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小樹媽媽
如果孩子北大畢業,你最希望他將來做什麼?
估計比較主流的推薦就是去大廠拿高薪或者選擇保障好、穩定的體制內。
反正無論怎樣,總不能去街邊賣臭豆腐吧。
不過前段時間看新聞,還真就看到了紅極一時的北大校花後續,她真就去賣臭豆腐了。
小姑娘叫彭高唱,從小就成績優異,沒體驗過升學的壓力,從小升初開始,一路保送到北大。

在大學裡也是風雲人物,同時拿下朝鮮語和經濟學的雙學位,作為交換生還獲得了高麗大學的全額獎學金。
鋼琴曲被周杰倫點贊轉發、在維也納金色大廳主持音樂會、與汪涵同臺參加綜藝節目、獲得“亞洲小姐”首輪網票第一……


當時她在網上熱度很高,任誰去猜這麼一位北大校花級高材生,畢業後的路也一定是順風順水。
沒想到多年以後再看到她的訊息,她卻在小店裡賣臭豆腐。

很多網友嘲笑她一手好牌打稀爛:“北大校花塌房了,空有一身本領,卻只能回老家賣臭豆腐,那讀不讀書又有什麼用?”

其實,類似的事還很多。
北大才子陸步軒賣豬肉的新聞,在當時也引發過不小的轟動。

很多前來買肉的人,甚至當面恥笑他說,“賣個豬肉還用上大學嗎?小學畢業都會吧。”
這些冷嘲熱諷,整整十年都沒讓他走出“北大屠夫”的陰影。


高學歷看似無用
其實是降維打擊
在很多人的認知裡,讀書上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找個好工作,然後能給自己帶來高收入,早點實現階級跨越,過上更好的生活。
畢竟,學歷是塊敲門磚。
中專不如大專,大專比不上本科,本科不如重本,985、211又拼不過清北。
越在金字塔頂端,學歷含金量越高,而逆襲翻盤的機會也就越大。
所以很多人覺得彭高唱去賣臭豆腐可惜了,陸步軒淪落到賣肉是不應該的,浪費了這麼好的學歷。
從某種角度說,這種想法也很正常,畢竟清北是“國之重器”,國家傾力培養的人才,就應該發揮更大的價值。
但是少數幾個清北高材生做普通工作的例子,並不能否定學歷的作用。
就連賣臭豆腐這種看似沒有門檻的工作,有學歷和沒學歷,還是不一樣的。
有人推著小車,走街串巷,賣了一輩子臭豆腐。
彭高唱在高學歷加持下,頭腦更靈活、把小小的臭豆腐店生意越做越大,後來還和老公共同成立了餐飲公司,做起了CEO。

陸步軒做“臨時屠夫”的日子裡,出了本《北大屠夫》,與師兄一起創辦的“壹號土豬”估值超40億,利用網際網路把賣肉做到了極致。

層次越高的人,越懂得學歷無價。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說“讀書改變思維,思維卻能改變命運。”
因為高學歷代表了思維和更寬廣的視野,從認知和格局上有不同的高度。
哪怕從事門檻很低的工作,也絕非人才浪費,高學歷VS低學歷就是在降維打擊。

知識、眼界、能力
會給人生帶來無限可能
北大校花賣臭豆腐的新聞下面,還有一種觀點很有代表性,有人說:
學歷還是有用,退100步還可以賣臭豆腐。但是如果孩子上不了高中、考不上好大學,被分流,那一輩子基本就廢了。
我是覺得考大學確實是普通家庭孩子最穩妥的一條路,高考也確實是命運的轉折點。但是考試成績只能說明一部分能力。
從來不是高學歷就一定有高成就,更不是一次考試砸了,就會輸掉整個人生。知識、眼界、能力,並不是絕對跟學歷掛鉤。
就像之前央視新聞報導過一個孩子叫梁攀,他是中考落榜的職高生,後來靠著努力拿到了世界技能大賽冠軍。

中考那年,梁攀的父母離婚,父親重病,家中突遭的變故讓他沒心思學習,也沒能考上高中。
為謀生,打工掙錢成了他唯一的出路,從此開啟了摸爬滾打、闖蕩社會的生活。
先是跟著大伯到農村建築工地幹體力活,而後又到鎮上一家麻辣串店當服務員,半年後又去了一家電子廠。
廠裡有證書、有技能的人,做的都是技術崗位,但像他這種沒文憑沒技術的,只能幹普工,工資不及人家一半,而且每天干的是重複機械的工作。
這一番對比下來,他產生了一個念頭:得學好一門技術。
所以吃了一年苦頭的梁攀,重新走進校園。
只需上半天的實操課,他從來都是上一天;別人下課休息了,他還在用心鑽研。

憑藉遠超同齡人的努力,他得到了一個入選校競賽集訓隊的機會。
也許他自己都不曾想到,7年後他會身披國旗站在世界技能大賽的冠軍領獎臺上。

梁攀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一些孩子儘管因變故輟學,或因成績差而被分流,但依然不影響他有一個好的發展。
因為決定一個人前途命運的,從不只高考這一條路。
孩子的知識、眼界和努力,都可以幫他實現人生價值,無論哪條路走通了,都能讓他擁有光明的未來。

順應孩子的天賦和興趣
他的成長會事半功倍
我們的孩子未來要面對的,也許是一個很複雜的社會環境。
作為父母,可能沒有辦法幫他預判學什麼,能給他一個終身保障。
但有一條路是明確的,那就是順應他的天賦,選擇一個讓他樂在其中、成就感爆棚的興趣來培養。
生活中我其實見過不少父母,特別喜歡逆著孩子的興趣養孩子。
孩子喜歡歷史,父母覺得歷史沒用,非逼著孩子學奧數;孩子明明天賦在畫畫,但父母覺得畫畫沒出息,一定要逼著孩子去學跳舞;還有的孩子明顯更適合學運動類的特長,但父母硬要求孩子每天坐那裡練琴2個小時。
其實這些都是本末倒置,孩子天賦裡就自帶了“飯碗”,實在沒必要繞一大圈再去找別的出路,其實很多東西也都是一通百通,觸類旁通的。
只有順著孩子的天性來培養,他才更容易開花結果。
我記得去年有個三年級的小朋友嚴弘森因糾錯天文館而爆火。這個小孩4歲就開始沉迷火箭。
家裡就給他準備了一堆跟火箭相關的玩具、給他看各種火箭相關的紀錄片。
家裡還特意帶他去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他第一次看到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激動得手舞足蹈。

回家後,他就更沉迷航天,沒有人指導,他就自學。看不懂文字,就看圖片、聽故事。
因為航天,他愛上了天文和軍事;因為要用電腦,他又愛上了程式設計。
他喜歡“傳道受業”,嚴爸就給他買了塊小黑板,幫他把錄好的講課影片發到社交平臺上,贏來一群小粉絲。

經常有家長前來取經問如何培養孩子,嚴爸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熱愛,父母要做的,就是鼓勵孩子多去嘗試新事物,挖掘他的潛在優勢。”
智慧的父母,就是要善於發現孩子的自身特點和天賦專長。
這種專長,不是父母給報的興趣愛好班,而是孩子發自內心的喜愛。
因為只有真心喜愛,才會激發出孩子無限的潛能,讓他變得有熱情、愛思考、能堅持。
我們不妨為孩子打造一條屬於他的專屬賽道,因材施教、適時引導,他的成長會事半功倍。
學霸有很多,當孩子一路向上攀爬,總會遇到比他更厲害的角色,但專長才是他區別於別人最獨特的地方。
理解和接納孩子的不同,允許他用自己的姿態綻放,才是正解。

“您的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小樹媽媽,深受爸媽歡迎的育兒類公眾號,這裡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寶爸寶媽,你所關心的育兒問題,這裡都有答案。微訊號:tree2050。


資源領取
資源領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