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美國教皇改寫千年歷史,他的推特爭議為何引爆全球關注?

作者:峰哥讀世界

作者:峰哥讀世界

活動預告+錄取大資料分析報告
長按海報,備註城市,掃碼新增小助手報名
直播預告
正文

2025年5月8日,羅馬的夜色被一陣鐘聲劃破。西斯廷禮拜堂的煙囪冒出縷縷白煙,聖彼得廣場上,人群爆發出震天的歡呼。有人淚流滿面,有人舉起手機記錄這歷史一刻。白煙,像古代的烽火,傳遞著一個震撼世界的訊息:天主教會有了一位新教皇——羅伯特·普雷沃斯特(Robert Prevost),他以“利奧十四世”之名,成為首位來自北美的教皇,肩負起領導全球14億信眾的重任。

然而,這位新教皇的故事遠不止白煙與歡呼。他曾是芝加哥街頭的普通男孩,秘魯田間的“北方聖人”,甚至是一位愛打網球的“網球迷”。更令人意外的是,他的一條推特帖子,批評美國副總統的言論,竟在當選後被瀏覽超350萬次,引發全球熱議。這位“鮑勃神父”究竟是誰?他的當選為何讓世界屏息?讓我們走進這場白煙背後的故事。

01

從歐洲到美洲,

天主教的“新大陸”時刻

天主教的教皇選舉,是一場神秘而莊嚴的儀式。133位樞機主教齊聚西斯廷禮拜堂,在米開朗基羅壁畫的注視下,秘密投票,直到三分之二多數達成。每天最多四輪投票,若無結果,煙囪冒出黑煙;若選出新教皇,則是白煙。2025年5月8日,僅僅24小時,樞機們就達成共識,比2013年教皇方濟各的選舉快了一天。這份效率,折射出對普雷沃斯特的廣泛認可。
歷史上,教皇多由歐洲人擔任,義大利更是“主力軍” 。2013年,來自阿根廷的方濟各打破慣例,成為首位拉美教皇。而今,普雷沃斯特的當選,彷彿是美洲勢力的接力。美國有約7000萬天主教徒,卻長期在教廷中處於邊緣地位。這次突破,不僅是宗教的變革,更像中國從傳統農業邁向現代化時,那種“新面孔帶來新希望”的歷史轉折。他的出現,讓人們開始暢想:天主教的中心,會不會悄然西移?

02

從芝加哥街頭到秘魯田間,

他的“預言人生”

普雷沃斯特的故事,始於芝加哥的平凡街頭。他是家中三兄弟的老么,小名“羅布”。哥哥約翰回憶,童年的他就與眾不同:別的孩子忙著踢球,他卻總往教堂跑。鄰居曾開玩笑說:“這小子將來要當教皇!”誰也沒想到,這句戲言成了現實。
5月8日,當普雷沃斯特的影像出現在電視上,芝加哥的弗朗西斯·澤維爾·沃德學校沸騰了。教室裡,學生們擠在螢幕前,有人喊:“他是我鄰居!”孩子們跳起來鼓掌,老師們眼裡泛著淚光。這位“家鄉英雄”,讓整座城市為他驕傲。
但普雷沃斯特的真正光芒,在秘魯的泥濘小路上綻放。他初到秘魯時,只是個年輕的傳教士,揹著行囊,走進利馬郊外的貧民窟。那裡的居民大多靠撿拾垃圾為生,孩子們光著腳在土路上跑。他沒有豪言壯語,而是捲起袖子,幫村民修水渠,建學校。據當地神父回憶,他曾在酷暑中和農民一起挖溝,汗水浸透長袍,卻笑著說:“這比開會管用。”在利馬的聖羅莎社群,他推動建起了12所簡易學校,讓數百名孩子第一次坐進教室。一位名叫瑪麗亞的母親至今記得,普雷沃斯特為她生病的兒子送藥,蹲在床邊輕聲祈禱。那一刻,她覺得“他像個天使”。
作為秘魯北部的大主教,他被當地人稱為“北方聖人”,不僅因為他的善行,還因為他總能傾聽。一次,洪水沖毀了沿海村莊的漁船,他親自走訪每戶人家,協調救援物資,還說服教會捐款重建碼頭。秘魯奧古斯丁會士亞歷山大·拉姆神父說:“他從不端著架子,總能找到每個人的心。”這些經歷,塑造了他對貧困與正義的深刻理解,也為他日後領導全球教會埋下伏筆。
生活中的他,也有可愛的一面。他自稱“網球迷”,曾在採訪中笑言:“當主教太忙,但網球讓我放鬆。”這樣一位接地氣的“鮑勃神父”,如何從田間小路走向梵蒂岡的陽臺?或許,正是這份真誠,讓他成為14億信眾的燈塔。

03

推特爭議與“利奧”之名的深意

普雷沃斯特的故事並非全是掌聲。就在當選前三個月,他的一條推特引發軒然大波。他轉發了一篇批評美國副總統JD·萬斯(JD Vance)的文章,質疑其關於“基督教愛排序”的言論,稱“耶穌從不讓我們給愛排名”。這條帖子在當選後被瀏覽超350萬次,全球網友議論紛紛。有人贊他敢言,有人質疑宗教領袖是否應介入政治。
令人意外的是,萬斯並未針鋒相對,而是在當選後發文祝賀:“祝賀首位美國教皇利奧十四世!願上帝保佑他的使命。”這番“橄欖枝”,讓人們看到和解的可能,也折射出宗教與政治的微妙平衡。
普雷沃斯特選擇“利奧十四世”作為教皇名,同樣耐人尋味。歷史上,“利奧”象徵強壯與公正。5世紀的聖利奧一世,帶領教會度過動盪歲月;19世紀的利奧十三世,倡導工人權利,影響深遠。布里斯托大學學者貢薩洛·貝倫格爾認為,這個名字還致敬了聖方濟各的摯友“利奧兄弟”,暗示普雷沃斯特將延續方濟各的改革,關注貧困、移民和環保。他的名字,彷彿一封寫給未來的宣言:堅定而溫暖。

04

全球目光下的新教皇,挑戰與希望並存

普雷沃斯特的當選,引來全球矚目。美國前總統喬·拜登稱他“伊利諾伊之子”,言語間透著家鄉的自豪。巴拉克·奧巴馬,作為芝加哥的政治明星,稱他“同鄉”,並期待他為全球樹立榜樣。兩位民主黨背景的總統,話語中流露出對普雷沃斯特進步立場的認同,這與他批評美國保守派政策的推特記錄相呼應。
俄羅斯總統普京的賀電則別有深意。他強調“基於基督教價值觀的對話”,似乎在暗示希望藉助教廷影響力,緩和與西方的緊張關係。普京近年來常以“傳統價值觀”作為外交話語,試圖拉攏宗教領袖,這封賀電無疑延續了這一策略。義大利總理喬治婭·梅洛尼則更聚焦和平,她在賀詞中寫道:“在衝突與焦慮的時代,他的和平呼籲是世界的需要。”作為右翼領導人,梅洛尼對天主教傳統的重視,使她的表態既是外交姿態,也帶有國內政治考量。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祝賀則簡短而真摯,稱普雷沃斯特為“希望與團結的象徵”,或許寄託了戰時國家對精神支援的渴望。
這些賀電,像一幅世界棋局,折射出宗教外交的複雜性。普雷沃斯特的美國身份,讓他天然成為跨大西洋關係的橋樑。他的秘魯經歷,又讓他對發展中國家的困境感同身受。這種雙重背景,或許能為全球對話帶來新視角。
作為教皇,普雷沃斯特面臨重重挑戰。他需平衡教會內的保守與進步派,回應氣候變化、貧困等現代議題,甚至可能延續方濟各對移民的關懷。例如,他在秘魯時曾為無家可歸的移民家庭籌建臨時庇護所,這一經歷可能影響他未來的政策方向。對中國天主教徒而言,他的當選或許會帶來新的關注點,比如梵蒂岡在全球事務中的角色,但具體影響尚待時間揭曉。
他的秘魯經歷,讓他深知基層疾苦;他的美國背景,又讓他熟悉多元文化的碰撞。這位“鮑勃神父”,或許能以獨特視角,為分裂的世界帶來一絲希望。

05

當信仰照亮分裂的世界

白煙散去,鐘聲猶在。普雷沃斯特站在聖彼得大教堂的陽臺,俯瞰歡呼的人群,用溫和的聲音呼籲“和平與合一”。那一刻,羅馬的夜空彷彿亮起一盞燈,溫暖而堅定。
當一位來自“宗教多元化最激烈國家”的教皇,領導14億信眾,會發生什麼?是彌合分裂,還是點燃新的火花?無論答案如何,普雷沃斯特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平凡人,也可以成為希望的火種。或許,這正是信仰的力量——在喧囂的世界中,指引我們找到彼此。
2025頂尖美本資料分析報告發佈會:

西安、成都、重慶行程即將確定
🔥席位緊張,歡迎掃碼預定!🔥
相關閱讀:

美國紅衣主教普雷沃斯特當選教皇 選擇以“利奧十四世”為名號

特朗普扮教皇,被美國天主教界嚴厲批評

美英達成"首份"貿易協議,條款尚待確定特朗普就迫不及待對外宣佈


作者:峰哥讀世界,轉載:峰哥讀世界,本文經授權轉載,版權歸屬作者/原載媒體

喜歡本文?歡迎掃碼加入視角&翠鹿公益交流社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