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主導烏克蘭戰場

上個月的中旬,Rusicsis各發布了一份報告,分析了烏克蘭在戰爭中使用人工智慧(AI)技術的能力和計劃。這兩份報告共同描繪了一個日益依賴無人系統的戰場局勢。精簡版發給大家參考借鑑,立場不同請注意甄別
烏克蘭戰爭已逐漸演變為一場無人機戰爭,戰場的資料揭示,無人作戰系統正發揮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目前,烏克蘭戰場上最具殺傷力的武器已經從傳統火炮變成了無人機。資料顯示,戰術級無人機(航程幾十公里以內)已佔烏克蘭摧毀俄軍裝備的60%至70%。隨著AI制導技術的應用,無人機即便在通訊受干擾的情況下,也能在飛行的最後階段自主鎖定目標。AI自動制導可在至少2公里外啟動,使無人機的命中率從人工操控的10%-20%提高至70%-80%。這意味著,以往需要8至9架無人機才能完成的任務,現在只需1至2架即可。此外,AI技術還能識別並規避敵軍的偽裝和誘餌,提高打擊精度。
烏克蘭的目標不僅僅是提高無人機戰鬥力,而是要實現陸、海、空全面無人化作戰。烏克蘭正推動戰場自動化,力求減少士兵直接參戰的需求。2023年前九個月,烏克蘭批准了33種地面機器人系統的應用。去年12月,烏軍在哈爾科夫北部利普齊村(Lyptsi)進行了一次全無人化作戰行動,數十臺遠端操控的地面機器人裝備機槍,並執行排雷任務。這標誌著烏克蘭在無人作戰領域取得關鍵突破。
烏克蘭的另一個戰術創新是“軟體定義武器”理念,即武器的作戰能力主要取決於軟體,而非硬體本身。烏克蘭企業研發了一種模組化晶片,體積不超過一塊肥皂,內部裝載特定的軟體,可插入無人機、戰車或炮塔等不同平臺,使其具備目標識別等智慧功能。這種模組化設計不僅能賦予廉價裝置強大的戰鬥力,還能快速適應戰場變化。如果裝置落入俄軍之手,儘管硬體可能被逆向工程破解,但晶片的加密技術會延緩敵方解密,為烏克蘭爭取寶貴時間。在AI應用方面,烏克蘭也追求高效。例如,“Zvook”無人機聲波探測系統,可快速學習並識別新型無人機或武器的聲音,僅需一週資料訓練即可投入使用,這一技術已引起北約的高度關注。
儘管烏克蘭無人機戰術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面臨諸多問題。資料顯示,烏軍“第一人稱視角”(FPV)自殺式無人機的命中率僅為20%-40%,其中60%-80%未能抵達目標。命中率受操作員水平和目標位置的影響較大。此外,由於FPV無人機依賴無線電訊號,若進行“蜂群攻擊”,訊號容易互相干擾,導致部分無人機失靈。即便成功擊中目標,大多數FPV無人機仍不足以摧毀裝甲車輛,但對步兵的殺傷力極強,這也是俄軍傷亡人數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據烏東和烏南戰區醫療指揮官羅曼·庫西夫(Roman Kusiv)透露,2023年底時,烏軍傷員中約25%因無人機襲擊受傷,而目前這一比例已上升至50%以上。
儘管無人機在戰場上的殺傷力超過了傳統炮兵,但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烏克蘭面臨炮彈短缺。事實上,無人機與炮兵的配合作戰仍然至關重要。例如,FPV無人機可能會讓一輛坦克失去行動能力,而隨後的炮火攻擊則可徹底摧毀目標。一名烏克蘭軍官表示,他曾用FPV無人機花費數小時才摧毀一輛坦克,而在另一場戰鬥中,利用無人機引導,他的部隊僅用五枚精確制導反坦克炮彈,在兩分鐘內擊毀三輛坦克。遠端打擊的複雜性更高。烏克蘭使用遠端“Lyutyi”無人機打擊俄軍煉油廠,每次行動都需要準備一份長達15-20頁的作戰規劃檔案,並進行極其嚴謹的前期準備。
儘管AI正在戰場上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但烏軍仍然嚴格控制武器的使用許可權。烏克蘭軍方可以在必要時“手動干預AI自主功能”。在地面戰場上,由於環境複雜,烏克蘭的國防企業仍未完全開發出高度自主的地面作戰系統。這意味著,儘管AI和機器人技術可以提高戰鬥效率,但距離完全取代士兵、減少人員傷亡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此外,無人機威脅已迫使重型機械撤至前線7公里之外,士兵們不得不依靠鐵鍬和鎬挖戰壕,甚至仍需用人工排雷。諷刺的是:儘管AI和機器人技術的進步正在定義戰場,但對於處於前線計程車兵而言,戰場反而變得更加危險,他們仍然是戰爭中最脆弱的一環。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