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英國那些事兒
前段時間,英國媽媽Kim Moore帶她的兩個女兒參加了一場小朋友們的Party。
聚會嘛,自然會喝些飲料之類的,Moore就給兩個娃一人買了一杯一升的冰沙,但她沒想到,一杯看起來普普通通的冰沙,險些讓她失去4歲的小女兒Marnie。
出去玩,吃完飯喝完飲料之後,Moore帶著兩個女兒照常回家。
僅10分鐘後,Marnie開始表現得十分煩躁,然後卻突然就睡著了。
Moore起初還以為她只是玩累了,可5分鐘後,她嘗試叫女兒起來卻怎麼也叫不醒——原來孩子根本是昏迷了,此時臉色煞白,渾身綿軟,好像完全失去了知覺。
Moore嚇得夠嗆,直覺告訴她有什麼地方不對,她使了些力氣搖晃女兒,卻怎麼也搖不醒。
驚恐萬分的Moore趕緊帶著女兒來到了急診室,經醫生診斷,確認Marnie陷入了低血糖休克。顧名思義,這是一種低血糖引發的緊急狀況,最嚴重情況下可能導致昏迷乃至死亡。
萬幸,Moore發現得很及時,大約25分鐘後,醫生成功升高了Marnie的血糖,當孩子終於醒來時,仍是痛苦地叫著頭疼,還吐了一地。

(Marnie住院)
最緊急的時期過去,Marnie被轉進了另一家醫院,可這裡的醫生還是說不清Marnie為什麼會突然低血糖,只懷疑和冰沙有些關係。
三天後,Marnie恢復出院,所幸沒留下什麼後遺症,不過Moore是再也不敢讓娃喝冰沙了。
Moore想不明白,明明才吃過飯,還喝了含糖的冰沙,怎麼還會低血糖呢?這說不通啊!不過在一番研究後,Moore終於還是搞懂了其中原因,和醫生說的一樣,就是冰沙的問題。
英國賣的這種冰沙,一般叫Slushy(美國叫Slurpee,其實是一個東西),最早是意外發現的,據說是美國DQ一分店的汽水機壞了,老闆決定把碳酸飲料放冰箱,結果再拿出來時,飲料就變成了冰沙。
物理上這叫“過度冷卻”,大家可能也或多或少刷到過類似影片,冰過的可樂在瓶子裡還是液體,倒出來就變成冰沙了:

(示意圖)
在這一意外發現之後,這類冰沙就開始在歐美流行,有些廠家也研製出一些專門生產冰沙的機器。和許多食品一樣,這類冰沙一開始也沒有那麼多“科技”,其實就是按碳酸飲料的思路所生產,原理說穿了並不複雜。
但後來,歐美不少國家開始意識到含糖飲料的危害,開始收取“糖稅”,一些冰沙品牌就開始想辦法規避,最終找到了一個“完美”的方案——甘油。
首先,甘油本身微甜,可以充當甜味劑,減少糖的用量,規避糖稅;
其次,甘油可以降低冰沙的冰點,使得它不那麼容易融化,在製作、運輸、保溫、販售等各個環節都有顯而易見的好處;
最後,甘油毒性極低,已是食品工業最常見的新增劑之一。
唯一的問題是:兒童過量食用可能會中毒。

(住院時的Marnie)
甘油進入體內後,會從血液當中吸收大量的水和糖,隨後被肝腎分解。這對成人來說問題不大,因為成人分解甘油的速度足夠快,丟失少量水和糖後,甘油也就分解光了。
但兒童不一樣,他們的肝腎可能會無法處理激增的甘油,它堆積起來,一直吸收水和糖,最後就出現了這樣詭異的情況:明明喝了糖水,卻低血糖了…….
而且據英媒介紹,英國市售的這類冰沙加甘油加非常多,350ml的小杯冰沙就含有17.5g甘油。
有專家警告:理論上,這已足夠讓4歲以下兒童的血糖含量超過安全閾值;如果飲用多杯,即便大一些的孩子也可能有甘油中毒的風險。

(甘油密度比水大,17.5g應該還不到15ml,英媒這個示意圖的比例有點誇張了…)
需知Marnie並非英國第一例喝出事的孩子。
2023年10月,4歲的Albie Green放學後和朋友一起打保齡球,喝了一杯草莓冰沙。不到一小時後,Albie在回家的路上便出現幻覺,大嚷著“別煩我”,還使勁抓撓自己的臉。
叫著叫著,孩子突然小聲,沒動靜了。母親趕緊送醫,一檢查又是一樣:血糖低到了極其危險的地步,心跳緩慢。醫生表示,再晚一點,可能命都保不住。

(昏迷過去的Albie)
住院三天後,Albie的情況終於穩定下來。到幾個月後,一家人才明白這次意外是冰沙造成的。他們排查了胰島素、糖尿病等各種可能的原因,最後才想起來那杯冰沙。
類似地,在去年1月,3歲的Angus Anderson在隨父母購物途中,喝了一杯亮粉色的覆盆子冰沙,30分鐘後突然倒地失去知覺,父母發現他的身體冰冷無比,嚇得趕緊叫了救護車。
在醫院,Angus昏迷了大約2小時,最終血糖升了上來,又住了幾天院,算是有驚無險。
這次確定病因比較容易,因為這是Angus人生第一次喝冰沙,線索比較明顯。

(住院的Angus)
話說回來,既然甘油的風險的確存在,那英國就沒有相關規定嗎?
還真沒有。目前英國法律並沒有規定甘油的使用上限,很多品牌也都不會詳細註明冰沙裡的甘油含量。
2023年8月,英國食品標準局的確發表過一份指導檔案,警告稱含甘油的冰沙可能會對4歲以下兒童造成危險,建議商家注意消費者年齡等等,但歸根結底,這只是份指導檔案,並無法律效力。
上週,還有研究人員在《兒童疾病檔案》釋出了一篇論文,大意是他們調查了21名曾經中招的兒童,希望將標準提到8歲,不過還是同樣的問題,論文同樣只能作為指導意見,能不能推動立法還要看以後。
綜上,最好的辦法,可能就是徹底不喝。
這類冰沙在英國相當普遍,便利店到處都是,電影院、保齡球館和餐廳也賣,有的甚至還能無限續杯……
未來如果有打算帶娃去英國旅遊,或乾脆就在英國生活的,千萬注意了……

(示意圖)
來源連結
https://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14506497/toddler-unresponsive-glycerol-toxicity-slushy-drink-danger.html
https://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12393801/Glycerol-iced-drinks-Tango-not-suitable-4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