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仲華
來源:肖仲華開講
文章已獲授權
澤連斯基在慕安會上大言不慚地說,三年戰爭中,烏克蘭只陣亡4.3萬人,傷殘約40萬人;而俄羅斯則陣亡25萬人(他此前一直說是35萬人),另有60多萬傷殘。按這個說法,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陣亡比至少達到了4.3:25=1:6,傷殘比也達到了40:60=1:1.5。按澤連斯基描述的戰損情況,顯然應該是烏克蘭大勝俄羅斯,失去1/4領土,人口減半,GDP腰斬等情況應該發生在俄羅斯而不是烏克蘭才對。
澤連斯基畢竟是演員出身,不懂講話需要邏輯自洽或至少能自圓其說,同時還要尊重基本常識。按澤連斯基自己的傷亡資料,烏克蘭死傷比接近4.3:40=1:10,而俄羅斯的死傷比居然只有25:60=1:2.4,這顯然與戰爭死傷比的常識不相符。常規戰爭死傷比一般在1:5左右,澤連斯基的俄烏雙方死傷資料顯然都與這個常規比例相去太遠。烏克蘭死傷比高達1:10.而俄羅斯死傷比只有1:2.4,這似乎是在表明,烏克蘭人是打不死的小強,俄羅斯人則幾乎都能被一槍斃命。編故事或者造資料,如果沒有常識與邏輯,除了騙傻子,就只能是騙自己。
澤連斯基不懂也不管這些,他接著還說,如果美國不讓烏克蘭加入北約,就應該給烏克蘭150萬大軍,讓烏克蘭自己解決問題。乖乖,150萬大軍的規模顯然已經超過烏克蘭戰前兵力總和的1.5倍,這難道不是在告訴美國和西方,剩下的戰爭要全部由北約和歐盟自己來打,烏克蘭已經沒有人了麼?既然烏克蘭只陣亡4.3萬人,三年來又一直在持續高強度暴力征兵,百萬烏軍都去哪了?
殘酷的真相恐怕是,百萬烏軍已基本被消滅了,如今的烏軍規模應該不超過30萬人。最新一次俄烏雙方交換陣亡士兵屍體,實際情況是49名俄羅斯士兵屍體換回757名烏克蘭士兵屍體,真實的交換比是1:15。事實上,看三年來雙方歷次交換陣亡將士屍體的資料,俄烏雙方實際的交換比都在1:10以上。如果俄羅斯真的陣亡25萬人,烏克蘭真實的陣亡就應該超過250萬人,這顯然太誇張。如果按DeepSeek給出的資料,俄羅斯實際陣亡數字是7萬人左右,再按雙方陣亡屍體的最低交換比1:10計算,烏克蘭實際陣亡人數超過70萬,這個資料應該相對靠譜。
澤連斯基編資料不打草稿,但我們可以幫他簡單算個賬。除去被吞併的克里米亞和烏東四州,再除去外逃的烏克蘭人,如今烏克蘭剩下的總人口只有約2000萬人。不管你強制暴力征兵有多殘忍,但人口的結構決定了徵兵規模的極限是不超過總人口的10%,因為按一般常規,60歲以上老年人佔總人口比例在20%左右,16歲以下兒童佔有總人口比例也在20%左右,保障一個社會運轉下去要求從事生產勞動和服務的人口占比極限是60%(烏克蘭這種現代化和自動化程度極低的國家極限值更高)。軍隊的人口占比只能擠佔勞動人口那60%的份額,最多隻能擠佔10%,即60%的勞動人口供養其中10%的軍事人員及其裝備服務,也就是每5個勞動人口供養1名士兵及其戰鬥力必須的裝備和服務。如果打破這個極限,即使戰場的兵源增多了,這個社會對軍事行動的保障供給也一定跟不上。
按這個基本道理,烏克蘭所剩2000萬人口最多也只能徵兵200萬人,這個規模其實與俄羅斯現役軍隊的規模基本相當。按理說,烏克蘭應該不缺人才對,可為什麼澤連斯基要北約和歐盟給他150萬軍隊才能打下去呢?
答案或許只有一個,烏克蘭的兵源已經枯竭,三年來的真實戰損可能已經達到170萬人以上,只剩下約30萬人還在戰場上苟延殘踹。
除了幫烏克蘭算賬,我們也可以從烏克蘭殘暴的徵兵現象中得到合理解釋。剛剛發生一位母親引爆手雷炸死烏克蘭徵兵辦工作人員的悲慘事件就很能說明問題。那位母親的大兒子已經死在戰場上,現在徵兵辦又來抓壯丁,為保護小兒子,母親奮不顧身與徵兵辦的人同歸於盡了。多麼悲壯的慘劇啊。那位母親是偉大的,只可惜不是發生在戰場,而是發生在自己的家門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