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CEOBIZ
萬隆,一個食品行業的泰斗級人物。他的名字你或許沒聽過,但他的產品你一定吃過,因為他是雙彙集團的掌門人。
今年已經76歲的萬隆,在這個行業一干就是48年。從44歲擔任廠長開始,他用30年時間將一個資不抵債的小型肉聯廠,發展成全球最大的豬肉供應商,被譽為中國肉類工業的教父。但他卻謙虛地說,自己不過是個殺豬的。
歷史上,因為殺豬而出名的人不在少數,例如西漢的樊噲、三國的張飛,但把殺豬做出全球影響力,併成為世界500強的,萬隆還是中國第一人。
萬隆是土生土長的漯河人,1940年出生,高中未畢業就當上了鐵道兵。復員後,被分配至漯河肉聯廠,也即是雙匯的前身,歷任辦公室辦事員、副主任、主任。
1984年,萬隆透過職工投票,成為漯河肉聯廠首個民選廠長。上任伊始,他就面對兩個棘手的問題:關係戶和偷竊。
那個年代,國營企業有很多關係戶,不少人幹活指望不上,還一天到晚抱怨,嚴重影響士氣。
萬隆很清楚,如果不把他們換掉,就沒法做任何事情。因此,上臺之後,他就幹了一件大事,將這些“害群之馬”清除出廠,同時推行能者上、庸者下,獎金向一線工人傾斜。
這觸犯了許多人的利益,很快在廠內引發一場地震,萬隆也因此面臨各種人身威脅。有人打電話到他家,還有人往他家扔磚頭,甚至有人拿刀當面恐嚇他。
萬隆不為所動,依舊堅持方針。當了幾年鐵道兵的他,早就練成了鋼鐵般的意志。
在他上任前,工廠由於疏於管理,偷竊橫行。一頭豬殺下來,四個豬蹄不見了。萬隆對此深惡痛絕,他撂下狠話:過去偷也好,拿也罷,咱們既往不咎,今後如果再發現,第一次留廠察看,第二次堅決開除。
有員工看明著拿不成,就改為暗偷,藏在衣服或雨鞋裡。萬隆怒了,每天下班後親自守在廠區大門口,挨個搜身。很快就揪出不少慣犯,並當場開除。
有一次,他一口氣開除了15個人,把當地公安局長都給驚動了,對他說:“老萬,你一下開除這麼多人,要和我打個招呼啊。”
庫房是偷竊的重災區,某個市領導的侄女在那當保管員,把公家的東西拿出來賣了,錢裝進自己的腰包。萬隆發現後,毫不留情,果斷將其開除。
因為做事強硬,萬隆得罪了很多人。多年後他感慨:幸虧把企業搞上去了,否則我的下場比誰都慘。
萬隆接手前,漯河肉聯廠連續多年虧損,到1984年資產只有460萬,負債卻高達530萬,屬於典型的資不抵債。
之所以是這種局面,除了偷竊橫行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當時,生豬價格還沒有放開,企業沒有定價權,農戶們都把豬交給當地屠宰場。這導致很多上點規模的企業,長時間沒有豬源,只能停工待料。以漯河肉聯廠為例,一年到頭幹不了三個月活。
這種情況如果不改變,企業就沒有出頭之路。解決的辦法也很簡單,提高收購價,讓更多的農戶把豬送過來。可這在當時是違反政策的事情,誰都不敢去觸碰。
萬隆很焦慮,一邊是企業無法正常開工,另一邊是好幾百號人等著發工資,“每天早晨起床,就得考慮煙筒冒不冒煙。”
不能再這樣下去,萬隆思前想後,決定冒一把險,去碰碰這條政策高壓線。上任第二年,他就宣佈搞議價豬收購,每斤豬肉的收購價格上調兩分錢。
在當時一潭死水的市場上,這看似不起眼的兩分錢,如同投向廣島的原子彈一樣,立刻引爆了農戶的情緒,他們爭著搶著把豬送過來。沒多久,漯河肉聯廠就扭虧為盈。
但萬隆也很快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代價。省領導聽說這件事後,很不高興,說他私抬物價,擾亂市場秩序,讓他馬上去省裡彙報。
對此,萬隆早就有心理準備,他風塵僕僕趕過去。領導們見到他,氣不打一處來,正準備口誅筆伐,沒想到萬隆先開了口:過去搞統購統銷,淡季時每個月虧十八九萬,現在搞議價豬收購,當月就實現2萬元利潤。
領導們可不吃這一套,接著敲打他:這事應該先打招呼,等上面精神再說。
萬隆反駁道:如果你們不準搞,可以發個檔案,虧損由省公司負責,我馬上停下。
一句話把領導給噎住了,沒辦法,只好讓他接著幹。
這年底,中央宣佈價格改革,萬隆的做法也變得合法化。這個時候,當地管理部門想囤積豬肉,等春節時賣個高價,於是通知肉聯廠,儲備1500噸豬肉。
萬隆不同意這種做法,根據他的調查,春節後豬肉價格將大跌,如果不及時賣出,必將損失慘重。為了說服對方,他趁著氣溫驟升,把主管領導請到冷庫。看著眼前堆積如山的豬肉,領導也不得不承認萬隆的判斷是正確的,主動提出儘快把豬肉處理掉。
應該說,萬隆是幸運的。當時,漯河是河南省經濟體制改革視窗,上面對企業的管理相對比較寬鬆,否則就他的那些做法,早就“死”了不知道多少回。“如果我在河南其他城市,能不能幹下來,還真是很難說。”萬隆後來感慨道。
豬肉價格放開後,漯河肉聯廠算是被搞活了。但提高收購價,這誰都會,其他企業開始紛紛模仿。這時,萬隆把目光投向國外,他透過生產分割肉,將生意做到了前蘇聯,肉聯廠的銷售收入從1984年的1000多萬增加到1990年的1億多。
然而好景不長,1991年隨著前蘇聯解體,肉聯廠失去了一大財源,經營再次陷入了困境。萬隆不得不為肉聯廠尋找新的出路。
有一次,他在火車上看到有旅客吃火腿腸,當時這還是個新鮮玩意兒。萬隆覺得這東西不錯,未來肯定有很大的市場。回到工廠後,他決定上馬這個專案。
但他的決定遭到很多人的反對。原因很簡單,該專案投資高達1600萬,一旦失敗,工廠幾年的努力將付之東流。省領導也好言相勸,怕他動靜太大閃到胳膊。
萬隆不甘心,自從當上廠長那天,他就準備好了幹一番大事。為了說服領導班子,他給出了兩點理由:第一,中國是個人口大國,未來肉製品消費會成為一個大市場;第二,雖然市場上已有春都、雙鴿等品牌,但還沒形成規模,恰好是個機會。
大家一聽,也覺得在理,轉而支援他。萬隆終於可以甩開胳膊幹了,他不但從日本、德國、瑞士進口了10條世界一流的生產線,還把質檢員的權力提高到廠長之上,一副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架勢。“我從不小打小鬧。”萬隆說。
1992年,漯河肉聯廠第一根火腿腸問世,萬隆將它命名為“雙匯”,這也成為整個集團的名字。此後,雙匯火腿腸的生產線以每年20條的速度遞增,遠遠超過其他同行,僅用六年時間就實現了產銷量全國第一。
到2000年,雙匯的銷售收入已發展到60多億,成為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基地。
今天再回首,當初若不是萬隆頂住壓力,上馬火腿腸生產線,雙匯的歷史恐怕得改寫。而這樣的反對聲,一直伴隨萬隆的職業生涯。
1998年上馬冷鮮肉專案時,萬隆遇到了同樣的麻煩。由於生產線昂貴,一套裝置價值2000多萬元,很多人反對,說萬隆殺的是金豬,不可能賺到錢。但萬隆堅持要上,因為他看到的不僅是一款產品,而是整個行業變革帶來的巨大潛力。
幾千年以來,中國傳統屠宰業都是一把刀、一口鍋、一杆秤的模式,凌晨宰殺,清早上市,中間不經過任何降溫處理,導致細菌滋生,影響了豬肉的安全。
冷鮮肉採取冷鏈生產、冷鏈運輸、冷鏈銷售,完全克服了熱殺肉的諸多弊端。結果,裝置投產當年就賺了幾百萬,第二年賺了2000多萬,此後是1億元、10億元。
萬隆擔任廠長早期,由於技術改造,廠裡經常缺錢,不得不找銀行貸款。
有一次,為了30萬元貸款,他冒著寒風雪來到銀行行長家。不巧,對方出門了,他只好一直守在對方家門口。直到夜裡11點半,行長才回來,看到瑟瑟發抖的萬隆,問他:“老萬,你這是幹啥?”“快過年了,沒錢殺不成豬。”
倔脾氣的萬隆,從來不輕易向人屈服,但為了錢,他也不得不低下頭顱。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萬隆對資本的態度,也直接導致他將目光投向招商引資。
1994年,香港華懋集團向雙匯注資1.27億元,這是萬隆的第一次試水,雙匯由此獲得了寶貴的資金。但令萬隆沒想到的是,這一次他遇到了一個強勁的對手。
華懋董事長龔如心有“亞洲女首富”之稱,雖然外表柔弱,年近六旬,依舊一副小甜心的打扮,扎羊角辮、穿超短裙,但做事十分彪悍。她並不滿足於簡單投資,還想進一步控股雙匯,甚至開價三個億,要更換雙匯的商標。
萬隆當然不同意,他斷然拒絕了對方的要求,並警告龔如心,如果堅持控股,就撤了她的股份。龔如心大怒,告訴萬隆:“我永遠不會撤股,你讓我撤股我就去告你們。”
在此之前,龔如心已經找各種關係向萬隆施壓,但她顯然低估了對手的實力。
萬隆之所以有恃無恐,是因為他手裡握著一張王牌——雙匯的賺錢能力。龔如心最初向雙匯注資1.27億元,當年底就拿到3000萬的分紅,收益率高達23%。面對這樣一臺賺錢機器,沒有商人能夠拒絕,萬隆顯然吃準了這一點。
這張王牌後來成為通殺資本的武器。1996年,雙匯建立食品城,有16家外資參與,每一家都不是大股東,控制權牢牢掌握在雙匯手中。2006年,雙匯出讓國有產權,高盛和鼎暉成為買家,萬隆又提出一個條件:對方不得將股份賣給其他殺豬的。
外資之所以願意投資,還接受各種條件,原因當然還是雙匯強大的賺錢能力。而雙匯也藉助外資的力量獲得迅速發展,2000年銷售收入突破60億,2010年達到500億,成為中國最大、世界領先的肉類供應商。
“如果雙匯不重組,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雙匯,因為雙匯要做大,尤其是做成跨國性的公司,沒有國際上的大財團支援也是做不成的。”萬隆坦言。
萬隆的生活很有規律,他一不抽菸,二不喝酒,一日三餐都在公司。早上七點起床,晚上八點下班,每天堅持走一萬步,不管颳風下雨,雷打不動。
在旁觀者看來,萬隆的控制慾極強。他每天早上都會到工廠視察,檢視豬的大小、肥瘦和檢疫等情況。他的辦公室裡有一套資訊化系統,只要輕點一下滑鼠,就可以瞭解到全國每個工廠、每一條流水線甚至每一頭豬的情況。
在他的管理下,雙匯就像一部精密儀器,分毫不差地執行。但即便是最精密的儀器,也有零件鬆動的時候。
2011年,央視3•15晚會曝出雙匯瘦肉精事件,輿論一片譁然。萬隆遭遇到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危機。
事件發生時,萬隆人在北京。由於情況緊急,他連夜趕回漯河,召開了專題會議,商議對策。第二天,雙匯就採取一個重磅動作,對生豬進行頭頭檢。
此前,所有廠家都是按國家規定的比例進行抽檢。頭頭檢給雙匯造成巨大的損失,僅檢測費用一年下來就得3億元,幾乎吃掉他們一半的利潤。
屠宰行業賺的是辛苦錢,殺一頭豬最多50元的利潤,3億元相當於殺600萬頭豬。換別人,恐怕很難做這樣的決定。但萬隆視雙匯為生命,他不想看到雙匯聲譽受損,為此他不惜放出狠話:寧肯檢死,不能查死。
檢測費只是損失的一小部分,在整個瘦肉精事件中,雙匯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21億元。一時間,媒體上充斥著各種悲觀言論。有人預測說,雙匯再也沒機會站起來了。
萬隆一聽急了,他告訴人們:“雙匯不會成為下一個三鹿!”
在當時喧囂的輿論環境下,沒有多少人把萬隆的話當真。但僅僅過了兩年,他就用一樁驚天的收購案告訴人們,不要小看了一個殺豬的老人!
2013年9月,雙匯以71億美元併購美國史密斯菲爾德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的豬肉加工企業。次年8月,雙匯的母公司萬洲國際在香港上市。2016年,萬洲國際躋身《財富》世界500強,成為國內唯一上榜的食品企業。
隨著雙匯帝國的不斷擴張,萬隆的聲望也越來越高,很多媒體將他譽為中國肉類工業教父、全球最有權勢的屠夫……各種名號層出不窮,但萬隆總是謙虛地回應,自己不過是個殺豬的,最大的愛好就是把豬殺好。
當年他曾經發誓,要用一把殺豬刀殺出國際水平,如今他兌現了自己的誓言。
– END –
六節課教會你,
系統掌握商業分析能力

▲長按二維碼識別學習
CEO商業評論
(ID: CEObiz)
思想創造價值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沃頓商業》(ID: WhatonBusiness) 高階商業財富思想案例庫。商務合作及投稿請聯絡微信:whartonclu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