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永遠也找不到「真愛」

最近,偶像劇《難哄》因為一句臺詞意外出圈。
劇集改編自晉江文學城著名的言情小說,裡面不乏浪漫的臺詞。比如男主內心獨白作家珍妮特·溫森特的名句「我至死都會暴烈地愛你」,卻招來網友的疑問:「男主是炮仗嗎?」
曾經感動書百萬粉的片段,在年輕觀眾看來,卻有點「咯噔」。可見,偶像劇承載的「浪漫愛」理想,也許已經過時了。年輕人開始更喜歡戳破愛情泡沫。
「浪漫愛」到底是不是一種幻覺?如何辨別幻覺與真實?所謂的「真愛」,真的存在嗎?

01
四種「浪漫愛」陷阱
愛情往往始於理想化的幻想。浪漫愛如何內化到人心裡,甚至成為真愛的標準?
一個關鍵的原因在於,文化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們對愛情的認知。一項傳播學研究招募了335名美國大學生參與問卷調查。結果表明,為了學習戀愛而觀看電影的人,比不以學習為目的觀看的人,更強烈地認同「浪漫愛」理想。文學、藝術尤其是浪漫喜劇,傳達給我們「愛的教育」,培養了對愛情的理想主義。
「浪漫愛」理想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以下在過去經典影視作品裡呈現的四類浪漫愛,你一定不陌生——
1. 靈魂伴侶/唯一
▨  電影《和莎莫的500天》
「我坐在熟食店門前讀《道連·格雷的畫像》,一個人向我走來,問我書的事情。現在,他成了我的丈夫。如果那時我去看電影了呢?如果我坐在別的地方吃午餐呢?如果我晚去了十分鐘呢?這是註定的。」
亞里士多德曾經在早期著作裡寫道:「愛情是由棲息在兩個身體中的一個靈魂組成的。」這種敘事裡,完美的愛情只有一種,靈魂伴侶只有一個,人生也只有一次。
宿命論的基調下,我們一旦找錯了伴侶,人生就是不完整的。

2.  一見鍾情

▨  電影《怦然心動》
見到貝萊斯洛斯基的第一天,我就迷上他了。這是什麼?我的心跳都停了。」
一見鍾情真的是「真愛」降臨嗎?一項心理學實證研究表明,一見鍾情(love at first sight)是一種強烈的初始吸引力,有些人見到伴侶的第一眼時就會產生「LAFS」。但這並不以對某人的高度激情為標誌,也似乎不涉及愛的感覺,最多隻是「準備好體驗這些感覺」。
所謂「鍾情」,更多是人們在進入戀愛關係後,一種回顧性的標記。們很可能自己修改了記憶,以為自己在第一眼就選中了彼此。

3. 愛能戰勝一切 

▨  電影《諾丁山》
「名氣並不是真實的東西,不要忘了,我只是一個平凡女孩,站在一個男孩面前,求他願意愛她。」
當小鎮上的書店店主以階級差距為由拒絕美國女演員的表白,對方告訴他,愛可以戰勝一切。在「愛無所不能」的敘事裡,不僅價值觀和利益不重要,社會和地理方面的問題也無關緊要。
一切都是愛的驗證,關係中的衝突甚至也不重要,愛會找到辦法(Bell,1975)。

4. 對他人的理想化

▨  電影《和莎莫的500天》
「我愛她的笑容,我愛她的頭髮、膝蓋,我愛她脖子上的心形胎記,我愛她說話前會先舔一下嘴唇,我愛她的笑聲,我愛她睡覺的樣子。微風般徐徐而來,每當想起她,耳邊就響起這首歌,我愛她給我的感覺,就像不枉此生。」
對他人的理想化意味著把戀愛/愛慕物件視作完美存在。把伴侶理想化,意味著只關注甚至誇大好的品質,而忽略伴侶也有人性,亦有弱點和缺點(Bell,1975)。
懷抱這種理想的人,通常對伴侶充滿崇拜。
《 和莎莫的500天 》
02
「命中註定」,可能是童年決定
為什麼我們會愛上一個「幻想」的人?這可能是一種不成熟的需求。
所謂「不成熟」,意為個體無法獨立自主地生活。納撒尼爾·布蘭登說,在幻想中汲取能量的人,很可能有不想承認的需求、渴望、創傷。他們有意地忽視,在潛意識裡尋求滿足、解決和癒合。
這種需求很可能跟童年經歷有關。研究發現,童年的依戀模式影響了個體成年後對伴侶的選擇。
在人的童年時期,父母傳遞的體驗和資訊,使得孩子形成心理防禦機制,干擾其成年後的親密關係和性生活。熟悉的互動方式令人舒適(Firestone, R., W., Firestone, L. A., & Catlett, J,2006)。
一個女孩的母親專橫而嚴苛,長大後,她被一個批評自己、支配欲強的男性吸引。分手以後,她和一個外表親和溫柔的男性迅速墜入愛河。然而,隨著關係的深入,對方顯露出居高臨下的那一面。她意識到自己又一次和像母親的人戀愛了。她繼續忍受,體驗著熟悉的無價值感。在應對方式上,她也延續了童年的選擇。
臨床心理學家Robert W. Firestone等人發現,依戀創傷帶給人熟悉感。「熟悉」一詞來自拉丁語familia,意為「家庭」或「家人」。相似的人看起來就像家人一樣,在戀愛關係中可能是特別有吸引力的伴侶(Firestone, R., W., Firestone, L. A., & Catlett, J,2006)。 
《 消失的愛人 》
03
隱秘而深切的渴求:
自我確認
講述「愛情神話」的浪漫小說曾吸引了數百萬女性讀者。
受到讀者高度評價的浪漫小說有一種共性。珍妮斯·A.拉德威發現,男女主人公童話般的結合事實上是「女性慾望的象徵性實現」,這種慾望即是——實現她最基本的女性自我。
研究19世紀閱讀浪漫小說群體時,珍妮斯·A.拉德威曾對美國中西部史密斯頓一家書店的42位浪漫小說讀者進行調研問卷和訪談。閱讀浪漫小說,為女性提供逃離日常生活的獨立空間。
小說的情節,反映出讀者兩種矛盾的慾望:女性「經由與被視為他者的人建立關係而獲得的獨立自主和差異感」,另一方面,經由一個和自我幾難分辨的個體的結合,實現「界限的消解和個體意識的消失」。
為了滿足前者,小說往往描寫一個極有男子氣概的男主角;為了滿足後者,男主角周到、細膩地照顧戀人,不僅提供異性戀情人的愛,也提供母親般的愛。
《 紙之月 》
上野千鶴子和日本心理學家信田小夜子在對談裡,也提到日本流行的純愛願望——「世界上一定存在著這麼一個人,將我視作他的真命天女,不可能沒有」。在男女熱戀階段和步入家庭的早期階段,人們常常這樣想。
在信田小夜子的心理諮詢室裡,很多女性也表達出類似的渴求。不少人講述著老公如何如何、兒子如何如何、婆婆如何如何、別人如何如何,但是「我」卻從對話中消失了。不少人上癮似地愛一個人。理由是「其實分了更好,但我不分都是為了他。因為他沒了我不行」。
信田小夜子認為,如果將這些問題做個梳理,一口氣追問下去,答案或許是不想接受「關係的偶發性」人與人的關係更多出於巧合,而非註定,偶發性帶來不確定的、孤獨的感受。她們更願意相信純愛願望,渴望成為對別人「無可替代的存在」。
成為「真命天女」,正是對自己的完全確認。
04
愛應當是現實主義的
如何破除浪漫愛幻覺?
答案可能不在於對方。作為一名心理治療師,納撒尼爾·布蘭登感慨,人們常常找錯了關注點。
「我們只關注如何尋找一個理想伴侶,但首先要關心的應該是如何成為我們想要找的那種理想伴侶。我們有讓自己與我們所追求的愛相匹配嗎?我們知道如何去愛嗎?」
有趣的是,只有在愛的互動之中,我們才能知曉理想伴侶的樣子。他提出「心理可見性」概念,意為在親密關係中,人類渴望並需要自我意識的體驗。這種體驗源於把自我作為一個客觀存在的人,並且透過與其他生命意識的互動,來獲得這種體驗。
但是,人類的自我意識不僅源於自己,更源於與他者的互動。在真實的互動裡生活,或許是「浪漫愛」的某種理想形式。這種理想,往往根植於現實之中。
納撒尼爾·布蘭登說,這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意願,它讓我們看到伴侶的真實面目,既看到缺點也看到美德,而不是在幻想的基礎上戀愛。
《 春嬌救志明 》
05
「愛情神話」甚至可能帶來危害
時至今日,「愛情神話」依然存在,許多人把不健康的行為、有害的關係誤認為愛情的必經之路。
偶爾的關注不是愛。在數字時代,簡訊、點贊和評論讓人覺得是愛意,但愛不只短暫的關注。真正愛你的人不只隨手給你點贊,他們會參與你的生活,陪伴你,並致力於培養感情。真愛建立在一致性和深度之上,不是暫時的驗證。
有人把戲劇性等同於刺激,認為愛情最好充滿衝突、隆重道歉和情感波動。然而,真愛不是不斷地爭吵,激情地和好。相反,它在穩定、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成長。
不斷的起伏、分手與和好,極度的高潮與低谷,都會讓人感覺是深愛。我們的神經系統中存在著相似性和熟悉感,但它們往往是不健康動態的訊號。有毒的關係耗費精力和情感,但愛應該讓人感到安全和振奮,而不是混亂和疲憊。
靈魂伴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充滿浪漫理想主義的虛構概念,沒有完美或命中註定的配對。
到底是什麼是好的愛?學者Ty Tashiro認為,擁有或努力尋找靈魂伴侶是維護健康持久關係的障礙。
在 2018 年接受《紐約觀察家報》採訪時,他說出自己對愛的洞察,「靈魂伴侶的問題在於,人們傾向於認為是命運造就了他們,註定會有一個人,給自己帶來幸福生活。長期戀愛的人會告訴你,命運可解決不了情侶之間吃什麼、錢怎麼花的矛盾。持久的愛情是思考與行動的結果,也是適當堅持的產物」。
《 春嬌救志明 》
寫在最後
張愛玲說過,「生活的戲劇化是不健康的。像我們這樣生長在都市文化中的人,總是先看見海的圖畫,再看見海;先讀到愛情小說,後知道愛」。
「愛情神話」雖然充滿激情和神聖感,但真正的愛會哺育你、加強你、賦予你力量。
願我們有機會體驗到真實又甜蜜的愛。

作者   Bridge
責編   羅文
封面 《獨自在海邊的夜晚》

📄   參考文獻
Veronica Hefner & Barbara J. Wilson (2013): From Love at First Sight to Soul Mate: The Influence of Romantic Ideals in Popular Films on Young People's Beliefs about Relationships,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DOI:10.1080/03637751.2013.776697
what kind of love is love at first sight?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2017). Zsok, Florian; Haucke, Matthias; de Wit, Cornelia; Barelds, Dick. Pub listed in : Personal Relationships, DOI: 10.1111/pere.12218
Firestone, R., W., Firestone, L. A., & Catlett, J. (2006). Sex and Love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1st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Bell, Robert R. Marriage and Family Interaction. 4th ed., Dorsey Press, 1975.
Michelle P. Maidenberg. The Truth About Love.psychologytoday.com
Science Confirms the Search for a Soulmate May Prevent True Love,By Francesca Friday.observer.com
【美】納撒尼爾·布蘭登著,林本椿 、林堯譯,《浪漫愛情心理學》,2024年,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美】 珍妮斯·A.拉德威著,胡淑陳譯,《閱讀浪漫小說:女性,父權制和通俗文學》,2020年,譯林出版社
【日】上野千鶴子、信田小夜子著,呂靈芝譯,《身為女性的選擇》,2023年,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