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飯局遲到了,別人已經吃了一半,有人說:“還是你靠譜,不吃飯直接來買單…”你怎麼回?

文:沐晴
來源:讀者(ID:duzheweixin)
01
前兩天,網上一個求助帖火了。
發帖的博主說,參加一場飯局,他因為堵車遲到了。
到飯店的時候,大家已經吃了一半。
於是,就有人大聲喊道:“還是你靠譜,不吃飯直接來買單。”
緊接著,其他人也開始起鬨,一個個喊著買單買單!
搞得博主是又尷尬又憋屈,只能在飯局結束後,把單買了。
事後,他思來想去,咽不下這口氣,就在網上發帖吐槽。
沒想到,帖子爆了,光留言就將近兩千條,全是給博主支招的。
有憤憤不平的:“不該買單,這明顯就是他們給你設的套。”
有抖機靈的:“遲到了,買單不成敬意,買雙吧,我自罰兩杯。”
有先禮後兵的:“今天不是我的主場,我可不敢湊熱鬧。”
還有以大局為重的:“這麼點事,計較啥,別掃了大夥的興致。”
其實,這事也不大,但就是不好處理。
計較,顯得咱狹隘了;不計較,又覺得自己是冤大頭。
到底怎麼做才算合適呢?
02
想象一下,我們在某次飯局中遲到了。
第一感受是什麼?
對,不好意思,十分抱歉。
那起鬨買單的人是什麼邏輯?
利用你的歉意,令你無法拒絕,讓你吃個啞巴虧。
而這人自己呢,無非是為了佔點小便宜。
生活中,總有些人,像作家李一燁說的,一身賊氣,有點私心。
尤其是見別人犯點錯,就順理成章地利用對方的尷尬敲竹槓。
博主@丸子,講過一段很倒黴的經歷。
她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主要負責審計,經常出差。
一次,她和同事王姐一起接了個大單子,要去深圳出差。
可就在出發前一晚,丸子鬧肚子去了醫院,只能拜託王姐先去。
結果王姐到後,甲方以人員不到位為由,拒絕配合。
一天後,丸子匆匆趕到,覺得自己耽誤了王姐的時間,就一口一個不好意思。
而王姐呢,也笑笑說沒關係,卻隨即說了句:“這幾天你多幹點活,就行啦。”
丸子以為王姐不過是客氣一下,誰承想接下來的一個月,王姐什麼也不幹。
而丸子因為請假的事,覺得自己理虧,也就默默地把倆人的活全乾完了。
等出差結束,丸子累得瘦了整整一圈,發誓再也不和王姐這種人打交道了。
這種事,生活中不勝列舉。
不小心弄錯了一點工作,被同事抓住不放,替人加班背鍋;
偶爾說錯一句話,被對方當面點出,讓你請吃飯、請喝奶茶;
幫忙沒幫到位,覺得對不住別人,又開始各種補償。
尷尬事多了去了,怕就怕自己的歉意被人利用。
可以說,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遲到飯局”的戲碼。
世事滄桑,這類尷尬的“飯局”,是課堂,也是考場。
教會了我們洞察人心,也考驗著我們的處事水準。
太在意別人怎麼看,太計較自己的失誤,結果只能是被人拿捏。
而我們要歷練的,恰恰是如何柔和而巧妙地處理這類事。
03
飯局帖子的評論中,有一條回覆,非常通透。
網友@漫漫留言:“不管是買單了,還是沒買,最關鍵的是,事過翻篇。”
太對了!
如果是我,買單了,會一直憤憤不平,肯定要在腦子裡反覆重現飯局的場景,恨自己怎麼不懟回去;不買單,又會各種揣測,其他人會不會覺得我小氣,彼此會不會傷了情分,之後再見面可怎麼辦……
一句話,飯吃完了,但那場飯局卻藏在心裡怎麼也過不去。
到最後,要麼是花了錢買不痛快,要麼是省了錢招來煩惱。
這真是典型的“被小事內耗”。
一點小事,反覆琢磨,細枝末節,持續發酵,直到精疲力竭才肯罷休。
恰如漫畫家幾米所言:
“在一件彆扭的事上糾纏太久,你會煩,會痛,會厭,會累,會傷神,會心碎。”
看過一個說法,習慣性內耗的人,本質上是思維方式出了問題。
強勢思維的人,接受現實,改變自己,調整戰略;
弱勢思維的人,只會陷入內耗,難以有效應對。
飯局買單的事,只要轉變一下思考角度,就會明白:這是一次很好的經歷。
教會我們識別人心,積累了社交經驗,鍛鍊了溝通話術和調整情緒的能力。
不管是吃了點虧,還是鬧了點彆扭,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先讓這件事過去,再把經驗教訓留下來。
04
看到這個帖子時,我也在思考,如何能巧妙化解。
於是,我就想起來文學大師劉半農的“作揖主義”。
所謂“作揖主義”,就是不管別人提出什麼觀點,一律打個哈哈。
劉半農說:
“如此東也一個揖,西也一個揖。我仍舊做我的:要辦事,還是辦我的事;要有主張,還仍舊是我的主張。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迂迴一點,用不對抗的方式“混過去”。
比如,轉移焦點:
“今天是王哥請客,我可不敢喧賓奪主。感謝王哥組織了這個飯局,我遲到了是我不對,我先敬王哥一杯。”
將大家的注意力轉移到真正的主角身上,避免自己被過度關注,又不會破壞氣氛。
比如,先肯定後否定:
“對對對,我的錯,真該請大家一頓,但我就怕自己掏錢,大夥過意不去。”
不急著反駁,把顧慮像皮球一樣踢回去。如果再有人讓你買單,那就是他不懂事了。
再比如,目標導向:
聽過一個很經典的故事。
朋友張哥,是酒桌上身經百戰的老同志了。
但他的處理,卻是有時候認慫,爽快地把單買了;有時候打哈哈,一分錢不掏。
我就問他,你這樣,不怕被說沒原則嗎?
張哥搖搖頭說,關鍵看和誰吃飯,為什麼吃飯。
如果是為了維護關係,談合作啦、做買賣啦,想都別想把單買了;
如果只是泛泛之交,就沒必要當冤大頭。
這就叫“目標導向”,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
05
前陣子,重溫電視劇《親愛的自己》。
裡面的一場飯局,令我印象深刻。
闞清子飾演的張芝芝是個普通的小白領,日子過得緊緊巴巴。
但她接觸的人,都是事業有成的女強人,非富即貴。
她很羨慕有錢人的圈子,想方設法融入他們,以便為自己爭取更好的資源。
而最快的方式,就是參加富太太們的豪華聚餐。
可這些“天價飯局”,豈是她能夠得上的。
但為了開啟局面,只要有人開玩笑讓她請客,她就硬著頭皮結賬。
一塊小糕點,2000元;一杯蘇打水,380元,一頓下午茶,上千元……
但最後的結果呢?
她想要的人脈資源通通都沒有,換來的只是其他人的鄙視和嫌棄。
很多時候,為了利益,我們總在硬擠不屬於自己的圈子。
但有句話說得好,不是一類人,不吃一鍋飯,圈子不同,不必強融。
為什麼我們總在社交中碰上尷尬的事,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強融。
三觀不同的人,無論怎麼溝通,都是南轅北轍。
層次不同的人,無論如何經營,都難以長久。
強融的圈子,讓自己活得累,也讓別人看了笑話。
倒不如退回到自己的生活,把小日子過好。
糟心的飯局,或許從一開始就不該參與。
06
劉潤在《底層邏輯》一書中,分析過人的三種心態:
第一種是雞的心態,即“你一定要輸”;
第二種是雀的心態,即“我一定要贏”;
第三種是鷹的心態,即“我們要一起贏”。
擁有雞的心態的人,見不得別人好,總愛佔便宜;
擁有雀的心態的人,只想自己好,損人利己;
而擁有鷹的心態的人,明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是真正可以交心的朋友。
一場飯局上,往往三種人同時出現。
帶頭起鬨的人,大都是雞或者雀的心態,而那個幫你圓場,替你解圍的人,才是真仗義。
曾看過一句話:“飯局千古事,得失唇齒間。”
觥籌交錯之間,折射出的,是人心,是利益,是謀略。
一場飯局,愚者看飯菜,聰者觀世故,智者明局勢。
那麼,碰上這種飯局,你會怎麼做呢?
歡迎大家在留言區交流。
青年計劃
一個清醒的公眾號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青年計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