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CEOBIZ
來源:理二五
「三個月效應」從不讓人失望。
做好一件事的最小週期就是3個月,在這3個月全身心投入做一件事,並向有成果的人學習,基本就能超越 80%的人。
1
有這麼一個故事:有兩個和尚,一窮一富,都打算去南海朝聖。
富和尚很早就在為出海做準備,窮和尚帶著一個缽盂就上路了。
一個月後,窮和尚從南海朝聖回來了,富和尚還在做準備工作。
你想去嘗試一件新鮮事,不要等萬事俱備才開始行動,而是先行動起來,在行動中不斷修正。很多人在做決定時,喜歡反覆權衡,總擔心自己準備的不夠,總怕自己不夠好,再想想,再看看,再等等,怕上錯車,怕走錯路,怕做錯事。
但現實卻是,真正的機會從來不會等你完全準備好。或者是你根本不知道機會什麼時候會來,你只有做出行動了並在不斷優化了,在機會來臨的時候才能抓住風口。
很多人不敢創業,不敢裸辭,不敢接受挑戰,總感覺自己還沒準備好。不是你沒準備好,是你永遠不會準備好。
很多人想做副業,卻以不會寫作、不會拍照、不會攝影、怕割韭菜為理由遲遲不行動,你都不開始還指望自己能賺大錢嗎?
沒有人能給你一個明確的答覆,在哪個領域能賺大錢,不同執行力的人拿到的結果必然是不一樣的。就比如寫公眾號,有些人能保持日更,有些人1個月才寫一篇,那誰拿到結果的可能性更大呢?肯定是保持日更的人。
2
不要帶著太強的目的性去做一件事,那“開始”的難度會很大。
如果你是抱著“做公眾號、小紅書賺100w”的想法來做這件事,那你90%做不到,目的性太強,會導致“開始”之前你會思考很多東西,反而阻礙了你的行動,打消積極性。資料有起伏的時候也會很焦慮,完全沒必要。
我做副業,都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來嘗試不同的賽道,能賺到錢固然是好事,賺不到錢也熟悉了平臺的玩法,大不了換個別的試試。
我做這麼久自媒體,都沒怎麼使用過資料工具,做資料分析會讓我覺得太“工作化”,我的碎片時間當然是想發什麼就發什麼,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關注這些數字化的東西我也有動力去做。把粉絲當人而不是點選率,讓“自己”活人化。
任何事情做的久了你都能找到規律亦或是其中的樂趣,所以先做再說,不要只停留在“想”的層面。
對自己說:先堅持三個月再說,要放棄也等三個月後再放棄。
3
“三個月效應” 的本質,是讓我們專注當下,而不是過多的考慮飄渺的未來。乾的爛總比不幹要好。
我做事的公式=先上車再調整姿勢+做一個長期主義者。
無論這個時代怎樣狂熱地推崇速度與效率、追捧暴富和爆紅,你都務必做一個長期主義者,唯有如此,方能真正享受到複利人生帶來的甜蜜果實。
– END –
CEO企業家微信群

掃碼申請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