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拳出擊,打擊違規減持,國家這次動真格了

(10月有不少重要會議,未來刺激方向在哪裡?對樓市、股市有什麼影響?點選上方預約按鈕⬆️,鎖定本週四中午漢城老師直播
作者 | 布語
A股烈火烹油,打擊違規減持,國家的鐵拳已經來了。
近日,北京、上海、深圳、江蘇四地的證監局幾乎同時“亮劍”,針對三名投資者違規減持股票的行為作出處罰。
其中,汪小清為百甲科技股東,華信永道和艾融軟體的原股東,且持股在5%以上。艾融軟體原股東孫肖文、鑫匯科原股東魏昌偉,也因違規減持被罰。
更重要的訊號是,這三人都被證監局和上交所要求“將賣出的股票購回,並向上市公司上繳價差,同時限制交易6個月”。要知道,這已經是針對違規減持的頂格處罰了。
多年來,每逢A股稍有起色,總有一些大股東靠著“清倉式”減持和“精準”套現賺得盆滿缽滿,卻坑了整個市場。
據統計,截至10月14日,年內證監會和地方證監局對違規減持合計開出157張罰單(12張為行政處罰,145張為行政監管措施),涉及212名投資者。其中,包含10份“頂格處罰”。
對比一下2023年,截止當年8月8日,有43家上市公司因違規減持被採取監管措施。從處罰數量上看,監管明顯是下了決心,要動真格了。
“吃飯砸鍋”的大股東被罰,能讓股民們放心嗎?為什麼A股的大戶總愛減持套現,不肯陪大家共赴5000點?
這可能是關係到本輪“牛市”,最終能走到哪一步的關鍵變數。
國慶節前,A股形勢大好,節後為何急轉直下?
有不少網友就認為,調整節奏期間,有不少上市公司股東開始減持離場,“減持潮”是拉低股指的原因之一。
10月8日部分上市公司計劃減持情況(圖片來源:財聯社)
不過,媒體在梳理後發現,所謂A股“減持潮”更多的是股民的情緒,而非事實。
證券時報統計,10月9日晚間、10日晚間、11日晚間,滬深兩市分別披露股東減持計劃9單、7單、7單,數量較此前的平均值相比,仍處於較低水平。
既然如此,為什麼股民“痛感”強烈,對大股東違規減持套現,更是恨得牙癢癢呢?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大額資金突然撤離,會向市場釋放顯著利空訊號。尤其是在牛市的時候,會讓很多追漲的散戶猝不及防,損失慘重。
說好的一起把蛋糕做大,有人卻把自己的那份偷偷切走,然後還把蛋糕砸了。這怎麼忍?
更何況,大股東和中小投資者在資訊獲取上存在巨大的不對等:公司高管們往往掌握一些商業內幕,也有專業機構給予投資建議,總能精準地在股價高位套現。
難怪說,牛市是散戶虧錢的主要原因,這可能也是一大“陷阱”了。
還有一些更惡劣的情況,有的公司在上市前就在密謀減持套現,大股東在限售股解禁後,短時間內清空所持股票,公司業績隨之暴跌。
比如,創始人套現近70億跑路的永大集團就是典型案例:
據澎湃新聞報道,從2015年4月14日至12月24日,永大集團原董事長呂永祥及其家族人員在公司釋出高送轉等利好訊息,股價一飛沖天之際,創始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借勢在這8個月內透過大宗交易和協議轉讓方式清倉式減持套現67.6億,之後辭職離場,二級市場不少股民被套。
正是因為有這種割韭菜的行為發生,才會讓很多股民心灰意冷,對牛市缺乏信心。
當然,股東減持也可能是出於正當的理由,比如自身有資金需求、公司的發展需求等,並非都是“割韭菜”。
但不可否認,一些上市企業存在“脫實向虛”的心態:
只把股市當作短期的“提款機”急於套現,對於長期的價值投資並不關心。
特別是在A股炒作氛圍濃厚的情況下,如果放任這種心態蔓延,就可能帶來大起大落、長期萎靡不振等表現,制度上的漏洞,需要儘快填補。
當然,實際上用制度來防止違規減持,困難不小。大股東減持的套路,可謂是花樣繁多。
比如,大家熟悉的“技術性離婚”,簡單來說就是透過離婚把股權分割給配偶,來達到減持的目的。
僅2023年裡,就有近10家上市公司爆出創始人或實際控制人因離婚而涉及高額股權分割。離婚之後,公司股價基本都出現了下跌。
2023年部分上市公司控制人離婚的股權分割佔比(圖片來源:澎湃商學院)
老闆們鬧感情糾紛,卻讓散戶們虧麻了。
一些股東偷偷減持了,還把鍋甩給家屬。例如,青山紙業曾披露一則公告稱,公司董事劉潔於2017年6月19日賣出所持公司股票98.88萬股,成交金額398.16萬元。減持後,劉潔持有公司股票為0股。而清倉的理由,劉潔居然稱是因為“工作太忙了”,證券賬戶都是家屬代為管理,而減持是家屬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操作的。
幾百萬的交易自己不知情,這理由我真的信了。
近年來,監管對於大股東減持股票的限制愈發嚴格,比如要求持股5%以上的大股東在減持前必須履行資訊披露義務,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原始股在限制期內不得交易等等。
但是,總有人能另闢蹊徑,找到一些繞道減持的“野路子”。比如這兩年出現比較多的一種方法是“轉融通式減持”。轉融通,是指證券金融公司借入證券、籌得資金後,再轉借給證券公司,為證券公司開展融資融券業務提供資金和證券來源。
然而這個融資工具,卻被很多大股東和證券公司拿來卡bug了。
舉個例子,上市公司股東可以透過把自己的限售股以“轉融通”方式出借給證券公司,悄悄將持股比例下降到5%以下,就可以在無公告的情況下進行減持操作了。
去年,因為上演了一齣“消失的股份”而被證監會立案的高瓴資本,就是用的這個套路。
高瓴資本旗下投資管理公司HHLR借轉融通“繞道減持”過程詳解(圖片來源:治理萬花筒)
為此,交易所又緊急出臺了新的補丁:過轉融通出借的股票仍然計算在持股比例內,不能繞開持股限制。
這才把漏洞給補上了。
這幾年來,監管和資本一直在反覆玩“貓捉老鼠”的遊戲。雖然有關部門的宣告一嚴再嚴,但總有大股東能“勝利大逃亡”。據東方財富的資料,從2013年至2023年的十年間,A股指數基本圍繞著3000點左右徘徊,而A股大股東每年均呈現出淨流出的情況。2023年上半年,A股重要股東淨減持金額為1710.62億元。
資本市場的財富效應,流向了少數人。為什麼會這樣?
不少股民認為,因為目前針對違規減持的處罰,還是太輕了。
以我們開頭提到對三名投資人的“頂格處罰”為例,最嚴厲的也就是責令回購、上繳差價。這還是今年5月新規才追加的條款,加大了追責力度。在此之前,違規套現的投資人,頂格處罰是“公開譴責”。
簡直就像一個笑話。這種力度的處罰,基本等同於:“知錯了吧?罰酒三杯”。
如今,為了扭轉局面,國家也確實出了狠招。
今年5月24日,號稱“最嚴減持新規”的《上市公司股東減持股份管理暫行辦法》公佈,明確規定:
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減持與上市公司市場表現和分紅情況掛鉤;對技術性離婚減持、轉融通出借、融券減持等各類“花式”減持,全面予以規制,等等。
據經濟日報統計,截至今年5月,A股共有556家上市公司重要股東發生了減持,合計淨減持31.84億股,減持參考市值為409.53億元,較此前已大幅下降。
可以說,當前的法規制度,基本上把違規減持的常見漏洞,都給補上了。只不過,打擊減持亂象不可能一蹴而就。
很多股民出於樸素的正義感,覺得應該繼續加重違規套現大股東的處罰,增強“痛感”,比如除了責令大股東回購股票外,還應該處以相應的罰款。
也有專家表示,當務之急還是繼續“補漏洞”。比如,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劉紀鵬就提出了三點建議:
公司分紅額達不到IPO募資額的,就不能減持;
減持的價格不能低於IPO價格;
契約型協議轉讓不能給打折價,受讓方也需要在2年以後才能流通。
有沒有道理?值得參考。不管“罰”還是“堵”,都是一場監管與資本的長期博弈,考驗決策者的智慧與平衡術。
一個健康蓬勃、穩健向好的股市,不僅是股民之福,更是國家之幸。
中產必須要調整預期了。樓市救市、地緣關係、整個社會的變化,都影響我們每一個人的決策。
加入智谷趨勢年度會員,每週收穫一次對世界資訊的認知與獨到判斷,胡潤TOP10的智谷趨勢 三十多位研究員 輔助大家,去理解資訊背後的趨勢和本質變化。
中文網際網路正在消失,千萬別讓自己成為那個代價。
現已漲價至299,前50人減免100元
付款後停頓3秒,新增您的專屬通訊官
參考資料
1.第一財經 監管重拳揮向違規減持!有股東套現超三千萬,被責令購回並上繳價差
2.財聯社 又有超30家公司宣佈減持計劃!“清倉式”減持、“精準”套現再現江湖
3.證券時報 A股現“減持潮”?實情並非如此,來看三大真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