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大家聯袂力薦:一本書喚醒孩子心中的科學巨人!

最近,我那讀四年級的兒子,偶然收到科普大咖汪詰的《青少年科學基石32課》
沒想到,引爆了他的科學興趣——
瘋狂沉迷於科普各種稀鬆平常的現象,還說得有理有據、頭頭是道
比如我炒菜時,鍋底忽然竄出黃色小火苗,他就跑過來。
你鹽掉進火裡啦”,我還摸不著頭腦的時候,他又說,“這是焰色反應,不同東西會燒出不同的顏色哦。”
再比如乘電梯上樓,他忽然興沖沖解釋起來——
“媽媽,你知道為什麼電梯剛啟動的時候,咱們心會一沉,感覺身體變重了嗎?因為有個叫‘加速度’的東西。”
接著又滔滔不絕地說起“什麼是加速度”來(我沒記錯的話,這是初中物理的知識!)
前些天的超級大月亮,他就滔滔不絕地講起月暈的形成原理;重溫《三體》的時候,他甚至講解出“降維打擊”的概念……
更神奇的是,一向懶得動手的他,居然還做起科學實驗來
比如,看到《從“微波”戰爭到量子論》中惠更斯和牛頓把刀子放進水裡,討論折射現象背後的原理,他也有模有樣地學起來,拿了個筷子放在裝水的玻璃杯裡觀察。
(這是初二課本里重點要做的實驗,現在先做,熟悉熟悉,到時候上到那一節課時,自然會比別人理解得深一些)
*左為《從“微波”戰爭到量子論》的內容,右為初二物理上冊內容
學伽利略,拿U形管和小球觀察“慣性”的原理;拿個三稜鏡跟著牛頓學制作彩虹;和物理學家菲涅爾一樣,讓一束光穿過圓盤,看到著名的“泊松亮斑”……
*左為伽利略“慣性定律”實驗,右為“泊松亮斑”的發現
看著他那探索欲爆棚、願意接近科學的狀態,我暗暗感嘆:不愧是汪詰
以前就常聽學霸媽媽推薦過他,說是很受孩子喜歡,擁有500萬粉絲的硬核科普作家。
看樣子,他的這套《青少年科學基石32課》(全6冊),解決了我引導孩子重視科學課、學好科學的燃眉之急。
科學教育有多重要?
不必我說,家長也多多少少能感知到。
近幾年國家一直倡導“科技強國”——
落到實打實的教育上,就是國家的相關政策,連年往科學方向傾斜。
頒佈政策直接要求:
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為一年級一、二年級每週不少於一課時。
就是說,科學課是和語文、數學一樣重要的必修課,有作業,要算入總分的。
2022年新課標落地後,科學課的課時比重,比英語多
“雙減”政策下,國家依然強調必須給科學教育做加法,激發孩子的科學興趣
再看可當作升學考加分項的“教育部白名單賽事”——
有自然科學素養類、人文綜合素養類、藝術體育類三大類,共43個賽事。
其中,自然科學素養類就有23個,佔了53%。
近幾年,“科技特長生”還成了孩子進入重點名校的新路徑。
像遍地牛校的北京,2024年就有超過55所高中明確招收“科技特長生”;人大附中、北京十一學校等重點高中,希望能招收到有科研成果或發明創造的學生……
國內985大學實行強基計劃”——孩子在科學方面(數理化、生物、核技術等)有優勢,就能以比較低的分數,進入這些頂尖大學
可以說,科學教育的重要性,貫穿了孩子整個學生生涯
之前就聽說北上廣那些教育發達地區的學霸家長,早就在佈局好科學教育
這形勢下,想讓孩子考出漂亮的總分,爭取到更好的學校,家長確實得好好規劃。
往遠了講,好的科學教育,會激發出孩子的探索欲來。
像我兒子,在閱讀這套《青少年科學基石32課》時,就一直纏著我問:
“暗物質是什麼”、“我們可以跑得和光一樣快嗎”、“我們可以回到過去或未來嗎”、“什麼是薛定諤的貓”……
我還沒來得及查資料解答他的“十萬個為什麼”時,他就自個兒跑到書裡,尋找答案
那些奇妙的科學知識,會讓他源源不斷地對知識產生飢渴感、好奇心,讓他願意主動學習,不斷地加強自驅力
這自驅力,就是決定他未來能走多遠、攀多高的關鍵。
畢竟,咱們也不可能一輩子跟在他後邊,逼他成長進步,是不是?
激發探索欲,會讓孩子不斷去發現問題,但這還不是科學教育的最終目的
不斷發現問題,不斷解決問題,在重複“發現與解決”過程中總結出規律。
科學教育,是要把歸納整合、聯想思辨、實驗論證等科學思維植入孩子腦中。
還拿《青少年科學基石32課》的內容舉例——
回答“飛向未來有可能嗎”時,書中可不是簡單地說“能還是不能”。
它先從飛向未來需要什麼條件,讓孩子明白這在理論上是可能實現的,然後又進一步分析目前世界發動機的極限,存在的技術難題,告訴孩子在現實中是沒法飛向未來的。
全面而嚴謹的論證,會引發孩子辨證地思考,深刻去理解這個問題。
科學教育,說到底就是要讓孩子更有邏輯、更嚴謹地思考。在不斷的思考論證中,獲得看清事物本質的能力。
只有這樣,他們在紛雜的世界,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抵抗世間千千萬萬困難事

再者,就是整個大環境,像汪詰說的這般:
“未來只有不會用AI的人和會用AI的人這兩種區別。首先,淘汰的是不會用AI的人。
在AI、chatGDP等人工智慧野蠻生長的時代,科技、科學早就滲透進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別說孩子了,連咱們大人,都不得不重視學習科學,讓自己別輕易被時代洪流所拋棄
科學教育,關乎成績升學,關乎認知思維,關乎未來生存,關乎自己的發展上限
學好科學,是大勢所趨
如果你希望孩子學好科學,那我推薦從這套《青少年科學基石32課》(全6冊)入手。
這書一齣版,就受到科學界眾多大咖推薦——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士,有“嫦娥之父”美譽的歐陽自遠,就直言:“(它)是一套不可多得的科普作品。”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雙南說它:“兼具知識性、趣味性和可讀性,鼓勵青少年具有大膽設想的勇氣,有助於激發青少年讀者對於科學的興趣。
文津獎得主李淼、《科普時報》社社長尹傳紅等,也紛紛這套書讚譽有加。
權威專家把關,內容自然有保障,不用擔心孩子學到錯誤的知識

回到書的內容本身,這套書蠻適合小學到初中階段的孩子讀的
它能輔助課內學習,要知道現在孩子學習任務重,能不瓜分到學習時間,絕對是加分項!
↓先點選影片,看汪詰老師講解《青少年科學基石32課》
契合小學課本,拓展重點知識
小學的科學課,主要是帶孩子初步認識物質與能量,地球和宇宙以及技術工程。
《青少年科學基石32課》,講的就是這些內容,很契合這個階段孩子的學習重點
《從萬有引力定律到相對論的誕生》講物質運動規律《從黑洞理論到引力波》講能量的轉換與釋放《從“微波”戰爭到量子論》講微觀物質構成與物質反應
《從量子糾纏到量子計算》則涉及到通訊技術與工程的內容,《從提出日心說到測量日地距離》《從宇宙大爆炸到宇宙大撕裂》是地球與其他星球、宇宙系統的知識
而且這32堂課當中,還有不少是一對一延伸和拓展課本重點內容的——
比如五年級講“彩虹”的內容,課本中會引導孩子動手實驗,研究太陽光的組合,對原理的解釋,放在“拓展與應用”中一筆帶過。
《青少年科學基石32課》中“牛頓的微粒說”,透過牛頓的三稜鏡實驗和猜想過程,一步步解釋彩虹的形成過程,論證太陽光的組成,補充課本的內容,讓孩子更深入地理解。
*左為五年級上冊內容,右為《青少年科學基石32課》內容
四年級上冊《地球 太陽 月球》《影子的變化》,可以在第5冊《從提出日心說到測量日地距離》找到內容;六年級下冊《“飛向”太空》,孩子可以從第6冊《從宇宙大爆炸到宇宙大撕裂》拓展知識點……
小學階段的孩子讀這套,既可以加深鞏固課上老師講的內容,又得以補充新知識,增長見識,一箭雙鵰。
絲滑銜接初中理科,培養跨思維能力
小學有門課叫科學,其實就是理科的總和。
初中老師的這句話,恰好說出小學科學和初中理科的關係——
初中課程,科學被細分為數理化、生物、地理等多門學科
小學科學,主要讓孩子透過動手體驗去認知事物,而初中對科學教育的任務,側重於讓孩子理解背後的概念、原理等更復雜的知識點
像前邊舉的五年級課本里的“彩虹”例子,《青少年科學基石32課》拓展的內容,其實向孩子彩虹的形成原理
這套就像一座燈塔,讓小學階段的孩子不只侷限在實踐的感性認知上,而是在一次次實驗中,推導總結規律,洞悉事物背後的本質,更快適應初中對於科學的學習要求。
仔細比較,你還會發現裡邊已經涉及到初高中的理科知識點——
比如《從萬有引力定律到相對論的誕生》這冊的第五章“萬有引力定律和引力彈弓效應”對應的是初二物理的“力學”和“運動和力”兩個必考點
“給空間加個維度”講的是初三數學涉及到的三檢視知識點;“密立根油滴實驗”是初中物理的知識;
小升初的孩子讀,提前熟悉初中理科的重要知識點,進入初中理科學習的狀態,快人一步。
一頁頁翻來,檢驗物理學的數學、探索物質運動規律的物理學、關於物質反應的化學、關於宇宙奧秘的天文學……
你也會發現,科學是多種不同學科的綜合體
所以,閱讀科學讀物時,會潛移默化培養孩子的善於聯絡的跨學科思維在什麼都要會一點的時代,這種思維能力,尤為重要
入門科學世界繞不開的三塊基石
不侷限於和課內學習掛鉤,這套書聚焦在天文學、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三方面——
講的是科學最底層的根,是孩子走進科學世界的敲門磚。
天文學不必多說,就像從提出日心說到測量日地距離》的開篇所言:
20多萬年前,可能在同樣的星空下,一個智人閃過一個念頭:星星是什麼?人類文明的曙光正是從那一刻劃破了黑暗,浩瀚的宇宙從此誕生了地球文明。
會問“是什麼”,也就意味這他們開始對宇宙星辰產生了好奇心,從感性覺知邁向理性思考,會去追問——為什麼會有白天黑夜?為什麼太陽東昇西落?為什麼會有日食月食……
而在踏出探尋答案的那第一步,就產生了科學
所以汪詰老師說的:天文學是科學基石中的基石。”不無道理。
《從萬有引力定律到相對論的誕生》《從黑洞理論到引力波》講的相對論,是研究時間、空間和引力,向我們解釋的是宏觀世界裡的種種客觀規律。
《從“微波”戰爭到量子論》《從量子糾纏到量子計算》則向孩子展示原子、分子等粒子構成的微觀世界。
從遠到近,從外到內,從宏觀到微觀,這三方面是科學的根基之一。
孩子想學好科學,壘好這門學科的基礎,絕繞不開先理解這三方面的科學知識
一套6冊,原價168元,恰逢雙11,現在不到半價69元就能入手。
1冊不到15元,就能買到這樣的寶藏圖書——讓孩子可以拓展課內知識,又能鋪墊中學理科學習,還能增長科學知識,提升自驅力
這應該算是雙11購物車裡優惠力度最大的一件了。
這套書的作者汪詰,在科普界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大明星”——
他舉辦線下講座時,現場必定座無虛席,所到之處,場場爆滿
學霸媽媽想帶自家孩子去聽他的演講時,常常會遇到一票難求的情況
他的書一齣版,就會被搶購一空8年出版20多部作品,累計銷量就超過100萬冊
幾乎每一部作品,在豆瓣上都有8.5以上的高分,廣受好評。
《植物的戰鬥》就是豆瓣2022年度科學新知十大好書,《時間的形狀》獲得過第八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的國家獎項。
自己主理的微信公眾號“科學有故事”和“科學聲音”,粉絲數超500萬,在b站、喜馬拉雅、今日頭條、騰訊新聞知乎等平臺上發表作品,全網點選量超千萬,影響力巨大。
導演多部作品,狂攬大獎,像《令人驚歎的宇宙》就獲得過 “中國科普作協科學影視片金獎”,《時間囚籠》榮獲百花文學獎“科幻文學獎”
看這套《青少年科學基石32課》時,就可以直觀感受到他科普內容的魅力
他太擅長怎麼把枯燥的科普知識講得好懂又有趣。
在講科學時,他總是引導孩子聯想到自己日常生活的場景,然後將一個個複雜抽象的原理、概念變成孩子有切身體會的故事

比如講宇宙第一原理的平庸原理(宇宙中沒有哪個位置是特殊的)——
他讓孩子假設自己站在一個廣場上,周圍所有人都離自己遠去,讓他聯想到平時遇到這種情況,會認為自己就在廣場中心。
然後他稍加引導,讓孩子明白如果自己移動,那這個中心也會移動,聯絡到“處處是中心,也就是處處沒中心”,繼而理解“宇宙沒有中心,也就是沒有哪個位置是特殊的”。
再比如講解“竊聽”的原理時,他就舉了快遞員送東西的例子——
你要給一個人送一句話:是金子總會發光。你用電磁波進行通訊的過程,相當於你叫了一億個快遞員都從你這裡取一個“是”字送出去,然後再叫來一億個快遞員,每個人取個“金”字送出去……那麼如果竊聽者在半路攔截了幾個快遞員,搶走了幾個字,資訊的傳送方和接收方都是渾然不知的,因為快遞員實在太多了
(哇!很生動了,要是我有一億個快遞,丟了幾個,我也不會知道的。)
從火車鳴笛由遠到近再遠去的過程中,聽到的聲音變化,讓孩子理解多普勒效應;從花樣滑冰運動員的動作,讓他知道什麼是電子自旋;用孫悟空翻筋斗,對比光速之快……
再難解的知識,只要讓孩子代入自身經驗,化成很可能在他們日常中會發生的故事,他們自然而然就能學明白。

而且,他很注重引導孩子自己去動手實驗
“如果我們把一個鐵塊和一個木塊用繩子拴在一起,從高出向下扔,最終會發生什麼?”
“宇宙就像一個氣球,而這個氣球正在不斷地被吹大,如果你再氣球表面隨便畫上一些點,那麼,當氣球不斷膨脹時,所有的點與點之間的距離都會增加,無一例外。”
在講解概念原理時,他會用日常能找到的東西先描述實驗過程。
孩子感知到做科學實驗不需要很複雜的器具就能做,自然會有興趣動手開始做
像開頭說的,我兒子就是因為看了他的《青少年科學基石32課》後,會去做“光的折射”、“泊松亮斑”等實驗。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親自動手實踐,孩子對知識點的印象會記得更深,理解得更加透徹。
這是汪詰老師科普的技巧,也是咱們家長在給孩子解惑時可以用到的方法。
比科學故事更重要的是科學精神。
汪詰老師的口頭禪,正是他科普內容的核心所在
這在《青少年科學基石32課》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他每講完一個科學知識點,一定會啟發孩子領悟其中蘊含的哲學道理。
《從宇宙大爆炸到宇宙大撕裂》那冊中,有一章講“宇宙的中心在哪裡”。
透過講哈勃在當時科學界普遍認為宇宙是非常恆定的結構”的情況下,提出宇宙在膨脹的觀點,伽莫夫預言宇宙大爆炸,最後兩位無線電工程師證實預言——
一步步引導孩子順其自然地理解“非凡主張需要非凡證據”的科學精神,啟發他們:
如果看到讓自己震撼的訊息,一定要去尋求是否有同等級別的證據。
像“杜絕竊聽的量子通訊”那章,讓孩子領會科學研究是對現象的還原;“大地的形狀”中,最後讓孩子學習“思辨不能取代實證”的道理等等,都是要孩子學會求真求實。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孩子學會不輕易下判斷,重視事實和證據,有種“不找到真相不罷休”的狀態,才能在真假難辨的世界裡,不被忽悠,始終清醒思考
“我希望你不要侷限於課本上的知識,而是要有一顆好奇心,多看各種各樣的課外書,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
這是汪老師要孩子重點領會的另一個科學精神:敢於突破自身的侷限。
從開普勒三大定律的發現,教導孩子不要預設教條;從日心說與地心說之爭中,直言“思想不能有禁區”;從量子論的提出中,領會科學排斥求同存異;從愛因斯坦與伯爾的兩次交鋒,學習“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精神……
一章章就像汪老師的一聲聲提醒:
不要禁錮僵化自己的思維,要不斷擴大自己的眼界,突破認知,讓自己更上一層樓
“將來,或許會出比相對論更好的理論,好像相對論是比牛頓理論更好的理論一樣,但是這不代表舊理論是錯誤的,只代表新理論能夠比舊理論適用的更加寬廣。”
“是否能回到過去,這依然是一個科學謎題。少年,我期待著,在我的有生之年,你用科學找到答案。
整套看下來,你會發現汪老師在每個故事、字裡行間裡,藏著他對孩子的鼓勵:
知識是無窮無盡的,要保持對新知識的渴求感,保持探索新事物的熱情,不要停止學習。
只有永葆終生學習的能力,才能永遠適應瞬息萬變的世界,不被淘汰,走得更遠

69元,相當於32場別人一票難求的汪老師科學講座,買了一張滿是奇妙知識的科學世界入門券,還在孩子心中埋下“科學精神”的種子,有多划算不言而喻了
書中配有300幅全綵插畫,出自新銳插畫師龐坤之手。
她為國內不少童書繪製過插圖,在業內得過不少讚譽——
像獨立繪製插畫的《資本論(少兒彩繪版)》就獲得過新浪閱讀微博童書榜2017年度“主題圖書,參與繪製插畫的金波詩集《我想變成一棵樹》入選國際白烏鴉獎

她很擅長用濃墨重彩吸引孩子的眼球,讓孩子一翻開就立馬沉浸其中,願意看下去。
在繪製的時候,她會吃透書中的內容,輔助孩子看圖,就可以理解那些高深的知識。
比如書中在解釋“單個光子的能量足夠大,才能把電子從原子砸出來”,她就配合文字內容,畫出一個比原子大好幾倍的光子,拿著大錘子用力打下去。孩子看到這幅插畫,立馬就能明白。
↓解釋黑洞可以吞噬一切時,就把黑洞畫成類似“吸塵器”的樣子,生動表現出吞噬的特點。
↓把地球和太陽擬化成兩個打架的人,幫助孩子瞭解地心說和日心說之爭。
內頁選用了華夏太陽高白膠板紙,柔軟厚重,更好呈現出插畫師濃墨重彩的風格,細節處為孩子提供更加舒服的閱讀氛圍
更難得的是,作者還為書裡的內容錄製和解說了對應的配套影片一共30堂
每一堂影片課,講解的知識點、呈現出的生動畫面,極度契合書裡的內容,而且汪老師的聲音舒緩溫柔,很容易讓孩子一點開就願意看進去
比如在講“時間旅行可能嗎”時,提到“蟲洞”可以連線時空——
光看書,孩子可能會想不明白,配合影片講解,他很自然就可以理解蟲洞就像多啦A夢中的時空隧道一樣,在裡面連線不同時空。
如果孩子實在不想看書不妨就開啟影片,用生動的畫面抓住他的眼球,學習的效果也不輸直接看書。
*開啟微信,掃描書中二維碼,即可觀看對應影片
69元,既能買到處處精緻的好書,又能買到爆火的音訊課,還能讓孩子愛上科學,何樂不為?
“希望你能從中體會到人類是怎樣一步步地走出矇昧,擁有理性,最後讓科學得以誕生。”
最後,就以汪老師給孩子們的祝願結尾吧。
科學,教會孩子從種種雜亂無章中,尋得線索,總結規律,教會孩子從感性認知,走向理性思考,教會孩子求真務實的邏輯,也教會孩子不斷探索,追求真相的科學精神
如果你家孩子對理科學習不感冒,先讓他從這套看起,說不定他可以從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裡,體會到科學、理科的趣味
如果你的孩子焦慮於學不好理科,那給這套書一點時間,他跟著汪老師,定能學到如何學習理科的思維,少一些緊張,多一些自信
當成故事書看,裡邊的要孩子學習的科學精神,啟發孩子生出受益終生的秉性,也一點兒不比童書少。
69元,32堂科學課、300多幅手繪插畫,30節影片課,既治癒了孩子的理科焦慮,又讓孩子愛上科學,提前給他的未來鋪路。
這筆錢價效比,可比任何資料費、輔導班等教育投資,高多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