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懂人性,才能做好表達

這是一個“表達越來越重要,但也越來越難”的時代。
決定專案生死的述職報告,關係全年KPI的客戶提案,凝聚團隊人心的講話……每一次關鍵表達的失敗,都可能讓你幾個月的心血,付諸東流。
你總覺得,問題出在“說得還不夠好”、“邏輯還不夠硬”。
但有沒有可能,從一開始,就用錯了勁兒?
前段時間,劉潤讀書會邀請到了一位老朋友,劉哲濤老師。他是商業演講顧問、經驗萃取專家,也是《商業表達力》的作者。
近4個小時的分享,他反覆強調了一件事:所有表達的失敗,根源都不是“內容”問題,而是“人性”問題。
表達高手之所以是高手,不是因為更會說話,而是因為更懂人性。
什麼意思?咱們先從一個常見的場景,開始說起。

不證明,只引領

工作彙報、年終總結、公司介紹……當你要表達時,會怎麼做?我猜,大概是:
“我做得多麼多麼好,第一……第二……第三……”
“你應該怎樣怎樣,我告訴你為什麼:第一……第二……第三……”
你覺得,只要自己邏輯嚴密、證據確鑿,就能證明自己的“正確”。
可一旦你想證明什麼,出手便落了下乘。聽眾會不自覺地在心中抬起頭,上下打量你,審視你。
“做得好的多了去了,你顯擺什麼?”“算你厲害,關我什麼事?”“然後呢?”
不信。無關。無趣。所有努力換來三盆冷水。
那怎麼辦?哲濤老師舉了個例子。
想象有這麼一位校長,正在賣力宣傳自家學校的素質教育:
第一,我們方法科學。不僅考核學生,還考核老師。
第二,我們因材施教,可以選擇不同的興趣課程。
第三,我們國際化視野,和不少國際學校都建立了聯絡。
話都對,但味同嚼蠟。可是,如果他這樣說呢?
開場,丟擲一個現象:
一切都在飛速變化的今天,唯獨教育,依然沿用200年前,工業革命時代的體系和模式。
什麼感覺?好像有點道理。然後,他接著推演:
200年前的教育,是為了把孩子送上流水線。今天,AI時代到了。教育,應該讓孩子學會創新、協作。目的發生了變化,可方法還沒能跟上,怎麼辦?
對啊。AI來了,我家孩子也得與時俱進了。你也開始焦慮起來。怎麼辦呢?這時,他才開始展開重點:
為了應對這些變化,我們做了幾個探索。比如,不僅考核學生,也考核老師;又比如,因材施教,不同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興趣課程……
感覺到了嗎?
同樣的內容,給人的感受,不再是“證明我很厲害”,而是和你一起,試著解決一個你們共同關心的問題。
你甚至還會覺得,這家學校,挺有思考的。
不是證明,而是引領。找到反常,提出洞察。和聽眾一起思考,預判聽眾的反應,讓他自己得到結論。
(哲濤老師總結:萬能表達結構)
你越是證明,他越是防禦。而當你讓他感覺“是我想明白了”,他就會把你的觀點,當成他自己的結論。
說到底,所有好的表達,都是在幫助對方,解答他自己內心的問題。
因為人性,就是:他自己得到的結論,永遠比你告訴他的強。
明白了,以後要多引領,少證明。但“證明”的衝動,很難改掉。
因為,你總是會在不經意間,用出一個技巧:
結論先行

要說觀點,先說立場

再來想一個場景。
一位銷售,一屁股坐在你面前。特別熱情:
哥,你該換車了。我這裡有款車,特別適合你。
請問,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你會心動嗎?
不會。
我猜,你心裡會馬上豎起高牆:我憑什麼信你?你誰啊?
我們都學過,結論先行。可是在很多場景下,你越是急著給出結論,對方就越是提防。
因為你的結論背後,寫著目的。這時,你結論先行,他就防禦先行。
再來看個例子,地產招商演講。
你會怎麼勸大家入駐?按照常規套路,大概又是:
我們的地段非常好,設計也一流,所以你們應該入駐。
哦,不對。你或許馬上反應過來,這又是在“證明自己”了。行不通的。
那怎麼辦?
或許,你可以這樣表達:
我們考察了全國核心城市,決定把未來十年幾十億資金,全部砸在這裡。因為我們和你一樣,也賭這個城市的未來。
一句話,就把“你”(客戶)和“我”(開發商),變成了“我們”(城市共建者)。
比“對不對”更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和我一夥的”。
立場,比觀點更重要。
所以,不是“結論先行”不好用。而是在表達之前,先問自己:我和他現在,是什麼關係?
面對老闆、下屬、同事。目標一致,資訊對等。為了效率,就應該“結論先行”。
可是,當面對客戶、合作伙伴時。關係“不遠不近”,必須“立場先行”,先站在一起,再談具體合作。
再往後,面對行業論壇,臺下坐著的人,不認識你,也不知道你要講什麼。你或許應該“場景先行”——先講一個故事,抓住所有人的注意力,把他們拉進你的話題。
關係,先於價值。
現在,你拆掉了防禦的牆。但還不夠。從“聽我說”變成“跟我走”,我們還需要點燃他內心的小火苗:
情緒。

要說內容,先說情緒

你一定知道雷軍。雷軍,是開發佈會的高手。
一般人講手機配色,大概會這樣說:
這次釋出的手機,有三個顏色,藍色、粉色跟黑色。非常好看,非常漂亮。
但雷軍,大概會這麼講:
我們特地問了幾百位“95後”和“00後”,希望知道年輕人喜歡什麼顏色。最後,發現他們最喜歡粉色跟藍色,於是選定這兩款作為主打。還有很多米粉希望低調,所以保留了最經典沉穩的黑色。
什麼感覺?
字裡行間,三個大字“對你好”。於是,你就被喚起了一種感覺,一種情緒。這種感覺叫做:被在乎。這種情緒叫做:溫暖。哇。這根本不是“賣東西”,是“交朋友”。買。
我們總以為自己是理性的,但驅動我們做出決定的,往往是感覺和情緒。
所以,高手會把內容全部裝進情緒裡。
比如,用“感謝”的情緒講業績:
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我站在窗前,看著外面空無一人的街道,心裡想:完了。今年的生產任務完不成了。但沒想到,無數的海外同事,穿著防護服從世界各地飛回來……我發自內心地,感謝在座的每一位,沒有你們,就沒有這個奇蹟。
比如,用“損失”的情緒講機遇:
5G這個風口,對我們來說,不是“做不做”的問題,而是“生死存亡”的問題。今天錯過了,失去的不僅僅是一個機會,而是輸掉了下一個十年。
又比如,用“幫忙”的情緒講要求:
大家最近都特別辛苦,尤其是市場部的同事。但我們上這個新系統,是為了能幫助銷售部拿更多線索。所以,我想請大家一起,幫銷售的兄弟們一個忙,好不好?
好的表達,就是把你想說的一切——事實、道理、目的、動機——都裝進情緒裡。
但有時候,即便對方被你的情緒感染了,最後還是搖了搖頭。
為什麼?
給你講個“火鍋店”的故事,你就知道了。

搞懂他的決策路徑

有一家網紅火鍋品牌,想入駐一個高檔商場。
他們計劃的表達方向,是證明自己網紅屬性強、自帶流量,換取更低的店鋪租金。
這個邏輯,聽上去沒問題。
但商場招商總監,這個最關鍵的聽眾,腦子裡盤旋的第一個問題,不是“這家火鍋能帶來多少流量”,而是:
我的商場裡,已經有5家川渝火鍋了,我還需要第6家嗎?
他的決策邏輯,是“品類管理”和“業態平衡”。
所以,如果這家火鍋店的創始人,只是滔滔不絕地講自己多網紅、菜品多出色、口碑有多好。他可能會得到一句禮貌、但扎心的回覆:
太好了。但不好意思。如果那5家店裡有誰不幸倒閉了,我第一個聯絡你。
一旦你的表達邏輯,和聽眾的決策路徑打架,結果就註定不會好。
再舉個例子。小米SU7。
汽車釋出前,雷軍有點焦慮。因為過去很多年,他們幾乎一直在做男性的生意。根據內部評估,小米汽車的女性車主佔比能有5%,就算成功了。
但最後的結果呢?調查顯示,釋出之初,女性車主下單的比例,到了40%。
怎麼做到的?
買車,大機率是一個家庭決策。男主人精挑細選出三、五款車,進入“決賽圈”,然後把這份名單交給女主人,由她拍板。
所以,如果你想在“決賽圈”勝出,表達的邏輯,就必須改變。
最終,雷軍在釋出會上,砍掉了大量的硬核的內容,轉而強調3個看似和效能無關的點:
1)車漆很漂亮。多種顏色可選。
2)車機很智慧。 “小愛同學”能解決很多問題。
3)防曬。
這三點,精準地打動了那位擁有“一票否決權”的女主人。
所以,當老公把幾個選項呈現在面前時,她會覺得:“嗯,都挺好。但……小米這個,顏色好看,還防曬。”
砰。一錘定音。

3句話,讓他減肥20斤

你可能也這麼感嘆過: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但這,可能不是道理的問題,而是表達的問題。
哲濤老師給我們舉了一個親身經歷的例子。減肥。
“糖,是健康的元兇”,這是句大道理。可真要戒掉糖分,哪有那麼簡單?就拿可樂來說,我累了一天了,喝一瓶又怎麼了呢?
但在高手那裡,這句大道理,可以這樣表達:
你知道嗎?一罐可樂的含糖量,大概是40克。而人體一天的健康攝入量,不超過25克。
(一瓶飲料,對應好多塊……方糖,豆包AI生成)
我的天。一罐可樂的糖分,居然幾乎超標兩倍。
科學的延長壽命方法只有2個,少吃糖,保持飢餓。其他方法,都可能有營銷的成分。
天哪,延長壽命。我可太想多活幾年了。那怎麼少吃糖呢?
很多糖分來自主食。建議主食減半,不要喝含糖飲料。
幾句話下來,哲濤老師的行為徹底被改變,3個月過去了,瘦了整整20斤。
我們來複盤一下。改變,到底怎麼發生的?
1)反常。一罐可樂的含糖量居然超標一半。這個數字太反常了。一下子就讓人警醒。
2)嚮往。哇,延長壽命哎。誰不想多活幾年?
3)損失。如果不改變,健康和壽命,就會損失。這個是之前就知道的事情。
4)容易。其實做到並不難。主食減半,不喝飲料。門檻很低。
反常。嚮往。損失。容易。
很多促使人改變的內容,都滿足了這四個要點。
比如,公益廣告。環境現狀的觸目驚心,就是反常。健康的綠水青山,就是嚮往。如果不保護環境,子孫後代都會遭殃,這是損失。出行多坐公交少開車,就是容易。
所以下次,當你想要驅動別人改變時,別隻顧著講道理了。
看看這四個要素,有沒有集齊?

懂商業,就是懂人性。
我們今天聊到的所有表達方法,之所以有效,不是因為有多複雜,而是因為順應了人性的渴望。
什麼是人性?
人性,就是他自己得到的結論,永遠比你告訴他的強。
人性,就是不願意被剝奪自主權,所以會本能地抗拒“正確結論”。
人性,就是情緒先於理性。所以一個感同身受的故事,比100頁報告,更有力量。
人性,就是一邊嚮往更好,一邊又害怕損失,所以你需要給他嚮往,也需要給他臺階。
好的表達,不說服,只引領。好的表達,不對抗,只理解。
祝你,深刻理解人性。
祝你,成為表達高手。
*文章為劉哲濤獨立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劉哲濤主筆 / 景九 編輯 / 歌平 版面 / 黃

這是劉潤公眾號第2645篇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任何機構或個人抓取本文內容,用於訓練AI大模型等用途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