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娃“提前學”的邏輯

最近北京部分割槽集團校直升的政策釋出,引發大家的熱議。
大家都在說,這下更要提前學了。甚至有人提出,在初中就把高中的知識都學了,以適應直升後的節奏。
其實直升很早就有,無論是以“超常兒童”的名義,還是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名義,還是以“實驗”的名義。
以北京為例,針對小學生的有八少八素、早培。針對初中生的有2+4(集團校內)、1+3(集團校外)以及最新的0.5+3(集團校內)。
這類政策有三個共同點:
第一,物件只有少數人,為此要進行選拔。小學生選拔的標準是強大的短期記憶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最近的0.5+3政策,關注的是在全年級排名前7%-8%的初中生。無論採取什麼標準,大多數人都被排除在政策之外。
第二,給與的優惠待遇是提前學、不看中考成績以及優質的學校和老師資源。這也是大部分家長最關注的。
第三,學生要適應快節奏的教學和一輪輪選拔和淘汰。
坊間對於競賽班的傳言是,小學學完初中,初中學完高中,高中正式競賽等等。我相信,不同直升政策下會有不同的教學節奏,但肯定會比平時的節奏要快。
學校給了優惠待遇,自然希望他們在校期間成績穩步上升或者獲得競賽獎項。
如果自身的認知、思維、自驅和自控能力不適應這種提前學節奏,孩子會非常痛苦。
顯然直升是有條件的,也是有代價的。那麼普娃是不是就不能提前學了?
競賽當然是和普娃無關,直升也不一定能成,但是普娃提前學,本來就不是奔著冠軍、數學家或者天才去的。大家就是想踮起腳尖,蹭點優質教育資源。
能蹭一點是一點。
至於學習能力嘛,普娃雖然普通,但並不是學弱或者學渣。他們也許無法在早期就顯現強大的短期記憶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不能在三到六年之內為學校爭得競賽榮譽,但是他們也能夠學習,也能成才。
但是普娃提前學的策略和牛娃不同。
在文章篇首提到過,牛娃的提前學是快速、堅持、大力出奇跡。但普娃提前學恰恰相反,關鍵詞是:靈活。
一方面,我們要根據情況隨時調整目標,不必一條路走到頭,能直升就直升,不行就當預習了。另方面,我們要惜力,重在精準打擊而不是廣泛撒網。因為普娃能獲得的資源有限,沒有一去不復返不走回頭的瀟灑。
在小升初擇校的時候,普娃需要提前要避開三個坑。
第一: 可以早點挖掘孩子的興趣或者天賦,但必須儘早止損。
家長往往在孩子嬰幼兒時期待孩子是神童;小學的時候希望培養孩子為牛娃,到了初中就變成“適應初中生活”這種實際目標。
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快速調整目標。
發現孩子的天賦並不難。很多超常兒童的家長都會談到孩子如何對於某一學科痴迷,如何自己琢磨自學成長,或者參加培訓班後快速掌握知識。只要觀察一陣,你就可以看出孩子是否有天賦。
真正困難的是及早止損。有時候投入太大了,就很難做到快速撤出。無論是文體、還是資訊學、數學等領域都是如此。
小學文體領域的“12歲退役”之說,以及高中很多競賽生回頭重新高考的故事,都是撤退。
牛娃相對容易全身而退,但普娃不行。在某個領域投入過多卻顆粒無收,再想走別的路就很困難了。
所以,如何維持孩子的興趣同時又確保投入可控,是普娃家長最需重視的問題。
第二: 不僅把孩子送到一個好平臺,還要讓孩子有機會享受到相關資源。
為了擇校,很多家長會斥巨資買學區房,或者讓孩子參加各種考試。隨著集團校直升的政策出臺,大家更關注送孩子去有頂尖高校的集團校。
但是進入學校只是第一步。
我們真正的目的,是讓孩子用上這個平臺的資源。這不僅包括教學、硬體、同學,還有各種校內社團活動。如果能夠積極參與學校活動,經常和老師同學交流,或者能夠配合老師的教學規劃,才算充分利用了學校的資源。
比如我的一個朋友給孩子送到了很好的小學。這個學校擁有豐富的社團。但是朋友家離學校太遠,乃至於一放學急匆匆地回家,從來沒有參加過社團。
又比如,有位家長給孩子送到了師資和生源都很好的重點中學。為了不掉隊,這位家長給孩子安排了大量的課外班。孩子既沒有時間參與學校活動,也和老師、同學交流甚少,那麼他就很難在老師的指導以及同學的互動中充分受益。
第三:按照自己的節奏和目標來提前學和備考
小學生提前學往往是為了小升初擇校。為了保險起見,很多家長直接選擇前人參與過,或者培訓機構推薦的考試和比賽。
擇校的關鍵是,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考試,而不是對其他人最有利的考試
什麼是對自己最有利的考試呢?
比如我希望的考試,是最好能一次性搞定的那種。如果不得已多考幾次,也要快速上岸。那麼,我會選擇最容易報名、備考,出分最快的考試。這些考試資訊透明、並有大量的備考資源。
劍橋英語考試就不符合我的目標。
作為全面和權威的英語測試,劍橋五級英語的考察環節很複雜,尤其是口語部分。因為它不僅要面試,還要兩個孩子一起和考官面試。孩子的成績,不僅取決於考官,更取決於同伴。為了避免不確定性,孩子多半需要培訓機構來幫忙準備,甚至找到合適的考試搭檔。
而且,劍橋五級英語考試有五個級別。儘管簡歷裡只需要提交最高級別的考試,但是培訓機構常常會勸家長讓孩子一級一級地考上去,理由是可以看到孩子的進步,實際上是可以穩定續費。
所以,我家兩個孩子在小學期間選擇了完全不同的考試,照樣可以體現英語能力。具體見BetterRead的文章:
同樣,奧數比賽也是必須要培訓機構幫助才能參與的。因為國內一些奧數杯賽明面已經被取締了。為了參加這些考試,家長不得不報班,在培訓機構的安排下才能有機會考試。
從家長角度來說,這是稀缺性。從培訓機構角度,這就是壟斷生意了。
除了擇校,還有的家長參加考試是為了適應初中生活。
此前,一個河北的媽媽問我說,要不要考KET? 
我說,北京孩子考這個是為了升學。河北中學也看這個嗎?
她說,不看,但是培訓機構說,這對於初中有好處。
我解釋說,劍橋五級考試對於全面提高孩子的英語能力有幫助。但是國內中高考並沒有那麼重視說和寫,尤其是說的能力。也就是說,劍橋英語備考的重點和國內中高考是相反的。
如果你的目標是中考,那麼你就應該圍繞中考來準備。
如果你的目標提升英語口語能力,那麼你就應該整個中小學期間長期投入口語訓練而不是在小學。因為口語這種技能,是要常練常新的。小學練得再好,中學放下了就消失了。
還有的培訓機構反覆強調,小學不學奧數,思維就難以開拓,初中就會學不好。
為什麼不提前學初中知識,備考初中考試呢?這樣不是更精準更有效呢? 
總之,家長的需求實際上和培訓機構的需求並不完全一致。但是你得知道你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選擇。
有時候,家長和學校的需求也不完全一致。
最近期末考剛剛結束。北京很多三年級學生家長陷入了極度焦慮,甚至一天做七八張卷子。
在北京很多地方,一二年級是沒有正規考試的,只有以趣味活動代替測試的“樂考”。但是從三年級開始就有正式考試了,有的地方還是區統考。
但凡區統考,可能會考察以及橫向比較本區學校的教學成果,學校肯定很重視,於是家長也開始加碼。
但是你想一想,三年級的區統考成績對自家孩子有那麼重要嘛?
對於家庭來說,真正有影響的是五下六上的期末考試成績。因為那是擇校時初中關注的資料之一。我家兩娃都經歷過三年級區統考,當時也是兵荒馬亂的。現在回想起來,三年級的成績對擇校並沒有多大影響。
這並不是說我們不需要認真備考,而是說我們沒有必要過度焦慮。就算考不好,也有足夠的時間去調整。
總之,普娃提前學,得且行且看,投入精準,才能避開各種坑。
普娃提前學,除了擇校,很就是給初中提前做準備。因此,在給孩子規劃提前學的時候,我們要關注四件事。
第一:根據自己的目標,提前判斷要學什麼、怎麼學。
這是為了提前做準備,避免不必要的焦慮。
在語文期末考試之前,一位三年級學生的家長根據以往的考卷押題,讓AI寫了七八篇作文,讓孩子背下來。孩子背得很痛苦,家長也很累。這種臨時抱佛腳的做法也不一定有用。
作文訓練的確是很重要,但不應該是這樣的訓練方法。而且三年級的成績也並不是很重要。它充其量就是查漏補缺的作用,不會對孩子的升學有決定性的影響。
那麼如果要練好作文,同時瞄準升學,應該怎麼辦呢?
很簡單,影響升學的成績通常是五六年級的期末成績。所以,這位家長可以去學科網、菁優網找一些本地或者本區的期末試卷,看看作文試題。
雖然這也是應試,但是孩子至少有2年時間準備,可以有更充裕的時間從容地自己來寫,真正提升能力,而不是用AI來做弊。
第二:提前瞭解目標學校的學習狀況,來做提前學的規劃
要為中學學習做準備,首先要了解真實的中學學習。 
先說學科知識。
很多家長會首先在小學低齡階段開始學英語,在五六年級提前學初中點的數學和物理。甚至有的學生提前把歷史、地理、生物等科目都提前學了,認為這樣才是萬全之策。
我根據老大朵拉和她同學的經歷來看,這種做法並不一定有效。
朵拉認為,最值得提前學的是英語。
因為英語學習對於記憶的要求比較,學生往往要透過日復一日的背單詞、語法以及做閱讀理解篇章閱讀來增強記憶。但是朵拉很少做這種額外的重複性訓練,也因此省了大量的時間。
但提前學英語,最有價值的不是考試,也不是學單詞和語法,而是培養日常聽讀習慣。
她發現,無論是小託福、劍橋英語還是托福考試得高分的,並不一定能在初中考試中得滿分,甚至得不了高分。這是因為初中英語考試的重點和小學經歷的課外考試並不相同。
她的辦法是利用零碎時間聽讀英文書。比如2024年,朵拉聽讀80多本書,其中一半以上是英文書。這不僅幫她搞定了校內英語,整體能力也沒有掉下。去年夏天,她還花了8天自行備考了託福,獲得112分。
具體見BetterRead的文章:
第二個值得提前學的是數學。因為數學教學節奏很快,如果沒有提前學過,一開始會比較難跟上。
這並不是說日後不可以跟上。只是開局不利,容易影響家長和孩子的信心。一旦開學考或者期中考不利,家長會立馬報班,然後校內校外功課壓力越來越大,如果不能提升成績就會導致惡性迴圈。
但是數學只需要提前一個學期即可。朵拉在六年級把初中三年的數學都學完了,但是不僅大部分都忘記了,而且忘記的是初一數學最重要的代數部分。
具體見BetterRead的文章:
鑑於數學提前學的教訓,朵拉就沒有提前學物理。
在初一下暑假周圍朋友紛紛報班學物理的時候,她卻選擇在Coursera自學物理力學課程。這個課程更多是個人興趣,對於她初二上的學校物理課也沒有什麼幫助。
具體見BetterRead的文章:
至於其他學科,朵拉都沒有提前學,只是緊跟學校的節奏。
第三:提前鍛鍊尋找和整合外部資源的能力
所有的直升政策,都基於一個共識:第一 優質資源是稀缺的;第二,稀缺資源應該給少數最值得培養的人。
作為普娃家長,我們當然不希望這麼分配。但這就是現實。怎麼辦呢?
另外找資源。
頂尖資源是稀缺的,但優質教育資源沒有那麼稀缺。所謂頂尖資源,是全心全意提供教學、監督、測評、升學等一整套服務的學校或者機構。要麼拿天賦換,要麼拿錢砸。
但是很多零散的優質教育卻依然存在。比如我們可以在網上找到優秀的老師講課影片,可以透過AI來練習口語,可以課後找老師和同學答疑,也可以透過給同學講題來激發自己對學科的深入理解,當然也可以找到最合適的課外班。
總之,提前學知識,不如提前學會尋找和整合外部資源。
我前面說過的這些資源和做法其實沒什麼新鮮的,但是很難做到。因為出了課外班之外,其他的資源要真正用上,都要求孩子具有自我管理能力。
第四:提前培養基本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實際上是自理、自學、自律和自我規劃的能力。
比如,時間管理的能力本質上就是排序:一天有五六項作業,孩子能不能給作業排序。哪些先做,哪些後做,怎麼做?為什麼要這麼安排?
又比如,考完試是歡呼雀躍、哀嚎痛苦,還是先做試卷分析、梳理錯題、明確薄弱項以及補救策略?
這些能力的必要性在小學期間並不凸顯。因為小學期間靠家長和培訓機構的督學就可以了。但是,中學學業吃重後,能否有效自我管理就變得更重要了。
這些能力最好是提前培養。因為在壓力下調整更難,大家往往會延續小學的做法,自己上手或者找培訓班來輔導和督促孩子。
BetterRead的相關文章:
培養的訣竅就是接受失敗。自我管理的能力培養,往往耗時漫長且充滿波折。家長和孩子要接受失敗,然後在失敗後覆盤,最終培養能力。
再回到期末考。我們願意不願意讓孩子自己備考,並接受考試成績很差的結果?在考後能不能心平氣和地引導孩子去覆盤? 
如果願意,那麼最好是在小學期間。畢竟初二以後的每一次期末考都很重要。所以小學的失敗才是初中的成功之母。
在整個K12教育期間,我們為孩子和自己塑造了一個理想的環境和理想的價值觀——努力就會有回報。學校和家長合力,透過機制和教化,讓孩子相信成功是自己的努力換來的。
實際上,這個社會不一定努力就有回報,也不像遊戲那樣跟遵行規則就可以及時獲得反饋。很多時候,你得想盡辦法,利用周圍所有可以利用的資源。 
普娃的提前學,與其是在家長的羽翼下提前刷題,不如說是在相對安全的外部同齡人環境(主要是學校)裡,理解真實的社會,學會運用社會規則。
這才是提前學的真意。
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