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挫近40%,葵花葯業遭資本拋棄了?

作者丨小李飛刀
圖片丨圖蟲創意、東方IC、網路
來源丨市值觀察(ID:shizhiguancha)
2月以來,儘管A股中藥指數隨大市企穩回暖,但“中國兒童用藥第一品牌”葵花葯業的股價卻持續低迷,較歷史高位更是重挫近40%。
那麼,葵花葯業緣何失寵於資本市場?
01
頹勢盡顯
葵花葯業曾憑藉“小葵花媽媽課堂”的廣告語搶佔了消費者心智,逐步成長為中國中藥OTC龍頭企業。
目前,公司已佈局“兒童、婦女、消化系統、老年、呼吸感冒、風溼骨傷病、心腦血管、健康養生品”八大品類,最為知名的是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小葵花露、小兒柴桂退熱顆粒等兒童用藥。
在2023年及之前,葵花葯業營收、淨利潤均穩步增長,十年間年複合增速分別為10%、15.6%。基於其不錯表現,資本市場也給予了正面反饋,股價一直到2024年6月見歷史新高後才掉頭暴跌。
到了2024年,葵花葯業基本面大變臉,營收、淨利潤出現兩位數負增長,讓資本市場意識到公司業績高增長可能觸及了天花板。
▲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速走勢圖
來源:Wind
據2025年1月17日業績預告,公司2024年歸母淨利潤僅為4.4億元-6.6億元,同比銳減41.03%-60.68%。刨除前三季度,第四季度淨利潤僅為-1.47億元至0.73億元,而2023年同期高達2.68億元。
葵花葯業解釋業績大跌稱,呼吸類產品受到上一年度需求爆發增長帶來的高基數影響,整體銷量呈下行迴歸趨勢。加之前期原材料價格高位執行、成本承壓,導致毛利率有所下降。
不過,前三季度公司營收、利潤均下跌30%左右,顯然不能只歸因到基數、毛利率身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作為同行的華潤三九,感冒呼吸藥品在2024年同樣保持了不錯增長,以致於全年整體業務還保持了雙位數高增。
在市值觀察看來,葵花葯業業績滑鐵盧,還跟中藥集採政策等行業衝擊波以及公司自身應對愈發激烈的市場競爭不力有關。
由此可見,葵花葯業基本面惡化才是股價大幅重挫的核心因素,亦讓不少投資者愈發對未來前景保持較為悲觀的預期。
02
OTC不再是避風港
葵花葯業的興衰表現,與中藥行業的發展密不可分。
過去幾年,醫藥集採提速擴面,不少創新藥、仿製藥企業績表現早已經出現崩塌式下滑。而中藥細分領域波及不大,中藥企業業績仍保持穩健增長,市場表現也更有韌性,成為了生物醫藥投資者的“避風港”。
然而,這一光環在2024年不復存在。
據Wind統計,2024年前三季度SW中藥Ⅲ行業72家企業中,超46家扣非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超49家營收同比下滑,其中營收同比下滑超雙位數的企業近30家。
那麼,中藥行業到底發生了什麼?
一方面,中藥材價格高位執行,壓縮了藥企盈利空間。據中藥材天地網,2024年綜合200指數呈現“先漲後跌”的劇烈波動行情。其中,白朮、貓爪草、款冬花、白芍等品種在上半年漲幅翻倍,下半年有所回落。整體看,中藥現價仍高於2023年之前水平,處於歷史高位。
▲中藥材價格綜合200指數
來源:Wind
另一方面,中成藥集採擴面,OTC藥品也不再是安全區。
中成藥集採政策啟動於2021年。彼時,湖北省牽頭、19省份組成的省際聯盟集採,吸引了157家藥企、182個產品參與。最終中選產品平均降價42.3%,最大降幅82.6%,節約藥品費用超26億元。
湖北拉開了中成藥集採大序幕,為其他省份以及國家級中成藥集採奠定了基礎。
而過往集採品類集中在非OTC藥品,OTC中成藥不受直接衝擊。但這一“避風港”在2024年被無情打破。
2024年9月9日,安徽省醫藥聯合採購辦公室釋出《安徽省2024年度中成藥集中帶量採購檔案(徵求意見稿)》,擬啟動中成藥集採,涵蓋感冒靈、雙黃連、小兒肺熱咳喘顆粒等在內的35箇中成藥品種。
小兒肺熱咳喘顆粒則是葵花葯業主打的明星產品之一,被納入集採,引發資本市場擔憂。為此,公司還曾回應,目前看,影響應該不會特別大。因為從渠道端來看,公司大塊業務來自OTC,醫院端銷量本身就不是很大,再加上目前只是安徽地方的(政策),整體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在市值觀察看來,OTC藥品首次納入集採,其影響不可小覷。一方面,這一次集採雖然是安徽地方政策,但具備全國示範性效應,未來很有可能會推廣開來,成為全國性的普遍做法。
另一方面,OTC藥品在院端因集採大幅降價,與院外零售端構成了價格的顯著差異,自然會驅動院外零售端價格回落,或分流一部分需求到院內。
除此之外,2024年5月,國家醫保局啟動新的治理藥品專項行動,即“比價政策”——對同用名、同廠牌、同劑型、同規格、同包裝藥品進行比價,將網路售藥平臺藥價作為價格發現的“利器”。
這對上游中藥OTC企業或多或少會有連帶衝擊。此舉目的是打掉藥房虛高標價,一定程度上顛覆了原有藥房自主定價模式,對連鎖藥房的盈利能力構成嚴峻挑戰。而藥房是諸多中藥OTC企業院外最重要的銷售渠道之一,下游受到“比價政策”衝擊,上游也幾乎無法獨善其身。
當然,還有醫保控費等政策,旨在持續降低居民用藥負擔,會對中藥在內的藥企業績增長產生一些影響。
總之,在中藥材價格高懸、OTC中成藥集採、藥品治理專項行動、醫保控費等一系列不利因素之下,葵花葯業作為老牌中藥龍頭,很難逃脫行業變局衝擊。
03
是時候危則思變了
除行業衝擊波外,葵花葯業業績變臉還有公司自身因素,尤其是管理層動盪與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問題。
2018年,葵花葯業創始人關彥斌因“殺妻案”入獄,不僅震驚了社會各界,更是給後來的公司治理帶來了諸多困擾。出事之後,公司由兩位女兒關玉秀、關一接管,但子女間股權分散,加劇投資者對公司治理穩定性的擔憂。
此外,葵花葯業管理層頻頻動盪。2024年6月,原監事會主席蘭芬、獨立董事施先旺賈士紅林瑞超以及董事何國忠崔麗晶等人離職。
2024年10月,李金明先生因個人退休原因辭去了公司副總經理兼內部審計負責人的職務,而朱曉南女士則因個人原因辭去了公司副總經理的職務,而後者僅僅才任職3個月。
兩位重量級管理層同時辭任,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市場對公司戰略執行、財務合規、公司治理等方面擔憂。
高層人事不穩,自然不利於應對愈發激烈的市場。這或是2024年公司業績出現大滑坡的底層因素之一。
面對經營困局,葵花葯業是時候危則思變了。一方面,公司打造的“葵花”和“小葵花”兩大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認知度較高,具備一定經營壁壘。未來,可以繼續加大力度提升品牌影響力與競爭力。
另一方面,公司破局最為關鍵的是要加大創新。一來,需鞏固兒童藥優勢。比如,在呼吸類產品外,加大培育消化補益類第二曲線。二來,加速研發與轉化力度,透過匯入更多新品來尋求增長。
當然,這一切變革則需要一個穩定的人事團隊與良好的公司治理。這就需要現任掌舵者拿出變革的魄力與決心了。
倘若葵花葯業能夠大刀闊斧地推進變革,未來仍有一定機會重回增長正軌,否則在行業深遠衝擊波之下,可能將跟隨大流經歷無法掙脫的興衰輪迴。
THE  END
尊敬的讀者朋友們,衷心感謝您訂閱《華商韜略》,為了便於您及時收到我們的最新推送,敬請星標華商韜略公眾號,感謝支援,期待長久伴您同行。
華商韜略出品
主編:畢亞軍  責編周怡
美編宋曉昱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圖蟲創意、東方IC,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絡

華商韜略旗下公眾號,歡迎關注

投稿、約稿、商務合作及建議
敬請聯絡:010-65580525
[email protected]  周總監
◆◆◆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成長計劃】
簽約賬號【華商韜略】原創內容
◆◆◆
點贊”是喜歡,“在看分享”是真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