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2025世界咖啡衝煮大賽中國區總決賽現場

↑在新國際博覽中心趴盒飯,連快餐都是一股咖啡味

參加HOTELEX魔都展已經七年,從[浦東龍陽路2345號,由美國Murphy/Jahn設計的新國際博覽中心到青浦區崧澤大道333號德國Center計的國家會展中心。見證了咖啡展從小眾的口口相傳的附屬展會,到人盡皆知以賽代展每年咖啡圈盛宴。今年的展會從3月30日-4月2日,特意晚發一個月,待到熱度已過再整理照片和文字,就在這一個月裡,各地已經不知道經歷了多少次所謂的“咖啡節”,曾經小眾的節日,變成如今一週一小節,兩週一大展也就疫情後的這一兩年時間。以前,以賽代展,眾多咖啡品牌,大咖相聚一堂互相交流,華山論劍,對新一年咖啡的各種展望;而今,咖啡奶茶化,特調小甜水大比拼,真正專注精品咖啡的品牌再也不參展,咖啡刺客層出不窮。“咖啡節”也失去了原來的激情,或者說是失去了原本的意義,那麼到底是什麼殺死了咖啡節?2023年上海HOTELEX展會傳送門2024年上海HOTELEX展會傳送門



↑2025世界咖啡拉花大賽


↑手衝大賽現場



現在文旅宣傳裡有個新新詞彙叫做文化剝削,我覺得用來形容咖啡節也很恰當文化剝削,是文旅開發過程中很容易被忽視的倫理問題,指在商業利益驅動下,對目的地文化進行片面化、工具化利用,導致文化異化、文化受損的現象,比如為了打造網紅IP,某些少數民族村寨將傳統祭祀儀式改為每天三場的收費表演,本地村民穿上華麗服飾供遊客打卡拍照,儀式中的神聖性被徹底消解。我們換個語境咖啡也是類似,咖啡節中的咖啡主體淪為了純粹的“工具人”,資本方掌握話語權,在地社群無法平等參與價值分配,明明冠以xx城市咖啡節,但是99%的攤位來自外來咖啡品牌,本地咖啡從業者僅能從事搬裝置藉機器等工作,不能獲取攤位

↑轟炸機手動變壓拉桿咖啡機

↑FM Grinder縫紉機磨豆機








將咖啡IP網紅化,對於咖啡以“創新”的名義,進行網紅化打造加點本地特產花蜜、水果,就是以城市命名的特調,減少了咖啡含量,不僅迎合了市場,提高了單價,還降低了准入門檻的三贏,直接一板磚呼臉上的風味,咖啡風味不再是玄學脫離咖啡特點,進行簡單的加減法,誇張的處理法、萃取方法,咖啡預製化,參展本是個出品不穩定的原因,大家發現把咖啡做成“預製菜”,原本簡單的萃取、打奶泡、拉花,變成現場調配預製液,不僅獵奇吸眼球,還增加了觀眾參與度,同時大大增加了出品穩定性,再拿預製菜賣你正常出品兩倍的價格

↑每年必買的辣媽貼紙,今年限流+大排長龍沒能進去

↑這也能國補的嗎?


遊客的“凝視霸權”,大家對“異域風情”的消費期待,反向塑造咖啡呈現方式,主動放大咖啡奇觀,臭豆腐咖啡、香菜冷萃咖啡、泡椒拿鐵、折耳根美式等等,原本各種試飲,送小樣、掛耳和周邊,到如今均價40,更有甚者直接上特調all in套餐120起步,妥妥割韭菜節,當然片葉不沾身就純看看,也不是不行,今年甚至看到了兩個速溶展位,他甚至不是凍乾粉,就是傳統的速溶咖啡






↑Nibbo巧克力,査老師站臺直播帶貨


↑澳門的bloom咖啡和他們的蛋撻咖啡杯


↑東京GLITCH


↑我們的老熟人,澳洲stitch coffee

↑杯子看現場牌子38,結果一問59,還是盲盒六個all in 299,打擾



↑大阪Lilo Coffee




今年展會嚴重縮水,咖啡烘焙展、生豆展、精品咖啡展原本獨立的三個展區加在一起,裡面還有巧克力展和烈酒展這還勉勉強強,沒有填滿8.2展館,在入口空缺的展臺比比皆是,大機率是我最後一次參加HOTELEX展,滴咖未飲空手而歸,當然當然本文單純就是個人觀點,不要強行代入,最後感謝各位大佬看到最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