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點#125中美貿易戰與科技競爭;新任美國籍教皇;AI與教育

I. 今日文章目錄(全部含音訊)

● 直擊中美貿易戰

  1. [717]中國如何持續獲取英偉達晶片(The Economist)
  2. [716]關稅戰:中國的機器人軍團(The New York Times)
  3. [723]特朗普關稅重創嬰兒用品行業,家長恐面臨漲價斷貨危機(The Washington Post)
  4. [722]特朗普面臨兩黨施壓,要求嚴打中國電子煙(Washington Examiner)
  5. [714]中國應對貿易戰的秘密武器:蓬勃發展的零工經濟正在有效支撐就業市場(The Economist)

● 大國博弈與文明競爭

  1. [726]深層對抗還是精英執念?華盛頓對華主導權的追逐(War on the Rocks)
  2. [724]中國嘲笑西方缺乏“戰略定力”——確實如此(The Telegraph)

● 史上首位美國籍教皇:特朗普的有力批評者

  1. [727] “完美符合所有條件”:美國籍教皇利奧十四世突破歷史障礙當選(The New York Times)
  2. [728]教皇利奧十四世:從尊號選擇看未來施政方向(The Independent)
  3. [729]教皇利奧或成為特朗普新的有力批判者(The Telegraph)
  4. [730]特朗普遇上新對手:教皇利奧十四世(Time)

● 電動車:中美路徑分野

  1. [720]1.5萬美元電動SUV揭示中美汽車產業競爭格局(The Wall Street Journal)

● 金融:巴菲特、美元與科技股

  1. [721]巴菲特的世紀豪賭(Financial Times)
  2. [718]為什麼美元貶值對科技股投資者如此重要(The Information)

● 俄羅斯的隱形帝國

  1. [715]俄羅斯的隱形帝國:莫斯科如何重燃後蘇聯地區影響力  (Foreign Affairs)

● AI與教育

  1. [725] AI是在賦能教育,還是取代教育?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 Met Gaia

  1. [719]今年的Met Gala背後暗藏政治玄機(The New York Times)

II. 按語與引文

1.[717]中國如何持續獲取英偉達晶片

  • The Economist(2025.5.5)
🏖️

按語:挺有意思的一篇文章,介紹中國企業如何透過各種方法和招術搞到英偉達晶片:儘管美國不斷升級限制措施,法透過技術引數限制和雲服務管控等,切斷中國獲取高階晶片的渠道,但中國企業仍然透過租賃海外算力、設立境外子公司、晶片走私及轉口貿易等灰色手段持續獲取英偉達產品。複雜的全球供應鏈、監管資源不足、旺盛市場的需求,使得出口管制難以嚴格執行,基本形同虛設,暴露出技術封鎖策略的侷限性。關鍵在於:美國要想在人工智慧領域維持優勢。需要依靠的是技術創新,而非單純遏制對手。
  • 正文:(2,7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上個月,英偉達執行長黃仁勳到訪北京時傳遞了一個明確訊號:這家全球領先的人工智慧晶片製造商計劃“堅定不移的服務中國市場”。但美國政府可不這麼想,就在幾天前,特朗普政府剛剛出臺新規,實際上已經禁止該公司向中國出售H20微處理器。
過去幾年,美國一直試圖透過限制先進半導體出口來遏制其在人工智慧領域的主要競爭對手。人工智慧處理器的效能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算力(晶片處理資料的速度)和記憶體頻寬(處理器與記憶體之間傳輸資料的速度)。2022年10月,拜登政府禁止向中國出售在這兩方面都超過特定閾值的美國晶片。英偉達為此專門推出中國特供版H800晶片,其效能引數恰好控制在限制標準之下……

2.[716]關稅戰:中國的機器人軍團

  • The New York Times(2025.4.23)
🏖️

按語:本文載於《紐約時報》,探討了中國如何透過發展工業機器人技術提升製造業競爭力。1)中國以政府主導的自動化革命重塑汽車產業格局,工廠的智慧化程度已超越傳統工業強國;2)中小型作坊開始普及AI機械臂,大型車企透過機器人叢集實現高效生產與質檢;3)政策扶持與技術人才儲備為自動化發展提供動能,人口紅利消退倒逼生產率提升;4)儘管自動化帶來效率飛躍,但勞動者也日益擔憂技術替代風險。
  • 正文:(3,2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中國在貿易戰中的秘密武器,是一支由人工智慧驅動的工業機器人軍團,它們徹底改變了製造業的面貌。
全中國的工廠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自動化。在工程師和電工團隊的維護下,這些機器人生產線既降低了製造成本,又提升了產品質量。
這使得中國工廠能夠維持多種出口產品的低價優勢,從而在應對特朗普總統的高關稅貿易戰時佔據主動。同時,中國還面臨歐盟以及巴西、印度、土耳其、泰國等發展中國家設定的新貿易壁壘……

3.[723]特朗普關稅重創嬰兒用品行業,家長恐面臨漲價斷貨危機

  • The Washington Post(2025.5.7)
🏖️

按語:這篇《華盛頓郵報》的報道捕捉了一箇中美貿易戰裡對美國民生非常重要的細分領域:嬰幼產品,探討特朗普對華加徵關稅對相關行業及普通家庭的重大沖擊。1)特朗普政府新關稅政策大幅推高中國產嬰兒用品進口成本,導致關鍵育兒商品價格飆升及斷貨風險,迫使製造商暫停發貨並陷入經營困境。2)行業面臨雙重挑戰:一方面,中國供應鏈很難替代(因為長期合作關係,以及複雜的安全檢測體系),轉移生產需耗時數年且成本高昂(這可能是行業以外的人所不瞭解的);另一方面,零售商被迫提價轉嫁成本,但消費者的承受力已達極限,儘管這些產品都是剛需。3)家長因擔憂供應短缺開啟恐慌性囤貨,二手市場可以滿足童裝,但無法覆蓋安全座椅、奶瓶奶嘴等產品的缺口。4)特朗普政府將漲價視為重振製造業的必要代價,但嬰幼供應鏈重構的難度很高,而育兒成本的上升將直接對美國的生育率目標產生負面影響。5)最後,專家警告若關稅長期持續,可能加劇育兒用品階級分化,使低收入家庭陷入更嚴峻的生存壓力。點評:圍繞中美貿易戰,這是針對美國經濟民生一個非常好的切入視角與分析。
  • 正文:(3,2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直接推高了美國家庭的育兒開支。在家庭預算已經捉襟見的情況下,關鍵嬰兒用品不僅價格飛漲,還面臨斷貨風險。
從汽車安全座椅、嬰兒推車到搖籃和尿布臺,美國市場上幾乎每件嬰兒用品產自中國。這使兒童用品行業成為最容易受到成本飆升和供應短缺影響的領域之一。
儘管多年來許多行業已經將服裝、電腦等產品的製造轉移到越南、泰國和印度,但嬰兒用品行業仍然留在中國。部分原因是這些企業與中國工廠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這些工廠也能夠滿足美國製定的嚴格的安全標準。據美國青少年產品製造商協會(JPMA)資料顯示,美國人購買的嬰兒用品中,超過70%是由美國企業在中國生產的……

4.[722]特朗普面臨兩黨施壓,要求嚴打中國電子煙

  • Washington Examiner(2025.5.7)
🏖️

按語:美國兩黨共同施壓特朗普政府,要求加強打擊中國製造的非法電子煙產品,因存在一個龐大的地下產業,透過跨境走私及針對性營銷,加劇了美國青少年的使用問題。目前而言,政策落地仍受多方因素制約,但議題已經進入議程。這既是中美關係的一個潛在摩擦點,又提供了機會,即兩國可以在這個領域開展合作。
  • 正文:(2,5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獨家報道: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正受到兩黨人士的共同遊說,要求他嚴厲打擊向美國兒童和青少年銷售中國製造的非法電子煙。
上個月,拉美裔商業聯盟主席哈維爾·帕洛馬雷斯(Javier Palomarez)向總統和內閣成員致信,敦促特朗普“建立有效的監管和執行框架”,以打擊黑市電子煙。
本報獲得並查閱了這封信件。信中提出了三項建議:加強美墨邊境和加墨邊境管控,阻止販毒集團將中國黑市產品走私到美國;加強對中國進口貨物的監管;同時為消費者和零售商釋出新的電子煙使用指南……

5.[714]中國應對貿易戰的秘密武器:蓬勃發展的零工經濟正在有效支撐就業市場

  • The Economist(2025.5.4)
🏖️

按語:文章載於《經濟學人》,作者透過近期京東發起的商戰,敏銳地看到,中國在遭受貿易戰衝擊,出口行業受挫,承受就業壓力時,外賣、快遞等平臺以“零工經濟”的方式填補了傳統制造業的崗位空缺,成為提高經濟韌性的重要緩衝力量。政府對此也有充分意識,從早期對平臺經濟的整改轉向政策支援,推動企業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以穩定就業市場。不過,社保還有成本分擔的問題待解決,即如何在勞動者、平臺企業、政府之間進行即期與遠期的平衡。此外,在自動化革命面前,低技能零工經濟中長期看還面臨技術替代的風險。但無論如何,儘管零工經濟難以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其創造的臨時崗位仍為勞動者提供了過渡選擇,成為維持社會運轉的“安全網”,反映了中國經濟的現實韌性。
  • 正文:(2,1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中國出口產業在145%高關稅重壓下舉步維艱,就業市場警報已經拉響。高盛最新資料顯示,目前約有1,600萬就業人口直接從事對美出口商品生產工作。另一機構野村證券預測,短期內可能影響570萬個就業崗位,而隨著經濟衝擊持續蔓延,最終影響崗位攀升至1,580萬。
中國政府正在採取一系列的措施減輕貿易衝擊,例如在最近一次政治會議上,提出提高受關稅影響企業的失業保險返還比例。但中國的就業市場還有另外一個救星:規模龐大的零工經濟。事實上,特朗普發起的貿易戰可能推動這個行業完成轉型,從中國曾經持懷疑態度的自由散漫行業,轉變為受到政府認可的全球最大線上勞動力市場,並配有更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

6.[726]深層對抗還是精英執念?華盛頓對華主導權的追逐 

  • War on the Rocks(2025.5.5)
🏖️

按語:這是一篇書評,評論者藉著書評,探討了華盛頓精英階層對華戰略的內在矛盾與公眾認知的脫節現象。文章指出:1)美國精英高度關注中國,把反華作為共識;2)美國精英一方面要避免和中國的戰爭,一方面又要維持美國對中國的主導權,但假裝看不到兩者的內在衝突;3)由於沒有答案,美國精英也不願意公開討論圍繞中美問題的戰略選擇;4)美中競爭與冷戰時期存在本質差異,中國不具備蘇聯式的意識形態擴張性,美國社會也缺乏冷戰時期全民動員的思想基礎;4)美國要求中國接受從屬地位的主張是不切實際的,中國必然追求與其體量相稱的地區影響力;5)當前精英雖有共識,但美國既無公眾支援,也缺乏真正複製冷戰模式的政治決心;6)如果美國真的強行維繫單極霸權,有可能引發災難性衝突。
點評:評論者看到:反華在美國並沒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更多的是精英一廂情願推動的方向。在這樣的基礎上,美國不太可能拿出冷戰時期針對蘇聯的政治決心與動員來針對中國。這在中美貿易戰時已經可以清楚看到。特朗普本人也不認為中國是真正的存在威脅。他能讀懂民眾,因此在行動上也與精英產生脫節,成為精英推動反華議程的干擾。
  • 正文:(3,0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德米特里·阿爾佩羅維奇(Dmitri Alperovitch),《懸崖邊的世界:美國如何在21世紀競賽中戰勝中國》(Public Affairs出版社,2024年)。
隨便走進華盛頓哪位外交政策觀察人士的家,你準能看到書架上堆滿了關於中國的新書,壓得架子都快撐不住了。作為華盛頓外交政策圈的核心刊物,《外交事務》雜誌每一期都塞滿了討論中國的文章。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在這個因意識形態和黨派分歧而分裂得比內戰以來任何時候都嚴重的城市裡,中國問題是唯一能讓敵對陣營暫時放下分歧的話題……

7.[724]中國嘲笑西方缺乏“戰略定力”——確實如此 

  • The Telegraph(2025.5.5)
🏖️

按語:本文載於英國保守派大報《The Telegraph》。作者通過幾個事例,引出了中國人擅長並堅持的“戰略定力”,並直接上升到了文明競爭的高度:1)中國透過自主研發釷基熔鹽反應堆技術,基於西方已解密的廢棄專案實現突破,凸顯其“堅持二三十年專注做好一件事”的戰略定力;2)西方因短期效率考量放棄釷燃料研究,暴露的是政策反覆與技術路線選擇上的功利主義;3)以中國快速擴張的核能佈局為例,指出西方世界在基礎能源設施建設上的停滯與內耗;4)作者將技術發展上升到了文明競爭與存續的高度,指出文明衰落的本質在於已經無法專注於決定自身命運的最重大問題。
點評:文章不長,但作者看到了真問題,點出了真問題,無奈又不出(針對西方的)解決方案。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應看到中國擅長且能夠堅持“戰略定力”、“做難而正確的事”。這是真正的“長期主義”和“歷史耐性”。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裡,這是一個非常稀缺、珍貴、難以效仿的稟賦和特性。
  • 正文:(2,1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中國近期明顯加強了輿論攻勢。4月2日,特朗普宣佈針對中國的所謂“解放日”(liberation day)關稅政策後,中國立即用人工智慧製作的影片予以回應。影片中,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副總統萬斯正在血汗工廠裡疲憊不堪的縫製帽子、組裝電子產品。這顯然是中國在對美國發出挑釁:“這些低端製造業的苦活累活一直是我們替你們乾的,你們真的打算接手嗎?”
但最近這次幾乎無人察覺的挑釁,卻直擊西方痛處。中國正在質疑西方是否具備長期維持先進科技社會的關鍵能力,他們稱之為“戰略定力”,並斷言西方並不具備這種特質……

8.[727] “完美符合所有條件”:美國籍教皇利奧十四世突破歷史障礙當選

  • The New York Times(2025.5.8)
🏖️

按語:全球基督教世界裡的刷屏大事。新任教皇利奧十四世(本名羅伯特·普雷沃斯特)突破了美國籍身份這一歷史性障礙,成功當選教皇。之所以選擇他,不僅出於前任教皇的認可,還因為他特殊的背景和價值傾向:1)美國出生,又擁有拉丁美洲牧靈經驗;2)兼具來自基層的“牧者情懷”與上層管理才能;3)既能獲得保守派的認可(精通神學教義,同時在女性神職、同性戀等敏感議題上持傳統立場),又是一個溫和務實的改革派,能夠繼承方濟各的改革路線(推動教會推動決策民主化、減少教廷集權、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等)。點評:利奧十四世能夠彌合改革派與保守派的分歧,平衡撕裂的天主教會中的各種利益與訴求,推動這個擁有14億人的宗教組織走向前行。(但接下來一個比較關鍵的摩擦點在於:作為政治上的溫和左翼,他和特朗普/MAGA的關係可能會趨向緊張)
  • 正文:(2,1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回顧起來,教皇利奧十四世(Leo XIV)可謂佔盡天時地利。這位新任教皇在選舉會議的第二天就當選,讓整個羅馬天主教世界為之震驚。他彷彿同時來自兩個世界:既在美國出生並接受教育(美國對教會的財政至關重要),又曾在秘魯擔任傳教士、牧師和主教,還領導過負責拉丁美洲事務的宗座委員會——該地區正是天主教會發展最具活力的區域。
他獲得了前任教皇方濟各的高度認可,被委以羅馬天主教會最重要的職位之一。作為羅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樞機主教,他掌管著協助教皇選拔主教的部門,從而決定著教會的未來走向……

9.[728]教皇利奧十四世:從尊號選擇看未來施政方向

  • The Independent(2025.5.9)
🏖️

按語:教皇尊號大有名堂,從教皇選擇的尊號,就能看出他希望繼承什麼樣的傳統,打造什麼樣的人設,推行什麼樣的政策。
  • 正文:(2,2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新教皇的施政方向,從他選擇的尊號中已初現端倪。
5月8日週四,69歲的美國籍樞機主教羅伯特·普雷沃斯特(Robert Prevost)當選為羅馬天主教會新任教皇,尊號“利奧十四世”*(Leo XIV)——隨著聖伯多祿廣場上資深樞機的宣告,現場人群一片歡騰。這位在秘魯傳教半生、現任梵蒂岡主教部負責人的美國傳教士,成為天主教會兩千年曆史上第一位美國籍教皇。
當聖伯多祿大教堂陽臺上響起傳統宣告“Habemus Papam”(我們有了新教皇)後,新教皇的受洗名與極具象徵意義的尊號相繼揭曉……

10.[729]教皇利奧或成為特朗普新的有力批判者

  • The Telegraph(2025.5.8)
🏖️

按語:新任教皇利奧十四世是歷史上第一位美國籍教皇,但他居然是個進步派/左派,而考慮到天主教在今日美國的重要性(從副總統JD·萬斯,到廣大的拉丁裔選民),教皇的立場就非常重要了。而利奧十四世傳承了方濟各的包容理念,關注貧困與移民問題,曾公開批評副總統萬斯“優先本國同胞”的言論,強調天主教普世性精神。這種社會行動主張,與轉向民族主義(乃至種族主義)的西方民粹右翼及保守勢力形成正面衝突,其言論幾乎必然會引發與特朗普政府的矛盾。
  • 正文:(1,5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聽到羅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ovost)這個名字時,聖彼得廣場上一片譁然,而當選者本人看起來也同樣驚訝。
人群中的美國人欣喜若狂。我身旁一個美國男孩尖叫著:“美國教皇!天啊!是美國教皇!”
當利奧十四世走上陽臺時,他顯得十分激動,明顯有些緊張。這位習慣幕後工作的人,如今成為了萬眾矚目的焦點……

11.[730]特朗普遇上新對手:教皇利奧十四世

  • Time(2025.5.9)
🏖️

按語:《時代》週刊關於新任美國籍教皇利奧十四世和特朗普/MAGA運動潛在衝突的報道。
  • 正文:(1,8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新任教皇是美國人。但千萬別以為他會支援“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
羅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樞機主教於週四成為全球十四億天主教徒的領袖,並選用“利奧十四世”作為尊號。這位曾經擔任傳教士的教皇,將成為對某種美式天主教的制衡力量,近年來,這種教派在華盛頓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卻比全球其他天主教團體更加保守。由於美國副總統JD·萬斯和九位最高法院大法官中的六位都是他的信徒,利奧十四世成為全球及美國境內最具影響力的天主教領袖……

12.[720]1.5萬美元電動SUV揭示中美汽車產業競爭格局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25.5.3)
🏖️

按語:中美汽車市場競爭格局呈現顯著分化,中國電動車市場快速發展,本土品牌憑藉低成本供應鏈和技術創新主導市場,推動車型價格下探並整合先進功能;美國仍以燃油車為主,供應鏈成本高昂制約電動化程序。跨國車企加速在中國本土化研發生產,以應對競爭,但受制於兩國貿易壁壘、政策差異,中美兩國市場差異化趨勢還在持續加深。點評:最終形成的汽車產業結果已經很清晰:中國的未來是電動車,美國的未來依然是油車。這不僅是一個商業決定,更是一個政治決定。
  • 正文:(1,8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座標上海。這價格聽起來簡直不可思議:一輛配備全景天窗和杯架的豐田全新電動SUV,只賣1.5萬美元。
但豐田bZ3X確實存在,而且真的以這個價格上市銷售。不過有個限制條件:只在中國市場出售。
汽車業高管們曾經夢想打造“全球通用車型”,只需設計一次就能賣遍全世界。如今這個夢想已經破滅,尤其是在全球最大的兩個汽車市場中國和美國,這兩個市場加起來佔全球汽車銷量的近一半,卻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13.[721]巴菲特的世紀豪賭

  • Financial Times(2025.5.6)
🏖️

按語:本文記載了投資史上的一段傳奇佳話。2007年,“股神”巴菲特與對沖基金機構Protégé展開十年賭局,以標普500指數基金挑戰精挑細選的對沖基金組合,驗證被動投資與主動管理的優劣。面對行業質疑,巴菲特堅持認為高昂管理費將吞噬收益,而看似平庸的指數基金終將勝出。這場廣受市場關注的對決在金融危機與經濟復甦中跌宕起伏,最終指數基金以壓倒性優勢勝出,成為被動投資理念的里程碑。這場世紀豪賭不僅令金融界反思投資本質,更將“低成本、廣覆蓋”的指數化策略推上神壇,書寫了現代投資史上最具啟示性的篇章。
  • 正文:(8,7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2007年夏天的一個慵懶午後,泰德·塞德斯(Ted Seides)坐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15層他那間氣派的轉角辦公室裡。CNBC財經頻道的嘈雜聲從背景傳來,百無聊賴之際,他決定處理積壓的電子郵件。就在這時,一封特別的郵件吸引了他的目光。
這是一位朋友發來的文字記錄,記載了沃倫·巴菲特與一群大學生的近期對話。作為“奧馬哈先知”(Oracle of Omaha)的長期崇拜者,塞德斯從不缺席巴菲特旗下投資帝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年度股東大會。但那天早上,這份文字記錄中的某些內容讓他驚訝得差點被咖啡嗆到……

14.[718]為什麼美元貶值對科技股投資者如此重要

  • The Information(2025.5.5)
🏖️

按語:本文分析了美元貶值對科技行業的影響及其傳導機制。特朗普政府加徵關稅政策引發美元匯率與美股同步下跌,導致海外投資者撤離美國市場。匯率波動對科技企業造成雙向衝擊:海外收入佔比較高的企業可能受益於貨幣兌換收益,但依賴進口原材料或以外幣定價的企業面臨成本壓力。美元持續走弱增加了美國企業境外融資難度,同時外資撤離趨勢可能形成"匯率貶值-資金外流"的惡性迴圈。不同企業在銷售市場佈局和貨幣結算結構上的差異,使得匯率波動對其基本面的影響呈現顯著分化。 
  • 正文:(1,8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美元困境
特朗普總統宣佈加徵關稅以後,美元匯率和美國股市出現了同步下跌的情況。
美元持續貶值的影響正在科技行業引發連鎖反應,無論是成熟企業還是初創公司,其盈利能力和融資前景都面臨衝擊。
自特朗普總統一個月前宣佈加徵關稅以來,美元匯率已經跌至202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如此劇烈的匯率波動,使得Meta、微軟等科技巨頭在財報電話會議中多次強調,這將對第一季度乃至全年業績產生顯著影響……

15.[715]俄羅斯的隱形帝國:莫斯科如何重燃後蘇聯地區影響力 

  • Foreign Affairs(2025.4.16)
🏖️

按語:本文載於《外交事務》,站在美西方立場,除個別措辭描述外,內容相對客觀,系統介紹了俄羅斯如何透過區域合作機制、經濟整合及安全網路,重建了對前蘇聯國家的影響力,並在俄烏戰爭後進一步增強。1)普京執政以來,俄羅斯透過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歐亞經濟聯盟等架構強化區域聯動,並利用能源供應、法律框架及政治干預鞏固自己在區域內的主導地位;2)俄烏戰爭爆發後,多數前蘇聯國家並未如西方預期一般在政治上倒向烏克蘭,反而與俄羅斯系統深化了合作,併成為其規避制裁的主要渠道;3)這些國家接收了大量俄羅斯的技術移民與資本投入,推動了當地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4)儘管部分國家在主權問題上保持謹慎,但俄羅斯透過安全協議與政治施壓,限制了在這些國家的反俄活動;5)俄羅斯在區域內的地緣政治操作頗有精度,針對不同的國家採用不同的差異化策略。總體而言,前蘇聯地區已形成複雜的新型地緣生態,俄羅斯影響力仍然頗具韌性,遠遠超出西方的預期與理解。
  • 正文:(5,7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2022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後,許多研究蘇聯加盟共和國的西方分析人士曾預期,這些國家的政府和民眾會聲援烏克蘭,譴責俄羅斯試圖吞併領土、否定烏克蘭主權的行為。1991年蘇聯解體以來,這些原加盟共和國始終致力於鞏固獨立地位,在發展與西方國家及其他地區力量關係的同時,謹慎處理與俄羅斯的往來。但俄羅斯總統普京自1999年執政以來,將重建對“周邊鄰國”的影響力作為戰略重點,以此實現其大國抱負……

16.[725] AI是在賦能教育,還是取代教育? 

  •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25.4.29)
🏖️

按語:又一篇在教育雜誌上發表對AI侵蝕教育的憂心忡忡(甚至悲傷)的文章。1)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AI雖能輔助完成作業和知識梳理,但也導致學生陷入“中文房間”(一個經典的思想實驗、比喻)困境——透過技術工具機械完成學習任務卻未真正掌握知識;2)教育工作者面臨雙重難題:既要擁抱AI,開發AI的創造性應用,又要遏制學生對AI的投機性濫用。現有策略不足以有效平衡兩者;3)研究發現,學生過度依賴AI會導致批判性思維能力和知識掌握程度系統性的下降。歷史上有可比案例:計算器普及後,普通人數學能力隨之衰退。4)核心矛盾在於,AI工具只能在表面上提升作業效率,卻可能消解教育最關鍵的部分,在(痛苦的)學習中磨練、積累、成長、領悟、完善自我。
點評:當年,“中文房間”(the Chinese room)是用來形容機器人的,比喻機器人雖然能夠輸出知識,並無真實意識。今天,它卻被用來形容依賴AI進行“自欺欺人”虛假學習的人類。真是莫大的諷刺。AI對教育的影響是全面的,現在看來可能弊大於利,不僅是侵蝕和取代,而且顛覆了教育的一切功能。“潘多拉的盒子”已然開啟,AI將貫穿生活的一切,過去的世界再也回不去了。
  • 正文:(4,3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自2022年底ChatGPT問世以來,學生群體始終是其最活躍的使用者。當2023年春季使用者增速放緩時,AI熱潮看起來好像即將消退,但同年9月便又恢復了增長,原來是因為暑假因素導致的正常波動。儘管各類機構都在艱難適應這個時而強大時而笨拙的工具,但學生們立刻發現AI對完成《哈姆雷特》或“法國革命”等1,500字作業的巨大幫助。這也促使OpenAI等公司近期紛紛推出學生折扣,將其視為重要的市場拓展策略。
美國每年約有1,500萬大學生,他們完成的論文和考試答卷總字數高達幾十億。雖然每門課程的直接產出就是學生作業——包括論文、考試、研究專案等,但課程真正的價值在於學生的學習體驗……

17.[719]今年的Met Gala背後暗藏政治玄機

  • The New York Times(2025.5.5)
🏖️

按語:關於最近在美國媒體刷屏(同時又頗有爭議)的Met Gala活動的一則報道。
  • 正文:(3,4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去年十月,當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服裝學院宣佈即將舉辦“極致剪裁:黑人風格”(Superfine: Tailoring Black Style)時裝展覽的時侯,美國的政治氛圍與現在截然不同。
當時,美國曆史上首位女性副總統、也是首位代表主要政黨參選總統的黑人女性卡瑪拉·哈里斯,正處於白宮競選活動的最後衝刺階段。由服裝學院首席策展人安德魯·博爾頓(Andrew Bolton)歷時五年籌備的這個展覽,在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遇害事件引發種族問題反思後,致力於推動館藏與展覽的多元化,這一舉措早就應該實施了……

III. 如何加入(並閱讀全文):掃二維碼

歡迎加入「兔主席的寶藏」,兔主席/tuzhuxi的精華內容分享圈。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數量2024年11月上線至今,600篇文章、200萬字
定位:有國際視野、理性思考的愛國主義者
領域:熱點、國際、歷史、人文
內容:國際臻選、快評
標籤:美國政治與社會、中美關係、特朗普、馬斯克、俄烏戰爭、AI、電動車、商業財經……
持續:堅持20年創作(持續更新有保障) 

也可點選“閱讀原文”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