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7日,在2024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第十八屆中國青年科技獎揭曉並舉行頒獎儀式,全國共有99名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獲獎。據不完全統計,共有11位北大人入選該獎項,其中包括5位北大校友、6位北大教師。
獲獎的5位校友分別是:北京大學物理學院2011級博士校友陳孝鈿,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009級博士校友黃昕,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2007級博士校友餘達剛,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2002級博士校友張瑩瑩,北京大學工學院2008級博士校友溫廣輝。其中,陳孝鈿、黃昕校友獲第十八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

頒獎儀式現場

獲獎校友簡介

陳孝鈿,北京大學物理學院2011級博士校友,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恆星物理、銀河系、星際介質。曾入選2023達摩院“青橙學者”,2024年被授予第二屆中國科學院青年五四獎章。

黃昕,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009級博士校友,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大氣環境數值模擬相關研究。在《自然-地球科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等國際一流期刊發表SCI論文70餘篇,引用4000餘次。多項研究成果被列為ESI熱點和高被引論文,被美國ScienceNews、Nature China、英國物理學會環境網等國際科學新聞機構作亮點報道。2012年入選教育部“學術新人獎”,2018年獲中國氣象學會“全國優秀青年氣象科技工作者”稱號,2019年入選南京大學“青年五四獎章”,同年獲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22年和2023年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

餘達剛,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2007級博士校友,四川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二氧化碳利用、自由基化學(可見光化學、電化學)、廉價金屬催化。以通訊作者身份在Nature、Nature Catal.、Nature Synth.等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有多篇論文成為相應期刊封面、扉頁文章、VIP和當月下載量前列的文章,多篇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學網、中國網等作為亮點介紹。此外,在國內外學術會議、大學和企業做了130餘次報告,作為共同客座編輯組織了Chin. J. Chem.、Green Chem.和Chin. J. Catal.的“二氧化碳化學”專輯。202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2023年入選愛思唯爾(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2023年度四川十大科學進展、2023年中國化學會-英國皇家化學會青年化學獎。

張瑩瑩,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2002級博士校友,清華大學化學系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奈米碳材料與絲蛋白材料的製備、柔性可穿戴器件及其在生命健康和資訊領域的應用、功能纖維與智慧織物的設計、製備與應用相關研究。截止2022年4月,發表SCI論文143篇,其中93篇以通訊作者發表,包括Nature Nanotechonolgy,Nature Communu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PNAS, Matter,JACS,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Nano Letters等。獲授權發明專利18項,出版專著一本,參著書籍兩本,在國內外學術會議做邀請報告40餘次。2014年獲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奈米化學新銳獎,2016年獲評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2017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2021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溫廣輝,北京大學工學院2008級博士校友,東南大學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江蘇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副主任,江蘇省資訊數學應用中心常務副主任(主持工作),長期從事分散式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網路群體智慧理論與技術、自主智慧無人系統領域的研究工作。在Nature子刊、Research、The Innovation和IEEE彙刊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4部,SCI他人引用過萬次,獲國際學術期刊最佳論文獎1次、國內外學術會議最佳論文獎5次,擔任多項國際期刊編委。獲國家一級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排名第1),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1項(排名第1),ARC DECRA Fellow,亞太神經網路學會青年傑出研究獎,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青年科學家獎、創新獎一等獎等學術榮譽。
科技的突破創新
是時代賦予的重任
更是北大人肩負的使命
探索智慧之源,勇攀科技高峰
北大人永不止步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
統籌:邱放
彙編:李琬其、丁葉萱
技術支援:“漫卷”資訊平臺
責編:張張
稽核:李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