,它的威力是很大的。正常成年人的咬合力在3050公斤,而就連博美這種小型犬的咬合力都在5080公斤,是人類的兩倍左右。可以說,人類不是犬類的對手。
“惡犬”是如何產生的?
三聯生活週刊:為什麼會形成惡犬?什麼樣的養育方式更容易導致惡犬的產生?
戴更基:這個世界上沒有天生的惡犬,很多人類飼養者只是為了買賣而繁殖動物,讓它不停地生育,再加上嘈雜的環境、粗暴的教養方式,導致動物的行為發展、大腦發育都出現了問題。當這樣的動物流向市場,承擔的人是商品鏈末端的消費者,你花錢買回來的是一個病態的動物。
幼犬在剛出生的時候,會學習父母的行為模式,從而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這被稱為印記學習。這個階段將持續到出生後的312周,前三週是印記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模式,三週後是效能印記,即形成某種行為模式或技能,直到七週後,印記現象慢慢消失。如果在印記期間,幼犬的媽媽和人類繁殖者發生了衝突,幼犬會內化人類是壞的的感覺,媽媽對人類兇,所以人類是壞的,我將來也要對人類兇

《一條狗的使命》劇照

我們人類會探討小朋友該怎麼教育,比如出生的時候應該在襁褓裡、搖籃裡、育嬰房裡,環境要保持安靜不吵鬧;再長大一些,爸爸媽媽會帶著小朋友到小區樓下遛彎,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社會化過程。但寵物狗出生的時候是什麼樣子呢?
生下來第一天,就被獨自關在狗舍的籠子裡,身邊環境亂糟糟的,人來人往,你一哭,就有人嫌煩,過來敲你的籠子,也得不到母親的安撫。到了第4560天,它就會被販賣,相當於人類23歲的小朋友被關在籠子裡,經過長時間的封閉運輸,到了另一個陌生人的家裡,大小便不會,就要被打被踢,這樣的小孩心理會正常嗎?不會正常的。那為什麼狗會正常?整個寵物產業,都在源源不斷地生產病態的動物。
三聯生活週刊:有的主人反映,我的狗本來很乖,我也從來不打狗,但是狗就是突然有一天變得攻擊性很強,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這種情況應該如何解釋呢?
戴更基:我教行為學課程的時候,經常用一張圖說明,人類只會講出他看到的,但這遠不是事實。大部分主人的觀察力有限,也沒有能力讀出寵物的行為訊號。因此很多狗主人帶狗來看診前,我都要求他們先填寫一個很長的表單,回答很多很詳細的日常問題,幫助他回憶和狗有關的一切。我們的看診時間約兩個小時,狗、狗主人甚至全家人都得到場,我們需要觀察寵物和主人的互動模式,識別寵物傳達的各種訊號。動物的行為是不會說謊的。所以往往我們看診之後,寵物行為問題的所有答案就出來了。
製圖:楊純希
曾經有一位狗主人帶著狗找我看診,她之前因病要療養,就把狗放在朋友家中寄養。回來後狗變得攻擊性很強,把她的手指差點咬斷了,至今沒有恢復。我們瞭解發現,這隻狗的攻擊行為只跟美容、梳毛等場景有關,其他時間主人都可以碰它。原來,這隻狗曾被寵物美髮師虐待,患上了創傷後應激障礙。
我們知道了症狀產生的原因,就需要進行環境管理,首先幫助寵物離開創傷性環境,避免創傷性事件的再次發生。接下來,如果寵物的情緒持續抑鬱、焦慮,可能要使用藥物同步改善。常見的寵物精神類藥物有百憂解、帕羅西汀、阿普唑侖等等。藥物起效比較慢,往往都要七八個月到兩年的時間,甚至有些需要終身服用,就像人類的精神科疾病一樣。堅持服用,寵物的精神困擾能得到紓解。
最後一步是行為矯正,幫助寵物重新形成正常的反應鏈條。我們依照寵物的行為異常點制訂它的行為矯正計劃,實施正面強化策略。當狗的大腦對一件事的看法改觀後,才會真的改變行為。
三聯生活週刊:這個治療過程聽上去不簡單,需要藥物管控、環境調整、行為矯正三管齊下。或許有很多人還是會選擇暴力的方式,對他們來說那種方式更簡單,也更便宜。
戴更基:我們一直教育願意學習的人、願意接受的人,增加這些人的數量,這個社會就會進步。經常有人說,你的治療方法太複雜、太昂貴,需要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不如暴力來得簡單方便。我知道我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我只是想讓一些還在搖擺的人知道,這個世界上不只有暴力這種方法,還有另一種方法,你可以選擇站到另一邊來。
《東京犬愛情故事》劇照
三聯生活週刊:你是如何走上寵物行為治療的道路的?
戴更基:我當初還是個獸醫的時候,客戶來問我:“醫生,請問為什麼我家狗吃大便?為什麼我家狗大小便怎麼教都教不會?那一瞬間我突然覺得,連貓狗的心理行為我都不懂,我憑什麼當獸醫?好比我找醫生看診,那醫生來自火星,他從來不知道人類的結構和心理,卻要幫我看病,我當然不放心。所以我決定學習動物行為學。
後來我輾轉到紐約的動物行為中心學習訓練動物,學習的第一天就打開了我通向新世界的大門,發現自己太無知了,我從來不曉得原來動物都有自己的想法,原來這個世界這麼豐富。有的動物行為異常,其實是精神疾病或疼痛問題引發的;有些看上去是疾病,實際上卻是行為問題。沒有學過的人,永遠不能理解為什麼。所以獸醫兼修動物行為學,可以避免誤診風險,幫助更多的動物。
三聯生活週刊:你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從事寵物行為學的科普工作,出版了多本書籍。在你看來,近20年普通民眾的訓犬觀念是否發生了改變?
戴更基:21世紀初我回臺灣的第一年,馬路上的老先生們遛狗都帶著竹鞭子,但現在如果在臺灣的路邊打狗,會被路人譴責虐狗,下午就被人肉搜尋。臺灣地區花了20多年的時間普及科學的訓狗理念,1998年制定了動物保護相關規定,此後又經過數次修訂,首要目的是尊重動物生命,嚴禁虐待、遺棄動物,民眾也越來越重視動物福利。
推動觀念的進步不能只靠訓犬師,我們的社會也應該出臺動物福利保護法,還要完善動物救治的配套醫療體系,目前很多寵物用的精神類藥物無法透過大陸的現行法規,訓練師只好採用強迫的方式,助長了懲罰性訓犬法。可能我們再堅持十幾、二十年,整個大陸都會改變。我知道這條路很長,但如果我們不走,就不會發生改變。
三聯生活週刊:有人會說,我其實很愛我的狗,我給它看病花了很多錢,吃很貴的狗糧,但是沒辦法,我忍不住要打它。

《狗狗心事》劇照

戴更基:我也經常在演講時遇到這種問題,我會反問:請問你理解的愛是什麼?愛是它能滿足你,還是你去滿足它?我認為的愛,是看到對方需要什麼,儘量去滿足對方,犧牲自己沒關係。
動物生病了,主人願意花錢治療,這是主人的基本義務,不能把這個當作愛。國際普遍認同的動物福利五項基本原則,其中一條是動物有免於痛苦、傷害和疾病的自由。當狗今天不聽話的時候,你不去了解它反常的原因,而是純粹站在你的角度揍它,這也不是愛。
有很多主人用錢證明自己對狗的愛,買了別墅,把一隻大型狗關在院子裡面,說我超愛它,給它一個院子可以跑;另外一個狗主人只住了一個單間,養的也是大型犬,但他每天花三個小時遛狗,請問哪一個是愛?
有研究發現,主人打狗的程度越兇,表示他自己的痛苦程度越大,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才對動物施虐,也就是說,狗成了出氣筒。我常常在想,如果家裡養的是一隻老虎,你能把它打到那個程度嗎?你就是在欺負善良。
狗是一個非常單純的物種,經過長期被馴化的歷史,它們已經長成了願意親近人類、忠於人類的動物。狗的世界非常簡單,每天睜開眼睛看到主人的那瞬間,它天然地會覺得,哇,今天是好美、好棒的一天,主人給他一個骨頭,它覺得今天更棒,怎麼有那麼棒的日子!它幾乎這一輩子都陪伴在你身邊,你應該敬畏這個生命的價值。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稽核:雅婷

招聘|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撰稿人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未經許可,嚴禁複製、轉載、篡改或再發布。
大家都在看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