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復興關鍵一戰——中國製造2025

上兩篇我們聊的是863計劃。其中我們提到,863計劃是形勢逼出來的。1983年,里根提出了著名的星球大戰計劃,然後全世界都慌了,紛紛出臺自己的高科技計劃。
蘇聯成立了16個部門應對,日本在1984年制訂了《今後十年科學技術振興政策》,西歐啟動了尤里卡計劃,印度發表了《新技術政策宣告》,南斯拉夫制訂了《聯邦科技發展戰略》,韓國提出要技術立國。
總之,在美國提出星球大戰後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內,世界各國相繼出臺了發展高科技的舉措,這在世界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因此1985年又被稱為舉世矚目的星球大戰年。
這時,中國一直在關注世界科技前沿的四位科學家坐不住了,他們直接上書中央,提出要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發展我國高技術的建議。
這就是863計劃,四位科學家分別是陳芳允、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如果說一五六計劃讓我們搶到了工業化的門票(有可能是人類最後一張),那麼863計劃讓我們搶到了新科技革命的門票。
我們把時間撥回到2010年。為什麼要撥回到這一年,因為這一年悄無聲息地發生了太多事情。中國的製造業增加值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中國GDP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中國貿易額也世界第一了。
而這時的美國,還深陷2008年的金融危機不能自拔,也明顯感受到了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200911月,奧巴馬訪華不歡而散之後,便開始了圍堵中國,包括經濟上的TPP以及政治軍事上的重返亞太。
2011年,奧巴馬弄了個PPT——美國先進製造業夥伴關係計劃,希望透過創造高品質製造業工作機會,以及對新興技術進行投資,進而提高美國製造業在全球的競爭力。
2012年,奧巴馬又對PPT進行了升級,推出了Plus版,上升為國家戰略——美國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劃。2013年奧巴馬又推出了Ultra——美國製造業創新網路計劃。
為了給美國製造打氣,2013329日奧巴馬在邁阿密港口發表演說,鼓勵更廣泛地使用美國製造。可能是吹得太大了(我說的是風),龍門吊上的星條旗掉了,露出來五個大字——振華重工。
還有非蠢即壞的大殖子為美國辯論,說根本沒有這回事,第一排的龍門吊上壓根沒有國旗遮擋,而是直接掛在了右上方的位置(如下圖)。
竟然還有人質疑這件事,要知道當時CNN是有直播的。這面旗掛在振華重工上,一陣風出來,把旗子吹上去了,隨後有人爬上去,擺在了右上方,下圖是最初照片,也有影片為證。
2013年底,美國“國家制造業創新網路”釋出了實施路線圖,包括建立17個美國製造業創新研究所,以推動美國半導體制造等技術的研究和商業化。
201412月,美國國會通過了《振興美國製造業與創新法案》,該法案授權成立先進製造業國家計劃辦公室,負責運營奧巴馬提議的“國家制造業創新網路”。
美國不僅暗自努力,還給別人使絆子。20091114日,也就是奧巴馬訪華前一天,美國宣佈加入TPP談判。這一招就是美國慣用伎倆——虛空造牌,給中國施壓。
奧巴馬訪華期間,提出了傳說中的G2方案,相當於收中國當小弟,但要給中國立規矩,也就是給中國的發展焊上一個蓋子。中國當然沒答應,雙方不歡而散。
奧巴馬剛離開,就宣佈重返亞太(政治和軍事上圍堵中國),同時開始主導TPP談判,在TPP談判中塞了很多私貨,讓TPP成了美國經濟上圍堵中國的工具。
2013年美國又開始主導TTIP談判。TPPTTIP,一個跨太平洋,一個跨大西洋,TPP佔全球經濟的40%TTIP佔全球經濟的50%,美國把這3P抓在手裡,就基本主導了全球的經濟秩序。
尤其是這個TPP,規則可以說是為中國量身定做的,就是為了排擠中國。2015105日,TPP協議基本談妥時,奧巴馬一高興說了實話:我們不能讓中國這樣的國家制定全球經濟規則。
德國也如臨大敵。2013這一年的德國的GDP3.81萬億美元,比2012年多了2000億,但跟2008年完全一樣,也就是說德國這五年在原地踏步走。
2008年從美國開始爆發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傳導到歐洲後,引發了歐債危機。德國自己深陷泥潭,還要像大奶牛一樣奶整個歐洲,希臘開始翻舊賬,向德國索要二戰賠款。
在危機中,德國有識之士和產業界為了自救,也為了應對來自美國、中國和日本強勁的挑戰,在2013年提出了德國工業4.0戰略,要對德國製造業進行升級,以搶佔未來製造業高地。
這一建議迅速得到了德國政府的批准,默克爾親自掛帥主抓。其目的很簡單,就是先聲奪人,率先搶下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賽道,以成為工業4.0標準的制定者,然後再全球推廣。
標準這東西太重要了,有一種專利就是標準專利,那簡直是躺著收錢,別人都得跟著你的節奏來。標準就是規則。加上跨欄,博爾特就跑不過劉翔了。
美國、德國躍躍欲試,英國也提出了英國工業2050戰略,法國在2013年提出了新工業法國戰略,小日子提出了日本再興戰略(2013年),韓國提出了新增動力戰略。
列強一邊加速前進,一邊加大力度圍堵中國,我們的壓力很大。一方面,我們也受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另一方面,我們面臨著產能過剩、資源環境壓力過大的問題。
2015年的兩會之前,柴靜突然釋出了《穹頂之下》紀錄片,當時非常轟動。這就是柴靜用心險惡的地方,她利用人們對環境的關心,來夾帶私貨,企圖讓中國去工業化。
不過有一點,當時的環境問題的確挺嚴重的。尤其是冬天,華北、華東等地區,霧霾指數天天爆表。201312月全國遭遇了史上最嚴重的霧霾。
從衛星上看,整個華北地區被厚厚的霧霾給遮住,衛星已經無法獲取任何地面資訊,汙染從華北地區延伸到東北地區。下圖是霧霾下的大褲衩,下下圖是哪個城市很考驗眼力。

20歲以上的中國人,對霧霾都會有很深的印象。空氣汙染感受比較直接,那時候河流汙染也是相當嚴重的,比如流經我老家的衛河,從新鄉開始就成了一條臭水溝,沿著衛河出現了很多癌症村(現在已經治理得很清澈了)。
央視曾經到河南新鄉採訪,遇到了正在用造紙廠臭水灌溉小麥的老鄉,結果留下了一個名場面。記者問:“這水澆出的麥子你們敢吃嗎?”一位憨厚的村民笑著說:“我們不吃,都賣給你們了。”
除了嚴重的汙染,還有資源的瘋狂開採與迅速枯竭。世紀之初,我乘坐綠皮車到合肥上學,路過京廣鐵路新鄉段的時候,看到了觸目驚心的一幕。
京廣鐵路邊上,已經被挖成了深坑,而且已經挖到了京廣線的邊邊上,我甚至會擔心鐵路隨時可能塌方。我判斷附近有磚窯,從這裡取土燒磚。這就是粗放發展。
2008年、2009年、2012年,中國分三批確定了69個資源枯竭型城市。資源一旦枯竭,留下的不僅僅是滿目瘡痍,還有工作崗位的消失以及人口的流失。
鶴崗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煤礦挖空之後,就成了塌陷區。塌陷區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地表不太適合居住,也會造成地下水下降,農田肥力下降。
除了環境和資源問題,我們還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尤其是那些附加值低且高汙染、高耗能、資源消耗大的低端產業,比如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等。
說到產能過剩,就不得不提那個著名的鋼鐵產量排名了:第一,中國(不包括河北);第二名中國河北(不包括唐山),第三名河北唐山(不包括瞞報產量),唐山的瞞報產量比德國還多。
產能過剩帶來了很多問題,首先是利潤率的下降。2013年上半年,全國一噸鋼的利潤只有0.43元,連買根冰棒都不夠,還沒有一瓶礦泉水掙得多。
產能過剩,導致我們只能內部互卷,便宜了老外。好處是把外國同行也卷死了。由於沒有足夠的利潤,那就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研發,產業升級困難重重。
為什麼利潤這麼低也要生產呢?用中國人四大名句之一回答就是:閒著也是閒著。因為工人要工作,客戶要結賬,地方要GDP,企業咬著牙也得運轉起來。
為了卷死同行,為了追求利潤,企業不得不想盡一切辦法壓縮成本,甚至不惜以資源和環境為代價。這種發展方式太粗放,太不可持續了。
即便是汙染較低的低端產業,增長潛力已經被我們挖盡了,2014年中國生產了全球60%的鞋子、95%的一次性打火機、92%的聖誕樹……總不能讓老外多買一棵聖誕樹吧。
產能逼近極限,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資源逐漸枯竭,人口紅利逐漸褪去,但是2014年我們還沒能全面脫貧,沒能實現全面小康。
按照老路子走,我們雖然消耗了大量資源,嚴重汙染了環境,關鍵是還沒掙到多少錢。就拿5000元的蘋果手機來說吧,只給富士康25元加工費。
如果我們不想辦法進行產業升級,可能就真的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經濟有硬著陸的危險。2007年中國經濟增長率是14.23%,到了2012年降到了7.9%2013年繼續下降。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做出了兩個應對,一個是一帶一路倡議(下文簡稱“倡議”。一個是《中國製造2025》下文簡稱《2025》。“倡議”,某種程度上就是給中國企業找資源,給中國製造、中國基建找出路。
帶路倡議提出五年後,特朗普發起了貿易戰和科技戰。我們的外貿頂住了巨大壓力,這得益於我們先敵佈局的“倡議”。
2024年,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佔我國進出口的比重超過了50%。中國與沿線國家貿易額持續增長,2023年達到2.07萬億美元,較十年前翻了一番。而同期我國貿易總額只增長了1.4倍。
隨著歐美貿易壁壘越壘越高,“倡議”簽署國對我們越來越重要。當然,他們構築貿易壁壘,是因為產品實在是打不過我們了,中國製造的競爭力上來了,這得益於另一大手筆——《2025》。
前文說了,德國在2013年提出了德國工業4.0計劃,美國提出了“國家制造業創新網路”,都是要提振製造業的科技含量。我們的應對就是《2025
有人說,怎麼863計劃、《2025》都是被動應戰呢?第一,從戰爭中學習戰爭,敵人改變套路,我們當然也要隨機應變,做出調整。第二,對手變陣,何嘗不是被我們逼出來的。
這是付費合集“偉大復興的七個燒餅——新中國蕩氣迴腸、空前絕後的創業史”第17篇(共18篇),18篇共48.8元,謝謝支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