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有多久沒看電視了?
對老局來說,最近這幾年除了春晚和國慶閱兵,
其他情況下,基本已經不會看電視了。
當然了,連著PS5打遊戲那是另外一回事。
不過,雖然我們不怎麼看電視了,但電視的市場卻並沒有如想象中那麼安靜——據韓媒報道,三星雖連續19年在全球電視市場排名第一,但中國電視機品牌卻在2024年全球市場所佔份額首次超過韓國的三星和LG。無獨有偶,根據日本調查公司BCN的資料,中國品牌的電視機,如今在日本的市場佔有率也超過了50%。
也就是說,在日本和韓國的本土市場上,中國品牌的電視機產品已經形成了對其原有本土品牌的優勢。
壞了,咱們的Made in China變成進口高檔貨了。
是時候讓日本和韓國的消費者們感受一下中國製造的小小震撼了。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中國的電視品牌們是如何強勢逆襲日韓企業的。

艱難的起步
十多年前,中國廠商在國際顯示技術市場上幾乎毫無話語權。
當時,LCD和OLED技術簡直就是日韓企業的專屬領地,三星、LG牢牢把持著全球大部分市場份額。
2010年,三星一家就佔了全球OLED小尺寸面板市場93.3%的份額,而國產廠商呢?加起來連5%都不到,這意味著,我們每年都要花費鉅額資金從日韓等國進口液晶面板,才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
更誇張的是,當時液晶面板一度成為中國進口商品中的第四大項,僅次於石油、鐵礦石和晶片。
記得那會兒在某東做數碼導購的朋友吐槽說:“每天最煩的就是給顧客推薦國產電視,剛說到價格優勢,顧客就來一句‘便宜是便宜,但能跟三星比嗎?’然後直接問三星、LG在哪個區。”
確實,2010年那會兒,三星46寸LED電視賣到8000多,照樣有人排隊買,而同尺寸的國產電視才4000出頭,卻經常被嫌棄“色彩不夠通透”、“顯示效果不好”。

說白了,當時國產廠商最大的軟肋,就是在高精度光刻和液晶材料這些核心技術上被日韓死死壓制——沒有自己的高階光刻技術,造出的面板精度低、良品率差;而液晶材料完全依賴進口,一旦日韓斷供,生產線直接停擺。
例如,當時全球彩色濾光片市場被日本的凸版印刷、大日本油墨、東麗三家企業把控,三家企業佔據全球彩色濾光片市場80%的份額。中國顯示面板製造廠商主要向日本進口彩色濾光片。
這種對外依賴,使得國產廠商在供應鏈上毫無話語權,稍有風吹草動,就可能面臨斷供或漲價的風險。
但在這個“至暗時刻”,國產企業並沒有認命。
2009年,海信在青島建立了顯示技術實驗室,投入超過50億元專攻光源控制技術。實驗室主任回憶說:“那時候每天都在做實驗,經常做到凌晨三四點。最難的是Mini LED背光控制,一個技術點要測試上千次。”
TCL更是在2008年就開始佈局Mini LED技術,投入了超過200億元建設華星光電。"背光分割槽從最初的96個到現在的5000個,調光精度從8位提升到23位,每一步都像在刀尖上跳舞。"最難熬的是2012年,當時Mini LED良品率只有20%,每生產一片面板就虧損上千元,但TCL硬是咬牙堅持了下來。

不過,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產業升級與技術進步,絕不僅是少數企業“銳意進取”的結果,而是和一國的產業鏈、製造業體系的提升,有著密切的關係。
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中國不斷進化、完善的產業鏈體系,以及國內龐大的消費市場,讓海信、TCL這些廠商,有了“彎道超車”的資本。

關鍵轉折
在顯示技術上逆襲的過程中,很多國產品牌,都找到了一條“另闢蹊徑”的道路。
例如,在顯示技術領域,TCL是個後來者。到2010年代中期,最關鍵的蒸鍍OLED技術已經被日韓巨頭壟斷得死死的,於是,TCL華星光電決定走一條“沒人走”的路——噴墨印刷OLED。
在傳統的生產中,OLED螢幕的製造需要一種極為精密的“蒸鍍技術”,也就是將發光材料透過真空加熱的方式,讓它們蒸發成氣體,然後沉積到螢幕的玻璃或柔性基板上。
為了做到這一點,蒸鍍技術需要用到一個“精密金屬掩膜”,相當於一個超級細密的篩子,用來控制材料的沉積位置。但問題是,這個“篩子”不僅難做,還容易變形,特別是在製造大尺寸螢幕時,掩膜一旦偏一點點,就會導致整個螢幕“廢掉”。
再加上真空裝置和精密工藝的高昂成本,導致蒸鍍技術特別貴。

這個技術當時完全被日韓掌控。全球最頂尖的蒸鍍裝置生產商佳能是日本公司,其裝置的核心技術不僅高度保密,還極度稀缺。全球OLED生產線能分到一臺都算是“燒了高香”。而中國廠商要買?對不起,排隊也得看人家臉色。
但TCL的這個噴墨印刷OLED技術,給整個行業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製造方式。顧名思義,這種技術的核心就像印表機“噴墨”一樣,把OLED的發光材料直接“噴”到螢幕基板上,不需要用複雜的蒸鍍工藝和金屬掩膜,直接繞開了傳統技術的難點。
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操作卻是“地獄級難度”。噴嘴堵塞、噴塗不均、液態材料附著性差,光是這些技術問題就勸退了一大批廠商。

TCL沒有被困難嚇退。而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路子。他們想到:與其花大價錢買進口裝置,不如把噴墨技術"拆解"成一個個小模組,利用中國完整的製造業體系各個擊破。
具體怎麼操作呢?舉個例子:噴墨頭是最核心的部件,進口一個要200多萬。TCL聯合深圳的精密製造企業,用了兩年時間,最終研發出了成本只有進口產品1/3的國產噴墨頭。
這種“眾籌式”創新,讓整套裝置的成本直接降到了進口裝置的40%以下。
同樣地,海信在別人看不上的雷射電視領域堅持了十多年,讓這項從“小眾”技術變成了全球行業標杆。
雷射電視其實並不是一個新概念,和OLED相比,雷射電視的主要優勢是超大螢幕成本低:並不需要像OLED那樣把每個畫素點都嵌在面板上,這就省下了很多材料和工序。

相比動輒數萬元的大尺寸OLED電視,雷射電視可以輕鬆做到100英寸甚至更大的螢幕。

市場、成本與智慧化
然而,任何“彎道超車”的捷徑,背後其實都有常人看不到的代價。
在2014年,當海信決定進軍雷射電視時,雷射電視的核心零部件,幾乎全部依賴進口,一臺整機成本就要十萬元以上,最關鍵的光機更是被日本廠商壟斷,一個就要三萬多元。
在選擇這條“彎道超車”的路線時,海信用了跟TCL異曲同工,但更上一層樓的策略,那就是:透過智慧化、自動化的生產線,用大資料和演算法最佳化每一個生產環節。
在雷射電視生產車間透過自動點膠、自動焊接、自動校正等工序,能在8秒的時間完成100英寸大屏精準調校,誤差極其微小。
那為什麼這樣的智慧生產線,國產廠商想建就能建?

海信現在一條生產線一年能產30萬臺雷射電視,而索尼和LG加起來還不到1.5萬臺。這背後的差距,可不是簡單地比誰更“崇尚效率”就能搞定的。
說白了,是市場倒逼的。中國14億人口,三四線城市都在換大屏電視,在中國,隨著消費能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使用者,尤其是年輕使用者,都開始追求螢幕的“大”。因為只有大屏,才能將4K、8K的畫面發揮到極致,看球賽,玩遊戲才能更爽。
這就給了海信一個超大的市場空間。2023年中國大屏電視市場規模超過500萬臺。沒有這麼大的市場基礎,誰敢投幾個億去建智慧生產線?

換句話說,中國現在正是中產階級崛起的時候,一萬多的雷射電視,剛好能消化。日韓那邊呢?要麼買更便宜的LED電視,要麼買更貴的OLED,中間這個價位段反而不好賣。
2023年的調查顯示,85%的中國家庭客廳面積超過20平米,這種大客廳,用個65寸LED電視完全不夠看,但120寸的OLED又太貴,動輒5-6萬,而且還有個關鍵是——100多寸的大電視,真的不好進電梯啊!

雷射電視100寸起步,1—2萬的價格,不僅剛好卡在這個需求點上,而且也解決了大電視“不好進門”的痛點。
在使用體驗上,有使用者評論道:“100寸電視在觀看的過程中,不會有那種小尺寸電視的看盒子的感覺,而是一整塊螢幕,超級大,眼球的轉動角度變小了,看球賽的時候,連球員的奔跑、球高速的旋轉、球衣褶皺等畫面都更清楚。特別有現場感。”

除了市場需求之外,更重要的,還有人力成本結構。
到智慧生產線,很多人以為就是全自動化,基本不怎麼需要人,這理解可太天真了。
就拿海信來說,他們的雷射電視智慧生產線雖然實現了90%的自動化率,但仍然需要200多名工程師團隊來支撐。而在日本,一個資深工程師的年薪至少是中國的3-4倍。
這倒不是咱們的人才願意“自降身價”,而是雙方不同的生產組織方式決定的。
日韓的工業化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步的,那會兒就形成了以超大企業為核心的發展模式。
可三星、索尼這些大企業玩的是啥?那叫“我有我的標準,你有你的標準”。
三星的工程師必須懂三星的一整套技術體系,索尼的工程師得精通索尼的所有流程。
為啥要這麼搞?因為這幫大企業(財閥)太怕技術外流了。只有讓工程師管全流程,那即便他跳槽,別人也用不了他的技術,因為整套系統都是自家的專利。

而在中國,由於改革開放之初就融入了全球的生產體系,所以早就形成了高度專業化的分工體系:系統架構師負責頂層設計、開發工程師專注具體模組,測試工程師專門做質量把控等等。
這種分工讓每個崗位的門檻都降低了,培訓週期也縮短了。
海信的智慧生產線雖然投資大,但是靠著規模效應,每臺雷射電視的製造成本能降到2萬出頭。索尼在日本本土建廠,光人工成本就貴得要死,加上產量低,一臺成本至少5萬起步。這就是為啥他們只能走高階路線。
目前,在國際市場上,海信雷射電視佔據了100英寸以上大屏市場的絕對主導地位,2025年,其雷射電視市場份額已超過60%。

結語
可以說,中國顯示技術在印刷OLED、雷射電視等領域的彎道超車,不是個別企業發奮圖強的偶然結果,而是中國整體工業基礎、科技實力、市場需求,乃至整個社會制度共同推動的必然結果。
在2024年第三季度,海信在高階電視市場的份額從2023年同期的14%上升至24%,TCL則從11%上升至17%。相比之下,三星的份額從43%下降至30%,LG則從20%下降到16%
更絕的是,在日本市場,中國品牌在日本電視市場的佔有率直接幹到49.9%,基本把半壁江山揣兜裡了。
都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國產品牌,這次屬於把日企的連榻都給掀了!

在當前的顯示技術競爭中,傳統的技術壁壘正在被打破。三星和LG長期以來憑藉OLED技術的領先優勢佔據高階市場,但這種優勢正在被國產品牌透過另一條技術路線 – Mini LED/QD-Mini LED悄然瓦解。
這兩種技術路線各有千秋:OLED的優勢在於完美的黑色表現和極致的對比度,就是每個畫素點都能自己亮,自己滅,這玩意兒最牛的地方在於黑色那叫一個純,因為不亮的地方真的是一點光都沒有。
Mini LED呢,則是“集體協作”的打法。相當於在螢幕背後安排了一大堆小燈泡,這些燈泡被分成好多個區域,每個區域都能按照畫面需求調整亮度。

OLED的缺點是亮度不特別高,並容易“累垮”,也就是燒屏。而Mini LED則更便宜、更亮,且不容易“累垮”。老局好兄弟家就有臺LG的OLED屏電視,因為是大幾萬買的,螢幕燒壞色差嚴重後幾年還捨不得換,每次在他家看那自帶“水印”還泛綠光的電視都挺噁心人。直到去年終於換了臺尺寸更大的國產Mini LED,價格都沒過萬!
在消費者端,很多使用者也逐漸展現出了對Mini LED這一新興技術的青睞。
"我家客廳光線比較強,選了Mini LED,這亮度真不是蓋的!白天陽光直射客廳都不怵,而且價格比OLED親民多了,價效比槓槓的。”
“遊戲黨建議選Mini LED,我用它玩了會《黑神話:悟空》,換到HDR,畫素級分割槽控光讓陰暗區域亮了起來的同時亮部不會過曝,畫面質感絲毫不減,遊戲代入感極強。”

更關鍵的是,Mini LED背光技術是把一堆超小的LED顆粒(可能幾萬個)排布在電視的背光板上,個別燈珠有點問題影響不大。加上LED技術本身就已經很成熟了,這就導致良品率能達到八九成,甚至更高。
這讓Mini LED技術在成本控制和良率提升方面展現出更大的潛力。
隨著市場接受度的不斷提高,以及中國廠商在Mini LED領域的持續投入,加上在供應鏈整合上的優勢,未來國產品牌很可能會在中高階市場形成規模效應,進而擠壓三星、LG的生存空間。
這種競爭格局的變化,意味著未來高階產品的競爭,已經從純粹的“炫技”,轉變成了誰能更好地平衡技術、成本和市場這三個要素。
在這個維度上,中國品牌似乎更具優勢。

····· End ·····
星海情報局 系統研究
中國製造與國產替代
專注中國產業崛起故事
▲關注產業資訊,破解科技密碼
追趕先進技術風口,看中國製造的星辰大海

入駐媒體平臺
36Kr/ 觀察者網風聞社群/ 網易
虎嗅/ 雪球/ 騰訊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