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產品燒錢競賽:騰訊兇猛,位元組保守,Kimi後退

朱嘯虎的言論正在被資料證實?
|《中國企業家》記者 閆俊文
編輯張曉迪
頭圖來源|視覺中國
“母豬產後護理難,問騰訊元寶”——各大科技公司AI產品正在經歷紅海“廝殺”,為了獲得更多下載和使用者量,近期,騰訊已把元寶的廣告鋪到了鄉村道路牆壁上。
但AI時代,這場投流燒錢的競賽邏輯似乎已變得不一樣,有大公司仍毫不畏懼用燒錢營銷換取規模,一些明星初創公司已冷靜了下來,不再與大公司貼身肉搏。而也有人早已不再奉行燒錢這種方法論。
根據AppGrowing資料,2025年第一季度,科技大公司與明星初創公司花在AI產品投流上的費用合計約18.4億元,這比2024年每個季度的數額都要多。
製表:閆俊文
在18.4億的費用裡,騰訊元寶佔據14億元,這比該產品在2024年第四季度的1.1億元要超出十多倍,單是3月的買量費用就高達11億元。
字節跳動旗下的豆包在第一季度的投流規模為1.38億元,比2024年第四季度的1億元繼續正向增長,但增幅有限。另一個變化的點是,從2024年11月開始,字節跳動將70%的投流預算花在了騰訊廣告系統,而不是在自己的巨量千川平臺上。
另一個投流的新興玩家是快手的可靈AI,在第一季度,可靈AI的投流規模為4300萬元,它在2024年第四季度幾乎沒做投流動作。可靈AI網頁端在2024年7月上線,2024年底上線APP端。
有人正在燒錢時,也有人剛燒了一些,就冷靜了下來。
月之暗面與MiniMax旗下的Kimi、星野在第一季度的投流規模為1.5億和5400萬元,相較於2024年第四季度的5.3億和4億元大幅壓縮。
MiniMax的創始人閆俊傑在年初對媒體說,把海螺文本當一個產品、一個業務去思考,後來的決定就是不投放。“花大量錢投放,但問題是,更多的使用者並不會帶來更快的模型能力提升。”
另一家炙手可熱的明星公司智譜AI也壓縮了買流量的投入,其產品智譜清言在一季度的投流規模為2600萬元,環比2024年第四季度的8700萬降低明顯。
該公司的創始人張鵬與閆俊傑的想法頗為相似,張鵬告訴《中國企業家》:“未來很多的應用會以模型為核心,包上一個很淺的或者很薄的產品化、應用性的殼就會變成一個產品。
一方面,騰訊元寶和豆包擠佔使用者市場;另一方面,明星AI初創公司投放策略極速調整,在某種程度上,這種趨勢驗證了金沙江創投主管合夥人朱嘯虎的觀點:“今天的產品要勇於承認自己沒有壁壘,壁壘在技術之外,苦活累活是護城河,比如整合各種風格的開源模型,整合第三方工作室外包編輯服務等。

大公司變陣,騰訊收割一切
騰訊是2025年第一季度AI工具產品投流的主力,以一己之力支撐起“大盤”。
這家大公司似乎忘記了馬化騰在前兩年發出的警告。2022年12月,馬化騰在騰訊內部大會上說,自己已經不相信買量的故事,騰訊以後任何業務(包括IEG)都不要再跟他提買量的事情,沒有意義。
但現在,騰訊管理層並不反感元寶的投流。
來源:視覺中國
騰訊總裁劉熾平在2024年第四季度電話會議上說,元寶在啟動期的確會有比較大的投入力度,但騰訊也在投流過程中密切關注使用者留存率,“從2月到3月,元寶的日活躍使用者(DAU)增長了20倍,成為了中國DAU排名第三的AI原生移動應用”。
在DeepSeek1月20日開源R1模型之後,騰訊動作頗為敏捷和大膽,除了放手投流和積極接入之外,它還進行了業務調整,今年2月,包括QQ瀏覽器、搜狗輸入法、ima等更多產品和應用,正式轉入CSIG(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其所屬的團隊也從PCG(平臺與內容事業群)調整至CSIG。
這是成熟大公司的做法,一方面產品透過投流大規模收割使用者,另一方面,進行業務與管理團隊的調整,一位內部人士曾告訴《中國企業家》,騰訊進行業務調整的動作很快,並且做得很堅決。
但另一位AI創業公司創始人說,騰訊在本地部署了DeepSeek,為使用者提供MaaS服務,輸出的Token效率並未達到DeepSeek的理論水準,一直處於虧錢狀態。
盈利與否並不是騰訊元寶角逐此次AI產品戰場的唯一考量與指標。
有趣的是,根據AppGrowing資料,在第一季度,除了騰訊之外,快手、月之暗面、MiniMax旗下的可靈、Kimi、星野將大部分投流的預算燒向了騰訊廣告系統,比如在微信、QQ等產品內打廣告,這兩款產品聚集著數十億C端使用者。
字節跳動也不例外,從2024年11月開始,豆包把70%的投流預算花在了騰訊廣告系統,而不是在自己的巨量千川系統上。
在廣告收入上,騰訊或已成為此次AI產品投放大戰的最大受益者。
根據2024年第四季度財報,騰訊營銷服務營收為350億元,同比增長17%‌,全年下來,騰訊營銷服務收入突破1213.74億元,同比增長20%,幅度與後起的B站、快手等平臺持平。
如果以投放為視角觀察,另一家巨頭公司字節跳動的產品重心進行了調整,豆包優先順序保持,其他產品為輔助。
根據AppGrowing資料,以豆包和即夢AI為例,即夢AI在張楠領導的剪映團隊之下,該產品在2024年第三季度以及第四季度進行了重度廣告投放,金額分別約為1.4億元與4200萬,但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該產品的投放規模僅為270萬元。
來源:視覺中國
豆包保持了投放力度的節奏,從2024年第一季度到今年第一季度,豆包的投放金額分別為207萬、1.57億、2.14億、1億、1.38億元。在2024年初,字節跳動聯合創始人梁汝波曾反思,位元組在大模型領域佈局“遲鈍”。
在引入了原谷歌DeepMind副總裁吳永輝之後,據《極客公園》訊息,今年3月18日,字節跳動豆包大模型部門(Seed)召開全員會,全員會上明確了Seed部門最重要的目標是探索智慧上限,吳永輝強調了長期研究的重要性,並說會為Seed Edge提供充足的算力,並將持續在內外部招募最具潛力和好奇心的研究人才。
充足的算力意味著擴建算力中心。此前,騰訊已經向市場釋放了這一訊號,騰訊總裁劉熾平在第四季度電話會上說,“去年第四季度資本支出大幅增加的部分原因,是我們有大量的GPU緊急訂單,這些訂單既用於推理,也用於雲服務。
根據技術諮詢公司Omdia估計,字節跳動和騰訊今年各自訂購了約23萬塊英偉達晶片,其中包括H20型號,這是英偉達GPU晶片的閹割版。

明星初創公司正避免跌入陷阱

不過,燒錢換規模不是鐵律,從一季度趨勢看,明星初創公司已不太想與大公司貼身肉搏。
月之暗面與MiniMax旗下的Kimi、星野在第一季度的投流規模為1.5億和5400萬元,相較於2024年第四季度的5.3億和4億元大幅壓縮。
智譜AI也壓縮了投流的投入,智譜清言在一季度的投流規模為2600萬元,環比2024年第四季度的8700萬降低明顯。
零一萬物的創始人李開復在2024年底的一次公開會議上說,堅決不盲目燒錢買不賺錢的流量,也不做“賠本賺吆喝”的生意。
按照朱嘯虎的話說,嚴守專業紀律的軟體企業,可能看到更多的曙光。
在第一季度,DeepSeek和Manus帶給了中國AI創業者新的衝擊,它們分別是底層模型能力進化與Agent產品更新,這讓初創公司的創始人迎來反思。
閆俊傑在接受《晚點LatePost》採訪時說,梁文鋒有兩件事對他有啟發:一是他們的品牌做得非常好,它的信譽和口碑是量化行業最好的之一;另一個啟發是,DeepSeek一開始沒有產品,所以更聚焦。
張鵬告訴《中國企業家》,智譜要重視預訓練了,預訓練仍然很重要。張鵬說,“預訓練雖然現在關注度不那麼高,但是後面的RL或者各種方法也好,其實本質上還是依賴預訓練所帶來的基座模型天花板。
像Manus這樣中間的產品化、工程化的方法是權宜之計,折中式的解決方案,根源在於模型能力的進化。張鵬說:“永遠是技術進,工程退。你的技術越先進,需要工程化的事情越簡單,永遠是這樣。
2024年各大初創公司猛烈投流,它可能出於移動網際網路商業常識的慣性,到了今年一季度,它們已經明白,投流只是產品發展的A面,組織架構調整則是B面,AB雙打才能鞏固戰果。
所以在一季度,據《中國企業家》不完全統計,騰訊、位元組、月之暗面與MiniMax等公司都進行了大模型業務、組織與高層管理人員的調整:2月下旬,騰訊將一部分PCG業務團隊調整至CSIG;3月中旬,原谷歌DeepMind副總裁吳永輝加入位元組,擔任大模型團隊Seed基礎研究負責人;MiniMax的公司副總裁、開放平臺負責人魏偉等離職。

不燒錢的公司

有人仍毫不畏懼地燒錢營銷,但AI時代,也有人不再奉行這種方法論。
阿里巴巴旗下的通義千問在今年第一季度加強了投流的力度,規模為3700萬元,比2024年的第四、第三季度的數百萬元增加10倍,但比起騰訊與位元組,相形見絀。阿里CEO吳銘曾說,AI最大的價值絕不僅僅是在手機上做出一兩個超級APP,而是推動各行各業的生產力變革。
來源:視覺中國
阿里一直不急於做超級產品,而是做開源、社群與行業生態,3月27日,阿里通義千問團隊釋出多模態大模型Qwen2.5-Omn,並且,阿里雲一直在推動AI社群“魔搭”的搭建。
另一家頗為佛系的公司是百度,根據AppGrowing資料,文心一言在第一季度的投流規模僅為300萬元,可能與百度擁有搜尋這一超級流量入口有關係。
不重度燒錢的另一個原因是開源的流行,這是DeepSeek帶動的趨勢,阿里巴巴、騰訊、智譜、MiniMax等都有一部分產品開源了,騰訊高層稱之為“非常偉大,我們非常尊重、擁抱它”,未來也會為開源積極貢獻。
吳泳銘說,阿里巴巴致力於將最新、最全的自研大模型向全行業、全球開源,以此推動AI生態的繁榮發展。
張鵬告訴《中國企業家》,開源也好,閉源也好,加速了整個大模型的落地應用以及產生價值的速度。從商業模式講,(開源或者閉源)只是為了達到目的一個路徑,這個路徑會隨時變化,這是智譜作為一個創新企業的最大優勢,比較靈活。
朱嘯虎在一次公開會議上說,中國科技投資非常注意的一點,科技成熟之前很難商業化,但是科技成熟以後迅速平權,所以要仔細思考,技術平權以後誰會受益,終局會怎麼樣?他直接點評:DeepSeek開源之後,騰訊是最大受益者。
一種誕生於滴滴、美團時代的產品方法論——快速融資、快速搶佔市場,正在變得不那麼有效,AI產品有其獨特的方法論——產品很薄,模型很厚。
以DeepSeek為例,2025年1月11日,DeepSeek釋出官方APP並上線iOS與安卓應用市場,APP上線一個月下載量便突破1億。3月底,據AI分析平臺aitools.xyz,DeepSeek已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AI工具,其訪問量達到5.25億次,在2025年2月首次超過了ChatGPT,ChatGPT為5億次。
這是一個分叉口,取決於創始人和大公司業務負責人如何與舊時代劃清界限,但又保證不脫離市場,變化才能造出新的商業大公司。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END
值班編輯:王怡潔 審校:張格格  製作:袁茂麗
關注“中國企業家”影片號
看更多大佬觀點和幕後故事
[ 推薦閱讀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