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奴隸社會的第 3802 篇文章


文中插圖來自Pixabay,本文整理自訪談《如何在複雜的世界中,做出明智判斷》,整理人:煤炭愚蠢。
一諾:克里斯特,說實話,我第一次翻開《點燃理性的火焰》這本書時,就覺得這本書很“重”。因為您一上來就談到了那些令人擔憂的問題,我們能不能就從這裡開始聊。您為什麼想出版這樣一本書呢?
斯圖馬克:我覺得現在的人越來越沒有清晰思考問題的能力了,他們更願意相信那些偽科學、迷信和所謂的“新時代的想法”,那些奇奇怪怪的陰謀論在網上到處都是,這樣的情況讓我想起了大概在一百年前發生的事情。當時維也納是歐洲的文化中心,湧現出了大量的哲學家、音樂家、文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可最後,兩次世界大戰使歐洲徹底陷入黑暗。
我感覺如今的世界正在發生類似的事情,人們不再用理性的方式思考問題,所以我想寫一本書,重新確立啟蒙運動的價值觀,並把它介紹給 21 世紀的人們。
一諾:謝謝您的良苦用心,當年的斯蒂芬·茨威格跟您的觀點可以說不謀而合,我對此也深有同感。2000 年我去美國讀書時就深切地感受過這種割裂——一方面,美國擁有最頂尖的科學家和科研機構;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又蠢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各種陰謀論(比如反疫苗運動)層出不窮,更可怕的是,相信這些的人越來越多,為什麼會這樣呢?
斯圖馬克:首先,我覺得社交媒體和網際網路在這點上難辭其咎。因為大資料演算法會根據每個人的喜好和瀏覽習慣推送定製化的資訊,這很容易讓人們陷入資訊繭房中,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長此以往,人們以為自己可以在網上自由地搜尋資訊,但其實一直被矇在鼓裡。
另外,我雖然對宗教原教旨主義等持批評態度,但我也注意到,一些新時代思想或迷信正在取代傳統宗教。在一百年前的歐洲,哪怕人們並不認同某些教義,也會出於傳統而參與教會活動,現在人們的宗教自由度很高,很多時候反而跑偏了。
一諾:那麼,我們為什麼會發展到這一步,為什麼會出現越來越多的迷信群體呢?
斯圖馬克:因為我們的認知能力是在進化的過程中形成的,其主要功能並非追求真理而是確保生存。當然了,在很多情況下相信正確的事情、相信真理我們才能生存下去,如果有一隻老虎要吃我,我肯定不能把它當灌木叢啊。但這並不意味著找到真相就一定對生存有利,有時候跟風隨大流反而更有利於生存。
一諾:那麼什麼是知識,什麼是智慧?這兩者的區別在哪裡?
斯圖馬克:我認為知識和理性思維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機械過程。如果前提是正確的,我們用理性的方式一步步做下去,那麼結論也必定是正確的。但僅有前提和知識是不夠的,因為理性的決定在道德上不一定正確,所以說智慧是理性思考加上特定的價值觀。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價值觀是好的,但思考方式不理性,得不到好的結果;但光有理性思考也不行,你還需要一套價值體系。
什麼是世俗人文主義?

▲ Photo from Pixabay
一諾:這就是您書中提到的世俗人文主義嗎?能不能為我們詳細介紹一下?
斯圖馬克:世俗人文主義就是一種世界觀、價值觀和生活態度。就像基督教、印度教與佛教一樣,世俗人文主義也提供了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和生活指南,只不過它與宗教有一些不同。
世俗人文主義認為這個世界是一個自然的世界,沒有超自然的力量,也沒有神來干涉這個世界。所以在哲學上,世俗人文主義被稱為自然主義世界觀,世俗人文主義者也是無神論者。但要明白,並不是所有無神論者都是世俗人文主義者,有些無神論者可能還相信星座,而世俗人文主義者只用科學的方法和理性的思維來檢驗關於現實世界的一切說法。
除此之外,世俗人文主義還是一種由理性思維、科學方法和帶有價值體系的智慧構成的一種概念。
該理念認為:人的尊嚴很重要;人類的價值觀是普世的;不能因為文化不同就說虐待女性是合理的,不管在哪種文化裡,虐待女性都是不對的;人權是全人類共有的,每個人都應該享有平等的權利,這就是世俗人文主義的核心觀點。
一諾
:您剛才還提到了知識,關於知識的標準可以追溯到柏拉圖的時代,有哪幾條標準能讓我們判斷一樣東西是不是知識?
斯圖馬克
:柏拉圖是用三個標準來定義知識的:
一,你相信某件事;
二,這件事是真的;
三,你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它。
如果這三個條件都滿足了,那你就有了知識。這裡要強調的是:相信是知識的必要組成部分,如果你僅僅猜對了,並不能說明你具有了知識。
一諾:有時候人們會說,這個世界上到底什麼是真實的?我不知道!我們透過眼睛或感覺來感知事物,但感官總歸有侷限,所以會不會不存在所謂的真相?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某種感知的集合?
斯圖馬克:這一點很有意思也很複雜,即便我們從量子物理的角度出發,也還沒有真正理解現實的本質,也不完全瞭解它的運作方式。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透過實驗來測試它,透過構建理論或概念模型來預測實驗結果。但我堅信,雖然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得出一套完整的現實理論,這裡始終存在著一個用科學方法可以接近的客觀現實。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人說:“這個世界存在很多未知的東西,你怎麼能確定沒有鬼神之類的東西呢?”
我當然不能拍著胸脯說世界上絕對沒有鬼,只能說沒有鬼的可能性更大。信奉世俗人文主義意味著我們要有隨時改變想法的準備,但這並不代表你什麼話都要信,你得學會選擇那些有理有據的說法,既保持開放的心態,但同時也要相信證據,這才是對待知識的正確態度。
一諾:謝謝您,我覺得這引出了一個經常讓大家困惑的問題,那就是現實和真相的區別。
斯圖馬克:很多人會錯以為,因為我們不能百分之百地確定一件事,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真相”,這其實是個誤區。確實,很多事情我們可能永遠也搞不清楚,但如果因此就把這些東西同客觀真理混為一談,認為真理是相對的,“我看到的真相不一定是你的真相”,那麼道德體系就會崩潰,不會再有對錯之分了——只有存在客觀真理時,我們才能判斷對錯。

▲Photo from Pixabay
有些底線是不能逾越的
一諾:我覺得這引申出另一個容易讓人陷入誤區的話題上了。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的規範,本著一顆博愛之心,我們應該尊重不同的文化,但接受的底線在哪裡呢?
以阿富汗為例,那裡最近發生的事讓女性的權利再次受到剝奪,這種做法在文明世界駭人聽聞,但可能有人會說:“這也是他們的宗教的一部分嘛,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的宗教信仰,又有什麼資格去指責他們呢?”您怎麼反駁這個觀點?
斯圖馬克:有時候我們太好說話了,反而會讓別人蹬鼻子上臉。我覺得底線就是不能對蹬鼻子上臉的人太客氣,不能拿“文化”當藉口來壓迫別人。人權是普世的,不管你信仰什麼宗教,遵從什麼樣的文化,有些底線是不能逾越的。
另外我想再補充一點,“開放心態”這個詞經常被曲解。判斷一個人有沒有開放的心態不取決於他相信什麼,而是面對新的證據時會不會改變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沒有證據就隨便改變自己的想法,那叫沒主見。 我曾看到過一句話:“心態確實得開放,但也別放得太開,小心腦子掉出來。”
歡迎大家加入諾言社群,收看完整訪談影片
一諾:謝謝您的講解,開放的心態並不意味著來者不拒。那麼應該怎麼區分證據和證明這兩個概念呢?
斯圖馬克:證據和證明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如果你要給證明下定義,那麼恐怕只有在數學這個嚴謹的體系裡"證明”才真正存在——比如,你按照規則證明了一個數學定理,那這個定理就永遠成立了。
但科學命題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我們對世界的瞭解不斷深入,我們可能會發現新的東西,其中的一部分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證據支援(比如進化論和疫苗的作用);但還有一些科學觀點(包括宇宙大爆炸理論和絃理論)目前還缺乏證據支援,所以說科學不在於給我們一個絕對的答案,而在於提供了一些證據,讓我們自己去尋找答案。
一諾:我們知道很多科學家也是有宗教信仰的,他們也去教堂布道、做禮拜。他們是怎麼做到既信教又搞科學的?科學和宗教能相容嗎?
斯圖馬克: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認為只要宗教不與科學在解釋現實的本質方面產生衝突,二者是可以相容的。
比如,很多人雖然信教,但他們認為《聖經》裡的故事都是比喻性的,是用來傳遞道德真理的隱喻或神話而非歷史事實。在這個前提下,宗教和科學就能相容,反之,這種相容就會破裂。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進化論與神創論之爭了,在伊斯蘭世界以及福音派基督教中,這兩種爭論尤為激烈。在美國現在大概有 40% 的人不相信進化論,他們認為人類是上帝創造的,不是從猿猴進化來的。他們的理由是:人體這種複雜的系統不可能是透過隨機演化而來的。但問題是,進化論本來也不是說生物是隨機產生的,而是一種基於自然的選擇,讓更適應環境的生物更容易生存下來,DNA 上的小變異或是許隨機的,但進化一點都不隨機。
一諾:您剛剛說到,有 40% 的美國人不相信進化論,要是這個數字變成 80%,情況會怎樣?能不能因此說進化論肯定出問題了?
斯圖馬克:很簡單,只要你相信世界上有客觀真理,那不管有多少人相信,它還在那裡。
一諾:但這恰恰就是偽科學如此流行的原因啊,請問您如何看待科學與偽科學之間的區別?
斯圖馬克:真正的科學理論必須能夠經受住科學方法的檢驗;而偽科學就是用一堆科學名詞唬人。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有些人把量子物理學說得神乎其神,一下子說高維空間裡可能有鬼魂的存在,一下又說這裡有人類的“集體意識”存在。沒錯,我們確實很難直觀地理解量子物理,但這不是我們可以套用這些名詞瞎胡扯的理由。
一諾:有些來自文明古國的人可能會說:我們的歷史源遠流長,但科學和啟蒙運動也就是最近三四百年的事。我們文化裡的宗教和神話並沒有阻礙文明的發展,反而讓文明變得更有趣、更強大。所以,科學真的就那麼重要嗎?
斯圖馬克:這個問題非常好,中國的文明發展遠遠早於我們瑞典,在瑞典還處於石器時代的時候,中國就已經誕生了絢爛的文明。沒有發達的科學,也能創造出偉大的文明——這是事實。
但是,如果沒有科學,我們就沒辦法研製疫苗,不知道病毒的產生過程,也不懂我們的身體是怎麼運作的。這麼說吧,沒有科學,人類也能活下去,但是會付出巨大的代價。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為科學對人類的福祉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點在現代社會再明顯不過了。那些偉大的文明都有很多神話,沒錯,其中的一部分神話確實蘊含著道德真理,不過,與其說是神明在干涉我們的世界,不如說是人類的認知習慣讓我們總想在自然界中找到各種各樣的規律。
一諾:是的,就在一百多年前,中國人的平均壽命還停留在四十歲左右,即便是在古代文明鼎盛時期,人們的壽命也很短暫,很多疾病都能要了他們的命。而現在,中國人的平均壽命能到七八十歲。
無論是在埃及、美索不達米亞還是中國,遺存下來的古代遺蹟主要反映的是統治階級的物質文化。古代中國的長城就是個大工程,但要是我們生在那個時代,更有可能成為修長城的勞工活活累死而不是成為皇帝。現在我們都會說:“看,那個時代的人建了長城,多了不起!”
然而長城並不能作為衡量時代強盛程度的唯一標準,想想長城是為誰而建的?是為皇帝,但如果你是一個苦力、奴隸或被強徵計程車兵呢?當我們回顧歷史的時候,這一點經常被忽略。
斯圖馬克:“人權是全人類共有的”這個觀念是在人類文明發展到比較高的階段才提出來的,是“啟蒙運動”思想的產物,到現在也就是三四百年前的事,直到 2000 年瑞典才實現了政教分離,距現在還不到 25 年,想想真是不可思議。
一諾:您說的“新啟蒙”是什麼意思?您認為世界將會往哪個方向發展?
斯圖馬克:我們必須糾正“真理是相對的”這個觀點,如果你不認同所有人都應該享有平等的普遍人權,那按照這種邏輯,阿富汗塔利班對女性人權的限制沒什麼大不了的。但事實上,這種限制是絕對不應該被接受。所以,我們要重新強調人權和客觀真理的重要性,這就是啟蒙運動的一部分。就像我在《點燃理性的火焰》中說的那樣,我們不應該只依賴經書,更應該依靠理性思考和證據來理解這個世界。
– END –

一諾對話辛格:看穿自我,抵達真相

一諾對話卡巴金:我們一直在對自己講故事,可這些只是“故事”而已

張頌文輿論風波事件的背後……
各位讀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歡迎點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呀。投稿或者商業合作的朋友,請郵件聯絡([email protected])。
記得點一下在看和星標哦,期待每個清晨和“不端不裝,有趣有夢”的你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