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寧街致王室的信,要求女王接待胡耀邦,以及伊麗莎白二世會見胡耀邦照))首相官邸以及外交部高階官員還做了諸多貼心的準備,以表示對這位中國領導領導人的特別重視。外交部此前從澳大利亞總理霍克秘書那裡獲得訊息,胡耀邦抱怨美國人不願意深入和他交流國際問題,於是特別向撒切爾建議,在正式歡迎宴會後,再舉辦一個首相與胡耀邦的非正式茶會,以求聽取胡耀邦對中國國內和國際問題的見解,同時這也是更深入瞭解中國政策的一個機會。英國外交部在為贈送中國領導人什麼禮物上,也表現地特別用心,除了挑選了藝術品之外,還特地定製了一個橋牌遊戲機,因為這些外交官從中國報刊上捕捉到,胡耀邦與鄧小平都很喜歡打橋牌。為了避免讓唐寧街感到對這個禮物不可思議,外交部特附上胡耀邦與鄧小平、萬里一起打橋牌的照片用以說明。在最關鍵的首腦會談內容上,唐寧街認為不應該探討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種晦澀的理論問題,而是建議向胡耀邦介紹:1.資本主義並不是簡單地意味著財產私有,更是一種自由有活力的市場體系;2.創新的重要性;3.一個國家不能只強調安全,而忽略開放和公開的重要性(以蘇聯為反例);4.多元文化以及不同國家之間文化交流的重要性;5.高效資訊系統的重要性。唐寧街還拒絕了撒切爾向胡耀邦表達中國人權問題以及若干公民刑事案件關注的建議,以免引起中方的敏感情緒,改而向胡耀邦介紹一個健全司法體系對於保護個人權利和社會正常秩序的作用。從這些公文往來上,似乎英國有一種強烈幫助中國認識現代化世界,向中國傳遞現代理唸的興趣。總之,從英國各部門檔案往來之間,他們對中國的領導人是極其尊重的,即便是內部日常行文也都用 “胡先生”或“尊貴的胡耀邦閣下” (His Excellency Hu Yao Bang)稱呼他。檔案中討論的內容,對中國也是充滿善意的,希望能夠助力中國經濟現代化和社會進步的,而不是阻止中國這麼做。
(英國首相府接待胡耀邦的手冊)胡耀邦訪英:成功重塑中國公共形象的一場外交展示1986年6月8號胡耀邦開始了他的歐洲四國之行,這也是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領導人與西方的最早接觸外交行動之一。胡耀邦的主要隨行人員有國務院副總理李鵬、全國政協副主席費孝通、中聯部長朱良和外交部副部長周南等。外媒比較關注的是費孝通先生,這體現了黨對知識分子的尊重,是對外界展示的一個非常積極的訊號。由於這是我國對西方的規模空前的一次“外交秀”,胡耀邦和當時的黨中央對這次出訪也是極其重視的,這次出訪的準備工作非常充分。胡耀邦先後與隨行人員11次召開準備會議,逐個討論了講話稿、宴會稿、會談內容和答新聞記者的口徑,強調出訪紀律。所有內容同時還經過了政治局會議的討論以及鄧小平的審閱,大家都表示完全贊同。根據朱良先生的回憶,胡耀邦特別強調了我們應該怎麼解放思想、端正觀念與西方打交道的問題:第一,要樹立中國愛好和平的形象,減少人家對我們的疑慮擔心,從而增強同我國發展穩定的友好合作關係的信心。我們跟外國領導人講話,不要講套話,少用共產黨專用術語,要重點突出、有針對性,有說服力。第二,蘇聯喜歡搞場面很大的幾十人的大型會談,這樣效果很一般,雙方都是講場面話。儘量舉行小規模會談,這樣才能真正談點問題,瞭解點情況,真正交點朋友,促進兩國友好。要多學習周恩來總理同外賓談話的藝術。第三,同外國談經濟貿易問題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要亂開經濟合作的支票,經濟協議不要盲目求大,吊別人胃口,最後不能兌現,影響很壞。要坦誠告訴對方,哪些事我們現在可以辦,哪些事現在辦不到。訪期間同各國達成協議,一定要認真地檢查、督促和加以落實,不能壞了中國的信用。第四,我們回來後要多向中央彙報一些國外政治動向,提出改進和加強對外工作的建議,不要老是喜歡講如何受到了“超規格的接待”,如何成功,不要過高估計訪問的作用, 特別不要說成是什麼“歷史意義的訪問”。要清醒地看到,由於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不要過高估計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英國媒體在胡耀邦到來之前,就進行大範圍預熱,他們接連介紹胡耀邦與中國改革。《衛報》評論分別為《推動中國保持前進的人》(The Man Who Keeps China On the Move)、《北京的改革者們將繼續戰鬥》(Peking Reformers Will Fight On),《每日電訊》文章標題為《一個推動中國前進的精明鄉巴佬》(Sophisticated Yokel Pushes China On),《觀察家》的評論題目則是《穿西裝的鄧的信徒》(Deng’s Disciple in a Lounge Suit)。胡耀邦於9日與撒切爾夫人進行了正式會談。從英方公佈的會談記錄稿來看,佔用時間最長的是關於蘇聯問題的溝通,主要包括戈爾巴喬夫國內改革和外交政策調整,剛剛發生切爾諾爾貝利核電站事件,柬埔寨、阿富汗問題等等。胡耀邦批評蘇聯對改善中蘇關係毫無誠意,並且指出蘇聯如果不放棄軍事擴張主義,經濟改革是不會成功的,撒切爾對此表示贊同。這個時候,中國的周邊國際環境雖然有所改善,但是蘇聯製造的各種地緣衝突,依舊是主要外部威脅,所以胡耀邦訪英,除了加強雙邊關係之外,還顯示出中國與西方在對待蘇聯問題上的一些默契。
(胡耀邦參觀莎士比亞故居,及會見牛津大學中國留學生和訪問學者)胡耀邦在即將結束訪問的時候,還在倫敦召開了記者招待會,回答了BBC、《金融時報》、香港亞視等媒體的提問。總之,胡耀邦對英國的訪問是非常成功的,展示一個現代領導人的素養,或者中國領導人嘗試用現代主流方式與世界接觸的努力。雖然胡耀邦的表現並不是完美的,但是依據當時英國報紙,以及事後官方的內部總結來看,朝野對胡耀邦都是報以肯定、讚美的語言,認為這是一個可以值得接觸,推動中國發生進步的政治家。《觀察家報》在胡耀邦離開的時候,發表了《未來之星留下了他的印記》(Tomorrow’s Man Makes His Mark)來總結他的這次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