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中產階級”意味著什麼?

在加拿大政治中,“中產階級”一詞頻繁被提及,是政客爭相爭取的選票群體。然而,這個概念如今對年輕一代來說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上中產的標誌,如擁有住房或每年旅行度假,對年輕人越來越遙不可及。
經合組織(OECD)定義中產階級為稅後收入達到中位數收入75%至200%的家庭,在加拿大即年收入5.29萬到14.1萬加元。但許多年輕加拿大人連這一範圍的下限都難以達到。
35歲的護理專業學生奧佩耶米·科欣德一家,年收入不到4萬加元,每月租房費用高達1880加元,最近兩個月的電費賬單更是高達800加元。對她來說,“中產”的定義只是能撐過兩週不拿工資的日子。而她家連基本生活都難以負擔。
加拿大的最新研究顯示,42%的加拿大人自認屬於中產階級,但專家表示,這個概念十分模糊。阿爾伯塔大學社會學教授米歇爾·馬羅託指出,對於年長一代而言,中產標準沒變,但年輕人已降低了期望。她認為,加拿大需要更加公平的稅收制度,為教育、醫療和住房提供資金,讓年輕人重燃希望。
UBC大學教授保羅·克肖指出,住房市場的變化已經嚴重影響年輕人的階級流動性。他舉例稱,如今即便年薪六位數的年輕律師,也難以在城市找到合適住房。而幾十年前收入較低但早早買房的人,因房價上漲,可能輕鬆坐擁百萬資產,過上中產生活。
克肖批評加拿大近25年來的政策優先保護老年人的住房財富,讓年輕人為此付出高昂代價。他希望政府未來的減稅政策能夠更多考慮被犧牲的年輕一代,彌補他們所承受的不公。
編輯:YUAN編審:言西早

相關文章