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主創新書《學會思考》首發,開售八小時,簽名本售罄,普通版庫存見底,致謝所有老朋友的熱愛!作為一家默默做研發課程的思辨教育機構,沒想到受到這麼多人的反饋和關注~直播間滿滿都是收穫和鼓勵,超幸運有大家這麼給力的支援。

有個段子說,一位教授問他的學生:“你們對別的國家正在發生的饑荒有什麼觀點?”歐洲的學生問:“饑荒,那是什麼?”美國的學生說:“別的國家,什麼意思?”中國的學生則問:“什麼叫我的觀點?”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幾乎成為一些人對中國人或者中國學生的刻板印象了。
如何才能具備自己的觀點?
首先,需要具備一定的資訊素養,知道誰是更可靠的資訊源,判斷甚至查證資訊真偽,將高質量的資訊作為自己推理論證的基礎;其次,我們需要敏銳識別、排除論證中的諸多不相關因素,摒棄對權威、公眾、傳統的盲從,識別並控制自己的情緒,拒絕不相關的道德綁架,始終堅持就事論事;而要讓自己的論證充分、全面,還要習慣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傾聽反對意見,避免以偏概全,或者僅僅根據自身的有限經驗妄下結論,要有意識地尋找更大樣本、更全面的證據。
這種基於高質量的論證去明辨真偽是非、形成自己觀點的能力,就是我們所說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這種能力,並不能隨著知識的積累、年齡的增長天然習得,需要長期的刻意訓練。但很多時候,這是傳統教育中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獨立思考能力的缺失,不僅僅停留在一個段子之中,而是如幽靈般籠罩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個人決策時的盲目從眾;是人際交往中隨處可見的標籤、誅心,妄加干涉與指責;是無處不在的偏見與歧視,更是公共討論時的無邊謾罵、人身攻擊和譁眾取寵。
2016 年 7 月,“C 計劃”成立了。“C 計劃”的 C,是指 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我們想做的,便是透過一系列線上線下課程,幫助人們系統性地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
周圍的朋友聽到我們關於“C計劃”的構想,通常是兩種反應。第一種反應,直呼我們做的這件事太有意義,“中國社會就缺這個!”而第二種反應,便是普遍的擔憂:情懷和理想怎麼當飯吃?批判性思維,這麼“虛”的概念要怎麼教?現在人都這麼忙,誰會付費來上你們的課?成年人的思維方式怎麼可能改變?什麼樣的學生家長和老師,會為批判性思維的課程買單?……
在創業之初,所有這些問題都是真實的挑戰。
但不試試看,我們又怎麼會知道答案在哪裡呢?

懷著對未知的忐忑,我們發出第一期課程的招募啟事。一個月時間,主攻四個思維謬誤:錯誤歸因、過度概括、非黑即白、立場先行——這其實是一條偏見形成的邏輯鏈。我們分享思維方法和分析框架,真正的旨意是要破解狹隘的刻板成見和身份暴力,倡導多元價值。
沒想到的是,不過兩個多小時,第一期130人班便迅速報滿。
現在回頭來看,我們當時是踩中了“知識付費”的浪潮。一時間各式各樣的線上課程層出不窮,受眾對於利用碎片時間線上學習有著極高的好奇心和期待值,線上社群非常活躍。我們最初的一批學員裡,有大學生、研究生、初入職場的年輕人,也有家長、教師。後來,他們中的不少人成為我們的志願者、助教,甚至“C計劃”的員工、長期合作的夥伴。我們總會感激最初這批學員的寬容和支援,是他們不斷給我們鼓勵和反饋,幫助我們最佳化流程、打磨內容,陪伴“C計劃”一步步走向成熟。
兩年時間裡,我們結合專業書籍和中國社會的現實語境,基於大量日常生活應用場景,研發出一整套方法論課程,從如何識別思維謬誤、破除偏見、打破歧視,到提升資訊素養、構建高質量的論證、結構化地思考和表達。與此同時,我們也為企業員工、鄉村教師、公益組織的工作人員提供針對性的線下工作坊,結合不同群體生活、工作中的具體場景,不斷打磨我們的課程案例與教學方法。2018 年,我們基於大量的教學實踐,將線上線下課程精華迭代,集結成了一門“21 天實用邏輯課”,上萬人參與學習。
要幫助成年人改變自己的思維,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書介紹的思維工具,理解起來可能不算太難,難的是有意識地在日常生活中堅持應用。
更難的是,反思自己原有的認知體系、觀念和行為,運用批判性思維構建起更可靠的觀念,並且追求知行合一。有很多因素會阻礙成年人改變思維,本書講到的一些認知偏差就是具體的例子。
除此之外,不良的思維習慣也是個很大的障礙。比如,思維惰性強,懶得思考,根本不願意嘗試;又或者習慣於過快思考、過快決定,並且對自己的決定過於自信。
一些熟悉的觀念則是另一個障礙。很多觀念被社會主流接納,人們對此過於熟悉,意識不到這些觀念很可能是充滿問題的,它們往往缺乏證據支援,或者把複雜問題簡單化。例如,“上了好大學就有好前途”“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買房是最好的投資”“門當戶對是好的婚姻的基礎”“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什麼年齡要做什麼年齡該做的事”“選工作應該優先考慮穩定性”……
這些話聽起來有一定道理,那是因為我們總能找到幾個可接受且相關的理由來支援這些結論。但問題是,支撐這些觀點的論證是不充分的,上述每一個觀點都無法回應一些重要的反駁意見。
儘管有諸多障礙,但我們相信,如果想要改變,任何年齡的人都是可以達成的。思維習慣的建立確實需要時間,但一旦掌握了某個具體的分析框架、邏輯推理公式或針對某一類問題的思考步驟,人們即刻就可以將其套用在一系列問題的分析上,效果可謂“立竿見影”。很多人說,批判性思維讓他們完全改變了思考、決策和認識世界的方式。
在瞭解批判性思維之前,很多人完全沒有論證的意識,習慣了依靠感覺、聽從長輩或隨大流。而現在,我們的學員會反饋他們在工作中用四步法寫報告,開始有意識地閱讀更多基於實證研究的科普書籍,取消關注不可靠的公眾號,在面臨重大決策時對照這本書提供的方法步驟進行分析,聽到主流觀念時能有意識地進行質疑,最終能做出不從眾的獨立選擇。甚至,我們的學員和夥伴中,還有人離開了原有的工作崗位,在鄉村成立公益機構,專門推廣批判性思維教育。
如果我們能慢下來,不急於尋找標準答案,而是慢慢養成深思熟慮的習慣,重視思考的過程,那我們會發現,即使我們對很多問題還沒有完全想清楚,但多一些新的證據、對某個問題多一個思考的角度,都將有助於我們思想的豐盈與成熟;當我們減少功利化的追求,不強求標準答案,而用一種更開放和複雜的眼光看待世界和自我,重視論證推理,我們就能收穫成長,這些成長會指引我們一步步更靠近“批判性思考者”。
什麼是批判性思考者?
我們可能終其一生也無法成為百分百的批判性思考者,但我們可以選擇永遠堅定地走在這條路上,不斷成為更好的思考者。

在我們不斷接到成人學員積極的反饋的同時,也會聽到很多遺憾:為什麼我小時候沒有接受這樣的思維教育,以至於在走過不少彎路之後,成年後才亡羊補牢?
於是,在 2018 年,我們面向 10 —12 歲的兒童發起了線下工作坊。我們和孩子們討論,北京擁堵就是因為人太多——這究竟是事實還是觀點?在擁堵的問題上,有什麼可能是比“人多”更重要的因素?我們問孩子,如果學校要開一個重點班,把最優秀的老師放在這個班級,應該用什麼標準來選學生?以分取勝是不是最公平的選擇?……孩子們在工作坊裡,學習像記者一樣思考,提升資訊素養;像律師一樣思考,鑽研論證技巧;像企業家一樣思考,學會權衡利弊;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學會探究原因……
這套課程非常受歡迎。在一個開放、平等的場域裡,孩子們得以暢所欲言,享受思考的樂趣,接受智識的挑戰。但習得的一系列思考方法,仍然需要在生活、學習中長期、刻意地練習、強化。緊接著,2019 年我們面向學齡兒童,從小學一年級到初高中,正式推出了一整套以線上直播為主要形態的思辨分級閱讀課程。
閱讀對一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透過閱讀,我們得以擴充套件知識面,和更為廣闊的世界產生連線。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在這樣的連線中,設身處地地思考人生境遇背後的複雜性,從而打破簡單臆斷,對他人與世界懷有包容與善意。每一年,我們帶學生閱讀 20 餘部經典書籍。在選書時,我們看中書目的經典性、兒童性、思辨性和價值觀;我們的分級閱讀書單裡包括了大量世界各國的獲獎書籍、中國教育部教材中心的推薦書籍和各時期各國的經典名著。我們也選擇了不少在中國還不太被關注、比較小眾,但在國際上獲得過各種獎項的書籍。

/C計劃分級閱讀書單,後臺回覆【書單】領取完整高畫質版/
這些經典書籍,為我們提供了諸多重要的議題,幫助我們不斷反思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的關係。我們前後和孩子們討論過 300 多個不同的話題,在思考討論這些議題的過程中,我們也和孩子們分享思考、回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框架。本書介紹的很多思維工具,如區分事實和觀點、常見思維謬誤、用三個標準評價論證、權衡論證、實踐論證、歸納論證等,我們都會在課堂上結合不同的案例,在不同年齡段反覆練習,讓學生從初步瞭解這些思維工具,到逐漸能熟練掌握並在生活中應用。我們也會分享給學生很多本書沒有提到的和閱讀、寫作有關的思考和應用方式。
我們相信,這些從小浸潤在人文閱讀中、願意深度思考的孩子,在這個“內卷”的時代,一定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不會焦躁不安:
更現實功利地看,在一次次升學考試的主觀題和作文裡,他們都能知道如何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在求學研究中,他們能呼叫合適的分析框架組織自己的思考;在激烈的職場競爭中,他們總能提出自己對複雜問題的深刻洞見……

每個學期,都有上千名學生從這套分級閱讀課程中受益。而我們自己也在一線的研發、教學中,不斷積累經驗,持續更新著我們自己對批判性思維的認知和理解,保持著我們在批判性思維教研領域的專業性。
八年過去,“C計劃”不斷發展壯大。我們從最初的三個人,發展成為一個五十多人的專業團隊;我們的課程體系不斷迭代、完善,思辨閱讀課之外,我們還研發了針對初高中學生的思辨說理課、思辨新聞課;課程之外,我們也舉辦了一系列的公益講座、直播和倡導活動,不斷科普批判性思維常識,倡導更多元、開放、公平的價值觀。
在這八年間,人們的意識也在不斷變化。我們看到思辨、理性、獨立思考這樣的關鍵詞逐漸深入人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批判性思維更成為公認的、迎接未來挑戰所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在教育部最新的高中及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方案中,“敢於批判質疑,探索解決問題”“能夠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學會獲取、判斷和處理資訊,具備資訊化時代的學習與發展能力”等表述被頻頻提出,培養和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不僅僅是知識的識記,成為中高考明確的風向。
意識的轉變,明確行動的方向也讓我們堅信,我們的事業有著廣闊的空間,也能真真切切地為人們的生活、為我們的社會帶來改變。
你現在讀到的這本書,是我們結合多年針對成人、兒童的一線教學經驗,基於“21天實用邏輯課”的講義,編輯、迭代而成。作為一家專業的思辨教育機構,這本書和我們的課程一樣,絕不只有停留在紙面上的理論,而是一套可以落實到諸多真實場景、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論。
事實上,多年前本書就早具雛形,但因為我們三人的精力都投入到課程的教研與機構的管理中,寫作、編輯的工作被不斷打斷。感謝本書的策劃張緣的耐心督促,讓本書終於打磨成型;也感謝“C計劃”不同部門的同事,與我們一路同行,在批判性思維教育中不斷鑽研和奉獻。希望本書能給你帶來真正的改變和啟發;也歡迎你關注“C計劃”,和我們一同開啟獨立思考的持續進階之路。
郭兆凡 藍方 葉明欣
2024年7月

2月17日北京時間中午12:00,我們邀請了一土教育和奴隸社會聯合創始人李一諾老師,與C計劃的聯合創始人、《學會思考》聯合作者郭兆凡老師展開深度對話:在資訊氾濫時代,如何做出更好判斷?
和大家聊聊:進入AI時代,AI擅長分析推理,有海量資訊作基礎,好好使用AI,人類是否就不用學習如何思考了?學習如何思考,還有必要性和優勢嗎?
我們的孩子大機率長大後生活在AI時代,作為家長,需要在育兒方式上做出怎樣的調整?如何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歡迎大家預約直播,搶限量簽名版新書!

作者:郭兆凡、藍方、葉明欣
編輯、校對:珍妮
排版:番茄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給更多朋友~
C計劃8年潛心打磨一門課
C計劃思辨直播課,以批判性思維和經典書深度閱讀為核心,幫助孩子懂閱讀、愛思考、善溝通、會選擇、負責任,適合小學一年級到高三學生。
點選這裡檢視購買,越早購買,優惠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