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AI 陪伴的上半場結束了
前幾天,行業裡一條訊息悄然傳開:階躍星辰將收縮對冒泡鴨的投入。
這個曾以 “AI 角色互動” 為賣點、靠對話生成和情緒觸碰吸引使用者的 C 端產品,無聲落幕了。有人說它是失敗案例,也有人認為這是產品迭代的必然。
但對行業而言,這更像是一記訊號 ——AI 陪伴的上半場,結束了。
過去一年,AI “情緒陪伴” 的熱潮來得快,去得更快:有人在 Replika 上體驗虛擬戀愛,有人在 C.AI、星野、貓箱上與電子男友調情,冒泡鴨更是打著 “沉浸式開放世界”“AI 自定義人格” 的旗號迅速出圈。
但這些產品的熱度往往維持不過一週,多數 App 的使用者留存率不足 7 天。使用者最初以為遇到了懂自己的 “靈魂伴侶”,但很快發現,AI 不過是能說話的機器 —— 它記不住你的情緒起伏,也無法回應真實的情感需求。陪伴的本質是長期信任與持續參與, 僅僅停留在 “對話”,卻無法讓使用者感受到真實的陪伴感。
02 乙遊“戀與深空”周流水已經近億
真正讓我意識到什麼叫 “在身邊” 的,是乙遊【戀與深空】。
它不是 AI,不強調生成、不靠演算法,但它是我見過最像 “AI 陪伴產品” 的遊戲。《戀與深空》登上了 iOS 暢銷榜前三,2025 年第 21 周的單週流水將近 8900 萬人民幣。

資料來源:sensor tower、賽博蛋撻
03 為什麼一個遊戲類產品反而更懂陪伴?
你能想象嗎?一個陪女生談戀愛的遊戲,還能有這個級別的生命力。那是億級別的 “我願意為陪伴買單” 的情感支撐。這是我真正開始重新思考 “AI 陪伴” 的契機:為什麼一個不是 AI 的產品,卻比 AI 陪伴更能打動人心?
仔細觀察會發現,疊紙遊戲運營角色的思路,像極了明星經紀公司。遊戲中的男主角從青澀到成熟的蛻變軌跡,如同偶像練習生的出道歷程。

玩家透過主線劇情、約會任務甚至線下主題活動,深度參與角色的 “成長”,這種 “養成系” 的情感投入,遠勝 AI 隨機對話的淺層互動。甚至一個乙遊遊戲,還加入了使用者的月經管理、喝水提醒等日常生活的陪伴功能。

在運營方面,每逢角色生日,官方推出專屬劇情、限定服裝,玩家像粉絲應援般打榜、製作祝福影片;節日時商場裡的角色立牌與限定周邊,更讓虛擬形象走進現實場景。這種把角色當 “虛擬偶像” 運營的模式,讓使用者在 “見證成長” 和付出的過程中,建立起真實的情感聯結。

04 AI 陪伴產品的問題所在
反觀 AI 陪伴產品,UGC 模式下的角色人設質量參差不齊、缺乏IP運營、劇情單薄、人設崩塌(OOC)、邏輯漏洞頻發,導致使用者流失率居高不下。
使用者既無法與 AI 回顧共同經歷的 “故事”,也難以感受到角色的 “情感變化”—— 今天聊過的話題明天就被遺忘,昨天分享的煩惱今天得不到回應,這樣的 “陪伴” 終究只是一場轉瞬即逝的對話遊戲。
更主要的是,多數 AI 產品被困在 “聊天框” 裡,與使用者的真實生活割裂,新鮮感過後,使用者再無開啟的動機。而《戀與深空》卻透過 “戀愛” 這一強情感場景,將虛擬互動與現實中的情緒需求深度繫結。
我不禁有一個問題:什麼是陪伴?
05 AI 陪伴的破局在哪
不過,AI 陪伴的困局並非沒有破局點,關鍵是對陪伴的理解。
打造陪伴IP成長體系。若要提升 AI 陪伴的競爭力,首先應構建角色成長體系,改變 UGC 角色的粗放創作模式。如同經紀公司為藝人規劃發展路徑,AI 角色也需具備清晰的成長脈絡,和專業的包裝宣傳。
更重要的是,建立真實的情感連線需要時間沉澱。明星與粉絲的情感共鳴,源於長期的作品輸出與互動積累。AI 陪伴同樣需要透過持續、穩定且個性化的互動和劇情,讓使用者沉浸到劇情中。透過持續更新劇情、最佳化互動邏輯,讓使用者能夠直觀感受到角色在知識儲備、情感理解等方面的成長變化,深度參與角色的發展過程。一旦使用者感受到OOC(人設崩塌)和劇情無聊,無法產生情緒價值,便會離開。
另外記住使用者偏好、主動與使用者溝通,而非被動回答問題,這些細節的積累能夠推動 AI 從單純的對話工具,轉變為真正的情感夥伴。
06 最後
《戀與深空》的成功早已證明,使用者願意為 “可感知的在乎” 買單。當 AI 不再只是演算法驅動的對話工具,而成為能記住你的喜好、陪你實現目標、與你共同成長的 “夥伴” 時,或許才是這個賽道真正的春天。畢竟陪伴的終極答案,從來不在技術的複雜程度裡,而在能否觸達人心最柔軟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