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穿著短裙,站在-15℃的雪地裡

“問道全球·美國東部站”,繼續。

前幾天,我們去了哈佛、麻省理工、東北大學等知名學府,也參訪了非常多創業專案,比如用雞蛋生產藥物蛋白、戶外手術包、運送太陽能板的機械手……琳琅滿目的創意,看得人心潮澎湃。
今天是在美國的第四天,也是在波士頓的最後一天。
上午,我帶著企業家們一起漫步走過自由之路。下午,我們和波士頓道別,去到了久負盛名的西點軍校。晚上,又馬不停蹄,來到了紐約。
今天突然有很長的時間在路上,還有點不習慣。
不過,也感謝路上時間充裕。我把許多思考,整理記錄了下來。
回想起這幾天的行程,我有一個很深的感悟:美國有一種強烈的“對抗性文明”。
是不是有點抽象?沒關係,我們一點點來說。
就從,早上走過的自由之路說起吧。

自由之路的紅磚

“自由”這詞,天然自帶一種令人嚮往的力量。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短詩歌頌它,為了自由連生命和愛情都可以拋棄。《勇敢的心》演繹它,華萊士作為蘇格蘭獨立戰爭的領袖之一,被執行死刑前高呼的那句“FREEDOM(自由)”不知激勵過多少人。
700多年前的蘇格蘭獨立戰爭如此,200多年前的美國獨立戰爭也是如此。
離開波士頓之前,我心心念唸的,就是這條自由之路了。一大早,地上的雪剛被清開,我們就來到了這裡。
走進莊嚴肅穆的教堂,走過馬薩諸塞州議會大廈的金色圓頂。再到引發美國獨立戰爭的“波士頓傾茶事件”紀念地,又路過鼓舞士氣的邦克山紀念碑,走過美國獨立宣言第一次向公眾宣讀的老州議會大廈……
一面,是過去美國人不斷抗爭的歷史。另一面,是牽著寵物狗在波士頓公園散步、是一大家子人在昆西市場享受美食的現在。
這條紅磚鋪成的步道,就像一條波士頓的歷史項鍊。可惜時間緊湊,有些走馬觀花。
走著走著,我心裡隱隱升騰起一種感覺,說不太清。直到回大巴車上,導遊介紹起了我們的下一站,這種模糊的感覺,才突然明晰了:
你看,美國人的歷史,不就是一部為了夢想不斷“對抗”的歷史嗎?
這個夢想,可能是自由,可能是改變世界,也可能是一飯一蔬。但不論是什麼,必定抗爭到底。
而給我帶來頓悟的下一站,正是大名鼎鼎的西點軍校。

猜猜西點軍校的學費
西點軍校,指的是位於紐約州西點鎮的美國軍事學院(USMA)。
當年,美國獨立戰爭打了8年。總統華盛頓覺得,這樣打下去,就必須需要一所專門的軍校,來培養真正的軍人了。
聽上去很順理成章是吧?可這事,最開始遭到了很多人反對。
軍人是什麼?少數人領導,然後多數人服從。我們為了自由和民主才打的這場仗,你卻專門開一所破壞自由和民主的學校?這怎麼行?
可是,西點軍校還是正式建立起來了。在這樣的爭議中誕生,它的基因裡,就註定會刻入“對抗性”的文明。
很多人只是聽說過這所軍校,對它可能還不太瞭解。
畢業了幹什麼?當兵嗎?打仗嗎?
對,但也不全對。
的確,西點軍校培養出來了許多出色的軍人和將領。
我們所熟知的,比如二戰盟軍最高統帥、美國第34任總統艾森豪威爾就畢業於此。一戰二戰多場重要戰役指揮官、美國史上最傑出的軍事將領之一麥克阿瑟,曾擔任西點軍校校長。
但發展到現在,西點軍校遠不僅是在培養軍事人才了,還培養出了成百上千的董事長、企業家。
比如麻省理工大學的前校董會主席Dana G. Mead、花旗全球財富副主席Pete Dawkins、萬豪酒店集團前CEO Fred Malek等等,都畢業於西點軍校。
所以,我實在是太好奇了。這樣一批頂尖人才,到底是怎樣培養出來的呢?這次,帶你一起來看看。
去西點軍校的路很遠,也不是很平坦。但是在到達之後,我只想說,一切都值了。
軍校極為偏僻,坐落在一個小鎮上。
在這裡,學生們腳步匆匆,很多人都身著制服。即便在零下十幾度的低溫下,一些女孩子仍穿著軍裝短裙,著實令人欽佩。
(問道負責人薛明女士和西點軍校的女孩)
有人在路上跑步,有人在冰天雪地裡升降旗。雖說他們只是軍校學生,還不是真正的軍人,但軍人的氣質和精神,卻展露無遺。
(軍校學生不語,只一味執行命令)
下車後,一位70歲的退休老兵熱情地帶領我們參觀,和我們分享了許多關於西點軍校的事情。
你猜猜看,西點軍校的學費是多少?
這個誕生了這麼多位名人的頂尖學府,學費一定很貴吧?
的確。許多美國人為了讀書去貸款,畢業後工作好幾年才還清。像是這幾天參訪的這幾所大學,如果學生拿不到獎學金,也都是動輒幾十上百萬人民幣的花銷。
但是在西點軍校,讀書,是免費的。
不僅是學費,還有住宿費、生活費,由美國陸軍全額資助。
啊?免費的?那豈不是很多人都要去讀?
很遺憾,它的錄取率只有10%左右。而且,需要相關人士推薦。
而且這個免費,還有一個附加條件。不是你的成績排名,也不是貧困申請,而是,服役義務。
畢業之後,至少服役5年。
本科畢業後,碩士、博士都可以繼續免費讀。只不過,隨著學歷增加,你需要“回報”給學校的時間就更長。比如在5年服役之上,還需要回學校教書3年。
我看向那些年輕學生,想起導遊說,他們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一直訓練到半夜,才回去睡覺。不由得心生佩服。
日復一日,風雨不停。
參觀途中,我留意到一句話。這不是我細心,是它出現得太頻繁了。紀念品、文化衫,或者建築上,都印著這一句:
“Go Army, Beat Navy”。
這是什麼意思?
“Army”通常譯為 “陸軍”,“Navy” 意思是 “海軍” 。所以,這句話連在一起,就是“加油,陸軍!打敗海軍!”
啊?海軍做錯什麼了,為什麼要打敗海軍?

“加油,陸軍!打敗海軍!”
其實,這是他們的一個口號。不是什麼軍備競賽的口號,是一場歷史悠久的橄欖球賽的口號。
西點軍校,培養的是陸軍。而它的老對手,來自美國海軍學院。
所以這場比賽,又被稱為“海陸大戰”(Army–Navy Game)。
橄欖球賽,是一種充滿對抗的比賽。橄欖球賽對球員的速度、敏捷、力度都有非常高的要求,為的,就是能在激烈的衝撞中,依然能做到進攻和防守。
你看過《阿甘正傳》嗎?裡面的主角阿甘,正是因為個子高大,奔跑迅速,才被選進的橄欖球隊。
這場“海陸大戰”,美國總統和國防部長等高階官員也會出席,可見在美國的社會地位之高。
從1890年算起到現在,這場比賽已經有超過130年的歷史了。每年,海軍和陸軍的學生,都要在橄欖球賽上,一決高下。
如今,從戰績上看,似乎海軍更勝一籌。但是西點軍校也總能在一些年份,做得更出色一些。
我覺得這個現象特別有意思。怎麼說?
打敗海軍,從來不是在說“我一定要打敗對方,恨死對方” 的心態,而是真正把對方視為值得尊敬的對手,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
雖然比賽過程充滿激烈競爭,但是比賽結束後,海陸雙方的學生互相尊重和欣賞,反而加深了彼此的友誼。
這種類似的“對抗”文明,你還能在許多頂尖學府那裡找到。
波士頓有100多所大學,市中心有美國東北大學,郊區有哈佛和麻省理工。說起對手,東北大學可能會說“查爾斯河對岸的兩所學校”,指的就是郊區的哈佛和麻省理工。
你可能會想,那這兩所學校競爭很激烈吧,畢竟同一個地理位置,又同樣出名。可當你去問,他們卻各自有自己的“一生之敵”。哈佛說是耶魯,麻省理工說是加州理工。
沒有比賽,創造比賽。於是他們之間,搞駭客馬拉松攻防戰、比諾獎得主儲備量,甚至跑去校園大圓頂偷裝雷射器什麼的,也不是稀奇事了。
這些看似“對抗”的舉動,背後都是對自己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斷向上迎接挑戰的戰士精神。
同樣的,還有劍橋和牛津,清華和北大,復旦和交大。他們總是互損,比如交大被複旦調侃說是“閔行男子技工學院”,而復旦又被交大戲稱為“五角場文秘專科學校”。
管你是賽艇對抗賽,還是誰家食堂更好吃。但凡有學校之間的任何競賽,他們一旦兩兩對上眼了,絕對不會放過對手。
我覺得,這是一種極為美好的競爭關係。
彼此各種層面暗自較勁,但彼此都深知對方實力強勁,打心底裡尊重對方。
一個人前進,或許會迷失,甚至懈怠。但如果你有真正的對手,就算是接近極限,你依然還想奮力一搏。
一旦處於這種狀態,人就會努力奮進。所以,擁有值得尊敬的對手,有時候真是一種財富。
這在商業世界,也是一樣。
比如,曾有人問華為的人,如何看待小米這個對手。他們是怎麼回答的呢?

商業世界裡的“一生之敵”
華為表示,從不認為小米是對手。啊?那誰才是呢?
答,蘋果。
華為把蘋果定位成對手時,並不是出於仇恨。而是懷著尊敬和“必勝”的決心,選擇的蘋果。
我想,真正的對手,一定是同時具備三個特質的:惺惺相惜、暗自較勁,以及內心尊敬。
舉個例子。
比如,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
表面上看,兩家相處挺愉快的。畢竟現在走進便利店或者商場,兩個牌子不都好好擺在貨架上麼?
但你或許沒想到的是,這兩家看似“和平相處”,背後卻是一場持續了一個多世紀的商業對決。
據說,在百事CEO辦公室裡,還掛著可口可樂銷量的即時監控屏,隨時警醒自己。
關起門來較勁還不夠。索性,把對方“掛”到了觀眾面前。
百事可樂曾拍過一則廣告,想表達百事比可口可樂好。
一個小男孩因為身高夠不著百事的摁鈕,先買了兩瓶可口可樂,一個俯身就放在腳下。踩上可口可樂,最後卻是拿著百事可樂滿意離開。
這是它們彼此調侃對方的方式。大家也都明白,這只是玩笑。
類似的,還有寶馬和賓士。
2016年寶馬100週年時,賓士投放廣告給寶馬慶生,說“感謝100年來的競爭,沒有你的那30年其實感覺很無聊”,巧妙暗指自己成立更久。
等到2021年賓士135週年,寶馬廣告說“知道你已經不習慣別的口味了”,暗戳戳說賓士“過時”。而賓士回應“你的135歲,我們也一起過”,強調品牌歷史的同時,還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情誼。
這種“對抗”,有時看似是喊口號和過家家。但是頂級玩家們,即便對待遊戲也從不敷衍,總能從中沉澱出“為我所用”的內容。比如這些廣告,就同時增加了兩家的品牌曝光度。
不僅如此。每一次雙方“開戰”丟下的精神原子彈,還很有可能碰撞出顛覆性的突破。
比如,1945年的“海陸大戰”中,為了贏過對手,海軍學院把“潛艇戰術”用上了橄欖球賽。最終海軍以極大的比分差距,擊潰了西點軍校的橄欖球隊。
回去後一覆盤,你猜怎麼著?催生出了現代軍事模擬推演系統。
有時候,我們確實應當給自己尋覓一個對手,就像西點軍校把海軍視為對手。在無數次“對抗”裡,屢敗屢戰,直到下一次的勝利。
(圖片來自The Sporting News)
所以,你發現了嗎?
那麼多從軍校畢業的人,跑去了商業世界依然能拔得頭籌。這也足以說明,軍事和商業的許多致勝邏輯,是相通的。
包括,“對抗”這件事,其實也是軍校的一種訓練模式。
就像是以前的黑猩猩部落,會透過模擬戰鬥保持基因優勢,從而不斷進化、迭代。
但有時,對抗能成功的前提,不是一身反骨,而是“服從”。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有時,對抗的前提是“服從”
服從力,和領導力同樣重要。
軍隊裡,“服從”的意思是:我叫你做什麼,你絕對相信我,並執行貫徹到底。
在參訪西點軍校的過程中,我們還被帶入了一個放映室,一起坐下來,瞭解西點軍校。
有的訓練內容,你或許也曾在相關紀錄片裡看過。
西點軍校的新生,在正式入學前,會進行一個短期的基礎訓練計劃(CBT)。CBT期間,學生們會分成不同的連隊,連隊之間進行比賽。獲得最高分的連隊,則會獲得“最佳連隊”稱號。
對抗,從你報道第二天就開始了。
(截自西點軍校紀錄片)
雖然說是“基礎”,對於普通人來說已經是開啟了“困難”模式。
你會收到一系列任務,有的是單人的,有的是團隊合作的。
沒有服從力的人,很容易輸給外界帶來的恐懼。任務,就會通不過。
比如,新生訓練裡,有一項是進入“毒氣室”。
你得忍受那些微小“毒氣”顆粒附著在眼睛、鼻腔等黏膜上的刺激,同時,還要大聲朗誦《士兵宣言》。大多數人都涕淚橫流,流著口水,也依然堅持完成任務。
(截自西點軍校紀錄片)
比如,步槍射擊。
許多新生連槍都沒怎麼碰過。但如果沒有達標,新生們就一直練,直到最後能打到被要求的分數為止。
(截自西點軍校紀錄片)
又比如,從20多米的懸崖上,後仰降繩。
(截自西點軍校紀錄片)
新生只有在相信自己的前輩和教官情況下,才能完成這項挑戰。
這才只是入學考驗。入學後,還有漫長的“煉獄級”訓練,不斷挑戰學生的極限。
你發現了嗎?這些訓練,看上去都是在鍛鍊學生克服恐懼,但真正鍛鍊的,是“服從力”。
對方說東,你就非要往西。這叫“任性”。
有效對抗的前提,是“服從”。
服從指令,堅定完成。不斷和任何影響你完成目標的人事物,對抗到底。
有趣的是,在商業世界裡,也有這樣的管理方式,被稱為“自上而下”的管理。與之對應的,則是“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比如,豐田。

我為什麼要聽你的?
這幾年,豐田的精益管理風靡全球,許多工廠、企業都在爭相效仿。
基層員工不斷從工作中發現問題,向上彙報問題,從而調整流程。
這種“自下而上”制度的好處在於,能激發很多創新。原本10秒才能擰緊的螺絲,現在換一種流程,可能只需要2秒了。一個大型工廠,1000萬顆螺絲,就能省去2年多的時間。
可是這種創新,對應著硬幣另一面,“意外”。
軍隊裡,可容不得意外。因為如果在戰場上出現差錯,代價或許就是人命。
上面給你個命令,你不理解就不執行的話,那就糟了。因為,你可能真的不知道這個命令,它背後是一個多麼大而精密的局。
這在越大型的決策事件裡,越突出。
比如,一個手裡能調動1萬塊的員工,100%失敗,公司也就是損失了1萬。但如果一個手裡能調動100億的領導者呢?公司經受不起他的哪怕1%的失誤。
所以,軍隊或者這種頂尖的企業領導者,必須是“從上到下”地去管理。並且每高一級的人手裡,一定拿著比下一級的人手裡更大的地圖。
老兵和我們分享說,在西點軍校,做錯什麼事,一定會有懲罰,要求你付出代價。
比如,你可能會失去許多自由活動的時間。
所以我們會發現,身邊來往的學生們都很忙。在晚飯前,還有人在慢跑。
這可是連河面都結冰了的天氣啊。
當然,沒有一種制度是完美的。通往羅馬的路,千萬條。
西點軍校,只是向我們展示了這麼一條,被它無數次驗證可行的辦法。
最後,老兵總結說,其實西點軍校真正想要教給學生們的東西,就是領導力、服從力和戰士精神。
因為等他們從這裡畢業之後,他們就要去領導美國的新生代。
時間過得很快。結束了西點軍校的參訪,天也快黑了。
我知道,這裡的戰士們訓練還未結束。但我們,還要繼續踏上旅途。
身體雖然有些疲憊,但我的思緒卻和大巴車窗上升騰的霧氣一起,止不住地往上浮。
關於這幾天的商業收穫,我還有很多話要補充。
從西點軍校感受到的這種“對抗性”文明,其實也體現在了之前參訪的各種創業專案裡。
讓我喝一口保溫杯裡的熱水,我們繼續。

機器人的進化,是手、眼、腿的排列組合
你想象中的人形機器人,是什麼樣子呢?是不是和人類一比一還原,真正有“人形”的那種?
的確。在前幾年關於人形機器人的新聞裡,很喜歡討論“如果機器人外觀太像人,可能觸發恐怖谷效應”這樣的話題。
(圖片來自網路)
但其實,現在大多數公司研究的人形機器人,並不是全乎的“人形”。
做個不那麼恰當的比喻。你想想看,在每一場對抗遊戲裡,不論是橄欖球賽,還是賽艇比賽,動用的人體部件是不是各有側重?
前者,可能側重“腿+眼”,後者,可能需要“手+眼”。
人形機器人,只需要能發揮部分功能,就足夠了。
比如,“手”的功能是什麼?搬運。
在一些工廠的影片裡,你會看到裡面全是巨大的機械臂。這其實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機器人。
(圖片來自unsplash)
人類把“手”做了很長的時間,做得非常優秀了。
有的機器手,上面有五六個“手肘”,非常靈活,做出很誇張的動作,還能把自己疊起來。
像是德國、瑞士、日本的許多機器人公司,他們的核心就是在研究如何把“手”做得精度更高。
因為從一個地方,搬運東西到另一個地方,你拿的東西越小,對控制度的要求就越高。
所以你會發現,過去一些工廠裡,東西都要擺放在非常固定的地方。不然,機械臂就拿不到,造成一系列失誤。
這時的機器人,第一,還沒有“眼”,也就是視覺。第二,還沒有“腿”,也就是整個機器的移動能力。
但它們已經很強大了,有力量,有精度。所以全球知名的機器人公司,服務了非常多的工廠。所謂的工廠智慧化,很大一部分就是“手”在起作用。
所以,“手”是人形機器人研究裡,一個非常基礎而成熟的技術。
但是昨天文章裡,我們去參訪的全球知名機器人創業孵化器Mass Robotics,裡面有個創業專案,就很有意思。
因為他們讓機器人不僅僅只有“手”,還有了“眼”。或者說,機器視覺(computer vision)。
機器視覺,絕不僅僅是能“拍照”,弄個基礎攝像頭就完事。它還需要能明白“照片裡是什麼”。也就是透過演算法,去識別照片裡的內容。
2012年開始,隨著AI演算法的提升,這一塊進展突飛猛進,許多機器人,終於有“眼睛”了。
機器人有了“手+眼”,你就不用再把東西固定放在某個位置。哪怕東西隨機散落到一個筐裡,它都能撿起來。因為,它能“看見”了。
所以,Mass Robotics裡的這個專案,能在一年半里迅速創業,本質上它就是做對了這件事:
一個基礎技術“手”,再加上,在一個突破技術“機器視覺”裡找一個細分領域。
還記得是什麼細分領域嗎?太陽能面板的抓取和安放。
但你千萬不要以為,機器手是它的創新。市面上那麼多成熟公司,他找一個做機器手的小公司買就行了。
它真正的創新,是機器手和太陽的面板中間那個接觸面。
太陽能面板很貴,而且脆弱。力度小拿歪了,就啪嗒掉地。力度大又捏碎了。那公司就完蛋了。
所以,他們的核心技術,就是接觸面上一個類似於吸盤的東西。他們用視覺訓練,能“看”得非常清楚,這樣手就能用非常精準的力度來抓取。
機器人的“腿”,反而是他們沒有花太多心思的。下面移動的部分,不叫創新,他們稱之為“vehicle”,其實就是一個遙控車。
昨天的文章也提到,這個團隊只用了10個人,現在已經盈虧平衡了。
他們能從一眾機器人創業公司裡跑出來,用的是田忌賽馬一般的“對抗”智慧。
有的機器人公司拼命研究手,把它做得跟人一樣有五個手指頭。但兩個手指,是不是也能完成抓取功能?
有的機器人公司拼命研究腿,就拿有名的“波士頓動力”來說。不可否認,它是一家非常優秀的公司,可是太昂貴了。
它花了幾十年在研究怎麼讓機器人被踢了也不倒。用上了液壓機等昂貴的裝置,就是為了把“腿”的平衡做得極好。
但是AI一發展起來,新的公司,半年就透過強化學習實現了各種“腿”的功能。
這就是技術的無情之處。
如今,能把“手”、“眼”、“腿”如何更好地做排列組合,就能收穫大量的機會。
我們這幾天參訪的創新科技的公司,他們都非常優秀。但是,接下來,我可能要潑點冷水了。
我覺得大部分專案,可能不一定能活到最後。

想保住公司,專利數量得至少再加2個0
因為,有一件事如果做不好,他們就很容易在接下來的“對抗賽”中出局。
這件事,就是“壁壘”。
什麼是壁壘呢?真正的科學、網路效應、品牌、管理,才是真正的壁壘。
如果這幾個都不夠強,那麼,你的專利至少得做足。
昨天參訪的另一個創業專案,戶外手術。我問他們在中國有多少專利?他們回答,加一起可能五六個。
哎。五六個。這就跟沒有一樣。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來看看,專利這個東西,有什麼作用。我覺得它主要有兩個作用。
第一,是宣傳。
一個公司說,“我有專利”,那意味著“我很厲害”,對吧?比別人更創新。
所以你會看到很多公司在打廣告或者找融資的時候,總會格外強調自己有什麼具體的專利。
第二,是保護。
但很多人對專利保護有個誤解,認為專利保護的是“結果”。
不是的。專利保護的,是實現這個結果的“方法”,或者說,是“過程”。
這可能讀起來有點抽象。你可以這麼理解,專利並不保護羅馬,只保護你去羅馬的這一條路。
可是,條條大路通羅馬啊!你走出的只不過是1條,但你讓大家知道了有“羅馬”的存在。
別人走其他路去羅馬,他就又能申請自己的專利了。
所以,只有幾個專利,壓根起不到太多保護作用。
就拿這個戶外手術來說。具體原理,在昨天的文章裡講了,我就不贅述了。
在戶外用手術艙做手術,哇,這是個非常了不起的創意。但是,專利是不會保護這個創意的。
比如說,你用磁鐵實現了這個創意,法律只會保護你,讓別人不用磁鐵。可別人能用拉鍊實現這個創意,那就管不了。
那還有人用釦子,有人用透明膠帶……如果他們都能實現這個創意,他們也都能申請自己的專利。
如果真的想保護這個創意,沒有個三五百個專利,是不行的。
所以你就明白了,為什麼經常美國企業的新聞裡,看到那些公司一上來就是幾百上千的專利。這就是他們的對抗性思維起了作用。
他們就像“海陸大戰”一樣,模擬推演了自己的對手,還可能從哪些道路來攻佔他的創意,從而提前預判對手的預判。
有意思。商業世界,真是太有意思了。
想到這裡,大巴停了。
窗外的世界一下子熱鬧了起來。
紐約。到了。
突然,肚子不爭氣地叫了一聲。

紐約的川菜,打敗了90%的國內餐廳
到了紐約,猜猜看,我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吃川菜。
不怕你笑話。這頓川菜入口,我瞪得眼睛都大了。這頓在紐約吃的川菜,讓我感覺比我在國內吃的絕大部分川菜,都要好吃。
不知道我這個南京人的認證作不作數。不過,我這幾十年也去了非常多的地方,多少能吃出好賴。
我的那一代人,來美國留過學或者工作過的朋友,一定很有同感:以前美國的中餐,實在是太難吃了。
我也是個“中國胃”,但,我寧願吃泡麵。
所以之前來美國,我總想避開“中餐”這個選項。然而這一次,美國人終於能吃上左宗棠雞以外的好東西了。
我感受著舌尖上的火辣,陷入了沉思。
我想,中餐文化的落地,其實也是一箇中國人來美國發展情況的縮影。
幾十年前,來美國的大多是移民的華人。他們從事的,也大多是技術類的工作。
他們可能自己也不是廚師,但會做飯。
美國人就覺得,你是中國人嘛,你做的飯就是中餐。等真的開餐館了,光臨的大多還是美國人。那麼為了美國人調整口味,順理成章。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特殊文化,Fortune cookie,幸運餅乾。
以前在美國的中餐館,吃完飯,會給你這樣一個免費的餐後小點。開啟餅乾,裡面會夾著一小段“預言”。
可是我想,大部分讀者朋友,甚至都沒有聽說過這個東西。
這在很多美國人看來,它是一種“中式”食品。看著預言,想著神秘的東方力量。大家互相傳閱,挺好玩的。
(圖片來自網路)
可能年輕的留學生,會覺得我大驚小怪了。你們一來,就已經有很好的中餐廳可供選擇,出品甚至比國內的還正宗。但在我這個年近半百的人眼裡,這就是一場肉身可感的變化。
這意味著,光顧中餐廳的,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以及,越來越多在細分領域裡發光發熱的中國人。比如,專業的中餐廚子。
所以在紐約,口味開始從美國人偏好,重新轉回了國人的喜好。
但是在波士頓給我的感覺就不一樣了。走進中餐館看選單,你往往會看到各色菜品都有,管你是臺灣菜、湘菜、粵菜,統統都叫“中國菜”。
但是在紐約,川菜就專門做川菜,而且非常正宗。
這能在側面看出,在波士頓和在紐約,中國人在本地的發展水平,是不一樣的。

紐約,好久不見
美國的創新,一直在位移。從底特律,到矽谷,到華爾街,然後到了波士頓。
這一次,我們從波士頓開始,再回頭來紐約看看傳統的金融中心,或許,還會更有感觸。
去年問道全球,我們去了美西。紐約,我已經很久沒來了。
問道的負責人薛明女士和我說,明天的行程,會是我們這趟美東遊學的“峰終體驗”。
我無比期待。
前幾天一直在路上,還有些感冒。但現在,走在紐約的街頭,我感受不到冷。
可能是因為剛吃了一頓舒服火熱的川菜,也可能是因為在波士頓充電似的積蓄了很多能量。
我的腦子裡,突然回想起了在西點軍校聽到的一句話:
It's not what you say so much, it's about what you do.
關鍵從不在於你說了多少,而在於你做了什麼。
繼續,在路上。
我們明天見。
P.S.
坐在家裡,只能揣測。去到現場,才有答案。
2025年,我們會繼續走在問道中國、問道全球的路上。
去年1月,我們去到了中東(沙特、阿聯酋)。6月,我們去到了日本。9月,我們去到了美國、墨西哥。12月,我們去到了東南亞(越南、印尼)。
此刻,我們正在美國東岸,看文化與創新,碰撞出了什麼樣的火花。
然後,2月7日晚上19:00,我會在劉潤影片號直播間,與你毫無保留地分享我在美國東岸的所見所聞。
歡迎你點選下方“預約”按鈕,來直播間坐坐。
接下來的3月,我們還會去到新加坡。看看這個地域狹小、天然資源匱乏、人口不到600萬的小島國,是怎麼在世界舞臺上脫穎而出的?
6月,我們要去英國。看看“世界第一城”的美譽,究竟從何而來。
之後的8月,我們要去非洲。看看那片最狂野的土壤裡,開出了什麼樣的花。
現在,我也想邀請你,與我同行。
一個人,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因為,一個人的成就,大不過他的夢想。一個人的夢想,大不過他的所見所聞。
如果,你也對這樣的一線遊學感興趣,歡迎你加入我們。
讓我們一起,行萬里路,問道中國,問道全球。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 劉潤  主筆 / 木言聲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501篇原創文章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