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兒女不尊重你不理你時,不要憤怒,不要講道理,記住6個字就夠了

擊上方加入

中國商界老闆學習社群

父母與子女之間,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別離,也是且行且珍惜的修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將面對無數次的挑戰與考驗。
《透明人》一書裡,有這樣一句話:
“子女越獨立,父母越孤單,即便這樣,父母仍然去學著懂事,總是跟你說:我很好,沒事的,你忙吧。”
時光荏苒,兒女們逐漸長大成人,與我們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遠,甚至有時會表現出不敬、疏遠。
面對這種變化,我們內心可能會湧起一種失落感、迷茫甚至不滿。
但千萬不要憤怒,不要講道理,記住6個字就夠了。

不怒,穩住情緒,一笑置之
當兒女不尊重你不理你時,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穩住情緒,憤怒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傷害與子女之間的感情。
而溫情與關愛,便是化解孩子逆反心理最好的方式。
想起董宇輝分享之前上課時的經歷:
在一堂課剛開始時,班裡的學生們不斷髮出噪音影響課堂。第一排的一個女生一直在書桌上摔書製造噪音,過會又換成大聲咳嗽。
董宇輝說,當時的他知道最簡單的辦法便是怒吼一聲:“再摔滾出去。”
但他選擇以最大的善意理解學生,他衝了杯藥給女孩遞過去,讓她注意身體。
後來,那節課的剩餘時間裡,一切都歸於平靜。
拿破崙曾說:
“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情緒穩定的人,不僅可以減少與孩子之間的摩擦、矛盾,還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若想要兒女尊重自己、孝順自己,那麼請先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任何時候都不要做情緒的奴隸。 
把安寧留給家人,把對錯留給時間,家庭和睦,方能諸事順遂。

不爭,藏住反駁,以退為進

富蘭克林曾說:
“爭吵是一種人玩的遊戲。然而它是一種奇怪的遊戲,沒有任何一方曾經贏過。”
太多人在面對外人時一副好脾氣,對親近的人卻沒有耐心,尤其是父母子女之間,很容易控制不住脾氣,發生爭吵。
隨著長時間的爭吵慢慢地,子女會變得沉默寡言,面對父母的心扉徹底封閉起來。
一些父母對子女過於嚴厲,不容許犯錯甚至不容許他們做任何決定,當子女表現叛逆時,他們往往會選擇更激烈的方式反駁,這樣只會讓彼此間的矛盾加劇加深。
身為父母,當兒女不尊重你不理你時,應保持客觀的態度,若自身有錯,便主動承認錯誤,為子女做好榜樣;
若子女有錯,也不要以權威壓制子女,激發其叛逆心理,藏住反駁,靜而不辨,才能引導子女進行自我反省。
法國作家莫洛亞,說過一句話:
“以為兩個人有同樣的思想、同樣的判斷、同樣的慾望,是最荒唐的念頭,這是不可能的,也是要不得的。”
很多時候,父母子女之間的矛盾並非誰對誰錯,每代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習慣,也肩負著不同的責任。
這些差異,常常是父母與子女之間代溝的根源,使得兩代人在觀點上難以達成一致。
年輕人可能會因為少不經事而忽視父母的教誨,顯得不成熟,人老了也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得固執和嘮叨。
而此時,我們能做的便是多一點包容理解,剋制自己面對子女的反駁欲,和子女保持最舒服的距離。
正如《父母的覺醒》中所說:
“我們應該逐步變成一個適應孩子需求的父親或母親。”
兒女長大了,我們變老了,應理解孩子生活的不易,嘗試接受並看開孩子的負面情緒。
與其將自己困在與子女間的生活瑣事中,不如將重心轉移到享受自己的餘生上。
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和身體,為自己的老年生活留足退路,才是當下價效比最高的事。

不議,守住嘴,關起門來過日子

叔本華在《人生智慧》中寫道:
“我們必須把自己的個人私事視為秘密。
凡是我們的相熟朋友無法親眼看到的事情,我們都不要讓他們知道。”
誰家的鍋底都有灰,別人聽了往往不會同情,反而可能在私下裡當做笑談,傳到子女耳中,還會加劇家庭矛盾。
有些子女雖然表現出玩世不恭、不尊重父母的態度,然而在他們內心深處,依然十分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
作為父母,應展現寬容之心,家庭矛盾應在家庭內部解決,避免在他人面前數落子女的不足。
一家人,對內應心懷理解,對外需言辭謹慎,無論與子女關係如何,對外都應維護好孩子的面子,不要讓外人評判或干涉。
家是歸屬地也是庇護所,為了家庭的和諧與安寧,一定要守護好家事秘密,家人之間相互兜底,日子才能越過越好。

《在你們離開以前》這本書中,寫道:
“父母與子女之間,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別離,也是且行且珍惜的修行。”
父母子女一場,既是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父母的修煉之路。
真正和諧的家庭,不會把時間消耗在無謂的爭執與矛盾之中;
真正智慧的父母,在面對兒女的不敬、疏遠時會做到:不怒、不爭、不議。
父親的格局、母親的情緒,決定了子女的未來和家庭的興旺。
餘生,願我們都能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少一些責怪與抱怨,共同經營溫馨幸福的家。

END

注:本文轉載自網路,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

點贊”是喜歡,“在看”是真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