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目錄
1.澳人對移民愛恨交織!
2.澳醫保費或上漲6%!
3.新州安全帶檢測攝像頭引爭議!
4.大批澳人年入6旬無力退休!
5.悉尼華女會計師遇投資騙局損失$260萬!
1.澳人對移民愛恨交織!
《衛報》稱,一項新研究表明,澳人對移民問題有著微妙的看法:大多數人希望降低移民數量,但他們支援增加技術移民,並且反對減少國際學生數量。

在即將到來的聯邦大選中,移民問題預計將成為一個關鍵的爭議焦點。彼得・達頓去年承諾削減永久移民數量,部分原因是為了緩解住房危機。工黨政府也計劃在本財政年度削減淨移民數量。
但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研究人員開展的這項調查發現,許多澳人對移民和移民數量持有不準確,有時甚至相互矛盾的觀點。研究人員發現,儘管大多數人認為移民數量過多,但當獲得新資訊時,很多人會改變想法。

該研究的研究員之一Alyssa Leng表示:“向人們講述關於移民如何有助於解決住房危機的積極故事,會使人們總體上支援增加移民的可能性提高4.5%。”
她還說,相反,“向人們講述負面故事,會使人們希望移民數量保持不變或增加的可能性降低約6%。”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這項調查樣本超過5000人,結果發現,略超50%的人認為移民數量過多。受訪者往往還認為,大多數澳人希望的移民數量比他們自己期望的更低。
高移民數量一直被反覆指責是包括住房成本上漲在內的各種問題的根源。
《衛報》此前發現,移民與住房成本之間的聯絡並不像一些政客聲稱的那麼明確。而且,儘管新冠疫情封鎖措施解除後出現了移民熱潮,但由於邊境關閉,淨移民數量仍低於疫情前的預期。
儘管大多數人認為移民數量過多,但更大比例的人希望國際學生數量保持不變甚至增加。超過40%的人對永久移民和其他臨時移民也持同樣看法。

這只是該研究揭示的一個明顯矛盾之處。
Leng表示,圍繞澳大利亞移民中留學生的比例存在 “很大的誤解”。
她說:“人們認為,在過去十年左右的時間裡,澳大利亞勞動年齡移民中約38%是全日制學生。但2016年人口普查的實際比例約為20%。

留學生數量並非該研究凸顯的唯一誤解。
受訪者低估了新移民數量,但高估了10年期間的移民總數。
在移民來源地區方面也存在一些最大的差異,對來自中東和太平洋地區移民數量的估計比實際高出數倍,而對歐洲移民數量的估計則偏低。
該研究將參與者分成幾組,以測試新資訊可能產生的影響。
Leng說,其中一組被告知一個 “積極” 故事,“大意是說,如果我們有更多外國技工,將有助於增加住房供應。”
一個 “負面處理組” 聽到的故事是,高移民率與澳大利亞房價上漲相關;而第三組聽到的是 “平衡敘述”,即澳大利亞存在外國購房需求,但這在整體購房中只佔一小部分。

Leng說:“人們對澳大利亞的移民情況瞭解並不多。而且他們確實會改變想法。所以,當我們談論這個問題時,需要謹慎地傳達資訊,因為這會改變人們的想法。”

2.澳醫保費或上漲6%!
雅虎新聞2月5日報道,外界對醫療保險費用可能大幅上漲的擔憂日益加劇,但衛生部長表示,即將到來的漲幅將會是“適度的”。

據比較平臺Compare Club的資料顯示,2025年的預計漲幅為6%,高於2024年的3.03%和2023年的2.9%。
如果這一漲幅得以實施,客戶每年將需要為其保單多支付369澳元。
年輕家庭可能面臨每年高達248澳元的增幅,而退休夫婦的平均保費可能超過每年5967澳元。
然而,衛生部長Mark Butler表示,他已經拒絕了保險公司6%漲幅的建議。
他強調:“作為衛生部長,我有責任確保任何私人醫療保險費用的增加都是合理和適度的。”
“我已經要求多傢俬人醫療保險公司重新提交一個更合理的數字,以符合澳洲消費者的最佳利益。”

Butler部長此前在12月曾致函29家保險公司,呼籲保費增幅更符合社會預期。
這是在保險公司提議加價5%至6%之後採取的行動,如果實施,將成為10年來最大的漲幅之一。
目前,衛生部長表示:“根據衛生部收到的重新提交的方案,我暫不傾向於批准他們提議的保費漲幅。”
面對可能的保費上漲,相關機構正在敦促客戶審查自己的保單,以確保獲得最佳價效比。
Compare Club研究主管Kate Browne表示,雖然目前提出的漲幅是“最壞情況”,但人們應該做好準備。
Browne說:“即使保險基金被衛生部長要求降低漲幅,我們仍然預計今年的漲幅會比去年大得多。”
“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的是,澳洲人要保持警惕,採取主動措施,如審查他們的保單和比較不同的保險提供商。”
資料顯示,轉換到更具價值保單的家庭平均每年可以節省462澳元。新的保費上漲將於4月1日生效。
據估計,目前約有1400萬澳洲人擁有某種形式的私人醫療保險。
3.新州安全帶檢測攝像頭引爭議!
據9news報道,由於採用了新技術,新州政府在過去六個月裡對違反安全帶規定的司機開出了3400萬澳元的罰單,令人瞠目。

從去年7月1日起,安全帶檢測攝像頭在全州範圍內推廣使用,導致被抓到未系安全帶或系安全帶不正確的司機和乘客數量急劇上升。
新州稅務局(Revenue NSW)的資料顯示,在2024年7月至12月的六個月內,與2023年同期相比,與安全帶相關的罰款數量增加了1427%。

2024年下半年共開出7萬多張罰單,總金額達3400萬澳元,而去年同期僅開出4600張罰單,總金額達180萬澳元。
可能違反安全帶規定的司機和乘客的照片會被人工智慧標記出來,然後由新州稅務局的工作人員進行稽核,最後開出罰單。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相信攝像頭和新州稅務局的做法是正確的。
聖誕節當天,悉尼西北部司機Samantha因涉嫌沒有正確佩戴安全帶而被罰款,當時她是乘客,而她的丈夫正在開車。
她說:“我真的很生氣,我對這個系統很失望,因為你可以從照片上清楚地看到我係了安全帶。”

Samantha之後就罰款問題向新州稅務局提出了兩次爭議,但都被駁回,稅務局堅稱照片顯示安全帶的肩帶在她的胳膊下。
Samantha說:“不是的,它就在我的肩膀和鎖骨之間。”
410澳元的罰款加上六分的扣分,是正常扣分三分的兩倍,因為當時正值假期。
悉尼律師事務所Astor Legal的首席律師Avinash Singh表示,司機可以選擇推遲繳納罰款,並去法庭向治安法官辯護。
Singh說:“根據我們作為專業刑事辯護律師的經驗,如果照片模糊不清,被罰款的人通常都會辯護成功。這是因為在任何刑事案件中,檢方都必須毫無合理懷疑地證明其案件屬實。”
Singh表示,使用黑白照片來記錄未系安全帶的交通違法行為有時會出現問題,使用彩色照片會更好。
“如果一個人穿著深色衣服,通常很難看到安全帶。目前還不清楚為什麼新州交通部沒有實施使用彩色照片,因為它們可以提供更清晰的資訊。”
新州交通局發言人表示:“攝像頭和軟體系統檢測到的所有疑似未系安全帶行為,都會經過經過培訓和授權的人員的幾步人工審查,然後才會開出罰單。”
這位發言人說,有關使用安全帶的罰款和法律是為了拯救生命。
他說:“系安全帶是一種簡單而又有效的預防創傷的方法,可以增加車禍中倖存的機率,同時降低受傷的風險。不幸的是,2024年有39人因未系安全帶而遭遇車禍喪生。”
自7月份推出攝像頭檢測技術以來,在21天內共開出了11,400張罰單,其中約四分之三是因為未正確使用安全帶。
道路部長John Graham表示:“我很驚訝這個數字如此之高。我們知道一小部分司機和乘客在遵守安全帶規定方面存在問題,但實際情況比預想的還要糟糕,我們需要以此敲響警鐘。”
4.大批澳人年入6旬無力退休!
Yahoo新聞2月5日報道,澳洲人普遍在65歲左右退休,但最新研究顯示,不少人已推遲這一計劃。

根據Finder的調查,16%的澳洲人因為當前生活成本的壓力,在過去兩年內選擇推遲退休或再就業。
來自悉尼的Diane Benham就是其中之一,她在接受雅虎新聞採訪時表示,自己本以為現在已經可以退休了。
“我原先沒計劃推遲退休,但隨著開銷的增加,想到沒有固定收入就讓我壓力倍增,因此只好繼續工作。”這位70歲的建築經理坦言。
儘管每週只工作20個小時,但Diane更希望能享受退休後的生活。然而,在通脹不斷推高生活必需品價格的情況下,她發現停止工作幾乎不可能。
“每次去超市購物都感覺花費了更多。”
“維護兩輛車也讓人吃不消,我們可能需要減至一輛。雖然因為安全感不曾打算搬離目前居住地,但離開悉尼的念頭不是沒有出現過。”
“不過,搬家的成本相當大,而且隨著年紀增長,擁有財務保障越來越重要。”

Finder指出,超過一半選擇推遲退休或再就業的人是出於對經濟壓力的考量,約80.5萬名澳人因沒有足夠的退休金(super)和其它投資來支援退休。
澳人在60多歲退休已逐漸演變成一種奢望,而不是常態,Finder的退休金專家Pascale Helyar-Moray對此表示關切。
“澳洲人的退休儲蓄危機正在加劇。對許多人來說,退休已不再是一個切實可行的選項。”
由於收入往往較低,並且因養育孩子而中斷工作,女性面臨的挑戰尤其大。
根據澳洲退休基金協會(Association of Superannuation Funds of Australia)的資料,截至2022年6月,60至64歲男性的中位退休金餘額為205,385澳元,而同年齡段女性的餘額僅為153,685澳元。
Helyar-Moray指出:“性別工資差距、為了照顧家庭中斷職業生涯以及兼職工作等因素都對女性的退休儲蓄造成了特別大的影響。”

與此同時,澳洲退休金消費者組織(Super Consumers Australia)發現,那些擁有中等或高消費需求的群體,現在需要的退休金比去年多出10%至15%。
一個普通的單身人士需要大約31萬澳元的退休金,而夫婦則需要約42萬澳元,以在退休後維持生活水平。
除了生活成本危機衝擊退休計劃,抵押貸款的還款壓力也不容小覷。
Vanguard去年的一項調查顯示,約30%的人在退休後仍在償還按揭。
這無疑促使部分人推遲退休,或被迫動用退休金來償清債務。
5.悉尼華女會計師遇投資騙局損失$260萬!
悉尼華人女子Sylvia Chou被詐騙分子騙走260萬澳元,一度瀕臨自殺邊緣,那時她根本想不到最糟糕的情況還在後頭。

當時52歲的這位悉尼會計師,掉進了詐騙分子精心設計的外匯交易騙局。騙子清空了她的個人積蓄,還誘使她向親朋好友借錢,並對房產進行再融資。
儘管這是6年前的事了,但這起案件遠未結束。9月,她指責未能察覺騙局的銀行發起法律訴訟,要對她的房子進行止贖。
澳大利亞國民銀行(NAB)如今正因她在房產再融資時出現的一個差額,起訴她償還140萬澳元及利息。
Chou支援《澳洲新聞集團》發起的“先人後利”活動,呼籲聯邦政府強制銀行對詐騙受害者進行賠償。

如果Chou輸掉這場官司,銀行不僅會收回她的房子,她還將不得不宣告破產,這意味著她會失去會計師執照。
“破產對我來說意味著沒有未來,因為我不能再做稅務代理,也不能再當合格的會計師了。” 現年57歲的Chou告訴《澳洲新聞集團》,“我還能做什麼呢?”
Chou在2019年首次接觸到這個騙局,當時她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一則似乎得到真人秀節目Shark Tank認可的廣告,內容是關於如何增加投資組合。
這個騙局涉及向一個名為BlueLexus的外匯交易平臺投資。
Chou以前成功做過交易,沒看出有什麼不對勁。她也沒找到任何負面評價,而且該平臺註冊在一家美國母公司名下。
“我做了功課,我查過的。” 她說,“看起來非常專業。”
他們要求她提供100分的身份識別材料,還想要一份近期的水電費賬單來證明她的居住地址,以便為她開戶,這讓騙局看起來更正規了。
該公司還有一個直接支付(BPAY)賬戶,她把260萬澳元都轉到了這個賬戶。

Chou以為自己把錢投入了一個外匯交易賬戶,透過買賣外匯來盈利。
她最初投入250澳元起步,但知道要想大幅增加投資收益就得投入更多,於是又追加了1萬澳元。
由於投資看起來進展順利,她繼續投入更多資金。
隨後,BlueLexus表示會按她投入的金額等額追加資金。
但幾周後,當她試圖提現時,詐騙分子稱她必須償還他們投入的資金。
於是她向親朋好友借錢,想著很快就能還上。
這筆錢支付後,詐騙分子又讓她支付一筆鉅額費用,她需要追加150萬澳元作為保證金來補充投資。
就在這時,她對自己的住房和兩處投資房產進行了再融資來支付這筆錢,而這個決定如今回過頭來困擾著她。
但她的錢還是取不出來,很快Chou悲痛地意識到自己遭遇了詐騙。
她欠親朋好友50多萬澳元,還有再融資的欠款。她說一些相識多年的朋友與她斷絕了往來。其中一些朋友因為從自己家人那裡借錢,現在和家人關係也疏遠了。
Chou說她曾想過自殺,但現在情況有所好轉。
“我確實想過自殺。” 她流著淚說,“家人和朋友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因為我不能辜負他們的信任。”
Chou稱,在她向海外轉賬數百萬澳元的三個月時間裡,澳大利亞國民銀行沒有向她發出任何警示。
她還稱,即便第一筆轉賬是從澳元兌換成俄羅斯盧布,銀行也從未警示有任何異常。

根據她的銀行對賬單,在這三個月裡,她的轉賬次數比之前作為澳大利亞國民銀行客戶的六年裡還要多。
進行再融資時,她把業務轉到了西太平洋銀行。
她第一次試圖透過西太平洋銀行賬戶向詐騙分子付款時,銀行攔截了這筆交易。然後銀行要求她到分行完成100分的身份識別流程。
但她稱澳大利亞國民銀行沒有這樣做。
事情又有了新轉折,儘管西太平洋銀行在再融資過程中替她償還了澳大利亞國民銀行的貸款,但澳大利亞國民銀行從未關閉她的賬戶。
這使得澳大利亞國民銀行能夠對她提起法律訴訟。
Chou稱,澳大利亞國民銀行不僅向她送達了法律文書,還把檔案交給了她另外兩處房產的租戶。
她的租戶現在知道了很多她的個人資訊,而她並沒有允許銀行透露這些資訊。其中一組租戶甚至表示,如果房子公開掛牌出售,他們打算購買。
她也質疑銀行怎麼能以這種方式侵犯她的隱私。
澳大利亞國民銀行在一份宣告中表示,向她的租戶送達索賠宣告是 “法律要求,並非侵犯隱私”。
澳大利亞國民銀行表示,由於此事已訴諸法庭,不會進一步置評。

起初,Chou曾寄希望於透過澳大利亞金融投訴管理局(AFCA)追回全部損失,她認為澳大利亞國民銀行違反了反洗錢法,本應採取更多措施阻止這些交易。
但澳大利亞金融投訴管理局表示,該特定問題不在他們的職權範圍內,而是屬於另一個政府機構,澳大利亞交易報告與分析中心(AUSTRAC)的職責。
最終,她向澳大利亞金融投訴管理局提出的投訴,結果是該機構做出了對銀行有利的裁決。她還被責令支付該案件的所有費用。
她只追回了3000澳元。
Chou現在不得不花更多錢聘請律師,為與澳大利亞國民銀行的法律訴訟做準備。
(編輯:Sharon)
綜合編譯/轉載:貓叔徐超
如為編譯和轉載文章,僅代表原出處或作者觀點,僅供參考閱讀,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貓本線上傳媒成立於2011年,是最貼近墨爾本華人的傳媒平臺,每天帶來綜合的當地生活資訊,包括即時新聞、生活資訊、吃喝玩樂、活動介紹。點此關注澳大利亞貓本線上傳媒全平臺廣告合作加微信:cn2mel1 加入墨爾本華人群加微信cn2mel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