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徵關稅,川普在這個問題上絲毫沒有進步

文丨張是之
一個多月前的2月1日,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宣佈對加拿大加徵關稅,其中能源產品10%,其他商品25%。
對墨西哥則是全部商品加徵25%的關稅,理由為兩國未有效阻止芬太尼流入及非法移民問題。
後來因為加墨都承諾加強邊境管控,美國暫緩關稅30天至3月4日。
而就在今天,特朗普確認關稅如期生效。
加拿大則是宣佈對美國價值300億加元的商品徵收25%報復性關稅,後續可能擴大至1250億加元。
有經濟學家預計,新關稅或使美國消費者每年損失460億至780億美元,尤其影響汽車、能源及農產品價格。
比如,加拿大原油佔美進口量的25%,加稅將推高美國汽油價格。
北美汽車產業,比如奧迪、寶馬在墨西哥的工廠,也面臨成本激增的問題。
原來還以為特朗普是針對中國,但現在看來,特朗普是針對所有國家。
他還計劃自4月2日起對歐盟商品加稅,並要求貿易伙伴實行“對等關稅”,也就是,各國對美關稅不得高於美國對其關稅。
雖然這一任期的特朗普,受到了馬斯克的影響,大刀闊斧地對美國展開改革,裁員削減開支,還計劃要削減7000個社保崗位,整體都是在走小政府大市場的路子。
但是從關稅問題上來看,特朗普這點絲毫沒有受到馬斯克的影響,固執地堅持自己多年以來的錯誤認識。
特朗普多次聲稱加徵關稅的成本由外國支付,而非美國消費者。
比如,他在2024年11月表示:“中國(或墨西哥、加拿大)會支付這些關稅,美國企業和家庭不會受到影響。”
他的政策邏輯是,短期價格上漲是“必要代價”,關稅能迫使企業迴流美國、保護本土產業並創造就業。
他在競選演講時就表示:“高關稅是重建美國製造業的基石,短期陣痛將換來長期繁榮。”
很明顯,特朗普想多了,加徵關稅並不會讓美國的製造業迴流。
美國製造業的流出和衰敗,本來就不是關稅導致的,為什麼特朗普會相信加徵關稅就會讓流出去的製造業回來呢?
也就是,加徵關稅是製造了新的問題,而不是解決了原來的問題。
美國製造業外流始於20世紀80年代,核心驅動力是資本追求更低成本,比如人力、環境、稅收,以及更高效率的全球分工。
比如蘋果將生產鏈佈局在中國,是因為我們擁有成熟的供應鏈和規模效應,這並非加個關稅就可以逆轉的。
如果不是特朗普真的蠢到這點都看不明白,那就只能說他在迎合美國的民粹情緒,把加徵關稅作為兌現選舉承諾的一種表演。
畢竟,特朗普的核心支持者包括很多“鐵鏽地帶”,比如如密歇根、俄亥俄州。
這些製造業的工人,構成了川普的藍領選民基礎,加徵關稅就可以包裝為是在為他們“奪回被搶走的崗位”,讓他們高呼川普偉大。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本質是政治表演與短期博弈工具,而非基於經濟規律的系統性解決方案。
製造業迴流需解決勞動力成本、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根本問題,而這恰恰是關稅無法觸及的領域。
關稅本質是國家對私有財產權的侵犯,實際上是限制個人自由購買境外商品的權利,也違背自願交換的自然法原則。
歷史上所有經濟繁榮期均與貿易自由化同步,而保護主義往往伴隨停滯與衝突。
那作為同樣是被徵收關稅的中國,最好的辦法是什麼?
今晚跟陳興傑聊天,他打了一個比方很形象。
兩個國家之間的貿易,加關稅就是建籬笆阻止交易,減免關稅就是拆籬笆。
一個國家給自己駐籬笆,而另外一個國家為了反制,也要給自己駐籬笆。
這個畫面實際上就是兩個國家互相加徵關稅的具象化,本質上多少有些諷刺,但是沒有多少人能夠看透本質。
今晚聊天也聊到了,即便是看透了本質,也有很多人不願或不敢站出來發聲說真話。
這恐怕是比加徵關稅本身,更讓人悲觀的事情。
所以興傑和我都建議,關稅受害者一定要儘可能發聲,讓別人知道事情的真相,才有可能在未來獲得轉機。
你覺得呢?
2025年03月05日
——————
直播預告:明晚邀請到了深圳資深房地產投資人,來給我們講講深圳樓市的最新情況,歡迎預約。

下面是口碑最好的,謝宗林翻譯的《人的行為》,限量超值附贈四大獨家資源:
資源一:《人的行為》《經濟科學的最終基礎》《自由秩序原理》三本書的思維導圖,原來售價99;
資源二:《人的行為》精讀講解的音訊課程,原來售價199;
資源三:英文原版《人的行為》的書籍朗讀,對應英文版裡邊每一章的小節,並把中英文對照文字放在了音訊下方,可以邊聽英文邊看文字。前兩年做的,工作量巨大,但這次同樣買書免費附贈。
資源四:英文、謝譯、夏譯三個版本混排《人的行為》電子版,下單任意一本書籍或打賞文章,都可以獲贈此電子版。 
買一贈四,收穫更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