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飛快,期中考結束不久,期末考就要到了。
北京中小學生於1月12日正式放假。這意味著,大部分學校會在1月第一、二週進行期末考。也就是說,從現在開始,孩子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進行備考。
怎麼備考呢?
很多人會說報班、刷卷子、上課認真聽講課後認真做作業。這些都有合理性,但是它們全是加法。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加上再說。有沒有策略性的加法,甚至可能是減法呢?
這是我努力的目標。今天來分享一下,我這次怎麼幫助孩子備考期末。這裡主要講的是中學期末考的準備。
首先要想明白
對於期中考後認真做過覆盤的人來說,備考期末是一個比較簡單的事情。
因為備戰期末無非是兩件事:你想拿多少分?怎樣才能拿到?
如果看過我在BetterRead的文章《怎樣和孩子談期中考》就知道,其實這兩件事在期中考覆盤的時候都已經完成了。
那麼幹就完了,還要想什麼呢?
我的經驗是,還是得經歷一個過程,才能意識到落實期中考後計劃的必要性,或者調整計劃,然後去落實。
雙方都要想清楚
這個“想”的過程,實際上家長和孩子雙方都得經歷。
家長來首先要考慮的是:要不要報班?
到了初中,我周圍的很多家長,一看到孩子成績不好,首先想到或者最終做的決定都是報班。
因為付錢是一條捷徑,能夠以最簡單直接的方式來解決當前的焦慮:就算不實際解決問題,至少心理上我做了事情,對得起孩子了。
我建議從效果來考慮報班的必要性。報班效果如何,主要看考試的出題人是誰。
到了中學,考試是非常本地化的事情。應試的前提就是理解出題人的遊戲規則。
在一項考試中,考察重難點、題型和評分標準,都和出題人息息相關。如果是區統考,我們就要看區裡出題人是怎麼想的;如果是自己學校出題,我們就要理解年級教研組和備課組長的想法。
如果出題人是學校老師,報班的意義就沒有那麼大。因為培訓機構不一定理解學校老師的思路,而且找老師顯然比上課外班更方便快捷。
家長會就是一種渠道。在家長會上, 老師會詳細介紹考試重難點,分析學生的作業和測試情況。這時候,老師實際上已經告訴你出題思路了。也就是說,老師的題目,實際上就是來自作業和平時小測裡的常見錯題。
這樣備考就簡單了。首先看作業和小測裡的錯誤,然後是上課筆記。
還有一種渠道更簡單,就是直接去找老師答疑。有一次考前我孩去問過老師一些題目,獲得這樣的反饋:“這種題目不會考的”。孩子就有點失落。我說:“”這不是好事嗎?老師幫你排除了不會考的題目。這是反向押題呀。”
如果是區統考,課外報班相對來說更有意義。因為區統考的卷子是公開的,培訓機構可以參考過往卷子來揣摩和預測本次考試的思路,再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幫助孩子準備。
我個人而言不需要思考是否報班。因為孩子堅決不報。但是我還是會去培訓機構的家長群看機構吆喝。
如果孩子考得好,我就開心地翻閱課程價格,一邊看一邊想:“又省了3000!又省了5000!”
如果孩子考得不好,我就咬著牙看那些家長報喜的微信截圖,一邊看一邊想:“我要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那麼孩子要想什麼呢?
就是自己為什麼必須備考,以及應該把時間用在哪裡。
每次考試後,老師或者家長都會要去孩子去覆盤自己的錯誤。但是不少孩子表面上寫一套,心裡還有一套:我只是運氣不好,或者當時心態不好。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也很簡單,讓孩子在期中考後,再做一張其他學校的真題卷。這個時候老師也講評了,卷子也訂正了,錯誤也覆盤了,按理來說,重新做一張期中考卷應該分數會比之前高吧?
有的的確高了。這樣就相當於做減法,排除了一些需要複習的內容。但是如果分數只是略高或者和正式期中考差不多,這就是說明不是心態或者應試技巧的問題,就是不行。
不行就得去學。缺方法補方法,缺時間加時間,沒有什麼捷徑可言。
再考一次雖然麻煩,但是解決了溝通問題。對於這個青春期的孩子來說,要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展示實際成績,而不是家長的口頭批評。
評估你能做什麼
雙方都想清楚後,就該落實了。
要落實到細節,我建議用按周來計劃,把該周的每一天學習任務都規定好。
為什麼不是日計劃呢?主要是為了和學校的教學任務和活動相配合。一般來說,學校會提前一週告知家長課程表之外的事務,無論是小測驗還是其他活動。所以做周計劃更合適。
說到這裡,我也想強調一件事:小學的主戰場也許可以在校外,中學的主戰場一定是在校內。所以,在輔助孩子制定任何學習計劃的時候,必須要先考慮校內學習任務,然後再看校外如何配合。
我在網上看到家長們分享孩子的學習計劃,幾乎全是媽媽牌作業,而且往往從早上6點半安排到晚上9、10點。滿滿當當的日程表裡,很少看到學校的身影。如果有談到學校作業,常常是討論如何用媽媽牌作業代替學校作業。比如父母幫助做,或者乾脆不做。
當學校的作業不適合孩子個性化需求的時候,的確要有所選擇。
說實話,學校的課程設計、教學方式以及作業主要是按照中等生的需求來做的。因為中等生是一個班級的最主要群體。在日常教學之外,學校可能再透過分層教學、培優班、個別輔導等方式來彌補尖子生和水平較弱的學生。
所以,如果孩子不屬於中等生,的確可以自己評估一下。
但是,大部分孩子實際上就是中等生,符合學校的教學和作業安排。而在這之外的安排,無論是媽媽牌作業還是課外培訓機構的作業,如果和學校是重複的,效果就差很多。
尤其是在期末備考這種時間短、壓力大的情況下,可能正面作用大於副作用。所以,根據學校安排來做自己的備考計劃更合理。
那麼備考計劃就是回答這個問題:完成學校作業之後,還有多少時間可以用來學習?這點時間做什麼?
我相信,這個問題的答案,將猶如一大盆涼水,潑在家長和孩子的頭上。讓認為只要做很多教輔或者少睡覺咬咬牙備考的人,都會意識到,他們能做的沒有那麼多。
時間有限,一定有準對性,而且是可執行可落實的。
用表格落實細節
我的建議是列表,寫下每週具體的計劃。我們只有五週時間。前四周可以分門別類地複習,最後一週建議專注於錯題覆盤。
我建議每週專注在兩個學科的複習上,每天只做一件事。
為什麼不是一個呢?因為中學有八門課。為什麼不是三個呢?因為時間不夠。為什麼每天只能做一件事呢?還是因為時間不夠。
具體是哪件事呢?這就要看期中是如何覆盤的。比如,在BetterRead文章《怎樣和孩子談期中考》裡,我是按照提分的空間和難度來排序的。
首先是提分空間大且容易提分的題型或者知識點,其次是提分空間小且容易提分的事情,然後是提分空間大但不容易提分的事情,最後是提分空間小且不容易提分的事情。
比如,對於朵拉來說,第一項就是物理的實驗題和道法的問答題。第二項是物理涉及光學的部分知識點,第三項是語文的作文,最後一項是英文的寫作。
這是我模擬的計劃表,而不是朵拉真實的計劃表。因為她自己列的計劃,沒給我看。
11月最後一週:語文文言文、歷史問答題
12月第一週:語文作文、道法問答題
12月第二週:數學壓軸題、物理實驗題
12月第三週:物理光學、生物選擇題
12月第四周:道法選擇題、地理填空題
1月第一週:錯題本
這只是一個大概的列表,具體到每一天,複習內容肯定是不同的,可以根據每個孩子的自己的情況來定。
比如道法,很可能是因為當時的重難點沒有來得及找到。所以第一天建議把筆記抄在教材上。第二天可以覆盤所有錯題,第三天可以做一些專項練習。
又比如物理,重點很可能是實驗題,而實驗題的錯誤可能在於答題不規範。
總之要針對性地進行復習和備考。但是每天只做一件事:只複習單個學科的單個知識點或者題型。這樣做是為了確保在有限的時間裡解決關鍵問題。同時也為了確保孩子既完成學校作業,又可以精準地解決個性化問題。
這些問題解決得差不多以後,如果還有空,我建議再做一張過往真題卷。不是為了押題,主要是為了檢測自己的複習效果,也可以再度強化一下應試的技巧,比如時間的分配等等。
還可以做兩件事
以上說的都是如何制定可執行的計劃。具體執行主要在孩子。
除了督促孩子執行之外,家長還能做什麼呢?還有兩件事。
第一是鼓勵孩子去找老師答疑。因為除了家長,老師是最希望孩子考好的。孩子的成績就是對老師教學效果的反饋。這個時候答疑,老師會更加盡心盡力。
第二是確保張弛有道。
在整個中學甚至孩子未來的人生裡,管理有截止期的專案以及應對階段性的專案考核是一種常態。現在是考試,未來可能是科研攻關或者大型的施工建設。
因此,我所做能做的不僅僅是做好飯或者陪孩子聊天說話,而是幫助孩子去培養一種習慣或者愛好,以後獨立面對重重考驗也始終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態,去確保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平衡。
辦法也很簡單,就是在緊張的備考期間用其他活動來間歇性轉移注意力,獲得有限的放鬆。比如去年期末考前,我支援朵拉參加了學校的藏書票製作比賽。藏書票實際上需要有版畫技能,她完全沒接觸過。
當時朵拉很猶豫。我說:“你應該去。考試年年都有,但是學習版畫的機會只有這次了。”
最後,她雖然沒有獲得比賽好成績,但是收穫版畫用木刻刀一把,從此版畫成為她的業餘愛好。
今年期末和期中間隔太短,沒有時間去學新東西了,不如讀點閒書。因為孩子是住宿生,我決定趁家長會給孩子帶本書。
我手頭就有兩本書。一本書時《手機攝影:從小白到大師》,屬於入門級手機拍照指南;一本是《深藍的故事》,屬於有意思的非虛構讀物。
兩本都是孩子想要的。你猜,我帶了哪一本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