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學霸兒子成績大跳水,媽媽才發現,養育路上的坑,自己心安理得踩了好幾個……

作者:主創團·筱恬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01
初二現象,來得猝不及防
最近,堂姐過得心煩意亂,一想到兒子就發愁。
原來,外甥進入初二後成績直線下降,從之前的班級前十掉到了中下游。而這次期末考試他更是考得一塌糊塗,數學甚至只有六十多分。
更鬧心的是,外甥的性情也判若兩人,原本溫和乖巧的男孩如今卻變得孤僻又擰巴,總愛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願交流,大人稍微多說幾句還會大發脾氣。
從尖子生變成了學渣,這種巨大的落差,換作任何家長都接受不了。而這也應了教育界的一句俗話:
“初一相差不大,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
這個很多孩子都會遭遇的“魔咒”,便是傳說中可怕的“初二現象”。
02
那些習以為常的養育誤區
一直被家長忽略
對此,堂姐怎麼也想不通。長久以來,她都自詡為新時代的父母,教育理念比老一輩更開明更先進。
她從小就堅持早教,給了外甥足夠的陪伴,而且堅持鼓勵為主,從來沒有對兒子發過火。
堂姐一直自信地覺得,按照她的教育方式,外甥培養得絕不會差。
沒想到,“初二現象”來得猝不及防。扎心的現實,直接打了她一個措手不及。
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做父母的難免都會“正確的”做錯事。有不少看似理所應當的養育誤區,或許正是孩子出現問題的癥結所在。
1、給孩子愛和自由,不代表放任和溺愛
教育專家梅拾瓔曾分享過一個案例。
遼寧有一位媽媽,自認為堅持不斷自我成長,在兒子未出生時就開始閱讀各種教育學和心理學書籍,在兒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踐行愛和自由,幾乎家裡所有事都徵求孩子的意見,從小到大給足了兒子自由空間。
可不知怎麼回事,兒子從初二開始依然出現了偏差,各門功課都變差了,並且寫作業拖延,總是唉聲嘆氣、無精打采的,偶爾還無緣無故一個人在房間歇斯底里地喊叫,情緒時好時壞。
兒子的表現讓這位媽媽心力交瘁:“學了那麼多,付出了幾乎所有,到頭來還是沒有好結果,我不知道原因到底在哪裡。”束手無策之下,她找到了梅老師。
針對這位媽媽的困惑,梅拾瓔一針見血地指出,她狹隘地理解了愛和自由的真正含義,把它變成了窒息孩子和自己的毒藥。
原來,這位媽媽為了實現對孩子的所謂愛和自由,幾乎處處都順著兒子。
在這個過程中,她拼命剋制自己的情緒和慾望,從來沒有表露過不滿。
但很多時候,這並不是她心甘情願的選擇,而是帶著期待的自我綁架:“我只要做得足夠好,足夠溫柔,足夠寬容,我的孩子就應該優秀,對學習充滿動力。”
就這樣,這位媽媽犧牲了自己的意願和悲喜,在兒子面前始終沒有做真實的自己。
然而,這種沒有底線的無條件滿足,並不利於兒子規則意識的培養。
與此同時,隨著兒子的長大和覺醒,那個過分壓抑自我的媽媽也在無形中讓他壓力重重,只能用消極的態度來無奈反抗。
愛和自由,確實是孩子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養分。可一旦失掉原則,愛就成了溺愛,自由就成了放任。
唯有“愛而有度,自由有界”,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
2、不忽略孩子,不等於眼裡只有ta
有句話一直被強調——我們要看到孩子,不要忽略了他們的需求。
這固然是教育真理,但我們往往會陷入另一種極端——眼裡只有孩子。
節目《少年說》中曾來過一個高一女孩康雲逸。
她的母親把生命的重心完全放在了她身上,每天從衣食住行到學習休閒,無微不至地關心著她,放棄了自己所有的社交和興趣愛好。
這份密不透風的愛,讓康雲逸無所適從。她忍不住對母親喊話:
“媽媽,你已經成功升級成一名24小時老媽,你生活中的一切,你的所思所想,你的一言一行,都是以我為中心。”
她希望母親能夠回到工作中,回到朋友圈中,多為自己著想。
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親所能給予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為了孩子而失去自我,看似偉大無私,但其實只是自我感動。
因為這種犧牲會模糊孩子成長的邊界,讓他們在過度關愛下,喪失面對挑戰的能力與勇氣,難以獨立。
不久前,《紐約日報》刊登文章指出,父母應該多忽視自己的孩子,有意識地“低度教養”。
首先關注自己,我們才會成為更有能量的父母;給成長留點空間,孩子才能迸發出更加彭勃的生命力。
3、誇孩子並不是無腦捧殺
主持人金星分享過一個故事。
有位媽媽信奉鼓勵式教育,無論兒子做得怎麼樣,她都不吝誇獎,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寶貝,你是最棒的。”
在這樣的環境下,這個男孩逐漸變得驕傲自大。
他參加書法比賽沒拿獎,堅持認為是評委有問題,交涉未果的情況下惱羞成怒撕毀了別人的獲獎作品。
他在學校運動會四百米接力賽中跑得太慢,拖了班級後腿,依然傲慢地懟人:“我媽說我是最棒的,都怪你們。”甚至還把不滿的同學打出了腦震盪。
就這樣,這個男孩成了眾人眼裡“不好相處”的人。到最後,他敗光了所有人緣,沒人再願意跟他交往。
都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但這句養育金句如果沒用對,對孩子就是一種傷害,會讓他們聽不得批評,也無法接受失敗。
根據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的研究,要想避免孩子因為無腦表揚而產生玻璃心,大人要學會用正確的方式來鼓勵孩子。
概括來說,也就是儘量做到以下兩點:
誇態度,不誇天賦;
誇過程,不誇結果。
不然的話,盲目表揚就是捧殺,孩子將無法面對一丁點挫折。
03
好的教育,
是跟孩子共同成長
可以說,孩子成長路上遇到的很多問題,其實在此前就已悄然埋下了伏筆。
拿初二現象來說,它猶如多米諾骨牌轟然倒下的最後那張牌。而這其中,很多客觀因素猶如催化劑一般,激發了這個過程:
第一,學業難度陡增,孩子小學階段的老本已經吃光,但思維能力又沒有跟上,導致脫節;
第二,嚴厲的老師、繁重的作業和頻繁的考試,讓孩子疲於應付,逐漸產生了厭學情緒;
第三,進入青春期後,孩子將會尤其在意同伴的看法。因此外表的變化(比如長痘等)和成績的波動,對他們而言成了邁不過去的坎。
就這樣,學習和社交方面的各種壓力排山倒海向孩子襲來,在初二時達到了頂點。
這時候,如果家長沒有做到位的話,無異於壓死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因此說到底,大人的教育方式決定了孩子的狀態。
想到小紅書上一位媽媽的親身經歷。
她的女兒14歲,在市重點初中念初二。從初一下學期開始,女兒日益厭學叛逆,去醫院檢查後發現是中度焦慮。
覺察到女兒的異常後,這位媽媽當機立斷調整了教育方式,最終幫孩子從問題的泥潭裡拉了出來。
事後,在總結自己的經驗時,這位媽媽提到了三點:
1、堅持向孩子傳遞愛和原則
也就是在接納包容女兒不良行為的同時,向孩子明確家長的底線,不做無原則的縱容。
2、幫孩子釋放掉內心的負面感受
接住女兒的情緒,用理解和共情幫孩子疏導。
3、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的價值
指的是幫助孩子建立合理的自我認知,找回自信心,使內在重新注入能量。
在這期間,媽媽也在不斷作出改變。她放下了對女兒的高期待和高控制,以更加鬆弛的心態對待親子關係。
漸漸的,女兒的狀態越來越好,學習也更加用心了。這位媽媽由衷感嘆道:“被認可、被愛著的孩子,內心會有更多力量面對困難與挑戰。”
事實上,無論是傳說中可怕的“初二現象”,還是孩子成長路上其他困境,都是不可避免的。
對咱們家長來說,這些都是挑戰,考驗著我們的智慧和耐心。因此,做成長型父母,擁有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才能陪伴孩子更好的長大。
作者:筱恬。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萬父母關注的育兒平臺,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地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今日推薦
《三聯生活週刊》2025全年52期
5折訂閱,送118元專屬禮品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