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李春來、徐滬濟入選《自然》2024十大人物

圖源:Mark A. Garlick/Nature

導讀:
     12月9日,《自然》(Nature)雜誌公佈2024年度十大人物(Nature's 10),中國“嫦娥六號”的副總設計師李春來和中國風溼免疫專家徐滬濟入選。
     《自然》十大人物由《自然》的編輯選出。這十位人物和他們的同事做出了了不起的發現,提醒公眾關注至關緊要的問題,並代表了2024年發生的重要科學事件。
玉保 | 整理
李春來,“嫦娥六號”副總設計師。
《自然》雜誌將李春來稱為“月岩的守護人”。“他最擅長協調工作,”美國布朗大學行星地質學家詹姆斯·海德(James W. Head)評價道。
作為中國“嫦娥六號“的副總設計師,李春來在決定探測器著陸月球的具體地點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最早分析這些樣本的科學家之一。
今年6月25日,中國的嫦娥六號從月球返回,帶著來自月球背面的首批樣本。李春來和他的團隊負責樣本的安全儲存與分發,推動了國內外月球領域的科研合作。這些珍貴的樣本存放在充滿氮氣的盒子裡,裡面的粉末“鬆散而新鮮”,顏色比月球正面的樣本更淺。
李春來多年來一直從事天體化學研究。他在隕石學、天體撞擊事件和空間碎片等研究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1994年開始參加探月工程,對月球探測的科學和應用問題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作為技術負責人和主要工程指揮,他完成了中國第一個月球和深空探測地面應用系統的設計、研製、建設,併成功執行,圓滿執行探月工程多項任務。
“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的樣本,其中一些已經分給國內的科研團隊。預計在未來幾個月將有大量科學發現。李春來表示,這次月球任務所獲得的科學見解,“僅僅是個開始。”
他已經著眼於中國的下一步樣本返回任務——2025年對近地小行星的取樣,以及幾年後對火星的取樣。
徐滬濟,免疫病醫生
徐滬濟現為中國海軍軍醫大學長征醫院大內科主任和風溼免疫科主任,清華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今年9月,他與合作者發表了一一項針對自身免疫疾病的細胞療法的研究,顯示利用供體來源的CAR-T細胞治療頑固性自身免疫病,療效顯著。《自然》雜誌將徐滬濟稱為一名“無畏的醫者”。
研究的物件是3名嚴重複發難治性風溼免疫疾病的患者,一名是壞死型肌炎患者,肌肉無力,兩名是系統性硬化症患者,皮膚像皮革一樣堅硬。經過兩週的免疫細胞治療,三名患者的症狀都得到緩解。六個月的隨訪期間,他們的情況持續改善。
德國埃爾朗根大學的免疫學家喬治·謝特(Georg Schett)評價徐滬濟的工作“是一個重大發現”。這一創新療法不僅為自身免疫病患者帶來了生命質量的提升,也有望降低治療成本。他的研究為未來治療這類複雜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清華大學林欣教授評價徐滬濟的勇氣來自他的臨床經驗和對相關研究的熟悉,是”一位博學多識的醫生”。
徐滬濟的團隊隨後為另外24名自身免疫疾病患者提供了類似的治療。他希望這種治療能普及到病情較輕的患者身上。“我們有一個計劃,”徐說,“我們真的希望這能得到廣泛應用。”
除了兩位中國科學家,來自德國、加拿大、美國、瑞士、孟加拉國等國的另外八位傑出的科學家和領導者透過突破性研究、技術創新和社會變革塑造了今年的科學程序。他們的工作涉及基礎物理學、氣候變化、人工智慧等多個領域,並對人類社會的未來產生了深遠影響。
以下是本年度入選的其他八位人物。 
1.時間之父:埃克哈德·佩克 
德國物理學家埃克哈德·佩克 (Ekkehard Peik)利用放射性元素釷-229,實現了核鐘的首次“滴答”。核鐘的準確性超越了當今最精準的原子鐘,達到400億年裡頂多誤差1秒。這標誌著一種更精確、更穩健的時間測量系統的誕生。 核鐘的突破不僅推動了時間測量技術,也為探索暗物質等基礎物理問題提供了新工具。
佩克的研究源自2001年的設想,經歷了二十年的艱苦實驗以及和歐洲其他科學家的合作,他的團隊最終找到了誘導釷-229核躍遷的雷射頻率。團隊成員舒姆(Schumm)認為,”若沒有佩克,這個研究專案不會堅持這麼久並取得成功“。
2.科學界公平薪酬倡導者:凱特琳·哈拉斯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博士生凱特琳·哈拉斯(Kaitlin Kharas)及團隊透過領導“支援我們的科學”(Support Our Science)運動,促成了加拿大政府對研究生和博士後學者20年來最大幅度的漲薪。她透過抗議、與政府官員對話和電子郵件等方式,成功吸引了全體加拿大人的關注,並促使政府在2024年預算中增加了研究資助。哈拉斯的努力不僅改善了研究者的經濟狀況,也凸顯了科學研究對國家經濟與社會多樣性的貢獻。
3. 學術出版清道夫:安娜·阿巴爾金娜
俄羅斯出生、現居德國的安娜·阿巴爾金娜(Anna Abalkina)專注於揭露學術出版中的欺詐行為。包括抄襲、偽造論文以及“期刊劫持”。她開發的期刊劫持檢測工具,已成為研究者檢查期刊真實性的重要手段。她的調查迫使大量虛假論文被撤稿,並呼籲全球研究機構提高學術透明度。儘管面臨俄羅斯當局的人身威脅,她依然在揭露學術欺詐的商業網路,持續推動學術出版的透明化、規範化。牛津大學多蘿西·畢曉普(Dorothy Bishop)教授評價道,“她有著強大的歸類分析能力,可以快速偵察出欺詐行為背後的人際網路;她做的工作非常重要。”
4. 孟加拉國士:穆罕默德·尤努斯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在2024年8月被推選為孟加拉國臨時領導人。他曾經透過創新的微型信貸模式幫助無數貧困人口脫離貧困,為全球減貧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擔任國家領導者期間,他致力於改革腐敗的行政體系、保護公民權利和推動教育公平,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英雄。與共事30多年的阿萊克斯·康茨(Alex Counts)評價尤努斯說,“他現在80多歲了,但依然精力充沛,身心無恙,通情達理,善於溝通“。
5. 病毒獵手:普拉西德·姆巴拉
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生物醫學研究所的流行病學家普拉西德·姆巴拉 (Placide Mbala)透過基因組測序,發現了一種新型猴痘病毒,能夠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他在猴痘疫情早期發出警報,推動了非洲國家對這一流行病的監控與應對。
姆巴拉的努力還包括改進猴痘檢測、研究病毒傳播機制,並探索新的公共衛生干預策略。他的研究提高了剛果(金)政府公共衛生應對能力,促進了地方衛生部門和國際機構合作,讓世界保持對新型流行病的警惕。
6. 氣候正義的法律鬥士:科德麗亞·巴爾
瑞士律師科德麗亞·巴爾(Cordelia Bähr)為“年長婦女氣候保護協會”(Klima Seniorinnen)在歐洲人權法院贏得了歷史性判決。該協會於2016年首次起訴政府瑞士未能採取足夠措施應對氣候變化,未能履行減少碳排放的義務。這侵犯了老年女性的生存權利。
這一判決成為全球氣候訴訟的經典案例和里程碑,鼓舞了更多人透過法律手段推動氣候行動。不過,瑞士政府已對法院的裁決提出異議,認為透過今年頒佈的兩項新氣候法案已滿足裁決要求。巴爾正在起草一份回應,最終歐洲委員會的部長委員會決定瑞士在人權公約下的具體責任。
7. AI氣象專家:雷米·拉姆 
谷歌公司DeepMind專案研究員雷米·拉姆(Rémi Lam)開發了基於機器學習的天氣預報模型GraphCast和GenCast。人工智慧技術(AI)顯著提高了天氣預報的精度和效率。雷米曾表示,“我很驚訝AI的計算速度如此之快, 超過了以往基於物理引數的預報”。他的研究有助於更長時間跨度的天氣預報和更精確的區域性天氣預報,為減災和應對極端天氣提供了新工具。
8. 宇宙探險家:溫迪·弗裡德曼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天文學家溫迪·弗裡德曼(Wendy Freedman)的研究,平息了長期以來關於哈勃常數的爭議。2021年升空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為她的研究積累了資料。她透過新的“標準燭光”校準法,加上超新星資料,解決了宇宙年齡和膨脹速度方面的問題。這些研究深化了人類對宇宙結構和演化過程的理解。
《自然》十大人物評選活動起始於2011年。2024年的《自然》十大人物的發現或成就,不僅展示了科學領域的重要突破、社會變革的多樣性,也彰顯了科學與社會的深刻聯絡。

資料來源:
https://www.nature.com/immersive/d41586-024-03890-5/index.html
星標《賽先生》公眾號,
不要錯過我們每日為您精心準備的高質量文章!
歡迎關注我們,投稿、授權等請聯絡
合作請新增微信SxsLive202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