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整理中的阿里:當它不再被認為只是一家電商公司

阿里向 “科技 + 零售” 公司轉型。
2 月 20 日阿里巴巴釋出 2024 年四季報,遠超預期的業績、單日漲超 10% 和一個月內漲近 50% 的股價,讓很多長期關注阿里的人感嘆:“這還是阿里嗎?”
CEO 吳泳銘也不再像過去那樣低調,在電話會中回答第一個提問時,就丟擲了四個 “最”,阿里巴巴集團是 “最重要 AI 玩家”“亞洲最大”“規模最大”“to C 最多應用場景”。分析師的提問幾乎全部圍繞 “AI”,而此前的 10 年,電商才是他們最關心的話題。
除了電話會,財報的資料中最值得在意的是,阿里本季度的資本開支 —— 318 億元,環比增長 80%。吳泳銘還強調,阿里將加大投入三大 AI 領域,未來三年將是雲建設最集中的三年,在雲和 AI 的基礎設施投入預計將超越過去十年的總和。這給了資本市場非常大的想象空間,提振了全球投資者對中國科技行業的投資信心。
過去一年半,是阿里 “重新創業” 的一年半,也是阿里堅定 AI 投入的一年半,這家公司試圖向市場提供一個他們真正認可的新增長故事。
從吳泳銘 2023 年 9 月出任阿里 CEO 後不久提出的 “使用者為先,AI 驅動” 戰略,到當年網際網路大會他說 “AI 將接管所有計算資源,從根本上改變知識迭代和社會協同的方式”;從第二年阿里重組一週年之際,創始人馬雲內網發帖《致改革創新》:“AI 時代剛剛到來,一切才剛開始”,再到半年後阿里成立新電商事業群,吳泳銘再次在任命蔣凡的全員信裡強調阿里要 “推動以 AI 為動力的生產力革命”。
一直到 2025 年伊始 DeepSeek 爆火改寫了 AI 敘事,厚積薄發的阿里也推出 Qwen2.5-Max 模型,和蘋果合作 AI、創始人出現在座談會,當阿里的電商成為穩定的基本盤,人們意識到,阿里早已不再是那個只靠 “雙十一” 撐起的電商平臺,而是一家以雲計算和 AI 為核心驅動力的科技企業。
這次的財報是阿里在 “重新整理” 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 —— 投資者的焦點從電商轉向 AI,以阿里為代表的中國科技行業或許將開啟新一輪的長期上漲週期,而未來數年,“AI” 將成為吸引投資者繼續入場的最重要理由。
阿里刪繁:輕舟已過萬重山
阿里 2023 年以來的變革和微軟 2014 年納德拉上任 CEO 後的復興,在轉型的方式上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 轉移核心戰略重點,逐漸從 “業務優先” 轉向了 “技術驅動”;剝離裁撤非核心業務;調整精簡組織。
自 2023 年 9 月蔡崇信和吳泳銘分別接棒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和 CEO 崗位之後,吳泳銘首先在上任第三天發出全員信確定了阿里的兩大戰略重心 “使用者為先和 AI 驅動”,給整個公司複雜的業務進行了清晰的劃分 —— 核心業務,電商和雲,要加碼投資;其他非核心業務,都存在資本化的可能性。
在有數位合夥人參加的多場阿里核心高管會上,阿里管理團隊也逐漸達成了共識,“阿里要有經營意識。要聚焦戰略。要有定力。要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板是什麼。” 這是一個變化。過去,阿里管理層言及阿里,更願意強調 “使命”“願景”“明天”。現在,他們更希望強調 “務實”“開放”“生態”。
過去一年半,阿里開始了馬不停蹄的刪繁就簡轉型,我們對阿里的報道數量超過此前四年的總和。這期間,最優秀的人才和最多的錢給到了電商和科技板塊;線下零售業務高鑫零售和銀泰相繼在 2024 年末前後被出售;菜鳥原本支援速賣通的團隊和驛站業務給到電商平臺;已經盈利的盒馬未來考慮引入戰略投資人。
組織、流程、業務方向都在不斷聚焦和簡化。
彙報流程簡化,強調快速決策,業務高管帶領團隊開會時有疑問,現場當即打電話聯絡吳泳銘,得到答覆後立刻做出了決策。
作為阿里最核心的兩塊業務,本季度財報都有不錯的表現:淘天集團本季度最核心的客戶管理收入同比增長 9% 至 1007.90 億元,國際數字商業化集團營收 377.56 億元,同比增長 32%,下季度有望實現盈利;雲智慧集團重回雙位數增長,本季度收入同比增長 13% 至人民幣 317.42 億元,AI 相關產品收入已連續六個季度實現三位數的同比增長,吳泳銘稱由 AI 推動的雲智慧集團收入增速還會持續提升。
阿里電商事業群 CEO 蔣凡說,國內電商的中長期目標是能夠穩定其市場份額,持續最佳化使用者體驗和營商效率。
據我們瞭解,藉助 AI 技術幫助商家降低投流成本、提升投入產出比的工具全站推,阿里的目標是一年內實現 30% 的滲透率。
和國內電商強相關的還有本地生活集團業務,本季度虧損持續收窄,高德和餓了麼實現整體訂單增長,財報電話會上還稱高德已實現季度盈利。
AI 席捲的速度超乎人的想象,一年前,阿里乃至整個網際網路平臺公司還都陷在低價大戰中,市場還在議論拼多多的市值超過阿里成為新王,除了電商業務,包括雲在內的兩隻手都數不過來的諸多業務,還被人們笑談在估值維度為零—— “白送的”。
就一年多的時間,對逐漸卸下包袱、越來越輕快的阿里來說,這些是它剛剛駛過的萬重青山。
重新整理中的阿里:向科技 + 零售轉型
一位行業人士評價,在吳泳銘的帶領下,阿里巴巴越來越有中國亞馬遜的架勢,“不是零售 + 科技,而是科技 + 零售。”
吳泳銘出任阿里 CEO 一年半,“AI” 他就說了一年半, 是他描述阿里戰略和各業務的最重要關鍵詞。AI 如今貫穿了阿里各業務的發展,一位阿里人士描述,“各平臺都要和 AI 產生關係”。
在吳泳銘表述中,AI 是阿里幾十年一遇的機會。
吳泳銘在財報會上說,阿里的第一目標是 AGI (通用人工智慧)的實現,追求突破模型的智慧能力的邊界,“全球 50% 的 GDP 的支出都是勞工支出,包括腦力和體力。” 從這個角度,他預判如果實現 AGI,有可能影響或替代現在一半的 GDP 構成 —— AI 大機率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業。
而在 2 月阿聯酋迪拜舉辦的 World Governments Summit 2025 峰會上,蔡崇信丟擲了一個問題 —— “開發⼈⼯智慧的⽬的是什麼?” 是為了擁有最聰明的 “孩⼦”,讓他們贏得每⼀個諾⻉爾獎?還是解決世界上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阿里的答案是後者,蔡崇信說,透過堅定了開源和⼩模型的路線,局面因此可以開啟,很多開發者、小公司都能參與進來,他們可以利⽤開原始碼,將其部署在⾃⼰的基礎設施中,這對創新是⼀件好事。
這次財報會,吳泳銘說未來三年,阿里將圍繞 AI 這個戰略核心在三個大方向上加大投入:
第一,AI 和雲計算的基礎設施建設。這裡的需求明確且巨大,未來三年,阿里集團在這塊的投入預期將超越過去 10 年的總和;
第二,AI 原生應用、AI 基礎大模型對行業的生產力變革具有重大意義,阿里將大幅提升 AI 基礎模型的研發投入,確保技術先進性和行業領先地位,並推動 AI 原生應用的發展;
第三,現有業務的 AI 轉型升級,包括電商和其他平臺業務,透過提升 AI 應用的研發投入以及算力投入,運用 AI 技術深度改造升級各業務,來實現使用者價值。
在科技上,阿里幾乎擁有最全面的佈局:基礎設施、模型、應用層都有深度投入。
基礎設施層面,阿里雲的目標是成為輸出 AI 智慧最大的雲計算網路之一。據阿里公開發布的資訊,目前阿里雲在全球 29 個地域運營 87 個可用區,是全球領先、亞太第一的雲計算公司,不僅服務自身,還服務全球 500 萬客戶,80% 的中國科技公司、65% 的專精特新 “小巨人” 企業和 60% 的 A 股上市公司都在使用阿里雲的算力服務,中國一半以上大模型公司跑在阿里雲上。
阿里要在這塊上堅定重投入。因為無論未來模型能力怎麼發展,雲計算網路就是最明確的商業模式。“如果人工智慧是未來最大的商品,那雲計算網路就是現在的電網。” 吳泳銘說。 
過去,阿里是一個大型商業地產商,收入來源是向電商平臺上的商家收取流量租金;而當雲計算和 AI 成為水、電、燃氣一樣的社會基礎服務時,電商是這座 “城市” 中的一個 “商業區” —— 重要但非唯一。
模型層面,2025 年 1 月,阿里雲開源了新一代多模態模型 Qwen2.5-VL,並推出了基於 MoE 架構的旗艦版模型 Qwen2.5-Max。截至 2025 年 1 月 31 日,基於 Qwen 模型家族在 Hugging Face 上開發的衍生模型數量已超過 90000 個,使其成為全球最大的 AI 模型家族之一。
而在應用層面,阿里有太多業務可以深度應用 AI 了,比如電商領域的淘天、生活服務領域的高德、搜尋領域的夸克、服務企業協同協作的釘釘等。
AI To C 業務將是 2025 年 AI 領域激烈競爭的重點,目前在阿里並沒有形成一個單獨的業務板塊,但該業務由阿里智慧資訊事業群總裁吳嘉帶隊,該業務近期開啟大規模人員招聘,主要分佈在 AI 產品和技術研發方向,將重點投入到文字、多模態大模型、Al Agent 等前沿技術與應用的相關工作中。就在 2 月初,全球頂尖人工智慧科學家許主洪教授(Steven Hoi)正式加入阿里,負責 AI To C 業務的多模態基礎模型及 Agents 相關基礎研究與應用解決方案。
蔡崇信在前述阿聯酋的峰會上被問及當前這場⼈⼯智慧競賽,誰的表現更好更優秀?他回答:昨天的答案和明天的答案可能會不同。現在,每個⼈都處在⼀場⾮常激烈的競爭中。
當技術快速變化,阿里需要不斷 “重新整理”,才有能力快速校準自己的方向,更好應對不確定性,在全球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而全力投入 AI,站在新技術週期門口,正是這家 26 歲、十幾萬人的大公司的又一次自我重新整理。
題圖來源:《超驗駭客》
·  FIN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