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TV,被中國打得一敗塗地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據最近的報道,2024年“REGZA”(被海信收購的原東芝)、海信與TCL等中國電視在日本的份額首次突破50%,佔據日本市場半壁江山。
中國電視品牌佔領日本本土市場半壁江山,不僅標誌著商業層面的突破,更是中國製造業從“製造”向“智造”轉型升級的典型案例。
電視廠商必須以更宏大的戰略視野和更深刻的行業洞察,重新審視電視在數字化時代的定位與價值,積極探索新的增長正規化。
作者 | 緋紅之豬
來源 | 地球知識局IDdiqiuzhishiju
金錯刀(ijincuodao)授權轉載
你還記得家裡的老電視是什麼牌子的嗎?我小時候家裡有兩臺電視,一臺是國產的牡丹電視,另一臺是日本進口的掛著“National”LOGO的松下電視。
過去,誰家要是有日本牌子的電視,那可是件了不得的事情。松下、東芝、日立、三洋、索尼、先鋒這些日本電視機,得花掉家裡相當大的一筆錢。
上世紀末中國電器賣場中的松下電視
圖:壹圖網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據最近的報道,2024年“REGZA”(被海信收購的原東芝)、海信與TCL等中國電視在日本的份額首次突破50%,佔據日本市場半壁江山。
前段時間更有“大瓜”:松下正考慮出售其電視業務。加上被海信收購的東芝、歸於鴻海旗下的夏普,日本電視品牌逐漸凋零。
曾經輝煌一時的日本電視機產業,為何會落得今天這般模樣?
這些主要的日本電視品牌中
是否有你曾購買過的?
中國電視逆襲日本
每每聊起日本電視企業,當年“點錯科技樹”押寶等離子電視這事兒就不得不提。2000年前後,在等離子與液晶這兩條技術路線上,以松下、日立、先鋒為首的日本品牌選擇了前者。
彼時,等離子確實比液晶在對比度、飽和度、響應速度等方面存在技術優勢,但成本過高導致等離子電視價格在當年非常恐怖。
本世紀初的先鋒等離子顯示器廣告
(圖:壹圖網)
以松下為首的等離子派,為了肥水不落外人田,搞起了“小院高牆”,築起技術壁壘——這個故事聽上去是不是有點耳熟?
沒錯!這與日本汽車企業押寶氫燃料電池車,發現推不開了,再回去做純電動,結果不趕趟,是何其相似。
相比之下,液晶派更像是安卓系統,誰都可以加入、誰都可以做,更有京東方、華星光電這樣一批專門做液晶屏的廠商,大家一起卷技術、卷價格。
華星光電的AMOLED柔性摺疊屏
AMOLED技術使得顯示屏具備
輕薄、低功耗、色彩鮮豔、柔韌等效能特點
(圖:壹圖網)
沒過多少年,等離子電視相比液晶電視的優勢越來越小,價格卻依舊高高在上。最終,連等離子派“掌門”松下都扛不住了,在2013年徹底放棄等離子電視這條路線。
中國電視品牌能在日本市場取得今天的成績,絕非一味地靠低價去卷。這麼幹即使卷死對手,也會因使用者口碑迅速崩塌,在異國他鄉一敗塗地。
譬如國內巨頭海信在日本市場推出了 “mini LED”技術的電視,相比於定位高階產品、同樣使用該技術的索尼、松下電視,其價格要便宜得多。海信正是憑藉適中的售價,收穫了日本消費者的青睞。
同樣採用Mini Led技術
相似配置的海信電視的價格只是索尼的40%~60%
(圖:amazon.co.jp,貨幣單位為日元)
近年來,亞馬遜的Prime Video、Netflix、Disney+等流媒體平臺的興起,重塑了日本消費者選購電視機的核心訴求——智慧化。反正能連主機打遊戲、能看流媒體內容也就夠了,完全沒必要為用不著的功能與配置付費。
在日本走紅的還有小米電視:2024年8月,小米在日本市場推出了一款售價不到4萬日元(2千人民幣)的43寸液晶電視,一上市便成為爆款。
小米電視A pro系列
一臺43寸的液晶電視只要39800日元(約¥1930)
(圖:mi.com/jp)
這款電視除了價效比高,43寸的尺寸適合偏小的日本家庭客廳之外,最大的特色是不能接收電視訊號,也就是看不了電視節目。
這就非常耐人尋味了:一款看不了電視節目的電視,居然成為日本市場的爆款,背後必有蹊蹺。其實,這還要拜日本的“萬惡之源”——NHK(日本廣播協會)所賜。
“百年老店”NHK,怎麼就成了被人嫌惡的存在?
(圖:壹圖網)

日本人,苦NHK久矣

在日本,如果有陌生人敲門,主人家一開門就探頭探腦地往屋內張望,那大概就是NHK的收費員上門了。英文網際網路上,人們給這種讓人深惡痛絕的傢伙起了個英文名,叫做“NHK Guy”。
根據日本《放送法》規定,安裝了訊號接收裝置的人必須與NHK簽訂收看合同並支付收看費,因此就有了NHK派人上門挨家挨戶收費的現象。
只要有可以接收NHK電視廣播訊號的裝置
就要簽訂相關協議並且繳納一定費用
(圖:nhk-cs.jp)
這裡面有好幾個坑,首先是不論你看不看NHK,家裡但凡有能接收NHK訊號的裝置,按法律規定就必須得交錢。這裡提到的裝置,包括但不限於電視、智慧手機和電腦,總之就是一切帶螢幕的玩意兒都算。
NHK收多少錢呢?根據NHK官網顯示,2025年上漲後的價格大概是1100日元/月起(人民幣50多塊錢),如果預付半年或一年的費用平均下來要便宜一點。
錢看著不算多,但問題是哪怕我不喜歡NHK的節目或者我乾脆不看電視,也是要交這個錢的。這就非常坑了,尤其惹得日本年輕人怨聲載道。
近期日本政府在商定推出NHK線上收看收費政策
再次引發許多日本民眾對NHK強制收費的不滿
在X上可以看到大量吐槽貼
(圖:X)
我在查相關資料時,就看到有攻略介紹如何擺脫NHK收費員的,比如說英語裝外國人的、說自己是在Airbnb上租的房子的,等等,就很難繃。
這就是為什麼不能接收電視訊號的小米電視,在日本一經上市就成了爆款:我的電視看不了NHK,自然就有理由拒絕付費。
再加上小米這電視整體配置還可以,使用谷歌的Google TV系統看流媒體就夠了,不到4萬日元的價格更是值上天。
各種流媒體平臺與內容的興起
也給傳統電視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圖:壹圖網)
現在,開啟小米日本官網頁面,電視機這裡有多達13款產品可供選擇,貴的有近30萬日元(約1.4萬人民幣)的100寸電視;而最便宜的,是隻要2.28萬日元(約1088元人民幣)的32寸電視。
雖然我國沒有像“NHK Guy”這樣挨家挨戶收費的惹人嫌行為,但中日兩國年輕人有個共同的特性——大家都越來越不愛看電視了。

大家都不愛看電視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24年中國智慧電視互動新趨勢》的資料,我國電視開機率近年來呈現出斷崖式下跌,已從2016年的70%下降至2022年的不足30%。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不少,主要包括其他智慧裝置代替電視功能、智慧電視APP收費高、操作太複雜以及廣告太多等因素。
伴隨著電視開機率暴跌的,是中國近年來電視銷量的一路走低。2019年中國電視銷量尚有近5000萬臺,到了2023年上半年就剩下不到1500萬臺了。
這背後除了大家越來越不愛看電視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電視的技術迭代不像數碼3C產品那麼快,一般家庭短期內很難有更新換代的需求。
關於大家不愛看電視的深層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就是電視臺播放的節目不好看、不吸引年輕人,加上移動網際網路與智慧裝置的興起,改變了年輕人娛樂的方式。簡單說,就是不喜歡電視臺“填鴨”式的內容,更願意看自己喜歡、自己想看的。
生活碎片化、家庭離散化,改變了過去大家庭以客廳為主的生活習慣,電視作為客廳裡的重要組成部分逐漸被冷落了,年輕人下班後更傾向於躺在床上刷手機而不是看電視。
曾經的那種一家人聚在一起看電視的場景
在當下已經不太容易見到
(圖:壹圖網)
另外就是國內電視端流媒體會員需要額外收費且價格不菲,APP介面操作複雜且有大量廣告,使得收看體驗不佳,大家寧願在智慧手機或平板裝置上用小屏娛樂。
以國內某主流APP為例,其手機/電腦/Pad會員包年價格是238元,要是在電視端也收看VIP內容,會員費就漲到了348元。這還不是最絕的,兩檔VIP會員上面,竟然還有某鑽VIP,要價428元/年。
國內的智慧電視普遍功能多而又操作複雜
不良的觀看體驗也勸退了許多潛在的電視使用者
(圖:壹圖網)
除了電視端APP會員價格高,APP本身的互動體驗也不理想,用起來實在勸退。現在的電視遙控器按鍵越做越少,互動方式卻還是傳統電視的樣子,而不是年輕人已經習慣的手機APP觸控互動形式。
比起強忍著這麼多痛點看電視,大家寧願去看螢幕小得多的手機或者平板。說到底,還是手機或者平板比電視更好“刷”、更好玩。
當代人,已經離不開手機
(圖:壹圖網)
中國電視品牌佔領日本本土市場半壁江山,不僅標誌著商業層面的突破,更是中國製造業從“製造”向“智造”轉型升級的典型案例。
在全球電視行業普遍面臨銷量下滑、使用者行為模式轉變的背景下,這一成就還僅僅是一個新的起點。
電視廠商必須以更宏大的戰略視野和更深刻的行業洞察,重新審視電視在數字化時代的定位與價值,積極探索新的增長正規化。
透過技術創新、生態構建與使用者體驗升級,電視行業有望在智慧化、場景化的浪潮中重塑競爭力。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
@The End

點個在看 不錯過刀哥辣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