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身邊有一對夫妻,他倆從來不秀恩愛,但卻會讓所有人都覺得他們的關係牢不可破、形成了一個緊密的共同體,是「靈魂伴侶」落地在具體生活中的模樣:
-
他們是彼此的各種「搭子」,追劇、運動、照顧寵物……一方有了新愛好,另一方也會很快跟上,從不缺席;
-
他們有很多「內部笑話」,能秒懂秒接對方的梗;
-
他們知道對方所有朋友的名字、背景,發生了什麼事想和對方八卦和吐槽,對方馬上就能跟上進度;
-
他們有很多每週固定的日程:週三「牛肉飯日」,代購單位食堂好吃的牛肉飯;週六「咖啡日」,一起打卡一家新咖啡店;週日「電影日」,晚上看一部電影,對抗即將上班的 emo……
透過共享生活中的各種小事,他們倆都深度融入了彼此的生活,變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裡,他們收穫了一種叫做共享現實(Shared Reality)的寶貴體驗,這正是讓親密關係越來越像一個「共同體」的粘合劑。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展開聊聊共享現實的關係~


親密關係中的共享現實
包含 4 個重要階段
共享現實(Shared Reality)是指在人際互動中,與夥伴共同培養出對外部世界、具體事件的一種內在狀態(如思想、感受、信念)。
通俗來說,即與對方攜手面對世界、理解世界。
心理學家提出,培養共享現實感是人際互動的關鍵[1]。在親密關係中,共享現實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
研究人員發現,體驗更強共享現實感的伴侶關係更加親密、並相信雙方有著「融合的思想」;Ta 們更有機會發展出一致的世界觀、共同的價值觀和目標,對生活的基本抱負保持一致,無論是育兒理念、財務規劃還是職業抱負。
雖然「共享現實」這個概念有些陌生,但其實,很多伴侶們生活中的活動、行為,都在為共享現實添磚加瓦。隨著親密關係的深入,共享現實會發展出 4 個階段[2]:
-
第一階段:共享感受(Shared Feelings)
當兩個人對某件事產生共同的感受時,共享現實便開始萌芽。這種情感的同步使彼此產生共鳴,併成為關係進一步發展的基礎。比如:
-
喜歡同一本書、同一部電影、同一個城市、同一支球隊;
-
討厭某位明星、某個菜品,或是對某個話題有一致的看法;
-
彼此熟知對方工作上的人際關係和重要事件,對方遇到不順心的事,你不僅傾聽,還能感同身受地一起吐槽、出主意。

圖片來源:《辦公室》
-
第二階段:共享實踐(Shared Practices)
共同的活動和溝通是讓熟人變成親密夥伴的關鍵。透過一起參與、創造活動,伴侶們會逐漸形成獨特的屬於兩個人的文化和傳統,讓彼此的生活模式趨同。 比如:
-
每週五一起追喜歡的劇或綜藝,提前點好外賣,邊吃邊分析劇情、預測故事發展;
-
共同養育孩子,在育兒理念上不斷磨合,逐漸形成一致的教養觀念;
-
週末一起去菜市場買菜,回家分工做飯,在廚房裡各自完成擅長的料理。
-
第三階段:共享協調(Shared Coordination)
即建立共同的記憶與敘事。隨著親密關係的加深,伴侶們不僅共享當下的經歷,也會開始共同回憶過去,並構建對未來的規劃。
Ta 們逐漸發展出一個複雜的協調記憶系統,並將彼此記憶中的資訊納入自己的記憶中,甚至會記住彼此未曾親歷的事件,讓過去不再只是個體的記憶,而是兩個人共同擁有的一段故事,這會讓兩人更加同步地看待彼此的經歷和未來。 比如:
-
從舊時照片、朋友家人的講述中,早已拼湊出了對方全部「黑歷史」,講起過去的趣事,就像自己也在場一樣;
-
兩人聊起過去旅行時的經歷,一方想起當時的一個小意外,差點被海浪捲走鞋子,隨後兩人一起回憶對方的反應,彷彿又回到了那個場景,共同構建起對那次旅行的完整記憶;
-
兩個人會逐漸形成默契,統一瞭如何向他人(包括孩子)講述自己的愛情故事。

圖片來源:《老爸老媽浪漫史》
-
第四階段:共享身份(Shared Identity)
進入親密關係的高階階段,伴侶們會將彼此的身份、視角納入自我概念中。Ta 們不再只是兩個個體,而是一個整體——思考問題時不再是「我和你」,而是「我們」。這是關係穩固和長期承諾的象徵。 比如:
-
伴侶最近嗓子疼,當朋友約週末一起吃麻辣火鍋,會脫口而出「我們最近不能吃辣」;
-
刷到博主的學區房攻略時,脫口而出的是「我們到時候要把公積金提出來用了」,而不是「你的錢」和「我的錢」;
-
將彼此的社交關係納入到自己的生活範疇中,一起參加對方朋友的聚會。
從最初的共享感受到最終形成融合的身份,每種共享實的形式都建立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並會在後續階段中繼續發展。

除了能發展一致的三觀
共享現實會持續為關係「存款」
管理學家 Stephen Covey 將人際關係中的互動比作在銀行賬戶中存款和取款,即情感賬戶(Emotional Bank Account)的概念。
當我們在關係中做出積極行為,如讚美、關心、支援、誠實、禮貌等,就相當於在對方的情感賬戶中「存款」;而當我們在關係中做出消極行為,如批評、指責、冷漠、失信等,就會「取款」——當取款額大於存款,關係就會出現危機。
而共享現實,正是在情感賬戶內持續「存款」的一種重要方式。
被譽為「婚姻教皇」的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提出,伴侶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轉向彼此,在日常小事上保持聯結、相互回應,就是在向親密關係的「情感賬戶」存款,這是夫妻互相信任、建立情感聯結、產生激情和性生活和諧的基礎[3]。

圖片來源:《童話故事下半集》
-
在關係的不同階段,共享現實可以「讓好事更好」、挽救危機
共享現實不僅增強關係的穩定性和滿意度,還可以減少對環境和關係的不確定性,促進生活意義感的提升[4]。
在關係的「蜜月期」,共享現實可以增加熟悉感、親密度,讓伴侶間有聊不完的話——彼此分享生活的點滴,交換關於世界的看法、過去的經歷、未來的期待。而當激情褪去,親密關係日漸平淡,它還能喚起往日的甜蜜。
更重要的是,當親密關係出現危機時,共享現實可以儘可能地挽救一段關係。
一旦在親密關係中建立了強烈的共享現實感,伴侶會更有動力去維護和保護關係。更高的共享現實水平,也給 ta 們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去修復關係——
比如回憶共同經歷、重溫曾經的習慣;共享現實就像 ta 們在情感賬戶裡積累的財富,可以在遭遇重大生活壓力或衝突時充當緩衝。
此外,共享現實不僅包括分享美好的體驗,也包括痛苦、創傷、負面的經歷。
一起經歷過傷痛的事件,如面對親人的離世、度過困難時期,也會增強兩個人的連線。因為彼此成為了對方生命中某些重要事件的「見證者」,如果這段關係消失,那麼這段經歷的共同見證也會隨之失去,這種損失是深遠、無法挽回的。
相反的,缺乏共同現實的關係會經歷長期的誤解,導致情感脫節。
當兩個人的生活步調、對世界的認知發展不同步,比如一方的興趣、價值觀、社交圈子發生了巨大變化,而另一方無法跟上這種變化,共享現實會逐漸瓦解;或者一方不再願意構建新的共享現實,關係就可能會走向終結。


想要創造更多共享現實體驗
試試這麼做
在親密關係中主動創造、維護和珍惜共享現實,是讓關係更穩固、更有意義的關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
讓彼此深入對方的日常,培養共同的生活體驗
共享現實的核心,是兩個人對世界的體驗逐漸趨同,而這需要伴侶們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交匯點,共同經歷、共同感知、共同解讀世界。
共享現實的建立不一定依賴重大事件,而是可以從日常的小事做起。
-
發現家附近的小吃店上了新品,一起嚐鮮;
-
創造你們的種種私人符號——兩個人最喜歡散步的小路,常去的奶茶店……
-
家裡採購大件時,一起看評測、做攻略;
-
和對方分享自己的人際關係,大家一起玩。
這些看似瑣碎的小事,構成了彼此深度參與對方世界的方式。
-
多溝通,並使用積極的敘事,構建積極的共享現實
溝通不僅僅是分享語言,而是分享現實。格特曼指出,大多數夫妻的爭吵並不是源於具體的話題,而是源於失敗的溝通嘗試。善於溝通嘗試的夫妻積累了大量的善意,ta 們在困難時期不容易陷入懷疑和長期的消極狀態。
在共享現實的過程中,雙方會根據對方的態度調整自己的表述,而表述也會影響 ta 們對事件的記憶。這一現象被稱為「分享即相信」(Sharing-Is-Believing)效應。
所以,如果有意識地在交流時使用更多積極的敘事,也更容易共同塑造出一個積極的共享現實,有助於構建更健康的關係氛圍,使彼此更願意分享和回憶共同經歷。
比如,嘗試多說「雖然今天淋雨了,但和你一起在雨裡跑好有意思!」 而不是「今天真倒黴,全身都溼透了」。
另外,當兩個溝通慾望不同的人成為伴侶後,ta 們可能在關係中呈現兩種不同的狀態——高維護和低維護。為了創造共享現實,雙方可以建立一種契約,明確彼此可接受的溝通底線,比如約定「每天睡前聊10分鐘」。

圖片來源:《雙人成行》
-
一起參與家庭事務,不論瑣碎的還是重大的
不要輕易替對方代勞所有事情。一起參與生活事務,哪怕一方不具備某種技能,也能以自己擅長的方式加入,比如擅長做飯的一方負責做飯,另一方可以負責食材採購,倆人溝通著完成每日的飲食計劃。
那個默默獨自做了所有事的人,也許不會得到伴侶的感激(因為對方不是真正意義上了解你代勞了什麼),另一方面,也是在關閉共享現實的機會。
從一起做一頓飯、張羅一次露營、規劃一次旅行、養一隻寵物,到買房裝修、經歷事業起伏、養育一個孩子……從小到大,以小見大,都是積累共享現實的互動。
更關鍵的是,在攜手完成這些活動的過程中,時間能夠幫你檢驗,對方是否有與你共同搭建共享現實的意願。一個願意積極和你共享現實,攜手面對世界、經歷起落的人,才是真正值得一起走下去,並且不會輕易分開的。

圖片來源:《苦盡柑來遇見你》
最後,高度的共享現實,並不意味著不允許差異存在。
你們不一定要有完全一致的興趣愛好,可以一起制定共享時光和個人時光的合理安排。共同經歷世界的同時,也支援對方去探索個人興趣、發展個人事業,而不是讓親密關係變成人生的唯一中心。
發生分歧時,能夠保持溝通,嘗試理解對方的喜好、觀點,接受對方與自己不同的地方——這本身也是你們在構建共享現實的一部分。
如果你有一個想一起創造很多很多很多共享現實的人,轉發 給 ta,一起攜手面對世界、理解世界~


今日互動
你和伴侶之間有哪些
有趣、有愛的互動方式?

References:
[1] Rossignac-Milon, M., Bolger, N., Zee, K. S., Boothby, E. J., & Higgins, E. T. (2021). Merged minds: Generalized shared reality in dyad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0(4), 882.
[2] Rossignac-Milon, M., & Higgins, E. T. (2018). Epistemic companions: Shared reality development in close relationships.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23, 66-71.
[3] 戈特曼, J., & 西爾弗, N. (2024). 幸福的婚姻 [The Seven Principles for Making Marriage Work]. 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ISBN 9787573908438.
[4] Enestrom, M. C., Rossignac-Milon, M., Forest, A. L., & Lydon, J. E. (2024). Meaning-making with romantic partners: Shared reality promotes meaning in life by reducing uncertain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本文關鍵詞:共享現實、親密關係
歡迎大家在 KY 賬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絡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作者 / 薄荷拿鐵

合作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編輯 / KY主創們

我們同時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
包括:即時諮詢、心理教練、心理諮詢等
歡迎使用知我心理小程式或知我心理APP

點亮 紅心,攜手面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