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Intelligence 在中國的落地方案終於逐漸明朗。
據 The Information 報道,蘋果已與阿里巴巴達成戰略合作,共同開發面向中國市場 iPhone、iPad 和 Mac 使用者的 AI 功能。訊息人士透露,雙方已經向中國網信辦提交了聯合開發的 AI 功能審批申請。
盤前,蘋果股價上漲近 1%。
圖丨相關報道(來源:Reuters)
這一合作的落實,正值蘋果在中國市場面臨挑戰之際。2025 年第一季度,iPhone 銷售額在中國下降了 11.1%,收入降至 185.1 億美元。這是自 2024 年第一季度下降近 13%以來,該關鍵地區最大的降幅。蘋果 CEO 庫克將部分原因歸咎於 Apple Intelligence 在中國的缺失。雖然蘋果已經宣佈將在今年 4 月透過 iOS 18.4 版本支援中文 AI 功能,但在中國市場全面部署 AI 服務的訊息遲遲未塵埃落定。
儘管目前,AI 功能目前更像是智慧手機的一種補充效能力,而非決定性的購買因素。但它正在以一種更微妙的方式重塑使用者體驗。使用者可能並不會因為某個單一的 AI 功能而更換手機,但當這些功能逐漸成為日常使用習慣的一部分時,缺少這些功能的裝置就會顯得相形見絀。
而且隨著 AI Agent 的爆發,AI 手機的能力也正在快速發展。當 AI 不再是一個個獨立的功能點,而是一個持續進化的智慧助手,AI 手機或許就將是智慧手機的下一次互動革命。因此,對於蘋果來說,在中國市場推出 AI 功能已經相當緊迫。
在最終選定阿里巴巴之前,蘋果的篩選過程可謂一波三折。據知情人士透露,早在 2023 年,蘋果就開始在中國尋找合適的 AI 合作伙伴。公司分別測試了百度、字節跳動、騰訊以及 DeepSeek 等多家中國企業的 AI 模型。其中,百度一度被選為主要合作伙伴,但由於其模型開發進展未能滿足蘋果的技術標準,這一合作最終擱淺。
而備受矚目的 AI 新秀 DeepSeek,儘管最近憑藉其 V3 和 R1 模型在全球 AI 領域引發轟動,但也未能最終入選。據 The Information 報道,蘋果對 DeepSeek 團隊的評估顯示,該團隊在支援蘋果這樣體量的大客戶方面,可能在人力儲備和服務經驗上還存在短板。
“蘋果需要的是強大的綜合企業實力,”行業觀察家吳彥君向 DeepTech 表示,“這既涉及簽約長期可靠的服務給使用者,也涉及評估中長期內的領先性,還關係到是否有能力專設團隊滿足蘋果的長期、高標準、定製化的要求。在國內,能滿足這些條件的企業鳳毛麟角。”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與蘋果的合作很可能並非排他性的。“蘋果應該也一直在考慮平行方案,就是提供多模型方案讓使用者自選使用。”吳彥君表示,“所以也不能把這次的訊息當做最終方案。其他模型供應商依然會有機會。AI 行業發展瞬息萬變,‘一切皆有可能’才是真正可以預期的特徵。”

為什麼是阿里?
阿里雲旗下的通義千問(Qwen)系列模型的良好表現或許是蘋果這一選擇的原因之一。作為全球最大的 AI 開源模型族群,Qwen 系列在國際 AI 社群積累了相當程度的口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助理教授劉子緯在接受 DeepTech 採訪時表示:“在 DeepSeek-V3 問世之前,Qwen 一直都是開發者的首選模型,也是國外對中國開源模型最為熟知的一個系列。即便是 DeepSeek 在 V3 版本之前的所有模型,其效果都可能不及同期的 Qwen。”中科大 Wu 教授(化名)也評價道“Qwen 選擇了重投入、早佈局的路徑,這使其大規模模型在穩定性方面具有優勢,也更適合作為多場景微調的基礎模型。”
例如,在近期伴隨著 DeepSeek-R1 爆火而掀起的 o1 類模型復現熱潮中,就常有 Qwen 系列模型出現。在美國斯坦福大學李飛飛教授團隊發表的“s1: Simple test-time scaling”論文中,就選擇了 Qwen-32B 作為基座模型進行研究。他們僅用 16 塊 H100 顯示卡微調 26 分鐘,就在數學及程式設計能力方面達到了與 OpenAIo1 及 DeepSeek R1 相當的效果。
同樣,上海交通大學團隊訓練的 LIMO 新模型也選擇了 Qwen 作為基礎,僅用 1% 的資料量就在 MATH 測試中取得了 94.8% 的準確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助理教授 Wenhu Chen 在嘗試復現這些結果時發現,同樣的訓練方法在其他模型上完全不奏效,由此推斷“Qwen 模型裡頭一定有一些 magical 的東西”。

圖丨相關推文(來源:X)
據最新資料顯示,基於 Qwen 開發的衍生模型數量已突破 9 萬個,超越 Meta的 Llama 系列,位居全球第一。在全球最大 AI 開源社群Hugging Face2024 年的開源模型下載量統計中,僅 Qwen 系列中的一款小型模型(Qwen2.5-1.5B-Instruct)就佔據了總下載量的 26.6%,成為全球下載量最高的開源模型。甚至在其最新發布的榜單 OpenLLM Leaderboard 中,排名前十的開源大模型全部是基於 Qwen 開發的衍生模型。

(來源:Hugging Face)
劉子緯和 Wu 在分析 Qwen 的成功時都指出:“Qwen 之所以能夠持續獲得開發者的青睞,很大程度上源於其完整的產品矩陣。Qwen 系列模型更新速度快,覆蓋了從 1.5B 到 72B 的全尺寸模型,能夠滿足各種應用場景的需求,這是目前包括 DeepSeek 在內的很多競爭對手都還沒有完全做到的。”
吳彥君也表示:“蘋果目前需要的主要是端側微型多模態大模型,這種技術在國內的可選範圍其實非常窄,Qwen 的小引數規模大模型以及多模態模型恰好在這方面有著不錯的積累。”
另外,自 2023 年 8 月首次開源以來,Qwen 已推出涵蓋通用大語言模型、多模態、對話、程式碼生成等多個領域的特化版本。其中,Qwen 視覺理解模型(Qwen-VL 及 Qwen2-VL)在開源社群的總下載量已突破 3200 萬次,成為開源社群中最受歡迎、效能最強的視覺理解模型。這種全方位的技術佈局,也有利於蘋果對 AI 功能的多樣化需求。
但在選擇合作伙伴時,技術實力只是考量因素之一。“蘋果需要對方有對等的社會影響力和商業化體量,以便無負擔地、相對公平地共同開發這塊市場。”蘋果相當重視對中西方監管的中和應對能力,以及對使用者隱私的保護能力。在這些方面的技術積累,以及全球化潛力,阿里都具備足夠的優勢,“而國內‘AI 六小龍’在這方面可能還不足以進入蘋果的信任清單。”
此外,阿里在 AI 領域還具備著其獨特的優勢——強大的算力支援。作為中國最大的雲計算服務商之一,阿里雲分佈在中國乃至亞太地區的資料中心網路,可以為蘋果的AI服務提供足夠充分的部署基礎,確保服務的穩定性和響應速度。這種基礎設施優勢,配合著 Qwen 系列模型的技術實力,很可能是促使蘋果最終選擇阿里作為合作伙伴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阿里大模型的開源策略或許也是促成這次合作的關鍵因素之一。“阿里的大模型戰略一直顯示出足夠的開放性,他們的很多開源專案和論文都保持著高度透明。”吳彥君分析道,“這種開放態度其實反映了他們對合作的渴望和信心,也可能讓它在商務談判中具備更大的迴旋空間。”

Qwen2.5-Max 和以後
在剛剛過去的春節期間,除了一直佔據著頭條位置的 DeepSeek,Qwen 系列的新模型 Qwen2.5-Max 其實也在 AI 圈內引發了廣泛關注。作為一個基於 MoE(混合專家)架構開發的超大規模模型,Qwen2.5-Max 的效能出色。在 MetaYann Lecun牽頭的 LiveBench 最新榜單中,它成功躋身全球前十,領先於 DeepSeek-V3、Gemini-2.0-flash-lite 等多個知名模型。

圖丨 Qwen2.5-Max 的基準測試結果(來源:通義千問 Qwen)
劉子緯指出,DeepSeek 實現出圈主要經歷了三個關鍵節點:首先是 V3 版本憑藉超大引數量和極具競爭力的成本優勢,在技術圈引發第一波關注,開發者們對其在有限預算下實現的工程創新感到驚訝;其次是 R1 zero 以相對簡單且易於理解的方式公開了推理模型的訓練方法,隨後大量開發者成功復現了這一技術,在社群中積累了可觀的口碑;最後,R1 透過展示詳細的思維路徑(而非像 OpenAI o1 那樣隱藏思維過程),讓普通使用者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推理模型的強大能力,看到模型如何一步步思考並生成高質量的回答。
但隨著 Qwen2.5-Max 的釋出,或許阿里也將推出自己的大規模推理模型。劉子緯表示,Qwen2.5-Max 目前尚未完全開源,如果它之後開源,業界很可能會在其基礎上嘗試開發推理模型。與此同時,Qwen 團隊也可能直接推出自己的強大推理模型,以對標 DeepSeek 的 R1 和 OpenAI 的 o1。
“Qwen 大機率會自己做一個類似的東西,畢竟他們之前的已經做了 Math-PRM 的模型。” Wu 教授說,但另一方面,“DeepSeek 的成功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了大語言模型在結構上存在冗餘,考慮到大規模模型的資源消耗,未來的發展方向可能更加多元。”
而此次與蘋果的合作,無疑將為 Qwen 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透過為 iPhone 使用者開發 AI 功能,Qwen 不僅能夠獲得海量的實際應用場景和使用者反饋,還能在多模態能力方面實現突破。
不過,其具體提升程度還需要實踐檢驗,畢竟蘋果對 AI 功能的具體實現方式和資料使用都可能有嚴格限制。且考慮到蘋果對供應商的強勢地位,兩家巨頭的相遇,雙方能否在技術路線、資料使用和商業利益等方面達成長期的平衡,仍有待時間檢驗。
對蘋果而言,選擇阿里作為合作伙伴確實解決了其在中國市場推出 AI 功能的監管問題,但這種合作模式是否能幫助 iPhone 有效應對來自華為等品牌的競爭壓力,仍有待觀察。尤其是在當前中國使用者對國產手機品牌認可度持續提升的背景下,僅靠 AI 功能的加持能否扭轉局勢還存在不確定性。
參考資料:
1.https://www.theinformation.com/articles/apple-partners-with-alibaba-to-develop-ai-features-for-iphone-users-in-china
2.https://www.reuters.com/technology/apple-partners-with-alibaba-develop-ai-features-iphone-china-information-reports-2025-02-11/
3.https://mp.weixin.qq.com/s/KDQ9b8tuHMHwyTbDYR1QTQ
排版:初嘉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